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語文筆記

俗話說,“心記不如帶墨”,“眼過千遍不如手寫一遍”。老師在課堂上把課講得再清楚,如果學生不記下來,過些時候也會忘的。記筆記是記憶的擴大和延伸,便於以後複習、查找。越是高等的學習,越是以記爲主。學生在課堂上邊聽課邊記筆記,能處於動腦、動手、動耳的最佳學習狀態,可抑制“思想溜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記筆記還能提高書寫速度,節省時間。老師從國小高年級起就應該教學生寫語文筆記。學生從小就學會記語文筆記,能爲今後的語文學習和其它各科的學習打下基礎,形成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但當時受益,而且能終生受用。

如何做語文筆記

怎樣記語文筆記呢?應該把學生的預習筆記、課堂筆記和部分語文作業合起來都寫在一個本上,統稱“語文筆記”。這樣可以化繁爲簡,既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減輕老師的批改負擔;既有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又有課堂教學的反饋;還有基礎知識的驗收。老師批改語文筆記,可收到“一舉三得”的效果。

語文筆記本最好用十六開的“格備課筆記本”,在每頁的兩邊豎着畫二道直線,分成三份。左邊一份約有兩個字寬,記項目用,起目錄索引的作用;右邊的一份約有一寸寬,做備註用,這部分供學生靈活運用,記些疑難問題、自己的評價、感想、學習方法等,這部分記的內容不要求一致;中間的一份最寬,最重要,學習的內容都記在這一部分。

準備工作做完以後,接下來就是如何記了。記語文筆記可以分做三個階段來進行:

1.課前預習記

學習新課以前學生要預習,把預習中學會的內容和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分別記在語文筆記的中間部分和右邊部分。通過查工具書能夠解決的字、詞等內容都在這時完成,這是語文筆記三個組成部分之一。

2.課堂聽課記

這是語文筆記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語文課上,學生要邊聽課邊記筆記,把新學的內容記在中間欄,把預習中理解不準確的現在得以更正的內容記在右邊備註欄。這時有兩點要注意:一是不能老師講,學生聽,課後記或老師把要記的內容寫在黑板上學生抄;二是學生不能把老師說的話一字不落地都記下來,要在聽懂理解的基礎上,邊聽邊思維,總結出要點,概括成重點句子或重點詞語,然後再寫到語文筆記上,只要意思對怎麼寫都可以。剛着手訓練時,教師要把需要記的內容說慢點,長句子和重要之處重複一二遍。要記的關鍵詞、生闢詞、同音詞和易混、易錯的字,教師要板書,防止學生寫錯。

3.課後鞏固記

語文課上過以後,學生要整理筆記,課文中已經解決了的疑問要追記,落下部分要補上,心得體會最好是概括地記上,文章中的好詞好句也可以憑興趣摘抄。通過課後的整理和修改,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加深了,認識得到昇華了。課後要記的內容還包括該課書後面的部分練習題,如要抄寫的詞語,要解釋的字、詞,要理解的重點句子的含義,填括號,造句等。這樣做,每課的內容都集中在語文筆記上,便於知識歸類,便於複習查找;學生省得另外再拿本寫作業,可把語文筆記當做作業交;老師在批改語文筆記時,不但驗收了該課的基礎知識,還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和聽課情況。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爲主,徵求學生的意見,不斷改進做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不強求一致,這樣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求異思維能力。

附:聽記填充式筆記法

中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整理知識的能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其中整理知識的能力尤爲關鍵,是培養其它能力的前提。而做好課堂筆記是貯存、整理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

整理知識的能力是指對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經過篩選歸類,納入大腦中相關的知識系統並作必要的記憶。沒有知識的整理、貯存就不可能真正獲取並運用知識。

中學生怎樣做筆記纔是正確的方法呢?

林密老師總結了一種較優越的筆記法——“聽記填充”法。

“聽記”,顧名思義就是:學生一邊聽着教師傳“道”解“惑”,一邊將這些“道”、“惑”和“解惑的方法”在筆記本上解“惑”。

中學教師主要是以聲音作爲主要的手段來傳“道”解“惑”的。呂叔湘指出:用聲音傳授知識有四大好處——不受光線限制,不受障礙物的阻礙,有效距離較圖畫大,說話的同時可以打手勢。“聲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於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如果學會聽記,學生就能把教師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的“變化無窮的意義”整理、貯存下來,使之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

但是,學生不能機械地“聽記”,不要把教師的講解,不分鉅細什麼都記下來。

教師要訓練學生“比較”、“歸納”,將獲取的知識的內在本質特徵揭示出來,“合併同類”,得出對學習未知信息有啓迪作用的規則,並立刻將它們有條有理地筆記下來。學生勢必專心致志,順應教師的思維指向,時而聽講,時而邊聽邊記,時而邊練邊記,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完成這一過程。因而這種筆記方法的實施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

“聽記填充”式的筆記還能高效率地利用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

學生邊聽邊記,基本上省去了教師“板書”的環節,將節省下來的原板書所用的時間“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增大了每堂課知識的容積率。讓學生在獲取了更多的知識的同時,整理這些知識,練就他們日後上大學或工作中所需的筆記能力。

“聽記填充”中的“填充”,其本質特徵是邊練邊記。

教師應教會學生“點金術”,而不是隻交給他們“金子”。讓學生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運用“所以然”的規劃、原理展開聯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運作過程中將解題步驟、方法記在筆記本中。

“聽記填充”式的運作是這樣進行的:

聽教師傳“道”——歸納、比較——聽記規律、原理——聽教師解“惑”——聽記“解惑”的方法、程序——練習“解惑”。

譬如:講解一詞多義的“之”。歸納、比較出“之”用法的規律:(1)代詞(代替的內容一般在“之”的前面,也有少數是在“之”的後面)。(2)助詞:a、在偏正式的名詞短語中位於“偏”與“正”之間的“之”相當“的”;b、在主謂短語中,位於“主”與“謂”之間的“之”起作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c、提賓標誌的“之”位於……;d、定語後置標誌的“之”位於……;e、湊足音節的“之”位於……。(3)動詞“之”的位置是……。(4)……,等等。然後聽記解題的最佳程序:(1)按照文句的本來面目,分辨“之”在句中的位置。(2)確認“之”的功能。(3)解釋“之”的含義。接着訓練學生“解惑”——將具體文段中的“之”找出來按以上的原理、規則、程序解答問題。

“聽記填充”法具體實施中的格式是多樣化的:回答式、填空式、表格式……。亦不完全杜絕“板書”,如:課題、問題次第的數碼、筆記的格式……可利用“黑板+粉筆”來演示。只不過筆記的內容是以“聽記填充”來完成的。

總之,中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做好課堂筆記的能力,這種能力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附:語文課堂筆記八法

一、記錄老師講課時黑板上寫的文字提綱;

二、記錄老師講課時在黑板上畫的圖形、表格及其文字說明;

三、記錄老師講課時提出的有說服力的數據和主要事例;

四、記錄自己在聽課時迸射出來的對解決某個問題有啓發的思想火花;

五、着重記錄老師每節課所講的新知識、新見解;

六、着重記錄老師介紹的知識規律;

七、着重記錄老師講的、自己正缺乏的知識;

八、着重記錄老師講的實用價值很大的知識。

我國已故著名詞學家夏承燾,畢生勤奮讀書,而且每讀必動筆。在談到如何做讀書筆記時,他依據自己幾十年的治學經驗,總結了下面三個字:

一是“小”。即用小本子記。夏老的讀書筆記用小本子,一事記一張,便於分類、整理。他把自己的筆記命名爲《掬漚錄》(掬:兩手捧;漚:水泡)。因爲清代學者章學誠在《章氏遺書》中,曾講到過做讀書筆記的重要,說讀書如不做筆記,猶如雨落大海沒有蹤跡。《掬漚錄》三字即取其意。

二是“少”。“少”是指記得精,每一條都用最少的文字記下來,。但要記得勤,條數要記得多。每個問題可記下許多條。孤立的一小條看不出學問、許多條匯攏來,就會加深對一個方面知識的理解。如此,每有所讀,必有所得,累絲成匹,積沙成丘,就能逐漸使自己的知識淵博起來。

三是“了”。“了”是說對所說內容要透徹瞭解。記下一條,都要通過自己的認真思考、仔細咀嚼,然後才落筆。筆和腦並用,使學到的東西在自己的頭腦裏成爲“會發酵”的知識。

附:整理課堂筆記七法

一、憶。“趁熱打鐵”,課後即抓緊時間,對照書本、筆記,及時回憶有關信息。這是整理筆記的重要前提。

二、補。課堂上所作的筆記,因爲記錄速度跟不上講授速度,常有缺漏。課後就應把缺漏補上,使筆記完整。

三、改。仔細審閱筆記,對錯字、錯句及其它不夠確切的地方進行修改。其中,特別要注意與解答課後練習、課文重點有關的內容和修改。

四、編。用統一的序號,對筆記內容進行提綱式的、有邏輯性的排列,註明號碼,梳理好筆記的先後順序。

五、以文字(最好用紅筆)或符號、代號等劃分筆記內容的類別。例如,哪些是字詞類,哪些是作家與作品類,哪些是作品(課文)分析類,哪些是問題質疑、探討類,哪些是課後習題解答類等。爲分類摘抄作好準備,使筆記有系統性。

六、舍。省略無關緊要的筆記內容,使筆記簡明扼要。

七、記。分類抄錄經過整理的筆記。同類的知識,抄在同一本上,或者一本的同一部分裏,也可以用卡片分類抄錄。這樣,不僅會對日後複習、使用帶來方便,而且很可能是一套有價值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