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語文試題研究

試題研究

2017最新語文試題研究

《落葉是疲倦的蝴蝶》,是07年大學聯考福建卷散文閱讀試題的文本,之後有三道試題,四個問題,《落葉是疲倦的蝴蝶》試題研究。具體如下:

12.請指出“我看到了母親那對乾癟的乳房,像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爲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並分析其表達效果。(6分)

13.閱讀文中畫橫線的“這個世界……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問題。(5分)

(1)爲什麼說“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說“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4.聯繫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6分)

聯繫大學聯考考綱現代文閱讀的考點,這些試題涉及的考點情況是: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第14題:指出“落葉”的含義)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第13題(1):爲什麼說“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

2.分析綜合C⑵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14.聯繫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

3.鑑賞評價E⑴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具體說是“表達技巧”)

(12.請指出“我看到了母親那對乾癟的乳房,像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爲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並分析其表達效果。)

⑵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第13題(1):爲什麼說“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

這個句子也表達了作者的觀點態度,“爲什麼”,固然有句子理解的一方面,但是也涉及“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下面筆者圍繞這些試題及考綱考點,聯繫全文,立足文本,進行一些鑑賞分析。

應當說,大學聯考試題涉及了“現代文閱讀”考綱考點要求的三個能力層級:1. B級,理解;2. C級,分析綜合;3. E級,鑑賞評價。從鑑賞分析的角度看,第12題和第13題(1),本身就是與文章的鑑賞分析相關。分析、思考和作答,也可以看作是對本文的某一方面的分析鑑賞了。此外,詞語、句子的理解,也可從語言和內容的角度來進一步賞析;結構的作用分析,其實也可歸爲“表達技巧”並以此來賞析。

表達技巧(藝術手法)

“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散文閱讀鑑賞的重要方面,對於它的具體包含內容,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理解,這裏將從這樣的幾個方面來說明。

1、表達方式,通常認爲是這5種,即議論、說明、描寫、記敘、抒情。

2、表現手法,種類較多,比如:聯想和想象,烘托(正襯和反襯),虛實結合,用典,象徵,渲染,比興,諷刺等。

3、修辭手法,種類較多,比如考綱8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之外還有:對比、反覆、反語、雙關、通感、博喻、頂針,迴環等。

4、結構方法,比如:卒章顯志,首尾呼應,起承轉合,題文照應,過渡、伏筆,詳略得當,抑揚結合等。

5、構思技巧,比如:以小見大,點面結合,形散神聚,線索,文眼,懸念等。

試題第12題: 請指出“我看到了母親那對乾癟的乳房,像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爲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並分析其表達效果。 【 參考答案:這裏用了比喻,這個比喻把母親耗盡生命爲孩子創造幸福的內涵形象生動化了;凸現母親一生的辛勞,強調她爲了孩子費盡心血,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激。(意思對即可)。】

其實這個句子,從修辭手法的角度來看還不止是“比喻”一種。其他比如:對比,誇張,擬人,借代。

“對比”:一方面“母親的那對乳房”是“乾癟的”、用“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來作比,給人的形象、感受、視覺效果是不佳的甚至是“有點醜的”;另一方面,它(母親的那對乳房)“卻爲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母愛深厚、貢獻巨大,我們(子女)收益巨大,比作“盛宴”,給人又有 “崇高”“敬佩”等感覺和情感,透露出特定“美”來,老師筆記《《落葉是疲倦的蝴蝶》試題研究》。前後一“醜”一“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誇張”:母親的愛雖然深厚,對子女的`貢獻也巨大,但母親不能爲子女“討”“一生”,從現實出發,一般來說母親是早於子女離開人世的。因此,這裏的“一生”有誇大的意味,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擬人”:說它也運用“擬人” 的修辭手法,似乎不太明顯、看不出來。仔細分析,從句子結構上分析,就可以發現有“擬人”的味道。“我看到了母親那對乾癟的乳房,像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爲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

這句話中,主語是“母親”,謂語是“看”;賓語較複雜,是個“主謂結構”。

這個“主謂結構”中,主語是“乳房”,謂語是“討”,賓語是“盛宴”,狀語是“像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而實際上,“乳房”是不能發出“討”這個動作的,因此“乳房”在這裏就有了人格化的意味了,即把“乳房”擬人化爲“母親”,並由此發出“討”的動作來。從這樣的理解角度,說它具有“擬人”修辭,是有道理的,也是成立的。

“借代”: 依“擬人”修辭手法的分析, “乳房”也可以是“母親”整體的借代。即以部分來代整體,也是“借代”修辭的一種類型。【借部分代全體,例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陶潛。 (以「黃髮」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14.聯繫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

【參考答案:落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二是指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到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對即可)】

試題要求考生作答“它(落葉)在結構上的作用”,依據大學聯考考綱考點的要求依據上文“表達技巧”的分類可知,“線索”也是其中一個方面,是“構思技巧”的一種。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章關鍵詞內涵的理解和對文章結構的分析與思路的把握。文章題目是“落葉是疲倦的蝴蝶”,這一標題,譬喻新穎,耐人尋味。“落葉”是全文的一個主導意象。它具有多重含義。它是遊子形象的寫照,是指漂泊四處、思念家鄉與親人的“我”;同時也是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的形象。全文以之爲線索,將記憶中故鄉風景的印象、母親日漸衰老的印象、遊子對母愛的感恩以及無法報答的遺憾、愧疚等種種感悟綰結到一處。

如果一路的風塵,一路的急切,歸鄉的遊子還能撲進年邁的老母懷裏,呼喊一聲:“母親,母親,孩兒回來了”;或是還能在一抔新的、舊的土堆前,將兩膝埋進土裏,兩手深深抓起一把黃土,任眼淚肆意揮灑,讓喉嚨呼喊至嘶啞。如果還能這樣,還能回鄉,還能在母親的懷裏,在母親依偎的土地近旁,呼喊,流淚,雖有太多歉疚、悔恨,但無論如何還是慶幸的。

現代文閱讀(二)【散文閱讀】

12.請指出“我看到了母親那對乾癟的乳房,像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爲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並分析其表達效果。(6分)

〖答案〗這裏用了比喻,這個比喻把母親耗盡生命爲孩子創造幸福的內涵形象生動化了;凸現母親一生的辛勞,強調她爲了孩子費盡心血,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激。(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文中重要句子的修辭手法以及表達效果的鑑賞。分析語句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離不開對語句思想內涵的分析,因爲文本的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是密不可分的。考生在答題時,應結合語句所表達的情感內涵來分析其表達效果。這一句,作者將“母親那對乾癟的乳房

”比作“兩隻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這一比喻是新穎的,也寫出了具有強烈視覺震撼力的令人悲憫、辛酸的母親的形象,“卻爲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一句陡轉一筆,盛讚母愛的偉大與堅韌,從視覺形象的醜昇華爲感覺體驗的美,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熱愛與感恩。

13.閱讀文中畫橫線的“這個世界……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問題。(5分) (1)爲什麼說“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說“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因爲只有故鄉,只有母親的愛,纔是永恆的歸宿。

(2)抒寫了對母親深情的懷念,表達了作者對已經沒有機會報答母愛的遺憾。(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的理解與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第(1)小題考查對含義深刻的語句的理解。理解特定語句的深刻含義,應結合該句所在的語段乃至全文。“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這兩個否定句將房子、道路之於人的關係與母親、故鄉之於人的關係作了對比,強調遊子對故鄉的懷念對母親的眷顧。第(2)小題考查對特定語段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段旨的概括,有賴於對段內各句意涵的分析與整合。這一段採用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抒發了“我”對母親深情的懷念,深切真摯。“這個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歲月無法伸出一隻手,替你抓住過往的雲

。”這兩個句子,用形象的對比表達了遊子對故鄉、對母親的依戀;對失去母愛的傷痛。“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母親,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腳步和風,用你的愛做燈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兒,我要點燃它,放到心裏,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這一句用假設複句,表達了自己的美好願望,這種願望的不可實現,就越顯出“我”對母愛的懷念,對自己已無法報答母愛的深恩而痛惜。

14.聯繫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6分)

〖答案〗落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二是指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到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章關鍵詞內涵的理解和對文章結構的分析與思路的把握。文章題目是“落葉是疲倦的蝴蝶”,這一標題,譬喻新穎,耐人尋味。“落葉”是全文的一個主導意象。它具有多重含義。它是遊子形象的寫照,是指漂泊四處、思念家鄉與親人的“我”;同時也是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的形象。全文以之爲線索,將記憶中故鄉風景的印象、母親日漸衰老的印象、遊子對母愛的感恩以及無法報答的遺憾、愧疚等種種感悟綰結到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