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7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7篇)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1

在《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節目中,有四位老人因爲各種原因沒能到現場參與錄製,這其中就包括剛剛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顧誦芬院士,他也是我國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曾主持研製殲―8、殲―8Ⅱ等戰鬥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製戰鬥機的先河。

我們先來通過一個短片回顧一下感動中國的頒獎現場。

敬一丹:顧老今天沒有來到感動中國的現場,通過視頻的方式他和我們面對面。

顧誦芬:大家好,我就是顧誦芬,今年92歲。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授予我,我感到很慚愧,我沒有做出什麼,黨和國家給了我太多了。感謝感動中國組委會,感謝全國人民,特別感謝一代代爲祖國航空事業接續奮鬥的`全體航空人。

當時因爲身體原因,顧老沒能來《感動中國》節目錄制現場。爲了彌補這一遺憾,前幾天,感動中國主持人敬一丹與記者崔霞一起登門拜訪了顧誦芬院士,給顧老送上了《感動中國》的獎盃。

在離開顧老家前,顧老爲中國航空事業寫下了寄語,希望年輕人再接再厲,爲祖國的空天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顧誦芬:相信你們對空天事業的精彩報道,能激發更多的年輕人爲祖國的空天事業做出更多創造。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2

星期四,我在同學的推薦下觀看了《感動中國20xx》人物頒獎盛典。

獲獎的人物共有十個,他(她)們分別是:郭明義、劉麗、王茂華、譚良才、錢偉長、K165高鐵鐵車的警察以及志願者等共十人。在這十人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茂華和譚良才,他們捨身救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我邊看電視,邊掉眼淚。情到深處,不自禁的失聲痛哭。下面我們就來聽聽他們感人的'故事。

20xx年的某一天,在王茂華家附近的一所房子突然着火了,茫茫的火海幾乎要把整整一棟房子吞下它們的肚子中,這時房子裏隱隱約約的傳出孩子淒厲的喊叫聲,就在這時,王茂華和譚良纔不顧一切地衝入了火海中,等到他們抱着四個小孩出來時,渾身上下全是黑漆漆的,身上的皮帶還在着火。火老虎面露猙獰面龐,還在肆意行兇,但王茂華和譚良才卻沒有絲毫退縮,再次義無反顧地衝進火海里又從死神的手中救出了兩個小孩。最後王茂華和譚良才雙雙被燒成重傷,送進了醫院,經過多日的搶救,王茂華光榮的犧牲了,譚良才的傷勢漸漸有了好轉。

王茂華雖死猶榮,他卻永遠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他和譚良才捨身救人的精神感動中國,感動世界。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3

感動是美好的,是幸福的。感動源於感激,感激那些爲我們美好幸福生活做出貢獻的人,感激他們的無私、感激他們的堅守。因爲感動,我們纔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幸福。

近日,在《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頒獎盛典》上,一共有11位候選人被評爲“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他們中有獨守孤島的王繼才,有爲了我國科學發展隱姓埋名20年的程開甲,有因排雷失去雙眼和雙臂的戰士杜富國,有爲了孩子的夢想留守山村的張玉滾,有見義勇爲被歹徒連刺數刀的呂保民......他們的事蹟都讓我感動不已,他們是偉大的,同時他們又是平凡的,他們在平凡中成就了偉大,堅持做了別人堅持不了的事情。有時我在想爲什麼我們會被他們的事蹟所感動,我們感動的點事什麼,慢慢的我發現,我們之所會被感動,是源於勇氣、擔當、臨危不懼的.精神。我們感動於王繼纔不怕寂寞對孤島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我們感動於程開甲不求功名、一心爲國隱姓埋名搞科研的精神,我們感動於......

因爲他們讓我們知道幸福來之不易,哪怕在和平年代在我們看不的地方,也充滿着硝煙,感謝他們對和平的守護。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4

彭士祿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1925年生於廣東海豐,1949年就讀於大連大學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一年級,1950年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就讀於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二年級,1951年在大連工學院化工系化工機械專業讀三年級時赴蘇聯留學。1958年回國後一直從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工作。1994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彭士祿院士是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

彭士祿院士是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爲“中國核潛艇之父”,爲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性工作。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院士爲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20xx年3月22日,彭士祿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說:“活着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爲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5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想必大家對這句詩都略有耳聞。這句詩告訴我們:如果奉獻就是爲了有一天索取,我們將變得多麼渺小。生活中處處有奉獻,那個人就在我們的身邊。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好不容易從牀上爬起來,慢慢吞吞地穿上衣服洗漱好,最終我走出了家門。我剛走出家門幾十米,就看見一個清潔工在疏通昨日堵塞的“臭水溝”。

她站在水溝上頭,拿着鐵鍬在把垃圾挖出來。她挖出一點垃圾,那惡臭的氣味一陣一陣撲面而來,但她一點也沒有退縮,一向堅持着,她挖出了一點又一點垃圾。突然她拿鐵鍬挖不到垃圾了,她站到“臭水溝”裏去,冰凍且有惡臭的水衝擊着她的腳,她蹲下來,用手去挖,她挖出了許多垃圾,越挖她的'手就越黑,她不但沒有退縮並且更加努力地幹活。大多數人肯定是嫌髒的,甚至連靠近都不敢,可是這個清潔工正好相反。

突然我聽見一段對話,一個男清潔工說:“別幹了,讓別人去幹吧。”這個清潔工說:“不,既然做了,那我就必須要做完。”男清潔工又說:“快走吧,那下水道又髒又冰,不值啊。”“不,你先走,我在幹一會兒”女清潔工說。說話間,她把下水道疏通了,被堵住的污水向她的腳衝去,她的腳變得黑不溜秋,但她一點也不在意,悄無聲息的走了。

奉獻不是爲了索取,奉獻應是自覺自願,從此刻做起,從自身做起,讓奉獻這棵大樹永遠蔥籠茂盛。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6

古往今來何以爲俠?鋤強扶弱是爲俠,除暴安良是爲俠,懲惡揚善亦爲俠。這是少年時期讀過的衆多武俠書籍給我的答案,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的思維也有一定的轉變,當看到拼殺於火場的消防隊員,當看到恪守在崗位的武警戰士,當看到大雨中守在無蓋井口邊做人形標誌的路人,我恍然:俠之大者,爲國爲民。

20xx年2月18日晚播出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其中自身生活節儉卻捐贈千萬於外的退休老人馬旭的事蹟讓人感動萬分,淚如雨下。在當今物慾橫流的時代,馬奶奶和老伴顏學庸老兩口能夠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清貧簡單的生活最後卻將一生的積蓄全部拿出來無償捐贈給老家的教育事業,這是何等的境界。當鏡頭對準到她家裏的擺設時,真是有一種說不出心酸,家裏最值錢的'擺設是當初年輕時搞科研用過的櫃子;兩年了就買過一雙15元的鞋子,這雙鞋子不知道用膠水粘過幾次洗過多少次了;從不在外面買的吃早餐,自己在家裏拌個小菜,一個雞蛋,一杯牛奶就解決了。當白巖鬆老師問她老伴你們怎麼穿這樣的衣服上來了時,他驕傲自豪地說我們很久都沒買衣服了,國家給我們發的衣服都穿不爛何必浪費那錢呢。聽聽多麼樸實的話語,聽了之後無不讓人爲之動容。

真正的俠客,要有爲國爲民之心,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勇氣,融入羣衆,爲國奉獻,爲心中的理想與信念奮鬥終生。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7

爲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羣“高原低氧適應生理特徵”這一主攻課題,精通英語俄語、塔吉克語、漢語的吳天一,還學會了藏語。20多年的科研工作,吳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肅、四川4省區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上萬名牧民羣衆,整理了大量的臨牀資料。藏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爲“馬背上的好曼巴(好醫生)”。

1991年,青海省高原醫學研究所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高低壓氧艙。吳天一成爲第一個模擬試驗者。氣壓從海拔5000米的高度開始下降,由於降速太快,瞬間,吳天一頭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艙體運轉的.安全係數。

20xx年,吳天一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青藏鐵路開建,高寒缺氧對鐵路建設者的身體健康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大世界性難題,對高原醫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吳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運用於拯治青藏鐵路建設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們共同研製的抗缺氧藥物、保健品發揮了作用,他主導開設的高原病科也爲西進的建設者們提供了完善的搶救治療環境,他撰寫的《高原保健手冊》和《高原疾病預防常識》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參與指導下,青藏鐵路建設工程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五年建設期間未發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創造了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