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數學比較大、中、小教案

餅乾是幼兒常見、喜吃的一種食品,它不僅種類繁多、豔,而且形狀各異,味道豐富。遵循“生活即課堂”的宗旨,熟悉的餅乾着手,嘗試將數學教育的新觀念轉化爲教育行爲。其目的是在生活活動中做個嘗試,並在充分尊重幼兒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通動手操作,讓幼兒掌握大中小的區別,在探索活動中,讓幼兒感知形狀是可以通過外力改變的。

幼兒園小班數學比較大、中、小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掌握大、中、小的區別。

2、在探索活動中,讓幼兒初步感知形狀是可以通過外的。

活動準備:

1、圓形餅乾(大、中、小)每位幼兒三塊放人盤中。

2、投影儀、電視機。

3、課前請幼兒洗手並消毒桌面。

活動過程:

1、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掌握大、中、小的區別。

(1)觀察餅乾,感知形狀與大小,發散幼兒思維。

教師,“盤子裏的餅乾你們喜歡嗎?它們都是什麼形狀 “生活中,你還發現什麼東西是圓形狀的.?”

(2)品嚐餅乾,比較大、中、小。

教師:“三塊餅乾比較一下,你發現有什麼不一樣的?”圖案、花紋、厚薄等。)

“請你挑一塊你最喜歡的餅乾嘗一嘗,然後說說你吃的餅乾?”(從大、中、小來分。)

“你吃的叫什麼餅乾,你是怎樣知道中餅乾的?”(讓幼中餅乾是相對大、小餅乾而言的。)

小結:“中餅乾比大餅乾小些,比小餅乾大些,安排們叫它中餅乾。”

2、在探索中,讓幼兒初步感知形狀是可以通過外力改!

教師:“剛纔有位小朋友咬了一口餅乾,你們看,餅乾被口洧什麼變化?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餅乾被咬,掰了以後,像什麼呢?”……發揮幼兒想像探索大或中餅乾的變化。(像船、山峯、扇子……)

教師:“餅乾被小朋友咬了以後,發生了許多變化,改變的形狀。”

3、請幼兒繼續吃餅乾,想像、交流。(先吃完餅乾的水、漱水。)

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比較大、中、小”是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利用生活中常見物“餅乾”進行粗淺的數學活動。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歸於生活,幼兒在活動中感到親切、自然。活動過程難易結合、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恰當的設問激發了幼兒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多通道感知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便於幼兒掌握學習。生活化的數學活動使幼兒真正做到了“生活即教育”,讓小班幼兒在沒有學習壓力和思想負擔的情況下,輕鬆愉快地學到了粗淺的科學道理,從而掌握了有關數學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