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原文:

讀史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讀史

宋代: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譯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自古以來一個人要歷盡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實記載下他們的事蹟要靠哪一個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往往是由於當時的情況不清而以訛傳訛,加上後世的流俗更攪亂了事實以假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低俗的東西即使怎樣流傳也不會是精華,要知道繪畫最難的是畫出人的氣質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點點記錄怎能寫盡古代賢哲的品格學問,俗儒們只會死抱着史書裏的糟粕當寶貝。

註釋: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行藏:行止,指事蹟。

當時黮(dàn)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黮闇:昏暗,不清楚。猶承誤:還以誤傳誤,以訛傳訛。末俗:後世的習俗。

糟(zāo)粕(pò)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粹美:指精華。丹青:中國古代繪畫的材料,這裏指繪畫藝術。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區區:形容很少,指一點點歷史記載。塵:塵土,這裏指糟粕。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針對當時俗儒歪曲歷史事實,把糟粕當精華的情況而寫的,詩的前四句說一個人的功名是經過一番艱難纔得到的,但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蹟。後四句說有人把古人流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這首詩寫得深沉、抑鬱,抒發了詩人的憂愁和怨憤,容量甚大,耐人尋味。

詩的開頭四句說自古以來一個人的功名是經過一番艱難纔得到的,但卻不知誰能如實記載他們的事蹟。歷史從來都是難以說清的,即便是在當時也是非難辨,在遙遠的後世就更是如此了。

後四句說有人把古人流傳下來的糟粕當作精華,而真正美好的東西是很難流傳下來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畫師,也無法描繪出人的精神。因而史書不過是故紙堆而已,並不能真正表達出歷代高賢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爲自己擔憂,他已經預感到那些守舊勢力不可能輕易放過自己,後世強加於他的污水肯定不會少。他提醒人們,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正史”對他的評價。應當透過層層迷霧追尋歷史的真相。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是被後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來說明在文藝創作上刻畫人物時,外表好寫而內心世界和本質精神卻不易寫的道理;或者說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質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