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後感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生六記》讀後感6篇

《浮生六記》讀後感1

終於認識了“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芸娘。

她清麗素雅,有一種纏綿之態,“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

她生而穎慧,能識字,通吟詠,曾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詩詞佳句。

她能持家,嫺女紅,靠雙手十指刺繡織染,贍養母親,供弟求學,衣食無缺。

她活潑可愛,穿上丈夫的衣服,畫粗眉毛,露出鬢角,戴上帽子,女扮男裝,拱手闊步去逛廟會。

她聰穎溫婉,生活貧困,一塊臭豆腐也能吃出至情至性;拮据陋室,也能營造出“夜半濤聲聽烹茶”的小情趣。

她灑脫有趣,七月十五閨房飲酒賞月,八月十五滄浪亭秉燭夜遊;她能僱餛飩擔子爲丈夫賞花會溫酒,能和男人一樣看到美妾品頭論足。

這就是《浮生六記》中的芸娘,嬌憨、風趣、寬和、明麗,既懂得吟詩賞月,也可計較柴米油鹽,清貧的日子也能過得如詩如畫。這樣的女子,誰不願意和她結爲夫妻?

人世間美好的愛情都是這樣,都是從“那一眼”開始的,然後就有了一切。“遇見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之後,結婚我沒想過別人”,錢鍾書和楊絳是這樣。“遇見你,就遇見了全世界”,“好像在池塘的水底,從一個月亮走向另一個月亮”,王小波和李銀河是這樣。《浮生六記》中,沈復和陳芸也是這樣開始的。1775年7月16日,沈復第一次見到陳芸,就滿心是她,不能釋懷,於是告其母曰:“若爲兒擇婦,非淑姊不娶。”那天,沈復和陳芸締結了姻緣。

記得書中有這麼一個場景:一天深夜,沈復晚歸,燈殘人靜。他悄然入室,但見僕女牀邊打盹,芸尚未就寢,在蠟燭旁,低垂粉頸,看書等他。僕女催促他們早睡,二人趕走僕女,“比肩調笑,恍同密友重逢”。後,沈復戲探其懷,怦怦作跳,俯耳相問:“姐姐爲何心跳如舂米?”芸回眸相看,莞爾一笑,“只覺一縷情絲搖人魂魄。擁之入賬,不知東方之既白”。人說,眼眸比身體性感,情深之人,夜夜如新婚。

很多人說,生活太枯燥了,在日復一日平淡中,找不到生活的樂趣。那不是生活乏味,那要看,你和誰在一起。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在婚姻道路上,沈復和芸娘平等對待,舉案齊眉,不再爲無盡物質而索取,只爲精神愉悅而存在,他們將柴米油鹽過成了風花雪月。

夫妻二人,常聊詩聯句。沈復和芸娘二人平日聊詩,芸娘說,她喜歡李詩瀟灑落拓與活潑。又說,她的詩歌啓蒙是白居易,常念在心不敢忘懷。沈復打趣道:這下巧了,李白、白居易都有“白”字,我的字又是“三白”,你跟“白”真有緣分啊!芸娘眼睛一轉,笑了:我跟“白”字有緣,那將來寫文章豈不是要白字連篇?

夫妻二人,常珍惜光陰。生生世世,夫妻間常離不開的話題,沈復和芸娘也不離外。沈復曾說:“來世卿當作男,我爲女子相從。”芸娘說:“必得不昧今生,方覺有情趣。”是呀,今日最好,別說來日方長。於是,他們特意雕了兩方圖章,自己的是朱文,芸孃的是白文,都刻着“願生生世世爲夫婦”。二人相約,以這枚圖章作爲往來書信落款的憑證。

夫妻二人,做盆景園林。窮不可怕,茅屋陋室,也能山水丘壑,園林花香。沒有花圃園林,夫妻二人,撿回精巧石子,一塊一塊地壘,也能在小院裏壘出一個小假山;沒有上好的花瓶,可家裏鮮花不斷。他們夏採芙蓉,秋藏菊花,花未枯萎,新花就已重新插上。一年四季,房間裏永遠有花香。

懂生活的人,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把日子過得精彩絕倫。真可謂: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煙霞俱足;會心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生活原本瑣碎,與其被歲月的疲長所累,失去聲響,不如選擇有趣的人,發現有趣的事,去過有趣的生活。唯有美好的東西才能抵抗生活中的沮喪和困頓,唯有講究趣味的生活才能悅納自己,滋養身心。

且看芸娘如何泡茶?在夏月荷花初開時,芸娘用小紗囊撮少許條狀茶葉,置花荷花花心,次日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且看芸娘如何製作腐乳?取當年芝麻扎出的油,加少許白糖,然後把滷瓜搗爛,拌入腐乳,取名雙鮮醬,味道極其鮮美。

且看芸娘如何整理陋房?夫妻二人租住鄉下老婦人家,芸娘買來白紙,糊上四壁,紙窗竹榻,煥然一新,又在房屋四周,編織籬笆,沿籬笆遍栽菊花。月亮映池,蟲鳴四起,夫妻二人,穿着涼鞋,拿着芭蕉扇,就着月光,相對而飲,然後坐在竹榻,聽鄰居老人講因果報應事,人間歡樂,莫過如此。

這就是生活,無需多金,只需用心。《浮生六記》中,沈復和芸娘嚮往的生活,也不過是:建築宅院,繞屋買來十畝菜園,尋來僕人、老嫗,栽植瓜果蔬菜,以供日常家用。君繪畫,我刺繡,換得銀錢,作爲寫詩喝酒之需。布衣菜飯,一生歡喜,不用作遠遊之計。這就是普通人的家常生活,這就是一屋、二人、三餐、四季,只要真心熱愛生活,就不會有時間和物質的侷限,生活也能過的惠而不費、趣味盎然。

讀罷此書,給我最深的體會是:活得有意義,不是活得久,而是活得有感受。當一個人對人世百態充滿好奇,柴米油鹽的瑣碎,也能興致勃勃的過;一蔬一飯的平淡,也能有滋有味的活,這就夠了,“浮生若夢,爲歡幾何?”

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在煙火縈繞的日子裏,活出詩意,在白天黑夜的底色中,活出多彩;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慢慢來,不慌張,做有趣的事,浪費有趣的時光。

願我們的身邊,都有一個“芸”。

《浮生六記》讀後感2

《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自幼入學堂拜師苦讀,好遊覽山水,工於詩畫,一生歷經坎坷波折,於四十六歲時執筆著此書,以緬懷妻子陳芸和記述生平事蹟爲主。作者卒年不詳,後書稿亦散佚,現僅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四記,此外兩記爲後人僞做。書名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詩句“浮生若夢,爲歡幾何?”。書卷雖有殘缺之憾,卻幸有留存之喜。

此書前後讀過三遍,作者以淳樸真切的話語娓娓道來,雖是文言文,讀來卻也行雲流水般自如。全書以沈復和妻子陳芸的相遇、相識、相知、相戀、相伴開始。而後寫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嚮往、人生追求。接着寫生活中父逝、妻亡、兒早夭、兄弟欺壓、朋友出賣、經商失敗等,諸多悲涼與苦楚經歷。最後寫爲謀生計北上京、南下粵、西入川、東出海,顛沛流離聊度餘生。作者通篇流露對妻子陳芸的深愛,對生活美好的嚮往,對遭遇困苦的淡然,寄情于山水,深情於江湖。歲月待我如螻蟻,我待歲月如珍寶,在近暮年之時鋪紙研磨,寫下半生往事,此一介書生之豪邁。

陳芸,是沈復舅舅之女,自幼聰穎明慧,四歲時喪父,年稍長靠針線活貼補家用,自學《琵琶行》開始識字,頗喜誦讀詩詞文章。二人同年所生,自幼相識兩小無猜,一起長大互生情愫,十三歲時訂婚,十八歲時成婚,育有一兒一女,四十一歲時因病離世,二人琴瑟和鳴二十三年,情真意切都溢於字裏行間。她女扮男裝陪丈夫外出看燈會,大膽突破當時封建藩籬。她精巧的手藝,爲賓朋聚會增添幾分樂趣。中秋之夜攜夫遊滄浪亭,談文論詩話文章。因誤會被驅出家門,別居蕭爽樓以刺繡爲生,仍不失風雅之趣,吟詩作畫、聚友郊遊。平日裏不愛錢財,對殘缺書卷、破損字畫視爲珍寶。芸娘夢想着在鄉下買菜園數畝,種植瓜果蔬菜,作詩飲酒,繪畫刺繡,過平淡日子。她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所以林語堂將她稱爲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沈復,家境優渥,少年時追隨父親做幕僚四處輾轉,藉機遊歷山水大川、名勝古蹟,結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後被父親過繼給叔叔,加之自己不諳官場之道,逐漸遭到原有家庭成員的排擠。書生意氣,爲朋友擔保反被坑而負債累累,生活拮据不堪。奔忙於多處供職,都不盡如人意,不得已寄居人下,苦中作樂以賣字畫謀生。朋友提攜、親戚愛憐、賢妻相助,纔可勉強度日。雖有諸多苦楚煩憂,卻也豁達從容,追求恬淡樸素的布衣生活。一生輾轉奔波,踏遍中國半壁江山,而且遠渡重洋到過琉球國(今日本沖繩),此生足矣。

書中有兩處讀時不禁落淚,其一是夫妻爲了躲債逃往鄉下,清晨三四點收拾行囊離家,兒子醒來問母親何去?芸娘騙他說去看醫生,含淚匆匆出門。兒子大哭不止,姐姐捂住他的嘴安慰他。此情此景不僅熱淚眼眶,若非萬不得已,怎舍母子分別,不曾想此別就是永別,更讓人肝腸寸斷。其二是芸娘去世時夫妻的對話,芸娘說人生百年,終歸一死,今中道長別,不能終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婦,心實覺耿耿,言後淚落如豆。臨終仍惦念丈夫和兒子,爲妻爲母之憂慮,令人潸然落淚。

沈復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清朝,距今有兩百多年,時代不同觀念不同,斷不可用當下眼光評判過去。沈復出入青樓,有納妾之意,是當時社會風氣和環境造成。沈復鍾情山水交友,無心功名利祿,一方面有文人清高之氣,另一方面也有個人志趣之因。不過沒能讓芸娘和兒女過上安穩的生活,沈復通過詳盡真實的敘述,從側面表達無限之愧疚。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芸娘去世後,又經歷幾年流離,在寫成《浮生六記》之後,沈復孑身一人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何年何月去世都不爲後人知。

假如你是沈復,生命經歷如此挫折,你會以何種心境面對生活?回首過往你又作何感想?是否依然能柔情似水,寫下這段愛情故事;是否依然能心若止水,記下這程坎坷人生;是否依然能揮灑自如,留下這卷優美文字。每讀完心中不覺慼慼,如果後半生也像沈復這般,我又會以何種心態去如何面對?是否也能寫下自己的《浮生六記》?

林語堂讀完此書曾說過:“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這安樂,我想,很像一個無罪下獄的人心地之泰然,也就是心靈已戰勝了肉身。”

附上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羣季俊秀,皆爲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浮生六記》讀後感3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愛情故事,值得我們去紀念。或如祝英臺與梁山伯的彩蝶無奈舞翩翩,或如孟姜女與杞梁的淚雨傾盆長城新,亦或如吳三桂與陳圓圓的衝冠一怒爲紅顏。或感天動地,或轟轟烈烈。但是在清代的蘇州,有這麼一對的夫妻,默默無聞,從恩愛相守,到不離不棄,再到陰陽兩隔,然後有了《浮生六記》。

說到《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當真稱得上默默無聞,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說白了,沒有驚人的家庭背景、沒有功名利祿、沒有驚人財富,一生堪稱平平庸庸,就是當時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就是這麼一個普通人,他卻擁有任何功名和財富都換不來的愛情,一個他深愛的和深深愛着他的芸娘,這便讓他整個人生精彩起來了。

回到小說本身,這是沈復在芸娘去世之後寫的作品,記錄了作爲一個清代江南人真實的普通生活,分別有閨情、花卉、園林、官場、交遊、市井、山林、寺院乃至兄弟之情與妓僚。其沒有驚險刺激的場面,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平平淡淡,娓娓道來,猶如一幅寫意的水墨畫般自然。

這水墨畫裏一抹亮眼的顏色便是芸娘。一個被林語堂先生稱爲“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據沈復自己說,是“若爲兒擇婦,非淑姊不娶”,可見沈復對芸娘是一見鍾情。那芸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芸娘是沈復舅舅家的女兒,自幼喪父,擅女紅,獨自一個人支撐全家生計。又生性聰穎,自學詩文,能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種句子來。結婚後芸娘既能夠陪沈復談詩論書、賞月飲酒,又能夠喬裝打扮、女扮男裝。既讓人讚歎於芸孃的蕙質蘭心,又驚奇於她敢於跳出世俗的勇氣。其實作爲一個普通人的家庭裏,物質條件不算好,甚至說有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芸娘默默承受了很多,不僅把日子打理的像模像樣,還過出了一種安貧樂道的風雅之資,着實不易。自古以來,才女有,同情達理者有,一往情深者也有,但是往往這幾條是不相容的,衝突的。偏偏在芸娘身上,這幾種特質渾然一體的融合到了一起,毫無維和感。古語有云“貧賤夫妻百事哀”,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裏,兩個人很多時候都是苦心經營才能維持生活,按理說應該冷漠、心灰、忙碌,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清暖溫柔,甚至風流倜儻,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芸娘,正是因爲有了芸娘,沈復的生活堪稱多姿多彩。所以林語堂先生的評價,實在恰如其分。

雖然時代不同,但是人們對愛情的嚮往是相同的。得如此一知己,也算此生無憾。斯人已逝,往事不堪回首。一雙璧人,情深意重。哪知天意難測,陰陽兩隔。自此餘生皆爲浮生。

沈復芸娘,一往情深,皆性情中人,且才情出衆,癖好相通。宇宙之大,如兩人之情興者鮮矣。架舟往來於滄浪亭下,聯句以遣悶懷,竟至涕泗相擁於懷。且夫婦肆意灑脫,就月光而開樽對酌,微醺而返。芸亦能女扮男妝,於君共品水仙廟之人間況味,亦可託言歸寧,與君侍月乘涼,以續滄浪韻事。蘇城南園,菜花黃時,苦於對花冷飲,殊無意味。芸於急中生智,僱街頭餛飩之擔,擔爐火茶酒,攜砂罐而去,衆鹹歎服,無不羨之奇想,衆皆陶然,大笑而散。芸極具慧心,以簾帶欄,蕭爽鏤因此別生趣致;撮茶葉少於,以紗囊之,置夏日初荷花心中,次日,烹天泉水炮之,香韻尤絕。如此女子,怎不教人心生歡喜。

初讀時,不喜沈復,餘以爲復乃懦弱無能之輩,女子一生,所求極少,不過是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驚,免苦,免四下流離,免無枝可依。芸雖女流,且具男子之襟懷才識。可三白竟至愛妻四下顛沛。再讀時,感其爽直不羈,風流蘊藉,極具赤子之心。擬蚊成鶴,使其衝煙飛鳴;出遊非專爲登高,欲覓偕隱之地耳;興發之時,則挽袖捲髮,攀緣而上,不懼山顛路險;值菊園中,攜妻同賞,花好月圓;呼朋引類,載酒泛舟,或歌或嘯,大暢胸懷,。遇人間幽雅美景時,定不負良辰,不負清光。如此天真爛漫者,豈忍生恨?

坎坷之中,情尤可貴。況芸乃用情至深之人。病重之際,仍以語寬慰公子,曰:”蒙君錯愛,百般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此生無憾!若布衣暖,菜飯飽,一室雍雍,優遊泉石,真誠煙火神仙矣。又曰:“君之不得親心,流離顛沛,皆有妾姑,妾死則親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牽掛。”“妾死,君亦早歸,如無力提攜妾骸骨歸,不妨暫厝於此,待君將來可耳,願另續德容兼備者,以奉雙親,撫我椅子”言至次,既而痛淚兩行,涔涔流溢,一靈飄渺。唯有“來世”二字,斷續沈耳。餘讀及此處,心神恍惚,念天地間竟有如此至真至純,才情兼備之女子。餘年少時,聽聞文君夜奔,當壚賣酒,頗愛其勇氣;讀到易安“賭書潑茶,賽詩傳情”之時,拍手稱好,世間能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此生亦可無憾;蘇子詩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寫盡無窮悲思。歸有光之句“庭有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令人感懷難忘“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更是寄託真切期望。人間之情,無過於此類。

讀此書之際,正值初秋之際,然心底已是千里清秋,愈發悲涼,愁思無處排遣,遂神清恍惚,飲青梅酒少許,“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之字眼觸目可及,竟不可自拔,隱隱作痛。念餘年少,豈知情爲何物?只知曉世間一切之人,無一非絕對孤獨寂寞之一生。況茫茫滄海,諸多可遇不可求,諸多風流。

《浮生六記》讀後感4

《浮生六記》用質樸真摯的語言記錄了作者沈復平凡又富有情趣的生活經歷與所見所聞,可惜這本自傳體散文集現今只留有其中四卷。——前記

《浮生六記》是一本很可愛的書。“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是當下人們對被心愛的偶像“圈粉”過程的高度概括,我覺得用來形容我與這本書的相遇也很貼切。

我讀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9月推出的彩繪本,裝幀非常漂亮,護封的人物工筆彩圖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一古代男子坐在案前,一女在旁拎起餐盒蓋子,是書中沈復夫婦定情的“共啜桃花粥”圖。書中的插圖也是同樣風格的工筆彩畫,精緻淡雅,此乃“始於顏值”。於是很少主動讀文言文書籍的我決心把這本書帶走,就算在書架上擺着也賞心悅目。

但若從真正“讀”書算起,就不是始於顏值了,而“陷於才華”和“忠於人品”有點過於籠統,我想具體分享一下這本書打動我的過程。

一、始於夫妻的“發糖”

“思《關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婦於首卷。”全書的第一卷名叫《閨房記樂》,追憶作者與妻子陳芸相遇相知,伉儷情篤。這特別的開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少女心,讀的時候覺得字裏行間都迸散出粉色泡泡,感嘆着古代情侶的“糖”(秀恩愛的情節)怎麼也這麼甜。上文提到的“共啜桃花粥”一幕也是出於這一卷:沈復年少時隨母送親,結束後感到飢餓,芸便悄悄牽着他的袖子到房間,拿出藏着的暖粥小菜。這時芸的堂兄進來了,笑着調侃這對小情侶:“剛剛我要粥的時候你說沒有了,原來是留着給未來夫婿呀。”

成親後的兩人更是“耳鬢相磨,親同形影”,面對新婚後的小別離,“桃李爭妍之候”在沈復眼中也“恍同林鳥失羣,天地異色”,得知可以返家時立刻“喜同戍人得赦”;兩人志趣相投,芸常常陪着丈夫“課書論古,品月評花”。當沈復聽到妻子說“愛李(李太白)心深”“有啓蒙師白樂天先生”時,也要強地將自己與兩大家並列:“我的字是‘三白’,是你的丈夫,你跟‘白’字怎麼這麼有緣?”發現意外的小默契是愛人之間的專屬遊戲;當然兩人相處中也會有分歧和摩擦,沈復認爲自己性格爽直,而妻子“迂拘多禮”,但還是被她的恭敬待人之心影響,自己不知不覺間也常使用“豈敢”“得罪”之類的詞語。雖然每一卷的篇幅都不長,但這些“糖”遍佈了第一卷的字裏行間,在之後的記敘中也能偶爾覓見。

我最喜歡的是這個細節:家庭之內,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問曰:“何處去?”。我覺得寫戀愛劇本的編劇都可以好好讀讀這一卷,學習一下怎樣給觀衆“發”細膩動人又舒服自然的“糖”。

二、陷於語言的清奇

要沉下心去讀文言文著作並不容易,甜蜜的愛情或許只夠支撐着我讀完第一卷。能讓我繼續讀下去的,是貫穿整本書的清新奇妙、質樸真摯的語言風格和自然流暢、引人入勝的敘事手法。

俞平伯爲此書寫序時說道,它不像信手寫出的日記,也不像精心結撰的文章,“明明是天開的圖畫,然彷彿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這也是說出了我的讀後感。從全文的角度來說,看似只是把自己的經歷按順序寫下來一般,但又不似流水賬般草率隨意,作者會有意無意地在文中埋下懸念、伏筆的大小鉤子。如在開篇便有一句暗示陳芸命運的“不知夭壽之機,此已伏矣”;卷一結束後簡單提及的芸爲丈夫納妾未果,“竟爲之死”;還有在《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後卷三的名字《坎坷記愁》,都勾起我再探究竟的好奇心。

而從語句段落的安排來講,竟讓我讀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文言文難讀,景物環境的的描寫難讀,但當我讀《浪遊記快》一卷時卻津津有味。作者的用詞簡潔又形象;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相間又相互推進;時常會引用傳說和運用比喻的手法增強趣味性。這些描寫不會讓你感覺乏味,有時我習慣性跳過一些段落,但又會強迫自己倒回去,反覆讀兩三遍,我不想錯過詞句中暗藏的“驚喜”:如山中那塊“可鑑人形,能鑑前生”的石頭、送小沙彌肉饅頭的小插曲等。在寫景的段落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這幾句:“出南門即大海,一日兩潮,如萬丈銀堤破海而過。船有迎潮者,潮至,反棹相向,於船頭設一木招,狀如長柄大刀,招一捺,潮即分破,船即隨招而入,俄頃始浮起,撥轉船頭隨潮而去,頃刻百里。”場面壯觀,畫面感極強,見字如身臨其境,歎爲觀止。

三、忠於作者的豁達

最後,我欣賞這本書呈現的生活態度。有夫妻間的患難與共,芸被公婆厭惡,被逐出家門,沈復選擇與妻子一起搬出去住,儘管生活變得貧苦,兩人相互扶持,不離不棄;有朋友間或萍水相逢的真情相助,芸的朋友不忘幼時疾病相扶之誓,租房子認識的老嫗在困難的時候給予陪伴與幫助;有個人與生活之間的相處與調解,順境與逆境各有活法,大自然是始終不變的精神歸宿。生活順遂時,在家剪枝插花,夜裏攜愛侶賞滄浪風景,夏日則租田間小屋避暑,閒時與友人尋訪名山大川;不如意時,在郊外樹下與三五知己飲酒賦詩同樣快活,跟隨朋友在外經商、工作的奔波途中也能遇見別樣風景,偏僻無名的山河、院寺也能發現可愛之處。因爲始終與大自然有着親密的聯繫,作者身上散發着獨特的豁達的氣質,他可以是儒雅的文人,體貼的丈夫,可以是豪爽的朋友,愛好遊歷的旅伴,可以是“肆無忌憚,牛背狂歌,沙頭醉舞”的自然中人。

《浮生六記》有種讓人慢慢平復內心浮躁,變得專注的感染力,閱讀的過程難得的舒服和愉悅。作者:何其

《浮生六記》讀後感5

我最初讀到《浮生六記》是在上海福州路上的一家古舊書店內,從一本上海世界書局三十年代出版的舊書中無意間瀏覽到的。那是在1978年的夏天,我剛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首次大學聯考,所以雖然落榜,但古文基礎已初具。因此,在一番夾生半熟地啃讀後,我決定買下這本書。然而,當我設法湊足書資再次趕回到書店時,此書已被他人淘走。當時,我那種遺憾懊惱的感受可比大學聯考失利。由此,可見我對《浮生六記》的喜愛之情。

當我能夠再次讀到《浮生六記》,時間已是在1996年的晚秋了。這是一個由湖北辭書出版社在1995年出的版本,書名取爲《閒書四種》,集中選入了明朝冒襄的‘影梅庵憶語’、清朝陳裴之的‘香畹樓憶語’、蔣坦的‘秋燈瑣憶’以及沈復的‘浮生六記’,這幾個名篇均是出自四位明清文人之手來追憶記敘家庭生活的精彩文章。而在此中,我格外讚賞的就是清代沈復所寫的‘浮生六記’。

可以說《浮生六記》是沈復用率真自然的文字,細膩生動地記錄了自己的.婚姻愛情與日常家庭生活、抒發自己對人生、對藝術、對自然、對傳統習俗賦予獨特見解的自敘傳。他的文采很像與他差不多同時代的英國十八、十九世紀的隨筆作家查理。蘭姆那樣的風格,文字質樸天成、毫無矯揉造作之語。讀來倍感親切,如同傾聽自己的內心獨白。

坦率地說,我也不止一次地讀過與沈復同時代的曹雪芹的《紅樓夢》,並將《紅樓夢》與《浮生六記》作比照。相比之下,我覺得《紅樓夢》似乎更適宜於讓達官貴人、巨賈富商的家族去品讀。在我看來,無論是林黛玉、賈寶玉,還是王熙鳳、薛寶釵等等一系列人物的喜怒哀樂,都與我們普通百姓階層存在着一種隔閡,畢竟我們不瞭解他們的生活環境與思想心境,因此,他們的一切演繹也就很難感動於我。而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所真實敘述的他與芸娘之間的夫妻恩愛之情、他倆間生離死別的催淚情景、以及刻畫夫婦倆所難忘的閨房之情、交友之樂,與品味大自然和藝術品的審美之趣等等的細節,無一不讓我爲之激動和認同。

《浮生六記》如有些學者所論述的那樣,我也贊同前四記的藝術魅力‘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俞平伯評語)。而且,我還認爲,沈復和芸娘都是屬於普通百姓階層的人物,因此,我們也應用同樣普通人物的坦誠要求與質樸的文字來欣賞讚美這篇中國古代文化史中珍貴的作品與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可愛人物。

就說芸娘吧,她不愧爲林語堂所讚美的‘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不是嗎?當讀了《浮生六記》中的第一記‘閨房記樂’之後,有誰不會深深地喜愛上如此可愛的女性?我覺得有必要摘錄一段散文詩般的文字如下;…七月望,俗謂鬼節,芸備小酌,擬邀月暢飲。夜忽陰雲如晦,芸愀然曰:“妾能與君白頭偕老,月輪當出。”餘亦索然。但見隔岸螢光,明滅萬點,梳織於柳堤蓼渚間。餘與芸聯句以遣悶懷,而兩韻之後,逾聯逾縱,想入非夷,隨口亂道。芸已漱涎涕淚,笑倒餘懷,不能成聲矣。覺其鬃邊茉莉濃香撲鼻,因拍其背,以他詞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妝壓鬢,不知此花必沾油頭粉面之氣,其香更可愛,所供佛手當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無意間;萊莉是香中小人,故須借人之勢,其香也如脅肩諂笑。”餘曰:“卿何遠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愛小人耳。”…簡潔的語句、新鮮生動的描述,沈復將這位天性聰穎活潑、知書達理、情意綿綿的可愛女性—芸娘,深深地刻畫在每一個讀過《浮生六記》的讀者心中。芸娘,也永遠地成了我心中的‘紅粉知己’!

再說說《浮生六記》的文體吧,我很喜愛沈復那種自由自在、不拘格套的行文風格,在這點上他的文章很像我所喜愛的另外幾位英法美隨筆散文作家的文風,譬如英國的查理。蘭姆、譬如法國的盧梭和美國寫《瓦爾登湖》的梭羅。我有這樣一種讀書習慣,就是喜歡將風格類同的不同作家的作品,在同一天內同時展開閱讀,往往是信手打開書籍,隨意閱讀目光所及的文章,如果有能振動我心的文章,我就會感慨自己遇到了知友,反之,我就會將此書封入紙箱從此遠避。我不知道這樣的習慣是否有點神經質?但我覺得,讀書和寫作如同交友一樣,我喜歡讀哪個作家的書,必定與我的經歷、個性、血型、理念、家庭背景等等的因素同這位作家有着某種相似的密切的關聯。

因此,我是否可以這樣說;我之所以喜愛沈復的《浮生六記》就是因爲作者所抒寫的他與芸娘之間那一生刻骨銘心的愛情經歷與純真美好的夫妻恩愛之情、那洋溢着甜美氣氛的家庭生活和那寄情自然和藝術世界的韻致畫卷,也正是我內心深處所期望的、所追求的呢!

我相信,答案是正確的。所以,我會繼續再讀《浮生六記》這一永遠的名篇。

《浮生六記》讀後感6

在朋友推薦下讀過一本叫做《浮生六記》的書,是一個自傳性質的散文作品,時隔幾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人,名叫沈復,字三白,是個不紅不紫的畫師。本書真實記錄了沈復平凡而又艱難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難忘的片段。全書共分爲六個篇章,包含了《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四篇文章。另外兩篇《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說是後人仿寫。《浮生六記》中尤其第一篇章《閨房記樂》用深情的筆墨,描寫了聰明絕頂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爲這個可愛而又可憐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記》讓世人記住,才得以讓它永遠散發出了人生智慧的無窮芬芳!

可能是年齡漸長的緣故,同一本書,同樣的我,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年齡,不同經歷過後不一樣的心境又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五年前讀此書,似懂非懂,然後又找了其白話本看了一遍才透徹明瞭,對其中描寫童趣的部分那時記憶深刻,寫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童心幼稚可愛的舉動,讀後覺得相當有趣,有些場景彷彿自己也曾經如作者一樣玩過一樣,身臨其境,對其後的遊山玩水一略而過,如今也忘光了;五年後的現在又重溫此書,居然最最喜歡的是第一篇章《閨房記趣》,以《詩經》爲模,第一篇章也列閨房趣事爲首寫開篇,本篇講與他自己的表姐結爲夫妻,可是古代傳統封建的父母卻對這對恩愛夫妻的行爲看不慣,對這兒媳也頗有微詞,夫妻倆雖伉儷情深,最後終被趕出家門。兩人生活舉步維艱,甚至經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夠苦中作樂,生活過的很有情趣。可惜後來妻子生病早死,沈復很悲傷,十分懷念妻子,覺得要把這段感情和記憶流傳後世,便寫了這本書。它是中國古代散文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卻被埋沒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現於世人眼前。林語堂、俞平伯等新文學家都極爲讚譽這部作品。林語堂曾經說過“芸,是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可愛的女人。”他當初把《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也曾說“應該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傳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爲我在這兩小無猜的夫婦簡樸生活中,看她們追求美麗,看她們窮困潦倒,遭到不如意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負,同時一意追求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清福……” 我深深的被文中聰慧,嫺淑,勤勞而又不失情趣,熱愛生活的芸娘所打動,也爲很多沈復與芸娘間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來的伉儷情深所感動,因此現在的芳鄰二八的我最喜愛的還是第一篇章《閨房記趣》。文中插花擺設的花藝技巧可看出芸娘不落俗套的生活品味,很有自己的眼光和見地;文中芸娘用六個小碟,五圍一碟合爲一梅花狀供陳用不同顏色的小菜待客,可見她蕙質蘭心的靈巧創意;文中與其夫君關於“腐乳與滷瓜”和“茉莉與佛手”小品對話故事,也讓人見識了芸孃的聰明機智過人的頭腦;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詞句,以及對唐詩宋詞李白杜甫詩型的精闢分析和見解,可見她又不失才氣;她對婆家尊老敬愛幼,謙和有禮的美好品德也無一不在書中時有體現,這也是我們現代諸多女子身上缺少的隱忍品格;喜愛《閨房記樂》愛的精華所在就是芸娘一身的智慧,芸孃的一身是短暫的,但回憶絕對是綿長的,這也是我讀此書能深受感染的部分,鄉間的做菜種花,男耕女織,怡情小釣,逢時休閒,踏青郊遊等等這些情調和記事,都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女子不能抵抗的所向往美好浪漫生活;芸娘是可憐的,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幼年喪父,辛苦勞作養母供弟維持一個家,青年喪弟失母;出嫁從夫,公婆的苛刻保守固執,導致其夫妻淪落離家,顛沛流離,家徒四壁,甚至有過身無文銀的地步;但芸娘也是幸福的,能夠在最適當的時機遇到自己情透意合的人,並嫁給了這個志趣相投,情深義重的不離不棄的癡情男人,即使死也是合目於自己深愛人懷中,他們攜手走過的幾十載歲月終其一生讓沈復無法忘懷,這也是令人所羨慕的。在這個複復雜雜,紛紛擾擾的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社會要想遇到這麼一個人,有過這樣一段情是何其之難,“易得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對芸娘,對《閒情記樂》的欣賞和喜愛,才學淺薄,詞枯言寡的我,已到了無以復加,語言不能形容的地步,只能借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作爲結語,纔不至於毀其形象,沈復與妻子芸娘並沒有榮華富貴的生活,並沒有揮霍無度的享受,並沒有沉湎歡娛的閒情,並沒有風流浪漫的傳奇。但是,我最欣賞、最欽佩、最注目的是他們的:

一、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坦誠直爽,體恤關愛的夫妻真情。

二、勤儉淳樸,善處憂患;布衣菜食,可樂終身的簡樸生活。

三、淡薄名利,與世無爭;恬淡自適,知足常樂的曠達胸懷。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的優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