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讀後感

《地洞》是卡夫卡去世前一兩年的作品,從這篇作品裏可以充分反映其內斂、封閉、羞澀甚至懦弱的性格。

地洞讀後感

小說中的“我”是個爲自己精心營造了一個地洞的穴居小動物。就如文章開頭所寫“我把洞修成了,看樣子還挺成功。從外面只能看到一個大洞口,但實際上它不通向任何地方,進去幾步就會碰上堅硬的自然岩石。”“離此洞口約一千步遠的地方纔是地洞的真正入口,由一層可以揭起的地衣遮蔽着,這世上無論什麼能有多安全,它就有多安全。”

但這個動物對自己的生存處境充滿了隱憂、警惕和恐懼。“即使從牆上掉下的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 “那種突如其來的意外遭遇從來就沒有少過”。因爲卡夫卡內心敏感,容易受到傷害,對外部世界總是持有一定戒心,在文章裏這個小動物總是那麼惴惴不安,他不停的挖掘,又怕闖入別人的洞中,而面臨一些危險,“我心情緊張,另外也沉着冷靜。大概我到了人家的洞裏,我想,洞主人此時正打着洞奔我而來。如果這種假設的正確性得到證實,那我就會離開此地到別處去修洞,因爲我從來就沒有佔領欲,或者說我從不好鬥。”小動物如此的小心翼翼,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的一種自我確認的形式,他提示了一種作家生存的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內心的生活,回到一種經驗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他幻想着自己能在地窖一樣處境中沉思冥想,而《地洞》則深刻的表達了他的這種內心寫作方式,這是一種與喧囂動盪的外部世界的生活構成了巨大反差的內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經歷的廣度,而是內在體驗和思索的深度。這個地洞的處境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現代人的處境的象徵性寫照,意味着生存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可能在劫難逃,它的寓意是深刻的。卡夫卡-通過《地洞》給我們描述了另一種夢魘式的體驗,讓我看到了一種生存的痛苦,一種孤獨的壓抑,正是這種幻境似的壓抑的體現,讓人們意識到現代生活人性的孤獨及深層的痛苦,體會到人在現代社會中異化,而這種描寫人類孤獨本質的主題,也將深深打動一代代活着的人們。

2.

跟許多孩子一樣,小時侯的我冥頑不馴,熱衷於到大自然中去尋找一切或醜陋或美麗的昆蟲。雖然大人們常常對我的舉動不屑一顧,可我依然熱情地頂着烈日、冒着風雨在田野裏、岩石中翻翻撿撿,在發現獵物的那一刻去感受大自然賜予的驚喜。

隨着時間的流逝,我慢慢長大,對昆蟲的癡迷程度也漸漸由強變弱,直至有一天,鄰居家一個7歲的小男孩捧着一隻叫聲嘹亮的蟋蟀,樂顛顛地在我面前賣弄時,我發現自己竟然對他的欣喜感到奇怪。那一刻,我才深深地意識到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已經失去了某些東西。

可是,就在這樣一個充滿物慾的社會中,卻有這樣一位神奇的人。他超脫世事,將自己一生的光陰都花在對昆蟲世界的觀察、研究中,並且專爲這些“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仍然在閱讀界引起一次又一次轟動,爲世人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那麼,這樣一位神奇的人到底是誰呢?他的書究竟又是什麼呢?

原來,他就是享有“科學界的詩人”、“昆蟲世界的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稱號的法布爾老人。而他的作品就是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昆蟲記》。

法布爾老人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在《昆蟲記》中,他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自己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畢生觀察昆蟲的法布爾,與世無爭,寧願整日趴在石頭上津津有味地體會昆蟲們的喜怒哀樂,也不願去參加一場上流社會的晚宴。在與昆蟲的默默交流中,法布爾與大自然融合的無比和諧。雖然他曾經身爲博士、受過拿破崙三世幾分鐘接見、並且在阿維尼翁市任教,可他並不看重這些。他舉家遷居小鎮邊緣,住老舊民宅,爲了研究蟲子,寧願孤獨、清苦地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