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學反思18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德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品德教學反思18篇

品德教學反思1

今年,我擔任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前,由於剛接觸這門學科,總習慣一言堂的辦法傳授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死板,學生思維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鑑於這些現象,自己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上網學習他人教學經驗。通過學習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刻認識到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爲引導學生成爲教學過程的主體。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有事大家商量》一課中,我因勢利導,反思自己的班級在管理上有什麼不妥的地方,讓學生參與管理,提升自主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爲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講到中國地圖一課時,通過對地圖,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地大物博,蘊藏着豐富的礦藏,有待於學生們去開發資源,振興中華。

在講到《可愛的家鄉人》一課時,爲了讓學生體會家鄉人的可愛,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瞭解家鄉優秀人物作出的貢獻,激發對家鄉人由衷的敬佩和熱愛之情。讓學生準備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上課時一起體會歌曲的意境。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對家鄉的理解,以及對家鄉的印象。再說說家鄉的一些情況,特產、方言、並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以及簡單瞭解家鄉傑出人物作出的貢獻,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真正理解了“家鄉哺育了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鄉,感受自己的家鄉人,體會了家鄉人的可愛,激發對家鄉人的敬佩和熱愛之情。

品德教學反思2

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進步顯着,成績突出,但局部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的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在此,我就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進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來主義”,課堂教學生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給德育課程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着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現如下: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繫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繪畫、遊戲上,一節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穫卻令人懷疑。筆者認爲,課堂活動不等於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並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生活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遊”課、“遊戲”課、“美術”課、“舞蹈”課。我國第八次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學科的課程設置,就在於學科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

2、學習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範,個別教師“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境、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於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新。

二、刻意追求“師生民主”,主體主導主次不分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師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師爲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

1、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於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被忽視了。

2、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有的教師整節課上反反覆覆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問題發問不止,缺少信息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複,心靈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師生互動頻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着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並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新課程強調“以人爲本”,“以生爲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麼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如何培養?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於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爲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課到採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

合作學習無疑有助於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視自我的團隊精神的培養。但是,教學中如果合作學習目的不明確,過程設計簡單,時機把握不好,無論什麼問題都採用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導致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合作,能夠自主時卻不讓學生獨立,有探究慾望時卻讓小組優秀者代替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覺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協作,合作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形式多於內容的合作學習究竟對學生有益還是有害?因此,並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分青紅皁白地搞合作學習,必然有害無益。

品德教學反思3

七年級思品內容,主要是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最忌諱的是照本宣科、蒼白無力地說教。所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貼近學生生活,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確實落到實處。我講的課題是《直面挫折,不畏不懼》,設計過程和意圖如下:一、從聽《命運交響曲》導入新課,一方面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繼而引出貝多芬戰勝挫折、愈挫愈勇故事,再者多聽音樂也符合本課自我疏導、自我排解內容的需要。真可謂一舉三得。二、過程設計同齡學生來信的形式,既貼近學生實際,又避免了內容過於分散、課堂拖沓的現象。三、把目前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寫在紙條上,同桌互換出謀劃策加以解決,既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密切了同學間的關係。四、佈置學生從網絡、報刊、書籍收集名人偉人的故事,鍛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上課過程中,零距離與學生接觸,師生互動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自圓其說,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結論的得出水到渠成,達到預期的效果。總體感覺有點前鬆後緊,把握課堂節奏的能力仍要加強。

品德教學反思4

——《向誰學》

《向誰學》是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中的一課,本組教材是圍繞“我在學習中長大”這個專題編排的,本課主要圍繞“向誰學”來開展,教材選編本文的意圖是:1.看到自己兩年來的進步,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併爲自己在學習中所取得的進步感到高興和自豪;2.探討學習方法,感受學習方法和途徑的多樣性,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3.知道學習要不怕困難、善於思考;知道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在交流學習經驗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4、初步感受我們的社會是個學習化的社會,學習已成爲每個人終身的事情。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上要充分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根據這些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基本設計理念:

1、在教學上要充分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

2、體現新課程“實、新、活、用”的特點;

3、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

根據本課的基本設計理念,我對本課進行了設計:

首先,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認知目標:讓學生明白學習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行爲目標:讓學生明白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情感目標:讓學生願意通過各種渠道來學習。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後,我進行了相關的課前準備:

利用課件進行教學,根據這些要求和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我制定了一些符合學生心理規律的教學方法。

1、爲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渠道很多,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利用課件對學生進行教學;

2、爲了更充分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我在教學中營造了寬鬆安全的發言環境;

3、爲了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我還設計了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課後合作的實踐活動等環節;

因此,通過學習,還讓學生明白到了:學到的知識、本領和道理,不僅僅是在課上學到的,還可從書本、媒體、報紙、電視、他人等等進行學習。

品德教學反思5

在上《調節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節課中,注意貼近學生的現實,貼近學生的生活,所運用的事例都是學生的身邊事、日常事,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就是事例的參與者,真正把自己置身於這種情境中來學習和思考問題。因此,學生對本課有較大的熱情,能積極思索,較好地掌握了知識,達到了知識和情感的內化。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懂得了“情緒不同,結果不同”的道理,但由於他們正處於青春期,情緒易衝動,不穩定,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加之目前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在家中倍受關注,以自我爲中心的心理傾向較爲嚴重,在人際交往中,常常不考慮他人的感受,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緒反應強烈,波動性大。通過本節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合理地宣泄和調控自己的情緒,引導學生做情緒的主人,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品德教學反思6

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政治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以合作探究法、學生自主學習法爲主,教師講解法爲輔的方法,並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以實現思想品德課“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的目標。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認識到了挫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挫折對人生具有兩面性,挫折是可以戰勝的,很多學生也樹立了戰勝挫折的信心。

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課堂中的氣氛還不夠熱烈;同時課堂教學只面對全體,忽視了個體差異,尤其是對後進生,關注力度不夠,因爲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更多。教學中應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加深學生的理解。

品德教學反思7

導入新課,應該簡潔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這課的需要。教師要發揮創造性,使開頭新穎、別緻、巧妙。

列舉幾種常用的開頭形式予以說明:

1、問題引入:

根據教學內容的設問讓學生回答,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2、小品表演:

把教材內容編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導入新課。

3、情境渲染:

通過播放錄音、電影、錄像片斷、放映幻燈等,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和啓示。

4、啓發談話:

把握教學要求,捕捉學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用情真意切的語言,親切自然地導入新課。

5、設置懸念:

教師先把課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衝突揭示出來,設置懸念,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新課,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6、遊藝活動:

組織學生進行猜謎、遊戲、競賽等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遊藝活動導入新課,給學生創設“以情激情”、“實物、圖片演示”、崐“承上啓下”、“開門見山”、“對比分析”、“故事引題”等導入新課的方法。總之,思想品德課的導入環節沒有固定模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精心設計。鬆愉快的學習氣氛。

品德教學反思8

《品德與社會》作爲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爲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爲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展學生的智能。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在教學火燒圓明園中,主要講述了英法侵略者搶奪圓明園、焚燒圓明園,揭露侵略者殘酷的行爲,舊社會的中國受盡了屈辱,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殘酷的歷史事實的瞭解,體驗和感受,孩子們做爲一箇中國人是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的,作爲一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更不能忘記那段屈辱。而且學生還能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整節課顯得特別活躍。問題反思:通過教學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瞭解太少。作爲新世紀的國小生,我們應該自強不息!知道落後就要捱打,只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品德教學反思9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採用案例教學法,採用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情景材料。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有創新有生成。

特別是在分析案例:某攝影愛好者把他人在公園裏隨地吐痰以及破壞草坪、花卉的行爲拍攝下來,將照片寄給報社,報社將這些照片在報紙上刊登出來。

問:這位攝影愛好者和報社的做法是否合法,你認爲他們的行爲構成侵權了嗎?爲什麼?

先讓學生思考,然後交流。

“我認爲不合法,攝影愛好者和報社的行爲構成侵權。因爲他們未經本人充許私自把他們的照片刊登出來,侵犯了他們的肖像權,所以是不合法。

“我認爲合法,不構成侵權,因爲他們的行爲是不道德的,應該予以譴責。”

全班自然分成兩種觀點,而且認爲合法,不構成侵權的,只有王靜一人。但是王靜力戰羣儒,脣槍舌劍,辯論激烈。

場面沸騰,該收攏了,於是我來了一個總結:同學們,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我還是贊同王靜同學的觀點,因爲這位攝影愛好者和報社的行爲不以營利爲目的,也並非惡意。這是有益於社會的行爲,就應該懲惡揚善,這樣纔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發現有違法或不道德的行爲想拍照向報社或有關部門反映就就不用擔心侵權。

不成功之處:課堂氣氛過於熱烈,有點亂,以後要注意增強調控能力。

我有點專制,該放手時,不放手;不該放時卻放手。

品德教學反思10

我們的學校教育,希望孩子能成爲家庭的一員,融入到他們自己的家庭中去。其實,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很多的孩子是自己家庭的中心,但父母只是把他們當作自己全部的希望“供奉”在那裏。並不是孩子自己不願爲家庭做一些事情。大多情況都是因爲家長過度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恨不得孩子將所有的時間都用於學習“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家裏的事情不用管”幾乎成了許多父母的口頭禪。不經意間,孩子們鍛鍊和成長的機會被家長的“關心和呵護”剝奪了,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也就淡漠了。

學習之餘,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對孩子的學業和身心的發展都非常有益。適當做家務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助於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和生活智慧;有利於強化孩子的親情觀念,通過家務勞動,使孩子有機會與父母進行溝通與交流,體會父母的艱辛,培養孩子對家庭和父母的責任感。

如此有益的一件事,家長何不讓孩子嘗試一下呢?在培養孩子做家務時,家長可以確立明確的教育目標。孩子從事家務勞動,掃地、洗碗,擦玻璃,不是純粹減輕父母的負擔,而是通過這種形式,使孩子擁有參與家庭建設的機會,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獨立性,自信心和動手能力。並增強與家人的配合能力,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品德教學反思11

一、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以人爲本”、“目中有生”始終把學生當作口語交際的主人,訓練的主體,進取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安排時間,搭建舞臺,供給表現機會。如導入環節的“回憶打電話的情景”、“組內交流”分層訓練環節中的“學生表演”、“師生評議”等設計環節都爲力求表現了學習過程中的全員參與,把“面向全體”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二、合作意識和本事得到較好的培養。“打電話”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語交際活動,又是體現人際關係的極好事例,我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進取營造共同學習、探索、研究提高的環境氛圍,充分利用對話形式、交互式等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充分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羣體交往中學會尊重、學會溝通、學會互助,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如“學生自由組對練習”、“生生表演”,都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本事的好做法。

三、注重了創新學習,在創設情境,學會了最基本的打電話方法後,我又設計了打電話時可能出現的四種不一樣情景,其目的是設置對話障礙,加大口語交際的難度,進一步培養學生會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本事,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口語交際的靈活性。

品德教學反思12

我雖然心裏很清楚學生的品德培養非常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沒有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同語文教學一樣重視,有時甚至佔用品社課的時間來完成語文的教學任務。今天進行《做學習的主人》教學,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都舉手了。其實,幫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主意識更重要,比老師強制地要求學生做這做那效果更好。

《做學習的主人》是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中的第三個主題。學習本課,旨在讓學生知道學習要肯於動腦筋,不怕困難,掌握克服學習中各種困難的一些方法;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體會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愉悅;知道學習、做事要抓緊時間,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我引導學生找鼕鼕的煩惱,並通過“假如你是鼕鼕,你會怎麼辦?”和“假如你是鼕鼕的同學,你會怎麼說?”兩個問題,讓學生同桌說一說,再自由發言,引導學生總結出解決辦法——靠自己或請教別人。我不急於判定哪個方法好。而是延伸了這樣的問題:你在學習中遇到過困難和煩惱嗎?你是如何解決的?於是,學生打開了話匣子,紛紛舉起了小手,向老師和同學傾訴心中的煩惱與困難。 “我在讀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很煩惱。” “我拼音會出錯。” “我課文背不會。”“字的意思不知道。”“作文不會寫,不知道怎麼寫。”李思遠和陳祈帆還說出了心底的話:“我做着作業會很煩躁,不耐煩。”還有數學題不會列算式,英語不會讀,不會炒菜等問題,我一一板書在黑板上,並根據爲語文學習、數學學習、英語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進行分類。

接着,我讓同學們四人小組討論,怎樣解決這些問題與煩惱。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發言很積極。對於作文,紛紛說出了這些方法:1、多看獲獎作文,多看課外火書;2、看習作要求,多觀察、會想象、多思考;3、會用好詞好句;4、寫完後要讀一讀,看看通不通順等,我還補充了要會專心聽講,聽老師講寫作方法,請教家長幫忙修改,同學互相修等。隨後,我讓學生看着黑板自己說一說。當我問,用上這些方法會寫作文了法?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會了”。我把作文這個問題擦去。

就這樣,同學們自己討論交流解決辦法,問題一個個被解決、擦去。由於學生髮言較多,直到下課鈴響還沒解決完,我問同學們“現在解決還是留到下次課?”“現在。”我很欣慰。我們繼續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並總結出——要靠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直到全部結束,下課至少已經五分鐘了!第二個內容 “知道學習、做事要抓緊時間,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沒有時間完成,留到下節課。

這節課讓我瞭解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對教學調整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更重要是的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知道要學會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希望學習的主人翁意識能在學生心底紮根。

品德教學反思13

品德與生活應密切聯繫生活,品德來自於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待學生要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小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真的是這樣,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但卻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會滾動破碎,永不存在。聯繫自己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教學反思《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

第二、瞭解學生內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裏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爲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啓發、誘導教育他們。孩子都是有各自獨立性格的,要在瞭解學生的前提下下結論,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並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學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學中教師抓住教育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從而有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壓抑自己。

品德教學反思14

課堂上,同學們聯繫現實生活,踊躍發言,在組織辯論活動時,沒想到學生竟然普遍認爲挫折是好事,從而自動地傾向反方的立場。

課後我在思索:爲什麼學生在辯論中偏執一方呢?難道他們真的認爲“挫折是好事嗎?”當然,我首先想到了課堂教學設計方面的原因,如:在探究一中,討論:“挫折給我們帶來什麼”這一問題時應多引導學生作更深一步的探討和感悟,讓同學們更深刻的理解“挫折帶給我們每個人的首先是壓力,痛苦和打擊。”更有必要做的就是應該給學生提供一些由於遭受挫折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一生碌碌無爲;或是在思想和行爲上發生偏執,從此走向歧途的典型事例,事實上,挫折在這方面的影響而似乎更大更廣。這樣一來,不但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間接增加了他們的閱歷,還會有利地引導他們避開某些不該發生的挫折從而保護自己。如:避開生活中的安全隱患等。

從本節課的教學本意上看,引導學生直面挫折,敢於戰勝挫折的生活態度無疑是正確的,但讓學生產生挫折是好事,而歡迎挫折的錯覺,顯然又是錯誤的。

品德教學反思15

思想品德課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中階段,教師要教育、啓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思想品德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達到教學目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成爲一條江”。“打鐵先要自身硬”、“學高爲師,身正爲範”,過去有一種說法“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或一缸水”,可是,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及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僅有“一桶水或一缸水”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了,教師應該成爲一條源源不斷的江水”。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要提高素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如下幾點。

1、不斷學習。隨着改革深化和社會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絕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給自己“充電”才能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爲了充電,我經常上網,瀏覽時政要聞,瞭解思想品德教學的相關知識。

2、敢於反思。老師不僅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還需勇於反思,敢於面對和改進自己的偏差和錯誤,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互相尊重。其實,不瞭解對方,不寬容對方,是很難以做到平衡的“尊重對方”的。你的敵意,只會迎來敵意,而不會正面幫助。課堂之上,同時是知識與語言,情緒與情感的交流,沒有如此明確的任務和結果,互動就是一句假話,教學就毫無效果。故而在上課的時候既要授課,講完學生應該記下的知識點,還要與學生進心靈的溝通。下課的時候也要多於學生交流,讓學生在心靈深處接受老師,認可老師,進而尊重老師。

4、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點,通常認爲學生尊重老師是應該的,但往往要老師也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就難了。

品德教學反思16

《糧食是個寶》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們瞭解糧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知道糧食與生活密切相關、缺其不可,從而讓孩子們懂得珍惜糧食的道理,並能從自我做起。

所以我在設計本課時,把本課分成了四大部分進行:

一、在上課伊始我用介紹好朋友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示了四個糧食的圖片,並展開提問使學生們充分認識他們。此環節孩子們積極性很高,但說得不太全面,而我對其牽引不夠,有很多常見食品沒有說出來。

二、我用小童話的形式引出了第二個環節“饅頭的誕生”,並用饅頭的口氣採用請小朋友作旅行的方式配合課件圖片向學生們介紹了饅頭的誕生過程。此環節形象生動有趣很受學生的歡迎,但課後經過其他老師的點評和自己的反思覺得此處處理得過於簡單,孩子們沒能很深刻的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現在我想如果在介紹饅頭誕生的某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因我我們是農村國小,對於種麥子並不陌生,孩子們可以說出父母的勞動過程,能更深刻的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

三、在第三環節感受糧食的重要的環節,我是以課件圖片的形式向同學們展示了世界各地區人們受災的情形。但是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的,對於糧食不可缺少之一主題口的不緊密。我想如果創設一個假設的情境,逐天深入的讓孩子們想象沒有糧食會怎樣,效果也許會更好一些。

四、在以上三個環節之後我安排了“議一議”,出示了課本上的練習圖片,讓孩子們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他們在幹什麼?他們做得對不對?你是怎樣想的?”。在此環節積極性很高,回答問題很積極踊躍。但是,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很差,普通話也不太好。另外,對學生的回答作爲教師的我指導和牽引得不夠,另外,此環節用時太長,當然這主要是前兩個環節設計的不太完美,很快就結束,所以我在最後環節多拖延了一些時間。

從上課的總體說我感覺我的優點是創新性強,利用二年級孩子的童心特點設計了童話的表達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激發了他們課堂的積極性。而主要的不足就是在整體設計上重點突出的不夠,致使學生最後思想的生成不深刻;另外我在課堂上的掌控能力不太好,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反饋解決的不及時準確。

通過自己的多次備課,課堂教學,及課後老師們的點評,我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想一節不太成功的課也許更能促使我們走向成功,它就是我成長的階梯。

品德教學反思17

我多年從事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來。反思過去,有許多的感慨,酸甜苦辣皆俱全。中國小教師的教育教學依然“新瓶裝舊酒”,高呼“素質教育”、“新課改”,骨子裏實踐中仍奉行“應試教育”,“轟轟烈烈喊素質、紮紮實實搞應試”是當前中國小基礎教育階段的真實寫照。通過學案式教學培訓,我認識到,應該緊跟形勢,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爲此,就要求老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需要廣大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深入實踐、不斷反思、提高素質,鑽研教學,成功扮演好自己作爲先進理論的實踐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開拓者,學生學習的領導者的四種角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反思以往,很有必要,爲此淺談點滴體會。

一、老師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要倒給學生一懷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如下幾點。

1、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隨着深化改革的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爲政治老師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老師也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才能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但是,面對知識爆炸時代,老師所掌握的知識往往難以跟上形勢的發展。老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識,豐富其他學科知識,合上時代的節拍。不斷進行教育反思,記取和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接受。

2、勇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老師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勇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我每上一節課後,都對自己本節課寫上那麼一兩句,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己,本節課學生反映情況怎樣?上課時學生的一句話我都很在意。“吾日三省吾身”我儘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還是能做到。特別注意學生的言行,說話較爲恢諧,學生不反感,有時就是一個眼神,學生都很在意。幾乎每上一節課,只要有不如意時,會多寫一點,如果覺得這節課有興奮點也記下。

3、爲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爲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1)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2)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爲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記得有一次,社會實踐時,要求學生走路,我一直與學生在一起。學校要求師生說普通話,我一直堅持說,有學生當第一次聽我說地方話時都覺得彆扭。當我有錯別字時,學生能立即幫助我改正。當我說普通話發音不準時,學生能及時指出。這些都是我這幾年的收穫。我每隔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建議,凡是學生提意見的我評作業時,寫一句“謝謝你給我提出這麼好的建議。”學生有什麼意見纔會直接說。正因爲我能正確對待我所範的錯,學生也深受影響。一次學生在課堂上違犯紀律了,當時我也不能準確知道是誰,但我說了一句,犯錯誤沒關係,只要承認錯誤並改正,我們大家都會原諒他的,說完,有同學站起來了。當時我真的很高興,不用我去一個個查,可能因查不出而尷尬。

4、老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願替學生“着想”,常常因此忽略學生的權利,認爲自己爲學生好,而學生的權利微不足道。於是,上課經常拖堂,擠佔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隨便把學生的副課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難免學生厭倦、反感。有一次上九年級的課時,因現在會考只作爲等級,學生不太在乎,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覺得聽這課沒興趣,便抄寫英語筆記,當時我特生氣,將她的筆記本當着同學的面撕成兩半,頓時,教室很安靜,因爲我一般情況是不會生氣的。繼續將內容上完,課後與學生談話瞭解她的想法,我給她道歉,“我不應該撕筆記本,畢竟你花了那麼多心血”。學生也承認了她的錯,後來我上課時,當着全班的面給學生道歉,有學生不理解,我解釋教師也有犯錯誤時。就這樣我迎得了學生的信任,於是學生有什麼心理話都與我說。請我爲她們出主意。我尊重了學生,學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課的學生,還是沒上課的學生對我都很親近。我在學校哪怕在累,只要與學生相處,煩惱就沒有了,學生只要看我臉色不好,都會說,教師別太累着了,多休息,保重身體。

5、老師要保持快樂心態。只有老師的輕鬆快樂教學,才能使學生樂於接近老師樂於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在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的煩惱和不如意,要保持快樂的心態好難。但只要本着以學生爲重,以教書育人爲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的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一次上課時,兩位學生在座位上因一點小事吵起來。當時我也很生氣,臉沉下來,流露出不高興的情緒。學生都說,老師請別生氣,生氣會老的。我一聽,立即調節好情緒繼續上課,課後單獨找學生談話。事後我還對學生說謝謝。就這樣我與學生的關係相處融洽。也是我不斷反思的結果。

二、先入爲主,激發興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教師的舉手投足、言行舉止首先應當吸引住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舉打響,一炮走紅。爲此,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涵義要求,用先進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

二是應當認真研讀教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研究課本中黑體字、圖畫、故事、補白、問題的用意,融會貫通;

三是應當認真備課,集體備課,個人優化,發揮合作的力量,集思廣益,博採衆長,預設教學實踐中可能生成的各種問題;

四是應當旁徵博引,廣泛查閱有關教材資料,積極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訓,把課備精、備細、備透、備實、備深;

五是應當綜合運用故事、笑話、時事、歌曲、圖畫等多種形式適時導入新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合乎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針對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結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導入新課的方式居多,讓學生聽故事想結局、聽故事想題目,可以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效果較好。

三、合作探究,拓展昇華

所謂“合作學習”是相對“個體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進行明確的分工,並在過程中相互幫助的一種學習組織形式。合作學習的展開,往往是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的,合作學習指的是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的學習方式。作爲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觀念,合作學習的主要活動是小組成員的學習活動,它首先要制定一個小組學習目標,然後通過合作學習活動對小組總體表現進行評價。合作學習的另一種形式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和全校交流。對於合作學習,國外學者做過很多深入的研究,例如美國的弗徹斯等人進行了一項關於國小生合作學習的實驗研究。他們關注的焦點是小組成員的構成結構和小組規模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什麼影響。弗徹斯等人的實驗所得出的結論可簡要概括如下:第一,合作學習情形都明顯優於獨立作業情形。在對複雜作務的完成方面合作學習促進了學生的互動質量。

第二,在異質二人小組中,複雜任務的學習可明顯地促進成績較差的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三,在參與水平上,二人組成的小組明顯高於四人組成的小組,差生在這方面表現尤爲突出。

第四,不論哪種背景情況,差生的參與度都明顯低於其他成員,這意味着調動差生參與積極性是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方面。

所謂“探究學習”是相對“接受學習”而言的一種學習方式,即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習過程除了被動接受知識外,還存在大量的發現與探究等認識活動。新課程要求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要轉變單一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倡導探究學習。它具有以下特點:

①學習目標的方向性更強。

②具有較強的生活實踐性。

③研究手段的多樣性。

④更加重視學習過程的操作。

概括起來講,在新課改倡導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要讓學生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適度的探究。我們之所以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方式,其理論依據是:

1、對“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的思考。20世紀,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提出了“以學生爲中心”、“以人爲中心”的教學理論,倡導一種“非指導教學”、“自由學習”、“自我指導的學習”等教學觀點。之後,美國心理家布魯納提出的發現學習法、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理論等等,都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源於“以學生爲本”,基於對學生的尊重。尊重學生,意味着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和尊重學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

2、學會學習的思考。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一部影響巨大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這個報告中,提出了“明天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學習的人”。這是向全世界教育機構發出的警告。隨後,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裏,把“學會求知”作爲未來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對教學實踐而言,我們主要採用的是合作的學習方式,這裏應注意合作的必要性,有無必要合作;合作的有效性,能否解決問題;合作的組織性,幾個人爲好,分工如何;合作的科學性,如何通過有效合作解決複雜、疑難問題。探究性學習方式,可以小論文的形式出現,可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吸引學生研究學習、生活中的有價值的問題,闡述意義價值,尋找形成原因,探究解決辦法,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品德教學反思18

安全是關係到國小生正常生活和學習乃至生命的重要問題。一向最爲家長和教師們所關心,而有些時候大人會忽略安全問題,甚至大人自己都會發生生命危險,更何況是孩子呢?因此,從小教給他們一些安全生活常識,培養安全意識,學會自我保護是十分必要的。

《遇到危險怎麼辦》這一課正是講的注意安全,是這一單元裏的第三課,我選講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

每一次的教學實踐都讓我有新的收穫,對新課程理念有進一步認識,教育教學觀念得到進一步轉變。這次教學實踐,我在進一步學習新課標,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體驗,懂得遠離危險,遇到危險如何自救和求助,從而健康安全成長。

一、讓學生充分參與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獲得體驗

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突出課程的生活性與活動性。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實踐着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感悟這一基本理念。一是課前的調查、課上的交流活動。課前佈置學生向家長詢問孩子們在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危險,發生了危險怎麼辦?在與家長們的聊天中就懂得了一定的安全知識,同時也可以在網上、電視上、書報刊雜誌上搜集相關內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與人交際能力,又使學生懂得安全常識,明白道理的途徑多了,從而培養了學生用眼觀察生活,動口、動手瞭解生活,動腦思考生活的能力。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講解幫助其他同學獲得新知,這種學生教學生的方法,使孩子覺得更加真實可信,更容易接受,增強了學生的安全意識。二是課上的討論、交流、模擬表演活動,學生全員參與,互相交流,不僅積極性高,而且收穫大。尤其是在模擬表演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識,受到了教育,效果很好。

二、成功運用教材,並對教材進行拓展

教材爲我們提供的只是教學的範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適當的選用和補充教材內容。在這節課中,我覺得自己比較成功地運用了教材,並對教材進行了拓展。表現在:(1)第一部分故事導入。袁媛同學的故事正好是電視中剛剛播出的,大家所熟悉的,一聽便知的真實故事,而不是老師假定的或編造的,可信的同時就更能使聽者警醒:哎呀!我們真應該注意,自己可別發生危險。從而豎起耳朵來認真往下繼續聽,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想到要這樣做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情境。(2)我在第三部分學生彙報這個環節中,通過學生課前蒐集彙報來的對教材知識進行一個擴充。因爲實際生活中遇到危險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而本課只涉及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也更有必要拓展。(3)在最後導行這一環節中也擴充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