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顯著;③天氣複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有利於高空飛行;③包含臭氧層。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短波)(12h ax)-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13h ax)-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長波)(14h ax)-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選擇性 臭氧-紫外線、CO2-紅外線)、散射(有一點選擇性 小顆粒優先散射短波光-蘭紫光)、反射(無選擇性 雲層)。

5.太陽輻射(光照)的影響因素:緯度、天氣、地勢、大氣透明度、太陽高度。

我國太陽能的分佈: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陰天的晝夜溫差小,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7.氣溫的垂直分佈: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每升高100氣溫降低0.6℃。

8.氣溫的水平分佈:①緯度分佈: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佈:夏季 陸地﹥海洋,冬季 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9.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0.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成爲熱力環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平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佈: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溼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幹

(6)來自海洋的氣流——溼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岸風)——幹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1.水平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2.風的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叫風,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3、風向:(1)風向-—風來的方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佈確定風向

①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若是曲線垂直於切線;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無偏轉;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4.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兩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響,風向斜交於等壓線。

15.三種局地熱力環流:白天(郊區→城市、海風、穀風) 夜晚(城市→郊區、陸風、山風)

16.氣壓、氣溫、高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同一高度(近地面)→氣溫高、氣壓低;氣壓低、氣溫高;

不同高度→越往高,氣壓越低;近地面氣壓的高低與高空相反。

17.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平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暴雨)雪、降溫天氣。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爲連續性降水。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8.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國的寒潮(初春、秋末對農業的影響最大)。

19.要求你自己繪製出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分佈圖、熱力環流圖(要求繪製等溫線與等壓線)

20.北半球鋒面氣旋:氣旋中心一定是低壓,鋒面只會發育在低壓槽內,左側槽部發育冷鋒,右側槽部發育暖鋒。北部爲冷氣團,南部爲暖氣團控制。

21.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時針輻合,天氣陰雨 颱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順時針輻散,天氣晴朗 伏旱(長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區 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2.氣壓中心名稱: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7月

副熱帶高氣壓被大陸的熱低壓切斷

大陸

印度低壓(亞洲低壓)、北美低壓

海洋

夏威夷高壓(北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北大西洋)

1月

副極地低氣壓被大陸的冷高壓切斷

大陸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亞洲高壓)、北美高壓

海洋

阿留申低壓(北太平洋)、冰島低壓(北大西洋)

23.風壓帶成因與特性:

風向

氣候影響

風壓帶名稱

(個數)

成因

特徵

氣候影響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高氣壓帶

2

熱力原因

冷高壓

冷幹

東北

東南

冷幹

極地東風帶

2

副極地低氣壓帶

2

動力原因

冷低壓

溫溼

西南

西北

溫溼

中緯西風帶

2

副熱帶高氣壓帶

2

動力原因

熱高壓

乾熱

東北

東南

乾燥

低緯信風帶

2

赤道低氣壓帶

1

熱力原因

熱低壓

溼熱

2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5.東亞、南亞季風環流:

東亞季風

南亞季風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壓帶、風帶季節性移動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類型

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季風

夏季風

冬季風

夏季風

冬季風

源地

副熱帶太平洋

西伯利亞-蒙古

印度洋赤道附近海域

西伯利亞-蒙古

風向

東南

西北

西南

東北

性質

溫暖溼潤

寒冷乾燥

溫暖溼潤

低溫乾燥

強弱

冬季風強於夏季風

夏季風強於冬季風

影響範圍

我國東部、朝日

我國大部、朝日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我國西南

26.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係。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準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華南再一次經歷短暫的雨期。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7.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8.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除下表外,熟記模式圖-見下一頁本單元結束部分):

冷熱月

最冷月

最熱月

月均溫

>15℃

0-15℃

<0℃

>10℃

僅三個月

<10℃

<0℃

雨型

年雨

夏雨

少雨

年雨

夏雨

冬雨

夏雨

年降

水量

>1200

<1200

>400

<400

氣候

類型

熱雨

熱季

熱草

熱沙

溫海

亞季(溼)

地中海

溫季

溫陸

亞寒針

苔原

冰原

高山

雨季

6-9月

5-10月

月降水量>100

29.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爲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7月,最低氣溫1月,年降水量少,且各月不平均;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8月、最冷月2月,年降水量多,且各月較爲平均。

30.幾種氣候類型的大氣狀況和成因、特點:

氣候類型

大氣環流狀況

特徵

降水特徵

熱帶雨林氣候

常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多雨

年雨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溫帶大陸西海岸,常年受西風帶影響

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全年降水均勻

地中海氣候

位於亞熱帶大陸西海岸,

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影響

冬季溫和多雨,

夏季炎熱乾燥

冬雨型

熱帶草原氣候

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

冬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終年高溫,分乾溼兩季

夏雨型

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盛行來自海洋的偏南風,

冬季盛行來自大陸內部的偏北風

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亞熱帶(性溼潤)

季風氣候

冬季溫和少雨,

夏季高溫少雨

溫帶季風氣候

冬季寒冷乾燥,

夏季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

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

降水稀少

終年高溫少雨

少雨型

31.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颱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颱風:在西北太平洋麪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多發於夏秋季節,危害包括:狂風、暴雨、風暴潮。預防措施:加強研究、檢測預報工作;做好宣傳減小措施;研究抗風作物減少農業損失;加強國際合作。

寒潮:一次冷空氣入侵,使氣溫24小時內降低10℃以上,最低氣溫降至5℃以下。危害:降溫、大風、大雪、凍雨。預防措施:加強預報工作,提前發佈預報信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提前做好防寒準備。

32.主要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

33.溫室效應(全球保暖)影響:

①海平面上升 沿海地區與低平島國被淹沒;

②對農業的影響:低緯度地區減產,高緯度地區增產;

③影響水循環:增加降水極端異常天氣事件,地表徑流改變(南方降水最多,北方減少)。

應對措施:

①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力發展新能源,多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效率;減少消費減少廢棄物排放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防止森林火災。

②增加溫室氣體吸收:植樹造林,保護原始森林,採用固碳技術。

③適應氣候變化措施: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設水利設施,防止降水突發事件和海水入侵。

32.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淨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菸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