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後感範文(通用24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莊子》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莊子》讀後感範文(通用24篇)

《莊子》讀後感 篇1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論着。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爲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爲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所謂的“堅白論”,山人以爲,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則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都可以有的共性。

事實上,我們往往看到在許多爭論中,所謂對立的兩派,追溯到本質上,自己都不知道在爭論什麼。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個對立的陣營,爭論、對立幾十年。可是有誰能說清除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是“資本主義”呢?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常現實。對於那種“萬物起源”、“誰創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採用迴避的態度。對於大自然則採用接受它、並與之相容的態度。

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爲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醫學、氣功、養生之道等等則是順其自然、接受自然、融於自然的例子,典型說法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爲,儒家側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採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於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因此,儒家成爲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時,莊子的思想又作爲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爲是強調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結構,從而無生存之地。

《莊子》讀後感 篇2

近來聽於丹對《莊子》的詮釋,更有一種賞心悅目,如沐春風的感覺。

莊子,名周, 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爲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雖 然我也讀過《論語》、《孟子》等古典名著,而《莊子》給我也從中受益匪淺,聽着于丹教授的講解,別有一番感受。她個“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讓古典文化進入千家萬戶,讓經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會競爭愈來愈列的今天無疑給每一個人一劑提升自身修養,緩解社會壓力的良藥。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莊子的無爲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類應是大自然系統的子系統,服從於規律的安排,“人定勝天”是人類理想的豪邁,其實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更需要有一種淡定的生活態度, 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順其自然、無爲而治、在不爲中有爲來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是孔子、孟子、莊子等聖人留給後代的不可磨滅的真諦。

欣賞“無欲則剛”的境界,嚮往一種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處於一種淡泊寧靜的幸福狀態,真的很愜意!

《莊子》讀後感 篇3

《莊子心得》這本書是我讀過這麼多書來,第一本讓我有如此大的震撼的書。莊子之道,與儒家學派不同,不在乎名利,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乘物以遊天,他上窮碧落下黃泉,他嬉笑怒罵說盡天下。其實他的內心十分安靜。

在莊子書中,以他自己的說法就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但其中卻蘊含着天大的奧義與智慧。莊子是一個非常善於講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陸離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貧困潦倒、等米下鍋。他沒有富裕的生活,溫飽不定,這樣一個人,他憑什麼去逍遙遊呢?就憑他的精神!莊子的心胸非常的寬廣,他曾經對他的弟子說過,“我死之後,將我扔到山溝裏。讓蒼天穹廬做我的棺蓋,讓廣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讓日月星辰、世界萬物給我陪葬。這是一種多麼豁達的境界呀,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開。

人,本來是無羈無絆的,本來是放縱自由的。但由於太多的選擇,太多的物質利益,束縛了我們的身心,迷失了我們本來的面貌。如果說儒家給了我們堅實厚重的一片大地,則道家給了我們一片未來自由的天空;如果說儒家讓我們學會了挑起擔子,負起重量,則道家讓我們學會了舉重若輕。莊子的精神就是,不爲高官厚祿所動搖,不爲名譽權力所掛念,讓心胸豁達一點,開朗一點。《莊子》中記敘了那麼多的寓言,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都是爲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莊子》讀後感 篇4

喜歡這本書,在讀中感悟着莊子留給後人的幽悠深邃的思想,感受着于丹獨到現代的見解。品讀着那一個個詮釋着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坐在陽光房中,享受心靈的寧靜,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如此愜意的生活,真美。

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纔是真的細膩意境。

喜歡其中的一個故事:有一隻小鷹,他從小跟着雞羣長大,小鷹也一直認爲自己是一隻雞。所以,當主人真正要放飛這隻鷹的時候,怎麼誘惑、怎麼打罵,鷹就是飛不起來,因爲它認爲自己是一隻不會飛的小雞。最後主人失望了,說:“我白養了一隻雛鷹,一點用處也沒有。我把它扔了吧。”主人把這隻小鷹帶到了懸崖邊,像扔一隻雞崽一樣將小鷹扔下懸崖。小鷹垂直的從懸崖上掉下去,就在急速墜落的過程中,這隻小鷹撲棱撲棱翅膀,在墜地之前竟突然飛起來。這是爲什麼呢?是因爲就在從懸崖下落的高空的落差中,鷹的天性被激活了,恢復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其實我們有多少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某種潛能從來沒有被開發出來。確實是這樣的。教師,擔負着育人的重任,開發學生潛能的責任有很多是我們應該承擔起來的。那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創造某種激發學生潛能的情境,讓學生某個方面的潛能凸顯出來,並引導、誘導其成長爲某一方面的“專才”,其實,這就是人才的培養和成長道路。

《莊子》讀後感 篇5

莊子名周,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著有《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爲道家的經典。

在閱讀《莊子》這本書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它的浪漫主義色彩,其文想象力豐富,文風汪洋恣肆。作者運用了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層出不窮的奇妙比喻,豐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其文《逍遙遊》表現尤爲突出,“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句中體現了作者那種超然的想象力。也許作者也想成爲鯤鵬可以遨遊於天際,無拘無束超然物外,擁有絕對自由,不受現實的羈絆。

《莊子》一文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學作品,文學價值非常高。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都受到了《莊子》的影響。如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等都受其影響,可見影響之大。

探其思想觀點多以老子爲依附但有所發展,主張“無爲”“無用”“順其自然”,反對人爲:又從其相對主義出發,否定客觀事物差別。對儒學多有詆譭,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作出激烈的抨擊,卻又採取逃避現實,逍遙自得的態度。看其根源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所決定。戰國時期,各國階級矛盾尖銳,互相兼併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盡力解決當前的問題。而莊子無力改變這種現象雖然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但也只能逃避現實。

《 莊子》一書從文學角度來看不失爲一部經典,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莊子》讀後感 篇6

這本書是媽媽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買的裏面又許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媽媽說看了後面的解釋,我就懂得了。

比如說“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和紛,應爲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還是聽不懂……

不過,這裏面又有許多的故事。有些是現代寓言還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歡看這些故事,不過,我覺的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道理。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翻到最後幾頁是,我看到了《莊子》這本書原文,我幾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幾個我能猜出來。《莊子》這本書是誰寫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論語一樣是被學生記載起來的還是莊子自己寫的?

我每天晚上都會想,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如果人死了是什麼感覺呢?肯定回答:沒有知覺了。又問:沒有知覺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遠都醒不過來的麻醉針那麼,打了麻醉針是什麼感覺呢?再這麼問下去,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書上說,莊子對於生命的態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絕不找死。莊子之所以能夠談笑生死是因爲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沒什麼好怕的。

弟子規裏面說:非聖書 屏勿視。我想,我這應該就是再看所謂的“勝書”吧。

《莊子》讀後感 篇7

《莊子四講》全書分成四章,每章都以《莊子》原文中的片段作爲支撐,主要闡釋了故,命,天,人,忘,遊,虛,芒芴。

我覺得作者比較出彩的點在於,很多人把莊子的“忘”、“虛”理解爲退回初始狀態、混沌的世界,與萬物合一,僅此而已,而畢來德則更進一步(不知這一步是走對了還是錯了),強調虛空、混沌帶來的變化和自我更新自我塑造的能力,讓來回往復的主體得以重新定義與自我、他人、世界的關係。我想到的比喻是陶泥,畢來德不僅強調把已經塑成花瓶的陶泥揉回原本的球型,而更爲強調揉回了球之後,這團泥可以被重新造成一條蛇、鈴鐺、一隻兔子。

作者另一個出彩的地方在於,他提出莊子的虛或者混沌,指的不是宇宙,而是身體,身體(而非所謂心靈、精神的自主運作是自主性的保障),這個觀念我仍然存疑,可能我還沒能徹底理解畢來德的身體指的是什麼,不過,確實是意識對於自身的認識以及對獨特性的渴望把自體和他者分割開來,而意識也在這種認識中化爲他者(這也是畢來德另一個有意思的發現:知道和不知道都有道理,都符合莊子的描述,它們卻是在根本上衝突的;也就是說,一方面,人在知覺的時候無法言說,言說的時候不知覺,因此人說的是自己“不知”的東西,另一方面,道是可以被“知”的,到了天的境界,則可以“遊”,也就是畢來德所說的“靜觀”)。

另外,《莊子》原文,尤其是《天運》,實在是太精彩了,太值得反覆揣摩了。

《莊子》讀後感 篇8

有人說學習老莊是爲了排解心中的苦悶,那些積極入仕一路順風的人往往更推崇儒家。連鮑鵬山都說“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可見老莊的思想確實是可以消人憂愁,減人煩惱的。也許因爲此,老莊的思想便被賦予了淡淡的消極。不順,心煩乏時,老莊便是良藥;順意之時,又哪管道家是什麼呢!

可是事物都是兩面的啊。假使用佛家的機鋒來解釋,消極就是積極,積極便是消極。老莊也一樣,淡泊名利、不求功名、不念生死、順乎自然似乎是一種不追求,無追求,一種消極之心隱於其中;追求逍遙、釋放本性、心隨性至、堅守本心似乎又是千百年來文人志向的追求,又是積極的。只不過積極入仕的文人追求功名,這便是儒家;消極避世、追求本心的文人迴歸自然,這便是道家。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儒道兩家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有追求,只不過追求的對象不同罷了。

可無論歸隱之人如何說其此行爲旨在追求本心,他們歸隱的根源往往都是因爲不得志吧。若是高官得做、駿馬得騎、擁“顏如玉”、住“黃金屋”,又有幾人仍會追求本心而放棄這些呢?所以老莊便常常在文人失意落魄無路可走之時,闖入他們的世界,以追求本心來掩飾官場不得志的落魄,這麼說來,老莊真的又是消極的了。

說來說去,似乎什麼都沒有說,可事物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積極與消極不都源於內心麼?內心是怎麼看的,事物便怎樣存在。只要內心是積極的,採百家之長,必也是一種積極的思想了。

《莊子》讀後感 篇9

《莊子》中有一則叫《屠龍術》的故事,講的是有個名叫朱汗漫的人,變賣全部家產到很遠的地方拜支離益爲老師,跟他學殺龍的技術。三年後,便回到家中,但因爲世上根本沒有龍,他的本領始終未派上用場。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朱汗漫變賣自己全部家產,又廢寢忘食地苦練三年,他的意志可謂堅定不移,這是他主觀上的努力;可他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客觀上根本沒有龍,“殺龍”的本領再強,也根本不可能得以發揮。

因爲這種本領根本不符合社會的需要,所以他的“人生價值”等於零。

所謂“人生價值”,其實就是個人的能力、品質、道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可以得以發揮。現如今社會,大多數人都打算通過學習各種本領,將來爲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朱汗漫的“屠龍術”最終未排上用場,除他忽視了客觀需要外,還在於有像支離益那樣的騙子。世上本無龍,何來“屠龍術”?支離益使朱汗漫變賣家產,拜自己爲師,教習三年不露破綻,其騙術可謂高明矣。而今,有些所謂江湖術士,神漢巫婆,行盡騙術,招搖過市;一些冒牌氣功師、庸醫等,掛着“名醫”的招牌,到處行騙,坑害人民;更有甚者,一些大肆宣揚宗教迷信之人,大搞唯心論,混淆是非,不僅弄得許多人家破人亡,而且對社會危害極爲嚴重。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打起十二分精神,千萬別像朱汗漫一樣上當受騙。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爲,一要樹立理想,二要掌握實際而有用的本領,三要增強自身“抗腐蝕性”、“抗誘惑性”的能力,謹防上當。這樣,才能在社會及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發揮所學之長,爲國爲民奉獻自己的力量。

《莊子》讀後感 篇10

今天總算看完了莊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兩大關口,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也;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可逃於天地之間也。我們的父母是一種無法割裂的親情,臣是自己與他人,君是自己與他人,人與人的關係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我們在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安之若命,我們必須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訴我們,人爲刀,刀爲心,社會爲牛,你怎麼樣對待社會,社會怎麼樣對你。以無厚入有間,無厚是無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過自我了。有間就是空隙,就像人體的穴位,刺之而不傷其身,社會的有間在哪?我們找到社會的有間,才能如魚得水。但這需要我們自己尋找,觀山爲山,觀山不爲山,觀山還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讀過莊子,我只看到了逍遙,所以我是輕浮的,只看到無奈是沉重的,看不到無奈是膚淺的,只看到逍遙是輕浮的,看不到逍遙是庸俗的。我是膚淺而輕浮的,但還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應該改變下,那就需要行動了啊!我行動力又不怎麼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經用過的暱稱,表示無用之用,無爲而無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學的感悟,萬物皆有其用,無用之用,物盡其用和用物之大用。無用就是換位思考。

最後是哲學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爲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爲無:道不是物,道生萬物,道是道本身,道即爲無。無中生有,無就是最本源。我感覺: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爲相對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觀者,無盡的三是萬物。還有一句現象背後無一物,現象就是本質,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愛就是愛。我好像明白我爲什麼愛我女朋友了!

《莊子》讀後感 篇11

《莊子》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典藏,莊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幾千年文化長河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它代表着當時社會最高成就,其亦莊亦諧的寫作風格更是給讀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這是出自莊子名篇《逍遙遊》中的一段,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體現。莊子是對老子道家思想的繼承,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任何事物從表面上看不同,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莊子萬法歸一的思想。從《齊物論》、《大宗師》等篇目中,你都能發現莊子自然無爲的思想,這也就是道家所認爲的“道”,他們認爲“道”是存在的,但是卻是虛無的。在政治上,無爲而治從來都是莊子的主張,對當局統治階級的“仁義”和“法治”進行了強力的抨擊,更是提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等精髓見解。在生存處世方面,莊子提倡自然、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對於物慾名利的追求。這是一種超然的態度,也是現代社會的人們爭相學習的一種精神境界。超脫慾望,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這種思想理論無疑具有極強創造性和超前性。

莊子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位文學家,確切的說應該是一位浪漫主義散文家。他的文章中具有有強烈的是浪漫主義氣息,想象豐富異常,渾然天成,很具有變現力。而且很善於用典故、寓言來說明哲學思想,這是也是一種創新寫作風格,我想這都與莊子自然天成,不拘於泥的思想有着很大的關係。

讀《莊子》就是了解自身、瞭解自然、瞭解宇宙奧祕。《莊子》博大精深,值得反覆揣摩研讀。

《莊子》讀後感 篇12

“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

“莊周夢蝶”是《莊子》中一個流傳遠久的故事,其優美玄妙,詩意盎然的意境,令人們浮想聯翩。

許是一時疏狂,抑或“詩化”哲學。莊周,用自己獨有的品味,隱匿成一個不可言傳的物語,任由千百年後的人們恣意猜疑。

是悲,是喜,是離,是聚。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唯有他——莊周,沉溺於如此的美夢,恬然睡去,在白雲青草間,一夢千年。

“醉過才知道酒濃,愛過方知情重,我不能寫你的詩,正如你不能做我的夢。”或許吧,只有親身體驗過,才能品味其中的甘甜,那些外在的蜚語流傳,亦都不過是騷客遷人的主觀臆斷吧!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有人說:“寫作是一種孤寂的生涯。”而只有真正領略過寫作所帶給自己快樂的人,纔會明白其中的辛酸。

《紅樓》殘卷,這部被王國維稱爲“宇宙一大着述”的著作,浸注了作者多少的情感,以及枯燈伴卷,泣喜而笑的顛狂。

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物,被今人評頭論足,作爲一種學問來研究,恐怕沒那個必要了。

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寄託,後世之人又怎能穿越時空,企圖去窺探先人的靈魂呢?“孤標傲世偕誰隱”曹雪芹都這麼說了,後人又何必各持己見,猜疑紛紜呢?

“無纔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似在抗訴着一段莫須有的流言!

《莊子》讀後感 篇13

今日偶讀莊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動,僅書一文。

莊子曰:“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這四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裏知道,貪生並不是迷誤?我哪裏知道,人之怕死,並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迴歸故鄉呢?我哪裏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莊子是在闡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麼分別,一個人活着,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說不定死了之後,會覺得從前活着的時候多蠢,爲甚麼不早點死了?正如做了一個悲傷恐怖的惡夢之後,一覺醒來,懊惱這惡夢實在做得太長了。

憶往昔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重傷雖愈,但名醫卻告知其只能活到40歲,如果是我定會傷心不已,但常遇春卻道:“大丈夫濟世報國,若能建立功業,便三十歲亦已足夠,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縱然年過百歲,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數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人生在世無所謂之長短,但我不認爲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遺臭萬年”是正確的,建功立業縱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於亂世飽受外族欺辱,爲救黎民之水火,挑起義旗,驅除韃虜,是所謂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他縱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萬,身爲華夏兒女見此一舉,能不熱血沸騰?

生與死只記於一線,你不能選擇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選擇你的死亡,真正讓自己活的有意義,活的有價值,生未必樂,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價值,否則我們不配享受死亡。

《莊子》讀後感 篇14

這段時間讀完了莊子,小有感悟,很欣賞他達生的生活態度和那份超脫世俗的瀟灑,但聖人的思想只能借鑑,我可以將世俗名利看淡,但無法做到其逍遙遊的境界,畢竟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有一個詞叫“責任”,自己可以粗茶淡飯,至名利於腦後,但上有父母需要贍養,將來還有妻兒需要照顧。生爲男兒,不論才能深淺,地位高低,身上都有一副重於山的重擔,小到撐起家庭,大到挑起江山。還有一個詞叫“付出”,得到或許不是最有價值的,但付出會讓自己變的有價值。“世上熙熙皆爲利來,世上嚷嚷皆爲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捨棄的追求,雖然俗,但很真實。

不可能人人淡泊名利,去追求那種逍遙的境界,莊子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只是個人追求精神上的豁達境界,或許他是快樂的,但身爲一個男人他是失敗的,他連自己的生活都解決不了,生命是精神的載體,生存尚且不易,何談理想抱負,我不覺的追求利祿是件低俗的事,真正的王者奪取天下爲的是造福於天下,人不能爲名利而生,但可以用名利來做更多的事。天地人神鬼,不可能人人成仙成佛,假如人人都出家,那他們又來渡誰?又有誰來供奉先聖。

我現在覺得應該各自修本體,不需要別人來渡,多少成功人士不在乎名利,生活低調,我覺得他們體會到了莊子思想的真諦,但從做人來講比莊子要成功,也許是我的境界還不夠高,沒有體會聖人思想的真髓,現在只是晚上睡不着,隨便談談個人想法,也許自己將名利看的過重,思想上有誤區,看者大可一笑了之。

《莊子》讀後感 篇15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莊子》的書。《莊子》是一本哲學名作,但又不僅僅是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爲”,認爲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爲“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爲自然的比人爲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爲大無用就是有用。讀完後,我感受頗多。

其中逍遙遊中的“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讓我記憶猶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我想我從大舟與水的關係看,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啓示:求大學問,幹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纔會有成功的可能。而現在處於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打好基礎,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爲我們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礎。

而大宗師中的“相與於無相與,相爲於無相爲。”的大意是(朋友應)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爲於無爲之中。這讓我明白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爲。這纔是#39;莫逆之交#39;。所以我們在結交朋友時,應該順其自然,不應故意而爲之。在幫助朋友時,我們不應該去奢求他有什麼回報,而是自願的去幫助他。這樣纔算得是真正的閨蜜,好朋友。

……

讀完《莊子》這一本書後,我收穫頗多。《莊子》這本書裏蘊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處事的方法。值得我學習,我想這本書不應該去讀一遍,我還應該再讀再理解,這正如人生那本大書,是永遠讀不完的。

《莊子》讀後感 篇16

莊子繼承老子的道家學說,進一步闡釋了道。

道家在一定的意義上否定了儒家思想,認爲儒家所推崇的仁政是世間罪惡的根源。的確,君主得到權利最好的途徑就是戰爭,要鞏固自己的江山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強自己的實力,籌建軍隊,抵禦外來的侵略就是戰爭,這所有的一切都是要用臣子的血肉之軀,帝王的寶座是坐在無數屍骨上的。他們卻用仁義來遮蓋這一切,他的仁政束縛了多少人的思想。在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人類的思想就被禁錮了,千百年來的學者寒窗苦讀,只爲金榜提名,真正用到的又有多少,爲了這一個榮譽多少人浪費了自己的一生。科舉三年一次,千千萬萬的學子中才取幾人,范進就是爲了它束縛了自己大半生。道家所提倡的自由是真正的逍遙遊,在社會中想要得到身體的自由可謂是難上加難,但是精神的自由卻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沒有貴賤尊卑的隔閡,沒有仁義禮樂的束縛,沒有功名利益的追逐,用晨鐘墓鼓去撫慰無助的心靈。

孔子的儒家實在是太理想化了,是在當今社會幾乎不能實現的,雖說有夢想是好的,但是這個夢想對當代人來說有些過高了。在儒家的經典下奴役了上百年,連反抗的力氣也沒有了,我們所有的青春,一生中最燦爛的時候就被掩埋在無盡的筆墨中,濃重的書香氣籠罩着整個中國,那曾經騰飛於九洲之上的龍如今早已被馴服,回想當年桀驁不遜的飛舞於九天,似乎都已經成爲了歷史

讀完《莊子》,我的感想就是,在九洲之上的那朵豔麗的奇葩正在逐漸的沉入墨的海洋。

《莊子》讀後感 篇17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爲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接着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爲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爲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爲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莊子》讀後感 篇18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

與孔孟的克己復禮不同,他崇尚浪漫與自由,敢於想象和變通。而他的浪漫主義思維也在《莊子》一書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假使將孔孟喻作鐘鼎器樂,那麼莊子便似一支不知天上人間的狂想曲,他的人生樂章中飽含了自由的渴望與追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再如“吾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連璧,星辰爲珠璣,萬物爲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一字一句,都流露着莊子對超然自由的嚮往。

假使將孔孟喻作教授文明禮儀的典籍,那麼莊子便似一本思想啓迪的教材,他的內頁中滿是人生的哲理與對自然的參悟。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如“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再如“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一揚一頓,都散射着莊子對萬物自然的透析。

假使將孔孟喻作載動歷史發展的長河,那麼莊子便似其間盪漾的木舟,他的船體上斑駁的盡是對生死的淡泊。”如“昔者莊周夢爲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胡蝶與?胡蝶之夢爲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如“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再如”人之生也,與憂懼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之苦也,其爲形也亦遠矣。”一思一慮,都散發着莊子超然物外的魅力。

莊子,不可不謂是一位集莊嚴與浪漫爲一身的偉大思想家。任千載悄然而逝,他的理論與思想都仍宛若明月高懸,照耀着國人前行。

《莊子》讀後感 篇19

《莊子》是莊子一生的思想結晶,也是他本人寫的唯一一部自傳體小說。莊子去世後,由他的兒子莊圓整理後形成的這部傳記。

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姓莊名周,“子”是尊稱。他於公元前396年生於宋國蒙地,逝於前286年,一生著有《養生主》等7篇著作。

《莊子》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着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爲蝴蝶的夢。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脫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一天,莊周在濮水河邊釣魚,兩個人勸他做官,可正是因爲他喜歡自由自在安詳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擾,一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否則,或許他也整天與世人一樣生活得緊張繁忙,在日常事務中掩埋像他這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了。而莊子最令我折服的莫過於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於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面對妻子顏玉的死時顯得很從容,不但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原來,莊子認爲顏玉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爲人的樣子。現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她又安靜地回到了大自然。莊周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歎的!

莊子認爲,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麼死後,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讀後感 篇20

最近一週讀《莊子》一書,第四章第一節《莊周夢蝶》,莊周騎馬一直向南,來到了夢國南部,這裏貼近雲夢澤,莊周在和楚人的共同生活中,對虛境自然的道有了新領悟。這一天他來到了雲夢澤邊,看着碧綠的湖水,莊周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在湖水中,魚從自己的倒影中劃過,他看到自己的眼睛,湖水如此清澈,他能從自己倒影的眼睛中再看到自己。莊周若有所悟。緩緩閉上眼睛,體會陽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覺,他似乎能聽到水下小草的呼吸。他將自己的呼吸緊緊閉住,捕捉自己身邊動物、植物呼吸的節奏,並配合這個節奏呼氣、吸氣,就在這樣的一吞一吐之後,他突然進入了萬念不生的虛境狀態。這時一隻蝴蝶飛來,在他身邊翩翩起舞,他伸出手指,蝴蝶停在了他的指間,莊周已經做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爲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莊周一頭倒在地上,氣息在自己體內緩緩流動的溫煦感覺,讓他非常放鬆,心靈跟着蝴蝶一起飛舞。過了一陣,他感到蝴蝶飛得累了,停在一朵花上小憩,蝴蝶做了一個夢,這個夢境莊周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躺在湖邊做着蝴蝶的夢……莊周睜開眼來,蝴蝶的小憩也已經結束,振翅飛去。莊周沉醉在這種玄妙的境界中。莊子語: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究竟是夢中的莊周變成了花間的蝴蝶,還是花間的蝴蝶變成了夢中的莊周呢?

《莊周夢蝶》的故事,有着深刻意蘊,浪漫的情懷,還有開闊的審美想象空間,因而備受後世文人的喜愛。莊子的文章綺麗瑰美,讀來如歷幻境,這樣的幻境穿插在他做爲一個平凡世人的生命中,並使之脫穎而出,成爲一代哲學宗師。在戰國時期,戰火紛飛的土地和汲汲於功力的人羣中,他想要尋找一條能夠發揮人的自然之性的道路。這既是他坎坷一生的起始,也是他流傳萬世的緣由。我在想,人生的路上順境少,逆境多,坎坷的時候要學習莊周,排除雜念,對外界聽而不聞,做到心懷虛境。聲音只能達到耳朵,而不能達到心裏。心境和環境都是美好的,開心地過好屬於自己的生活。

《莊子》讀後感 篇21

《莊子心得》是于丹對莊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的一本書。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莊子的印象就是“逍遙遊”,並顧名思義地認爲他持的是一種無所謂的生活態度,以致他覺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最好的一種生活狀態。其實,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真正理解莊子心中的“逍遙遊”是什麼。

確實,“逍遙遊”是莊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並不僅僅是說追求生活上的逍遙,更是追求心態上的逍遙,從外物中去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舒暢,正所謂“乘物以遨遊”。

我喜歡莊子說的一句話——外化而內不化,講的是人不應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響而動搖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外界的言語,社會的潮流,多多少少會左右着我們的思想,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部蘋果手機,或者是說看到周圍人都熱衷於玩切水果遊戲,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風呢?也許你之前生性節儉,或者不愛玩遊戲,那麼是不是去改變你的習慣呢?其實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那就會迷失了自我,沒有了個性,更重要的是,你丟的可能是你最初的夢想。所以,莊子讓我懂得了順應與堅持的道理,順應當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隨,遵循自己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強。

關於生死,莊子的觀點給我莫大的釋懷,在莊子看來,生與死是一種物質形態的轉變而已,人只不過是一團氣,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來的地方去。正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莊子面對妻子的去世才能顯得那麼坦然淡定,纔會擊鼓而歌。對待生死,很多人都無法正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害怕死的到來,不管是自己還是親人。也許,莊子的生死觀是讓自己消除恐懼最好的解釋,我們不必爲死而過度悲慼。

是的,莊子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別有的人生觀,讓我從心底有種坦然的感覺。我想,逍遙遊的精闢之處就在這裏吧!

《莊子》讀後感 篇22

莊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的文章充滿了想象力,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正如《秋水》,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向我們闡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寫到:“秋水時至”河伯在自己的領域內看到“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就以爲他所看到河水開闊雄壯,是無可比擬的,但當他來到海邊時,見到大海“不見水端”的遼闊壯觀時,他爲自己的見識淺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見海神爲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纔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驕傲自滿,就會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義。起義軍殺敵勇猛,於公元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攻進北京城。明朝滅亡了,但李自成和起義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將士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守紀。整天吃喝玩樂,聽歌賞舞,他們忘記了他們的對手——一直想打進山海關的清軍。後來,吳三桂聯合清軍向起義軍發起進攻,竟沒有一位將士肯應戰,李自成只好親自出馬,倉促應戰,最終以失敗告終。短短的42天,這支強大的隊伍失去了戰鬥力,原因在於起義軍和李自成自以爲已經勝利,有了榮華富貴,不用再擔心什麼,只管享樂,放鬆了警惕,最終敗在清軍手裏。

聯繫到我們現代社會中,也不乏“河伯”、“李自成”這樣的人。古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李自成雖然開始時攻進了北京取得了勝利,但他最後卻敗在了自己的驕傲自滿上,併爲此賠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河伯剛開始時確實很自滿,但幸運的是,河伯繼續往下走,讓他看到了汪洋大海,當他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時,就立即改正了態度,所以,最後他受益了。故在現代這個物慾充實的社會中,抱着不可一世虛誇的態度,終有一天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宇宙無限,更顯得人類是多麼的卑微渺小。我們只有抱着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態度,拋棄自滿,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不斷的開拓進取。

《莊子》讀後感 篇23

在七年級以來,我們接觸了大量的文言文。在我眼中,文言文是一種讓我想“哭天喊地”的文種——它需要我們背誦理解幾百幾千年以前的文字。但才學的《莊子兩篇》卻讓我有種想讀下去的慾望。於是我買了《莊子淺說》。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名著,但這本書讓我進一步瞭解了莊子這個人。

整本書都是作者的解說與《莊子》中的文章相結合的,所以不會有什麼看不懂的,反而讓我對莊子能有更深的認識。陳鼓應的這本書雖然薄薄的,但卻勝過那些厚的能砸死人的所謂解說。

在一個混亂的社會裏,莊子爲人們設計了自處之道。在他所建構的價值世界裏,沒有任何的勾心鬥角,我們可以自得地享受美好的世界。

孔子的學說讓我們在太平盛世中悠然自得,但莊子卻教我們如何在亂世中生存——不求名利,只求心中的自得。

這本書分爲“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三部分。從“生活篇”中,我瞭解到了莊子的生活十分艱苦,但他卻怡然自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很快,陳鼓應給了我答案——莊子把物質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於提升精神生活。

在生活態度上,莊子是順其自然的。他不會算計別人,而是以一種淡然的心態來看待事物,正如《惠子相樑》中莊子的所爲。所以理所當然的,老莊也不沉迷於官名仕途,《逍遙遊》也是一種寫照。

老莊對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莊周的蝴蝶夢也表達了莊子對死的看法。對於他來說,死,無所畏懼。因爲死只是你“從大地上來,又回到土裏”的一種形式。對於死,莊子培養的是一種灑脫的態度。莊子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由此可知莊子的生死觀念並不是消極或出世的,而是一種超然的灑脫。

讀了《莊子淺說》,我對莊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知道我的認識不過是一些小皮毛,不過,即使如此,我對老莊的敬意也只增不減。

千年之後,我再度捧起《莊子》,細細品讀,彷彿莊子就站在我身旁,淡然,灑脫。

《莊子》讀後感 篇24

今天讀完了《莊子》之《養生主》篇。本篇雖短,卻讓我思索回味良久。

《養生主》全篇通過層層遞進的闡述,說明養生之道在於順其自然。

全篇分爲六層。第一層講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陰虛度在孜孜追求於無限的小知上,不應以搏求善名而爲善,而應當拋卻繁雜外物,“緣督以爲經”,秉承事物中虛之道,即追求內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層通過皰丁解牛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處理事物應透過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內在聯繫,然後以“以無厚入有閒”,方能遊刃有餘。說明養生之道在於“因其固然”。

第三層通過右師之介,說明形體殘全在於天而不在於人。更進一步說明世間萬物皆是順應自然的變化,而不是限於人爲的因素。故順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養生。

第四層通過澤雉說明精神的自由勝於物質的滿足,自由之重就在於自由乃是順其自然的體現。故人應當掙脫身體外物的束縛,追求領會宇宙本體和內心本質的精神。

第五層通過秦失三號而出的故事,說明情感亦應順從自然的變化。“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生離死別,在莊子看來竟是那樣的從容。當然,莊子安命的思想並不是消極避世的觀念,而是讓人順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應將自身爲其陷入過度的悲傷痛苦之中。結合上篇的《齊物論》,莊子認爲世間萬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齊一的,那麼生死亦是齊一的,因此,即使生離死別,悲痛的情感亦應當適可而止,三號而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順其自然,則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懸之苦。

第六層,通過薪盡火傳的比喻,說明以薪代表的外物雖然會燃盡而不可傳,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滅的,會永遠傳承下去。

通過逐層講述,從而說明世間萬物、人之情感都應順應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將會永遠相傳。故養生之道在於精神建構,而不是身體外物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