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前段時間,我們從上海書城買來了網上非常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兒》,用了不少時間把它看完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爲造反成員,以此爲藉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爲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之二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應天府舉行鄉試,十八歲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試前,他和三個很要好的朋友吃飯,同時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過幾天,全省統考(鄉試),給他說中了——解元。當時是全省應考的人一起考,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可以超過省內其餘人,說明這個人強到邪乎。次年,他去考進士(會試,全國統考,即總決賽)。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試後的宴會上,他說:“我必是今科會元!”完了,由於宴會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對手和敵人——結果被他們告了黑狀。後果是——貶爲小史,不得爲官。由於當時進士錄取率極低,本來你即使很聰明也不敢保證考得上——結果你竟然打包票說肯定考第一——那你不是作弊誰作弊?口出狂言,毀掉了他的一生:終身不得爲官——學優登仕,當官就是古代絕大多數學子的夢想。官當不了,寒窗十年有什麼意義!他絕望了,從此墮落。無論何時、何地,禍從口出!管好你的嘴!還有,無論情況多麼惡劣,都不要放棄希望,尤其是不能絕望。比如像許三多他爸,“沒了想”,結果酗酒把胃給喝壞了。雖然你可以找到一些東西來麻醉你自己,但是終究你還是要面對現實的。有些事情你躲過了七年級躲不過十五,還不如解決掉它。

明朝讀後感

以前,我讀過一本好書,書名是《明朝那些事》(貳),內容自永樂皇帝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記敘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的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皇帝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代。死太監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這本書。而且知道這本書先是一本網絡作品,由於廣大網友們的追捧,好評如潮,作者當年明月把博客裏的連載送進了印刷廠,一口氣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後還是好評如潮。我還知道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爲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看過的人沒有人說不喜歡讀這本書的,我還知道但年明月寫這本書的時候好像才27歲!當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讀讀。正好一個好朋友購買了這套書,就討來一睹爲快。讀了幾個星期了,還沒有讀完,但是收穫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穫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我是一個簡單的人,而且性情有點直率,沒有什麼城府,一點兒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讀了這套書,我不禁被書中表現的“厚黑學”驚呆了!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人與人之間哪裏還有真誠、信義可言?彼此經常搞些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多有才華的人:唐寅、徐文長、方孝孺、解縉,哪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鬥爭中得到了極其可悲的下常他們的失敗有的源於一句話,一篇文章。真可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被別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給大老闆——皇帝奏一本,說上句“此人別有用心”,再分析一下這句話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辦妥了。聖旨很快下了:滿門抄斬,滅九族,還有的滅十族!冤案就此誕生!實事求是地說,學校真是個最適合我的環境。在教代會上,我能稱職地履行我的代表職責:勇於提建議,有時的語氣還挺激動。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常和領導辯論一番,有時還以勝利而告終。一些朋友知道了這些情況,往往說,這要是在我的單位,看領導不給你穿小鞋!我真要感謝所遇到的開明的領導,他們並沒有因我的言行而給我穿小鞋。我之所以這樣,也不全是因爲領導的寬容,還因爲有這樣一個“小算盤”:只要我的課教得好,得到家長、孩子們的認可,即使我好提一些意見,只要這些意見是中肯的,實事求是的,領導能對我有意見?總不能說誰誰教的課不行,不讓他上課了。因爲一個老師是否優秀不是幾個人說的算的,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有很多的同事、家長、孩子們在看着呢!學校適合我,除了通常有很多開明的領導,我所面對的人也是最適合我的。我的同事們可沒有書中的“忠臣、奸臣”們複雜。在簡單的環境裏,大家也變得簡單起來。要評先了,把考覈分拿出來比一比即可,不用搞些請客送禮這樣的歪門邪道。也可能老師好歹也算得上文人了,所以這些不正之風是很難得到我們這些文人的追捧的,因爲我們或多或少地有那麼一些“清高”。我的學生們更是單純得可愛,他們比我還簡單。常常因爲得到我的一句讚揚而高興,爲我發的一張小獎狀而激動,也常常因爲我的一個陰沉臉色而苦悶。這樣的一羣喜形於色的人在你的周圍,你還用得上勾心鬥角?你只需要用最簡單的做法來對待他們:真心地愛他們,你就會得到他們對你更真心的愛戴!所以,看完了這套書,還是最想說一遍:真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送你兩篇,祝你成功最讓我難忘的是“土木堡之變”,那個無知的死太監王振,損了二十萬精兵,使蒙古軍隊再次光臨,而這次來與以往不同,是來攻進城奪取山河、江山的,于謙說:“你妄想!”於是,戰爭開始了,在煙塵滾滾中,于謙沉着地指揮着戰鬥,士兵勢氣大增,愈戰愈勇。蒙古軍隊萬萬沒想到會這樣,於是找了另一個城門來戰,更沒想到的是,這個城門防守一樣精密,蒙古軍隊沒有攻破城門,反而被打了個落花流水。一個晚上,蒙古軍隊快不行了,爲了防止明軍偷襲,在幾裏外紮營。終於,于謙拿出了祕密武器——大-炮。夜間,只聽一聲炮響,把蒙古軍隊炮回了老家。《明朝那些事》把晦澀難懂的正史寫得那麼好玩,怪不得有個網友希望《明朝那些事》能進入中學前段時間一直攻讀<明朝的那些事兒>,想寫讀後感老也寫不出來,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客戶老趙,讓他幫我實現了。。。

承蒙高小姐的盛情,給我送上了那麼大的精神食糧。無以回報,寫一篇讀後感做爲回禮。

30多年前上國小時,老師經常安排寫作文。其中最多的就是寫讀後感。那時文娛活動很少,能看場電影是很令人激動的事。學校偶爾也會組織看電影,毫無例外的,看完電影要寫一篇讀後感。我依稀記得童年時期,特別容易被感動,但胸中的一腔激情,卻無處迸發。今天,高小姐給我這麼一個機會,今天學一下30年的樣子寫一篇讀後感,請批評指正。

那時看的電影經常是戰鬥英雄的故事,看完後熱血沸騰,立志也要當英雄。可是,英雄不是一天兩天能當成的,面對要完成的作業卻是不能不寫。經常是,眼睛望着天空,半天的時間過去了,在作文本上只留下了鋼筆觸上的墨點。看電影是愉快的,寫作文是痛苦的。難以改變的是,人必須做一些痛苦的事情,才能獲得快樂,否則,就是先獲得了快樂,下輩子受苦去了。

感悟一:改變的動力往往來自於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生活的狀況的不滿意。

朱大皇上小的時候沒有宏圖大志,最大的願望只是能夠吃飽飯,娶上個媳婦。一不留神被安排當了個皇上,是他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從這裏看出,朱皇上小時候也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起碼他的理想不如我遠大。小時候老師教給我們要從小立志,看來,立不立志也沒有多大實際的意義。朱皇上從小沒有立下雄心壯志,也並不妨礙他最終做了皇上。是他父親的死,是他的飢餓,是他對生活狀況的不滿意。使他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其實人生的未來,好多時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預知的,想得過多,往往會束縛了我們自己,真實感受和體驗人生纔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

感悟二:成功者不是常勝將軍。

朱皇上無疑是個成功者,但他卻不是個常勝將軍。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經歷了那麼多的失敗。因此,要獲得最後的成功,不是經歷失敗,而是經歷失敗後,繼續奮鬥的勇氣。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質區別。

感悟三:飛蛾撲火。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們現在要幸福多了。起碼沒有那麼多的殺身的危險了。莘莘學子,苦讀八年,通過科舉,混上了一官半職。不知道哪一天,趕上皇上不高興,不知什麼原因,腦袋就搬家了。小時候在農村,到了夏天的時候,外面的火堆旁,會有大批的飛蛾繞着火堆飛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飛蛾前仆後繼撲進火堆燃燒了自己。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價,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哪個人不是,象飛蛾一樣地向前衝呢?正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說,感謝思想家們告訴了我們生活的真諦—活在現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週末整整兩天時間,把第一本朱元璋讀完了,先告一段落,餘下的四本有時間再讀。寫下此文感謝高小姐的一片心意。

課堂,成爲每個中學生必備的書。對此,我可是舉雙手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