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哈姆雷特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哈姆雷特》是一部莎士比亞創作的文學著作,其跌宕起伏的內容的人物鮮明的表現力爲一批又一批讀者留下深刻影響。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幾篇哈姆雷特的讀後感,希望能幫到你喲。

莎翁哈姆雷特讀後感想心得作文
  哈姆雷特的讀後感篇一

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明《哈姆雷特》這本書的影響力巨大。

的確,《哈姆雷特》取材於12世紀丹麥歷史中“丹麥王子爲父報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僅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戲劇藝術成就,也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細細讀來,慢慢咀嚼,愈發讓人感到內心的震撼。

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單純,也是幸福的一個王子,他對未來充滿着美好的希望。後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渾渾噩噩地生活着。

恰在此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這下,哈姆雷特憤怒了,他從渾噩中覺醒過來——他要爲父報仇。

哈姆雷特憑着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並認真地沉思着自己是否應該擔起重任。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放棄了許許多多安逸的物質生活。然而,就當一切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時候,卻中了國王的奸計,被毒劍刺傷,但他最後還是殺死了國王。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卻爲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他的靈魂因爲自己的抉擇而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愛情。正因爲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話中,我從中體會到了深深地無奈。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欲挽救世界,而又無能爲力的人的人,但他卻不停地與不平抗爭!

什麼纔是英雄?我認爲,像哈姆雷特這樣能拋棄個人情感,維護大衆利益,做出正確選擇的人,纔是真正的英雄。

文中有許多經典的句子,我對它們的印象很深刻,也由此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文中哈姆雷特說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那麼作爲“靈長” 的我們,爲什麼要破壞供給萬物食物的森林,又爲什麼污染給予我們甘露的河流,這難道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所爲?哈姆雷特譴責了人類的黑暗,而我卻對人們仍抱有光明的信心,畢竟那些醜陋的人們只是少數,多數的人們都窮盡自己的一生來造福萬物,造福地球,爲社會的和諧而作出努力,我相信人類終究會有一天,會真正當得起“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個光榮的稱號!

莎翁的這部劇本,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但當我們完全吃透了這個劇本,會有許多人擡起頭仰望燦爛的天空,從其中汲取深刻的感受,從時代的悲劇中警醒起來,爲我們理想的生活奮發前進!

  哈姆雷特的讀後感篇二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就是一幕極具震撼力的悲劇。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於敏感而猶豫不定,由於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他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於沉思、自責、自我懷疑上,加之憂鬱與孤獨,他迷惘、矛盾又痛苦。於是一再拖延復仇計劃,導致了最後的結局。文中最令人同情的就是悲慘的配角奧菲利婭,她柔弱、沉靜、靦腆又天真無邪。可她那脆弱的身心被愛和恨一起擠壓着、煎熬着。她不幸、痛苦、無助,卻都逆來順受地忍受了它,最終還是迷失了自己,離開了自己。“生存還是毀滅?是默默忍受命運的暴虐,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爲,哪一種更高貴?”這峨我不知道,似乎也不是那麼容易分得清的事情,只是哈姆雷特選擇了後者,承擔起了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如今的現實中,倘若我們遇到了困難,我們是去面對它,還是選擇逃避?我想應該是面對。無論是什麼困難,沒有人解決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麼也算的上高貴了。總而言之,不論在什麼艱難險阻面前,我們都應該勇敢面對,接受挑戰。

《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亞曾借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戲劇主張:"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演變發展的模型。"悲劇《哈姆雷特》正是劇作家這種現實主義戲劇觀的生動體現。

哈姆雷特是悲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思想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核心,它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教會進行鬥爭的武器。人文主義着反對以神爲中心的封建神學,宣傳人是宇宙的主宰,是萬物之本。哈姆雷特對世界和人類抱有巨大的熱情和美好的希望。他說:"人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麼高貴!力量是多麼無窮!行動多麼像天使!瞭解多麼像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肯定人的現實生活,渴望純潔的友情和真摯的愛情。他聰明熱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他的戀人峨菲利亞說:"啊,一顆多麼高貴的心就是這樣隕落了!"這樣的王子自然得到民衆的擁護,連他的敵人克勞迪斯也承認:"他是爲糊塗的羣衆所喜愛的"。可是他一接觸社會的現實,他所崇拜的父王突然死去,而自己所愛的母親連爲丈夫送葬的鞋子都沒有穿舊,就匆忙嫁給了從前受人恥笑的克勞迪斯。他感到憂鬱:"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經過一番深沉的思考,把個人問題與整個社會聯繫起來,發現"時代一切都脫節了","丹麥是一座監獄","我決心擔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樣爲父報仇實際上成了改造社會的一個具體行動。他有意安排了"戲中戲"以便進一步證實奸王的罪行。當罪行的真-相確證以後,便立即行動。但爲了尋找正義的手段,他放棄了在奸王祈禱把他殺死的機會,接着又誤殺了波洛涅斯,這樣就招來被放逐的命令。最後,他雖然逃了回來,在決鬥中殺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劍而犧牲,"重整乾坤"的責任也落空了。

《哈姆雷特》在藝術上也能集中體現作者的創作特色。劇作的生活畫面廣闊,情節的展開生動、豐富。劇作所反映的生活畫面,從皇宮到家庭,從深閨到墓地,從軍士守衛到民衆造反,從劇場到比劍場,構成了劇中人物活動的廣闊的背景。莎士比亞非常注重情節的安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復仇的情節之外,還配合諸如愛情、友情、親子關係等,對情節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相聯繫,作者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戲劇場面。如"戲中戲"演出的那一場,是一場重點戲,又是過渡戲,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動的轉折點。

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他的戲劇語言豐富多彩,富有詩意。他的劇作主要是用自由的無韻詩體寫成,還有民間歌謠,其人物的語言也變化多端。

刻畫哈姆雷特時,多次運用獨白,詩體與散文交相使用,哲理與抒情相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哈姆雷特》是一部鉅作,它給我很多很多,值得一看!

  哈姆雷特的讀後感篇三

有人說,他是一位孤軍奮鬥,憂鬱跌宕,最後征服一切困難,具有萌芽和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精神面貌的王子。

有人說,他是一個代表先進人們爲了把人類從壓迫中解放出來,熱烈的尋求人生的理想和精神枷鎖解脫方式,成爲解放人類的光榮戰鬥中的一員傑出戰士。

有人說,他還是爲了人類美好的理想,反抗社會罪惡的一個人文主義思想家。

也有人說,他更是處於精神危機中的理想與現實衝突中的人,甚至有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和封建意識。

…………

他是誰?

他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丹麥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經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於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對哈姆雷特的解讀,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別具一格的。我認爲,我們不能靜態的去看待哈姆雷特這個形象,我們應該把他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過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哈姆雷特從一個無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邁向成熟,最終成爲一個英勇的戰士。當然在這個淨化過程中有許多的徘徊與後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爲父報仇想法,就開始爲此堅定不移,進行一系列報仇行爲,那麼我們這個文學上的經典形象將會大打折扣,變得與那些三流小說的人物沒有什麼區別了。他的經典就是因爲他面對復仇,道德,愛情的種種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個問題”,他在積極報仇過程中所表現的一些懦弱與退怯,才讓這個形象,更加的真實,更加貼近我們讀者的內心世界。並且在某些地方讓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與讀者產生共鳴。

哈姆雷特的經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學研究史上都是無人質疑的事實。

首先,在老國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溫室的花朵。他的社會地位是丹麥的王子,在物質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質生活上的擔憂;在精神方面,他就讀的是英國威登堡大學,接受的是人文主義等先進思想的薰陶。他對世界充滿着無限的熱情,他高聲稱讚:“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能何等的廣大……行動是多麼像天使,悟性是多麼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萬物之靈!”在愛情領域也是有着無盡的憧憬。在給哦菲利亞的信中,他說:“你可懷疑星是火,你可懷疑太陽會動,懷疑真理變成謊言,但永莫懷疑我的情。”可以說此時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爲幸福而單純。社會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沒有出現的機會。如果按照他這樣的生活軌跡,他應該可以保持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他之後的人生。

可是磨難還在等待着我們的王子。兩個月不到的時光裏,老國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繼承了王位,他的母親成了新王的妻子。這個突然來襲的噩耗,讓我們單純的王子——慌了。他覺得事情的不對勁,卻沒有勇氣去調查真相。他有着自己的反抗,卻只能是默默的。“烏雲滿面,愁眉不展”。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去做的表情。再多的言語都無法改變的事實,他的反抗沒有任何的效益,只有默默接受國王和王后的安排,留在丹麥。想要真相,想要反抗,想要掙扎,卻受到外在無形的,巨大的壓力,剩下只有忍受。孩子沒有說不的權利。

當然,如果哈姆雷特就這樣的屈服了,我們的劇本也無法繼續。在這個事件中,他慢慢成長着,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那些社會的黑暗在不斷顯現出來,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潰。但是這些還是不夠,他需要更大的動力來反抗壓在他身上的絕對權利。

老國王的靈魂出現了,把他死去的真相告訴了哈姆雷特。這是王子從一個孩子向一個戰士進化的重要契機。但是這時的哈姆雷特雖然穿上了戰衣,準備爲自己的父親復仇,可是他的靈魂還是一個孩子,他的意志還不夠堅強。道德,大局,宗教還是影響他的決定。知道自己父親的慘死,母親的失貞,叔叔的殘暴,他開始了對於一切都保持着懷疑的態度。當他的朋友想要幫忙時,他的回答“你們可以去照你們自己的意思幹你們自己的事情,各人都有各人的意思和各人的事情。”他不相信友情;對於自己曾經心愛的女孩歐菲利亞,他也惡言相對“你去進尼姑庵吧”,這是哈姆雷特對歐菲利亞唯一的“要求”,不相信愛情;對於這個世界充滿着不滿,他對自己也是相當不滿。

他的裝瘋賣傻是一個智者深思熟慮的結果,還是一個孩子不知所以下的答案?他的那些瘋言瘋語中,“可是我,一個糊塗的傢伙,垂頭喪氣,一天到晚永在夢似的忘記了殺父的大仇……我卻始終不支一聲,我是懦夫嗎?誰罵我惡人?誰敲破我的腦殼?……嚇!我應該忍受這樣的侮辱,因爲我是一個沒有心肝,逆來順受的怯漢……報仇……空言,軟弱和憂鬱。”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猶豫不決的,敢言不敢做的形象。他是一個被社會道德壓迫下——爲父親報仇,想要找到解脫,卻又怕報仇的後果,對於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恥,對罪惡的世界卻也不敢太多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在尋找合適的時機,合適的方式來進行報仇。他孩子般的靈魂在內心爭鬥着。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軟弱的,不堅定的,那讓他變得堅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來自他身處的外在環境。在哈姆雷特猶豫,徘徊時,他身邊的人在無意識的幫助他做出最後的決定。他的好朋友羅森克蘭背叛了他們之間的友誼,他的愛慕的女子成了封建社會的工具,善良的藝術家被迫流浪,所有的不公正事件,社會的種種黑暗現象,這些都在影響哈姆雷特,督促他要去報仇,去改變整個世界,這是他一部分的精神力量。像個孩子一樣,輕易接受來自別人的苦難。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哈姆雷特自己的成長,自己的報仇的信念的增強。

“生或是死,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最經典的獨白。在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哈路雷特的選擇是多麼的困難。他如果選擇死亡,那麼可能是什麼責任,報仇都可以拋棄,因爲不能要求一個死人去做什麼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對於死亡充滿的恐懼,對於自己父親的死,還有種種責任,讓他連死都不安心。如果選擇活着,那他就是要殺死自己的叔叔,要重整國家,政治,親情,道德,責任把他壓迫沒有多餘的空間呼吸。所以他唯有不斷的批判才能讓自己振作,儘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因爲戲劇演出,哈姆雷特被迫去了英國,在途中瞭解了國王的陰謀,逃脫後他能不振作嗎?挪威王子爲父報仇的事情也在激勵我們的王子。在墓地中,當看到掘墓者手中的骷髏,哈姆雷特終於看透了生死。一個人不管生前是怎樣的有權有勢,死後依舊是白骨一推。一切的東西都是命運早就安排好的。那麼就讓命運掌控他的生命。現實逼着他走向戰場,穿上了戰衣,靈魂終於成長。

最後一幕中,當國王下毒,王后因誤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也因中劍毒將不久於世,終於哈姆雷特爆發了,他用盡最後的力量,把國王刺死,自己也同歸於盡。

這是他成長的結局,是他報仇的終點,是他鬥爭的成果。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場悲劇,卻也是對他最好的結果。當將命運的枷鎖揭開了,他的責任也應該是放下了。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對於哈姆雷特,失去了任何的意義。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他的形象經典,不僅在於塑造了一個爲父報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因爲他的英雄行爲下的懦弱,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下的一個大的突破。在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中,哈姆雷特從一個孩子成長爲一個英勇的戰士,這個過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過的,所以每個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他的形象也就更加引起我們的關注。


猜你感興趣:

1.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3篇

2.哈姆雷特讀書筆記800字3篇

3.哈姆雷特讀書筆記摘抄

4.世界名著哈姆雷特讀書心得體會3篇

5.哈姆雷特讀書筆記1000字3篇

6.哈姆雷特讀書心得3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