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觀後感3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狗十三觀後感3篇

狗十三觀後感1

好的電影永遠不過時,這部被禁了五年的國產電影總算播出了。趁着還沒下架,我補上了這個票,看完之後,感觸頗深。

這個電影講的是一條狗和一個十三歲女孩的成長故事。

劇中的李玩從小就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再婚了,和繼母生活在一起,還有了小弟弟(但還沒告訴李玩)。影片開篇父親強行要求叔叔把李玩的興趣小組改成英語

或許是愧疚,父親送了李玩一條狗。起初李玩是排斥的,把狗關在房間外,又放回原先的盒子裏,後來聽到狗的嗚咽聲,她慢慢地接受了狗,抱着狗入睡了,後來還取名叫愛因斯坦。然而沒過多久,狗被爺爺弄丟了,他們沒有去找,也沒有道歉,而是試圖用一雙輪滑鞋來補償,發現無效後,又買了另一隻相似的狗謊稱是愛因斯坦,強行讓李玩妥協,大人們總喜歡用虛僞的方式來彌補過錯,但這並沒有用,李玩還是想找她的狗。最終,父親打了李玩兩巴掌,用暴力終結了她的“無理取鬧”。等冷靜下來,父女倆有了第一次談心,父親道了歉:爸打你是因爲愛你。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雖然父親的道歉緩和了關係,但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在這期間,李玩知道了自己有了弟弟,她也開始慢慢學着妥協,也許有時候也想着小小的反抗。例如:在去上英語小組的課上,李玩把那隻狗遺棄在一個高高的角落上,直到看到老師打死了蝙蝠,在下課後她惴惴不安立即抱起了這隻狗,接受了它。從這裏可以發現李玩的內心還是善良的。可惜沒過多久,弟弟被狗咬傷,儘管李玩再三請求,這隻狗還是被父親送走了。漸漸地,李玩開始成長了,她得了物理獎被保送高中,跟父親討要那條狗的信息,知道父親並沒有殺了狗,然而狗還是絕食了的消息。李玩雖然傷心,但並沒有表現出來。她開始麻木了,像成年人一樣的麻木,在慶功宴上還猶豫着吃下了狗肉,成爲了家長中的懂事的孩子。而後的某一天,李玩在路上看到了愛因斯坦,但最後沒有認它,而是看着那張破舊的尋狗啓示默默留下了眼淚。因爲她知道狗狗找到了更好的主人,而她也學會了放下和祝福。影片的最後,李玩的弟弟昭昭,他在進行溜冰的訓練,而訓練的開始就是一人必須喝一杯牛奶。

巧的是,昭昭也不能喝牛奶,教練強迫他喝了奶,也強迫着他不斷地練習溜冰,昭昭就像是開始的李玩,不斷的摔倒,不斷的重複自己不想再練,可教練依舊執着的強迫他站起來……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部影片沒有色情,沒有血腥,也沒有任何的歇斯底里。劇本很貼近生活,每一個場景你都覺得十分正常,但細細深思,你會覺得不寒而慄。這樣的事以後還多着呢,成長總伴隨着無奈,我們最終或多或少都會妥協,生活終將磨去我們的棱角,刻畫出它想讓你呈現的樣子:聽話,懂事,長大。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要批判什麼,說什麼父母的強權,孩子應該放任成長,這些都太片面了。因爲在影片中父親也是一個成長的受害者,他也有着妥協和無奈,在酒桌上的那些阿諛奉承,對孩子的愧疚,上一段婚姻的痛哭流涕,說明他也是一個有良知的人;還有爺爺奶奶,老一輩的人是有點重男輕女,但是對李玩,他們也是一直照顧着的,也顧及着她的感受,不然也不會一直死死瞞着她有個弟弟,一直到了2週歲才見面;還有堂姐,她偶爾也會虛僞,也會嫉妒,跟高放那段青春期的愛情讓她也成長了,最終她還是跟李玩走在一起……畢竟,人無完人,這些想法,姑且也算作是我對生活上的妥協吧。

狗十三觀後感2

影片描述了一個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長曆程,在物質條件方面,李玩衣食無憂,但在精神層面,她一直備受煎熬。父母離異後,父母都對她很不關心,甚至填報志願也要順從父親的意志,無法進入自己喜歡的專業,生活上除了父親偶爾開點空頭支票,大部分時間都是李玩一個人獨處。

李玩寄居在爺爺奶奶家,也找不到可以產生思想共鳴的人。爺爺表示,李玩的名字取得不好,隨便取的,給孫子取名的時候可要好好起名。在典型的中國式教育環境中,長輩在物質條件上無條件滿足、百般溺愛,在生活條件不錯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開口都能滿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則是肆無顧忌地百般踐踏,從來沒有將子女視作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而是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在長輩眼中,小孩子有什麼想法並不重要,甚至有沒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能夠順從大人的想法,不給大人添麻煩。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纔是大人不願意看到的。

這就意味着孩子變得“難管”“不聽話”,大人要帶着面具對付社會上的牛鬼蛇神,身心俱疲,哪有心思滿滿傾聽孩子的想法。長此以往,小孩子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順着大人安排的路走下去就好,無論對錯,想象力、創造力什麼的根本不重要,小孩子只需要安全長大即可,緊接着結婚生子,循環往復,大人們也就功成圓滿,問心無愧。

同樣的`,大人做錯了事情也不需要向小孩子道歉,而是反覆強調自己付出了多少,通過勾起孩子的愧疚感逃避道歉話題。長輩總喜歡憶苦思甜,不斷強調自己受過的苦,並且將一切不行歸咎於孩子出生,如果不是因爲孩子,自己“可能”生活得更好。

類似的道德綁架不斷上演,一遍又一遍地否定孩子,製造愧疚陰影,讓孩子生活在愧疚的陰影下。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也會繼續延用老輩的教育方式,進一步擴大愧疚陰影。

典型的中國式教育就此形成,突然闖入她生活的小狗,彷彿一顆救星。她獨愛物理,喜歡讀《時間簡史》,給小狗起名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可以理解她的孤獨,可以陪伴她化解苦悶,對她毫無保留地付出感情,同樣的李玩也對愛因斯坦傾注了全部感情。在孤獨的青春期,一人一狗相互扶持。美好的時光都是短暫的,人總是要成長的,而且成長過程中永遠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李玩原本貧瘠的精神世界因爲愛因斯坦有了點起色,可意外來臨後,李玩發現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大人的權勢面前一文不名。

在選擇長大和保留自我之間,李玩十分無助地選擇了長大。就像影片海報一樣,孩子想要長大,就要蓋住自己原有的顏色,丟掉幻想,帶上灰色面具,只有這樣才能在虛僞的成人世界裏存活下去。

酒桌上,李玩後媽猛拍領導馬屁,“聽老領導說話不比看展覽獲益深嘛”,聽領導的話自然受益匪淺,但這個益處落到誰身上就不一定了。長大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只不過有的人提早進行自主選擇,而有的人是被動完成選擇。孩子們長大的標誌之一就是身體裏的一個自己死去。絕大部分時間,我們沒得選。

因爲如果可以自己做選擇的話,我們肯定會選擇多讀書多學習,提升自己的檔次,多交結有學識的人,遠離那些將《時間簡史》視爲“娃娃看的書”的自命不凡的“文化人”。儘管在這個世界活得不開心,但或許在某個平行宇宙,我們可以快樂

狗十三觀後感3

《狗十三》是一部剛上映的電影,我也不知道怎麼就去看了,可能是因爲當時無意間看到了那個宣傳片吧。

在我看完以後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很虐心的一部片子,電影裏穿插了好多東西。雖然有些很懵,但是還是全程哭了下來。我想看完後的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吧。電影剛開始是李玩的叛逆,她爸爸的強勢與不理解李玩,還有她的看起來不懂事。這也就是故事後來的發展。後來李玩的父親給李玩一條狗,她從開始的看起來不喜歡,到後來的跟狗狗吃一樣的飯,她很喜歡它,還給它起名爲"愛因斯坦"一個有趣的名字,可能是因爲李玩喜歡物理的原因吧。就在這事她的狗丟了,她開始叛逆瘋狂的找狗,我可以理解她。是那種失去了自己最在乎的東西那種難過從而接近瘋狂。又因爲狗,她叛逆,不回家,喝酒,奶奶因爲她,好多年不出門卻出門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可能看到這兒都會哭的李玩過分吧。畢竟她做了很多不可思議的話,也就是這個晚上,她的父親罵了她打了她,很揪心。狗最終也沒找到。她好像忽然之間長大了,可能是因爲奶奶的行爲觸動了她的心,她開始很努力的學習。然後故事並沒有那麼幸福,這纔是真正的剛開始。接着她的繼母的孩子出現,家人們想用另一條狗來代替"愛因斯坦"出現,當她開始去接受新狗狗時,因爲弟弟打了狗狗從而被咬,她的父親把狗送走了,說是送到狗肉店。她幾乎又一度陷入崩潰,但是徹底的讓她開始改變。她那天晚上喝了她從來不會喝的牛奶。

從那以後她開始學着不管開心不開心都用微笑面對,隱藏了自己,不再是那個任性會把情緒發泄出來的女孩兒。最諷刺的應該是最後她知道父親沒有把狗狗送進狗肉店,帶她去看狗狗的時候知道它不在了,後來因爲她比賽得了第一父親爲她弄了一個飯局,有個人給她點了狗肉,父親還讓她喝酒的同時那個叔叔讓她吃狗肉。一個愛狗狗的人同時又剛知道自己的狗狗去世的人卻微笑的應下然後吃下了那個叔叔給她夾的那塊肉,因爲每個人都在等着她吃。結束的最後一個畫面是她弟弟在滑冰自己不會一邊跌一邊自己站的畫面。劇情顛簸,雖然我描述的也不是很具體。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是有多重要,電影中的父親說實話不是一個好的父親稱職的父親。孩子的成長叛逆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環境,父母是孩子進入社會的引領人,孩子與父母之類的溝通很重要。但是看完他們的相處模式又一瞬間好像懂得了自己的父母,他們不管怎麼對我們,不管方式是否正確,父母都是非常愛我們的。只是他們可能不懂得用什麼方式合適而我們也不理解。面對"愛因斯坦"的一生,我想說的是如果選擇了養狗那就請對它的一輩子負責,而且抵制傷害他們的人還有選擇吃他們的人。狗狗是最衷心的。面對李玩的改變,又何嘗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不知道在那個瞬間就好像一夜之間長大,變成了一個全新的自己。最後的畫面讓我懂得了,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度過的,怕的不是跌倒,而是沒有站起來的勇氣…我們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長起來的。很喜歡電影裏的一句話,"這種情況以後多的是"這句話可以用在任何地方,可以來緩解自己的情緒和狀態。

以後的未知,都不要怕啊。跌倒也不怕啊,站起來就可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