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文集讀後感

《殘陽如血》讀後

史鐵生文集讀後感

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類似這樣悲慘的故事,我自己就聽說過不少。我不認爲把這樣的事藏起來比把它寫出來要樂觀,(還有光明呀和高昂呀)因爲首先我們不想閉上眼睛躲起來,我們決意睜大着眼睛走進真生活。曉鍾說,他自己“瘸跛地走在坎坷的人生路上還屢屢受着命運的打擊,可我居然發現自己的靈魂很堅韌”,從這一篇《殘陽如血》中我相信,他上述活裏的每個字都是確鑿無疑的,而且每一個字都應該放大千倍萬倍來讀,來想。

曉鐘的文筆不錯,結構故事的能力也好,他說“文學中有我的愛,我也深深地愛文學,雖然很苦很艱難,但是我無怨無悔”,請允許我以一個多着幾歲年紀的文學信徒的資格說,在曉鐘的前面,不是一步步地成功,還能是什麼呢?

但是說到小說《殘陽如血》,我想更多地給曉鍾提些意見。我想把話說得過份刻薄一點,因爲這樣問題才顯露得清晰鮮明:一篇小說,和一則傳聞有什麼不同呢?不同之處在於,小說重過程,傳聞重結果,小說重人物,傳聞重事件;小說更關注事件中人的心魂,傳聞則偏愛事件外表的線路。因而小說可以在任何司空見慣的事件裏發現獨特的心路歷程,傳聞卻把一切心路歷程的獨特省略,僅僅剩下司空見慣的事件。

《殘陽如血》的故事不可謂不真實,不可謂不悲慘,但是它並不感動我。爲什麼呢?我想,因爲它僅僅掠過事件的外表,而放棄了走進三個主人公心魂中去的機會。這傳聞充其量只能讓傳者和聞者相互嘆息,然後很快就忘記。因爲這樣的或那樣的悲慘的事情很多很多,聞不暇聞,記不暇記。但最重要的是因爲,它僅僅是悲慘,它不是悲劇(或者它事實上是悲劇,而作者只寫出了它的悲慘)。悲慘並不能讓人感動也很難讓人有更多的思索,讓人感動讓人思索的是悲劇。比如偶然的工傷事故、醫療事故、交通事故那僅僅是悲慘,而只有傷殘者的心魂面對這偶然造下的諸多問題之時,感動和思索纔可能出現,悲劇纔可能誕生。悲劇必須走進人物的心魂,悲劇是發生在心中的問題不是發生在心外的事件,因而它才使更多的心爲之感動,爲之思索,長久地難忘。曉鍾說:“殘疾人的.愛是首獨特的詩,有時偉大無私和自卑懦弱實在分不清楚。他們渴望愛情雨露的滋潤,卻又看到世俗的眼光和阻力以及生活的重荷,更多的時候,他們埋藏了自己的愛。”我想,曉鍾其實已經看到了悲劇是什麼,是因爲什麼。“他們埋藏了自己的愛”,這是一種悲劇。換一個字——“他們埋葬了自己的愛”怎麼樣?那是更大的悲劇。我想,《殘陽如血》中的三個主人公,都是埋葬了自己的愛。牛爺是,疙瘩是,柴妞更是,他們都敗於強大的世俗,但主要是敗於自己的軟弱,於是埋葬了自己的愛。牛爺是因爲往日的傷痕而扭曲了心,竟至與世俗同流。疙瘩是因爲怕牛爺,是因爲他自己的軟弱(他幹嘛不拉上柴妞跑呢)。柴妞更軟弱甚至有些自私,她對疙瘩說“你要做傻事我恨你一輩子”,可她自己卻一走了之(她要是堅持着等下去事情不會鬧到這步田地了吧)。當然,他們要都是那麼英明那麼堅強,也就沒有這個故事了。我想說的是,三個愛着的人都埋藏了自己的愛,這中間必有着更爲動人、更爲震撼人的心魂路程,有更爲值得思索的東西在裏面,曉鍾應該在這兒多用筆墨纔是。那樣的話,《殘陽如血》就能成爲一篇很好的小說了。

我的意見不保證全對,謹與曉鍾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