錢學森資料的讀後感

這幾天讀了《錢學森故事》,這是一本文圖並茂的好書,生動地記述了科學家錢學森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生歷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巨星的精彩人生。他從少年時代起,就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後到美國留學,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外國人稱爲“能抵五個師”錢老,放棄他所擁有世界一流搞科研的科技設備,享有非常優裕的生活條件,毅然衝破美國的種種阻撓,回到祖國。在“一窮二白”的土地上創造出中國的火箭,導彈事業。有人問他爲什麼歸心似箭,他說:“因爲我是一箇中國人,我的事業在中國。”有人問他:“中國既無人才又無設備,搞好火箭導彈能行嗎?”他飽含激情的說:“外國人能幹的,我們中國人爲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錢學森資料的讀後感

1991年,在中央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表彰大會上,已經80高齡的錢老談到了一生中的三次激動:①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②加入中國GCD;③與雷鋒等一道作爲GCD員優秀代表受到表彰。幾十年來,“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錢老把畢生的精力和情感融進強國夢。

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愛國人士,他們爲祖國付出了很多心血。是他們用自己的身體鑄成中華民族的城牆,我爲這些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們致敬,我們中國就是有了他們這些人的付出,纔會走向富強。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他們用自己的一切換來的,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努力學習,將來有一天,可以像他們一樣,爲祖國做出貢獻。

讀完錢學森關於中國大學創新力不足的評論,感觸頗深。創新精神是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是國家發展的力量之源,是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然而,中國大學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仍然比較落後,雖然很多大學在積極開展學術創新,但是總的情況還是以考試爲中心。在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中國大學不能營造活躍的學術氛圍,日常的教育因循守舊,並沒有真正實現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由於受傳統思想文化影響太重,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仍有較大差別,學生的主體地位仍然沒有根本建立,從課堂到課外,學生的主動性仍然侷限於圍繞教師。這些都不利於活躍學術氛圍的形成和維持,加之大學的教師的職稱制度嚴格區分教師的級別,職稱低的教師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中沒有話語權,中國大學的創新人才培養前景堪憂。

中國大學對學生的創新活動認定存在不足。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的創新成果不能得到有效肯定,付出了心血但沒有回報,這嚴重扼殺了同學的創新積極性。在很多高校,創新活動被曲解爲競賽奪獎,與創新的本質思想背道而馳。大學的各種競賽活動,建立在平時所學的理論知識上,很多隻是增大了題目的難度,只是更高級別的期末考試,根本沒有創新思想和內涵。創新就是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大學創新活動的認定不應該針對學科競賽,而應該針對那些前人沒有想過和研究過的問題的思考和解答。創新活動的難度遠高於學習活動,學校要鼓勵同學創新就要對他們付出的心血進行肯定,而不是單純以失敗和成功來衡量。許多成功的創新都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和總結的基礎上的。同時,學校應該對同學的'創新活動提供精神上的肯定和鼓勵。把一些卓有成效的創新活動的參與者作爲全體同學學習的榜樣,對那些遭遇失敗的創新活動的參與者進行心理疏導和精神關懷,並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中國大學應該爲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技術、理論指導和材料設備幫助以及經費補助。大學生由於自身理論體系的不完善,很難正確地把握創新活動的研究方向,並且在一些關鍵地方容易遭遇難以逾越的障礙。這就需要學校提供指導,防止創新活動的夭折。同時,學生在進行創新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一些先進的實驗設備和稀缺的材料,這是學生順利完成創新活動的物質基矗學校應該積極配合,主動爲同學們解決相關問題。有些學校害怕學生損壞儀器,拒絕提供實驗室和相關材料支持。實際上,學校可以派專人看護,並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和監督,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創新活動的需要,又有效地保護了設備。最後,學校應該積極地爲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支持。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經費支持,大學生的創新活動也不例外。學生開展創新活動的費用包括資料、材料費、出行費等,這些費用不可能全部讓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承擔。我們學校這一點做的比較好,所有的科技創新活動都能得到學校的資助,而且資助的金額也是比較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