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二節脊髓和脊神經 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第九章第二節脊髓和脊神經 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九章第二節脊髓和脊神經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知識方面:瞭解脊髓的位置、結構和功能。

瞭解脊神經的分佈和功能。

初步學會做簡單的脊蛙反射實驗。

能力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方面:培養學生保護自然的情趣、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脊髓的結構和功能;脊神經的分佈和功能。

難點:脊蛙反射實驗的方法與實驗結果的分析。

  課時安排

參考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

人體神經系統的模型、脊髓與脊神經的'模型和掛圖、投影圖片。蛙的神經系統解剖標本或掛圖。脊蛙反射實驗的錄象播放準備。做脊蛙反射實驗的必備材料、器械、試劑等。要求學生課前對本節教材內容做預習

教學過程設計

(觀察脊髓的位置、形態、結構—瞭解脊髓→觀察脊神經的構成與分佈—瞭解脊神經→脊蛙反射實驗)

引入新課:從反射與反射弧的知識出發,提出神經系統的各組成部分在反射性調節活動中分別充當什麼角色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脊髓和脊神經。

主體過程:出示神經系統模型或掛圖,結合圖示介紹脊髓的位置和脊神經的大體分佈;出示脊髓和脊神經掛圖或投影照片,介紹脊髓的形態結構、脊神經與脊髓的連接關係及脊神經的構成。講解介紹時除引導學生注意直觀形象的觀察外,要適當配合示意性板圖、板書,點明知識要點,也助於理清結構關係。(簡明扼要)

提出:已知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完整而有活性的反射弧能夠實現反射。那麼如果脊髓灰質充當神經中樞,脊神經分別聯繫感受器和效應器,是否能實現某些反射活動呢?我們現在來做一個實驗,看能否說明這個問題。

提示同學們在實驗前應注意看蛙的外部特徵,有意地去觀察一下蛙在整體情況下對刺激產生反應的情況,然後開始按教材指導自己完成實驗。同對播放教師做脊蛙實驗的錄象供同學們參考。教師可個別給與必要指導。

待基本完成實驗過程後,請兩組學生代表分別報告自己的實驗結果,教師鼓勵同學們利用自己的實驗來說明前面所提出的問題。

教師以談話的方式同時板書歸納出本實驗的結論:(1)去腦的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證明僅以脊髓並通過脊神經聯繫感受器和效應器,能夠組成完整反射弧,實現某些反射活動;

(2)損毀脊髓後搔扒反射不能引出,證明脊髓是該反射弧上必要結構,反射弧的健全是實現反射的先決條件。

提出:如果脊髓灰質具有某些反射的神經中樞作用,那麼脊髓白質的作用如何?脊髓灰質與腦灰質的關係又如何呢?然後舉例、分析說明脊髓的傳導功能和受高級中樞控制的特點。

小結:以談話方式總結脊髓和脊神經的功能,同時板書其要點。

課外思考題:如果要證明脊神經的前根與後根功能不同——前根是運動神經纖維,後根是感覺神經纖維,你認爲應該怎樣實驗。

附:板書設計

第三節 脊髓和脊神經

一、脊髓與脊神經的形態結構

二、脊蛙反射實驗

1.脊蛙能引出搔扒反射——證明:此反射弧健全(脊髓具有反射中樞作用)

2.損毀脊髓不能引出搔扒反射——證明:反射弧已破壞,反射不能實現

三、脊髓與脊神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