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一輪複習的練習題目

篇一:(廣東專用)高三歷史一輪複習 第三單元 第2講課時提升作業 新人教版

高三歷史一輪複習的練習題目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2013·海淀模擬)佛教主張出家,本有悖於孝親的儒家倫理,但是東晉高僧慧遠卻提出了“忠孝之意,表於經文”的論斷。這說明( )

A.佛教開始動搖儒家正統地位 B.佛教傳入後出現本土化趨勢

C.儒佛兩家思想主張相互對立 D.佛教進一步發展了儒家思想

2.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中曾說:“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後世影響最廣泛的著作是《家禮》”“朱熹??反覆強調這種(理學)原則在生活中的實現。”對於朱熹的作用,作者認爲( )

A.實現了儒學的道德化改造 B.實現了儒學的政治化和宗教化

C.實現了儒學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實現了儒學的哲學化

3.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指出:“理學??部分是對傳統的重新發展,部分是全新的創造。”“全新的創造”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

A.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並且凸顯出人性的尊嚴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學發展並形成新的理論體系

C.開始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

D.強化了儒家的綱常倫理道德並藉此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4.(2013·揭陽調研)南宋文天祥的《正氣歌》詩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爲河嶽,上則爲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首詩體現了哪種思想的影響( )

A.孔孟仁學 C.陸王心學B.程朱理學 D.老莊道學

5.(2013·中山期末)王陽明在一首《示諸生詩》中說:“爾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致良知成德業,漫從故紙費精神。”這說明他主張( )

A.人的是非善惡來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尋真知識

C.通過學習古代典籍以增長知識 D.探求知識要敢於向人求問

6.陸九淵說:“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物皆備於我,昔之聖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下面說法,與之含義最接近的是( )

A.一物需有一理,萬物皆有理

B.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

C.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D.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

7.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提道:“儒道互補是兩千年來中國思想的一條基本線索。”以下關於“儒道”關係表述正確的是( )

A.董仲舒新儒學沒有吸收道家思想 B.隋唐時期道家不受統治者重視

C.宋明理學沒有體現出“儒道互補” D.李贄認爲的“道學家”實際是“儒學家”

8.(2013·鹽城模擬)《李贄叢書·老子解下篇》中寫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文中李贄提出的觀點是( )

A.反對封建禮教 B.提倡人人平等

C.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 D.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

9.明清之際,出現了有別於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之外的實學(或新儒學)思潮,下列主張反映了這一新思潮的是( )

A.“束書不觀,遊談無根” B.“同植綱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C.“崇實黜虛”“廢虛求實” D.“天理之正,人心之安”

10.(2013·茂名一模)黃宗羲在一首詩中感嘆:“近來學人少,誰何識真僞。遂以科舉學,劫人之聽視。括帖上下文,原無真實義。推之入理窟,塗車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該詩主要抨擊明朝( )

A.君主專制加強 C.理學的空疏學風

B.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 D.土地兼併現象

11.(2013·汕尾調研)與張載的“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天下開太平”和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兩則名句的精神內涵最爲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C.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D.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2.明清時期的早期啓蒙思想家主張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制度。這一修補( )

A.深入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削弱了明清的君主專制統治

C.直接影響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革命運動 D.體現了傳統思想文化的活躍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無慾,非聖人不能也??若是飢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問:“飲食之間,孰爲天理,孰爲人慾?”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問:“飢食渴飲,冬裘夏葛,何以謂之天職?”

曰:“這是天教我如此。飢便食,渴便飲,只得順他。窮口腹之慾便不是。”

——《朱子語類》

材料二 明年(隆興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務莫大於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十五年奏:“願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頃必謹而察之:此爲天理耶,人慾耶?果天理也,則敬以充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閼;果人慾也,則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滯。”

——《宋史·朱熹傳》

材料三 今之治人者,視古賢聖體民之情,遂民之慾,多出於鄙細隱曲,不措諸意,不足爲怪;而及其責以理也,不難舉曠世之高節,着於義而罪之。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逆。於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於上;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

——戴震(1724—1777年)《孟子字義疏證》捲上

請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天理”和“人慾”的含義?(4分)

(2)材料二中朱熹的政治主張是什麼?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積極意義。(6分)

(3)概括材料三中戴震所批判的政治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指出戴震持批判態度的時代背景。(6分)

(4)據材料二、三,指出朱熹與“今之治人者”運用理學的各自意圖。(4分) 14.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交融性和時代性。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劉徹(漢武帝)首先公佈了帝制意識形態的立場??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約束,待人之寬厚,人本主義之精神,家人親族的團結和禮儀上之周到等全部構成官僚集團行動上的規範??注重農桑貶斥商業原爲法家宗旨,也一併拿來構成武帝御製意識形態之一部。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材料二 到宋,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諸家,已趨融合,漸成一統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學的產生,其文化精神及動態亦轉化趨單純與收斂。南宋時,道統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強固,其排斥外來文化的成見也日益加深。

——傅樂成《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

材料三 清初諸帝也像他們以前的遼、金、元代的皇帝那樣,接過儒家的術語、方式和思想,將其用於擁戴和維護政治權威,而這也正是儒家那套東西的本意所在。

——費正清《美國與中國》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漢武帝公佈的“帝制意識形態的立場”的含義,並概括其特點。(8分)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與宋型文化相比,唐型“文化精神及動態”的特徵,並分析由唐至宋的文化轉型對中國主流思想發展所產生的影響。(8分)

(3)對比材料一、二,你認爲“清初諸帝”的做法賦予了儒家思想怎樣的新功能?(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選B。材料體現了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融合,答案爲B。

2.【解析】選C。從材料中朱熹反覆強調自己提倡的理學原則在生活中的實現。可以看出,朱熹的貢獻是實現了儒學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誤區警示】理學對後世的最大影響並非是“理”“氣”等深奧的哲理,而是儒學的普及化、通俗化。漢代儒學強化了君爲臣綱,宋代的理學不僅強化了君爲臣綱,而且使父爲子綱(轉載於: m 書 業 網:葛兆光摘抄)、夫爲妻綱深入人心。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推廣到全社會每一個家庭,是理學的功勞。

3.【解析】選B。A是理學的積極影響;C與董仲舒的新儒學相符;D是理學與傳統儒學的相同之處。只有B符合題意,理學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爲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 4.【解析】選B。材料中強調了“氣”的真實性,受程朱理學影響明顯。

【變式備選】古代某思想家“通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釋,而組織一大系統??思想上還是沿襲二程”。這位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陸九淵 D.王陽明

【解析】選B。閱讀材料可知有兩個關鍵信息,一是通儒兼及道釋,二是繼承二程思想,符合這兩點的只有朱熹,故選B。

5.【解析】選A。由材料中“爾身各各自天真”,說明他認爲人的各方面都是天生的,是固有的,故選A。 6.【解析】選C。“此心此理,我固有之”與“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都是心學的主張,即心是世界萬物的本原。而A、B、D均是程朱理學的思想主張。

7.【解析】選D。漢代董仲舒的儒學融合了陰陽家、黃老之學等思想,A不正確;隋唐到北宋時期,道教興盛,與統治者的重視有很大關係,B不正確;理學是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形成的,涵蓋了佛、道思想,C不正確。李贄所謂的“道學”實際上指的是程朱理學。

8.【解析】選B。材料的意思是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貴賤的區別,老百姓並不卑下,王侯貴族並不高貴,體現的觀點是人人平等。故選B。

9.【解析】選C。A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B、D均強調了儒家倫理道德對規範社會秩序的重要性。C體現了明清之際出現的“經世致用”思想。

10.【解析】選B。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問題判斷分析的能力。抓住材料中關鍵信息“原無真實義”並結合所學,分析科舉制在明清時期的消極作用,即可推斷選B。

11.【解析】選C。張載與顧炎武的這兩句名言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這一精神內涵最爲接近的只有C。

12.【解析】選D。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也沒有削弱君主專制統治,A、B錯誤;明清之際的這股批判思潮,在清朝鞏固統治後便被鎮壓下去了,並沒有直接影響到中國近代社會的革命運動,C錯誤。明清時期的民主啓蒙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故D正確。 【變式備選】下列觀點體現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新發展的是( ) A.“天下爲主,君爲客”

篇二:《課堂新座標》大學聯考歷史一輪複習課後作業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當代某學者談及自己爲人處世的宗旨時說:對己學道家,意思是清靜寡欲;做事學法家,意思是按原則辦事;待人學儒家,即( )

A.愛無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滅人慾

2.(2013屆珠海月考)古代中國某位思想家說:“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下列言論與之有相通之處的是

( )

A.“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B.“天爲君而覆露之,地爲臣而持載之”

C.“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D.“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3.(2013屆南昌模擬)電影《墨攻》講述了由香港影星劉德華飾演的墨家智者革離孤身拯救遭十萬趙國大軍圍攻樑城的故事,據說拍戲前劉德華苦讀相關劇本資料。下列介紹故事背景的資料違背史實的是( )

A.思想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階層開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學派成員會使用鐵犁牛耕

D.“學在官府”導致墨家不能辦私學

4.孟子的“仁政”是對孔子“仁”學的繼承和發展,主要表現在( ) ①把孔子的“仁”具體化 ②進一步明確了君與民的關係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張“尚賢”、“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今使塗之人伏木爲學,專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懸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與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對荀子所說的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

A.主張持之以恆地學習,不斷積累知識和品德

B.主張通過行法治,重刑罰,使人向善去惡

C.主張反省內心,去掉人慾,恢復固有善性

D.主張通過教育使人認識自己靈魂內已有的美德

6.(2013屆汕頭月考)《老子》中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經》中說:“天地之性,人爲貴。”《左傳》中記載:“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易·賁卦·象辭》中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資料的共同點是( )

A.體現了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

B.體現了中國古代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C.說明中國古代沒有宗教和神學

D.說明了中國古代要求統治者重視民意

7.(2012·河北唐山模擬)中國古代審理案件時曾出現過“凡訟之可疑者,與

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之叔伯,寧屈其侄”的現象,該做法( )

A.輕法重情 B.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C.注重證據 D.不按訴訟程序操作

8.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百家雜陳。與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愛”注重( )

A.惻隱之心,人的善良本性 B.倡導重義輕利

C.道德的`重要D.無等級名分差別

9.(2013屆湛江月考)“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徵諸侯者,以其威勢也。”下列各項中,與這一政治思想屬於同一學派的是( )

A.“天地之間人爲貴,衆人之中王爲本”

B.“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C.“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

10.易中天先生在其新書《先秦諸子百家》中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學派作了如下評價:①關注社會,留下了平等、互利、博愛的社會理想 ②關注人生,留下了真實、自由、寬容的人生追求 ③關注國家,留下了公開、公平、公正的治國理念

④關注文化,留下了仁愛、正義、自強的核心價值

下列各項對①②③④對應的學派判斷正確的是( )

A.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11.(2013屆臨沂質檢)《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國古代??哲學家們在晚周時期大動亂的形勢下,力圖提出穩定社會和安撫人心的原則”。文中的“原則”不包括( )

A.“愛人者,人恆愛之” B.“兼愛、非攻”

C.“春秋大一統” D.“無爲而治”

12.戰國時期的“稷下學宮”,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各個學派,高潮時期稷下先生與學生多達一千餘人。李斯、韓非等曾來稷下游說和進行學術訪問,荀子擔任過稷下學宮的祭酒。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不論其學術派別、政治傾向都可自由發表見解。“稷下學宮”是( )

A.魯國的官辦學校 B.當時百家爭鳴的縮影

C.儒家講學的場所D.最早的官辦學校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32分,第14題20分,共52分)

13.文化傳統與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對於促進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有積極的作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打破貴族的壟斷、在思想界呈現出“以民本思潮等爲代表的私學文化”,成爲春秋戰國時期的亮點。

——《中華文化史》(馮天瑜等著)

材料二 “國學熱”下《百家講壇》“製造”的“學術明星”于丹,講完《論語》後說《莊子》,引發了各界熱烈的爭論。

(1)根據材料一,列舉春秋戰國時期“私學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現;分析其產生的社會根源。(14分)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史實,概括指出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方面出現的新變化,據此分析“國學熱”背景下這些思想遺產對於當今社會的重大價值,予以舉例說明。(18分)

14.(2013屆汕尾調研)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學而》

材料二 儒,最早章太炎認爲是求雨的巫師,胡適在《說儒》裏指出儒是從事“治喪相禮”的“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據馬王堆漢墓帛書《易傳》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也”。

——孟鷗、王峯《高中歷史教科書的

內容組織與學生認知》

材料三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長幼以及男女將每個人編入一個等級組織中,然後,根據出生位置給他課以一輩子不變的責任與義務。不管是成年之前,還是之後??每個人在這個秩序中的地位不變,永遠是在長者說話時幼者只有聽話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幾等,永遠沒有自我。

材料四 一個典型中國人的一輩子實際上是不幸的:小時候你必須無條件地聽父母親的話;年輕時最能花錢但卻沒錢花;等到真正有錢的中年時候又不可能幸福,因爲首先要四世同堂,沒有個人的空間,也要負擔父母的生活;??後代看到老年人感覺是負擔,老年人看着後代又感覺自己是累贅,也處於一個更不幸福的狀態。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歸納其思想觀點。(不得摘抄原文)(8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徵。(6分)

(3)結合材料三、四分析儒家文化對傳統中國家庭的影響。(6分)

解析及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解析】 A項是墨家的思想,C項爲治國方針,D項屬於個人修養問題,均不符合題意,故排除;B項是儒家爲人處世的原則。

【答案】 B

2.【解析】 材料中“莫知無用之用也”是關鍵信息,說明此思想家強調“無爲”的重要性,這是道家的核心主張。所給出的四個選項的主張分別是陸王心學、董仲舒新儒學、荀子性惡論和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其實質還是無爲而治的思想。

【答案】 D

3.【解析】 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思想。根據題幹信息分析,材料所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此時私學出現,墨家學派也可以興辦私學。

【答案】 D

4.【解析】 孟子發揮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學說和“君輕民貴” 的原則。故①②③正確,④是墨翟的主張。

【答案】 A

5.【解析】 本題考查對荀子思想的理解。題乾材料反映了荀子提倡專心學習和反思,A正確。B爲法家思想。荀子主張性惡論,排除C。材料中沒有提及教育的思想和行爲,排除D。

【答案】 A

6.【解析】 題乾材料都強調了人的重要性,故A項是共同點。

【答案】 A

7.【解析】 說明當審理案件時,感性因素較多,長幼尊卑觀念明顯。這顯然受到儒家“仁”“禮”思想的影響。

【答案】 B

8.【解析】 根據題幹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可知,孔子的仁愛之心是愛自己、愛親人、愛朋友等,而墨子的兼愛的範圍還要大,甚至是推廣到敵人。因此,兩者的區別在於墨子的愛無等級名分,所以選D。

【答案】 D

9.【解析】 題幹中的材料反映了作者主張君主要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屬法家思想,對照備選項,B項強調法治,屬法家思想。

【答案】 B

10.【解析】 本題考查諸子百家思想的內容及其影響。①體現了“兼愛”的思想,②體現了“無爲”的思想,③體現了法家的治國思想,④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仁”“義”。

【答案】 C

11.【解析】 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晚周時期”可以明確是春秋戰國時期,結合所學可知C項是漢代董仲舒的思想,故選C項。

【答案】 C

12.【解析】 考查再認再現的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應該選B項。

【答案】 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32分,第14題20分,共52分)

13.【解析】 第(1)問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出春秋戰國時期關於“民本”的主張即可。分析原因時注意從各層面展開。

第(2)問從熱點問題導入,注意了材料的新穎性,做此問時注意扣準“新”變化,舉例說明諸子百家思想在當今的影響。

【答案】 (1)表現:孔子“仁者愛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貴君輕”(“政在得民”)。

社會根源: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形成;宗法分封制解體,“士”階層活躍;學術下移,私學興辦。

(2)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學術繁榮,各學派從各自立場和政治主張出發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國”,注重民本。

法家的法治思想——與時俱進,“依法治國”。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質教育等。

墨家的兼愛、非攻——身體力行、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道家的無爲之道,逍遙自然——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14.【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問抓住材料一中的“政”“刑”“德”“禮”等關鍵詞歸納。第(2)問注意材料二中“治喪相禮”這一關鍵信息。第(3)問根據材料要抓住“四世同堂”“沒有個人的空間”“負擔父母的生活”等信息從整體上把握理解材料。

【答案】 (1)反對暴政,主張“克己復禮”。(或主張德政,“克己復禮”,以禮治國)

(2)與巫相近、重視教化和儀禮。

(3)維護了傳統家庭的穩定與延續;抹殺了家庭成員的個性;家庭成員的“幸福指數”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