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數學教案(通用1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國小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通用17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分數的產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

2、通過操作、比較、推理、交流等活動,利用類推與遷移的教學方法自主探索知識,並在實踐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抽象概況能力

4、體會到分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分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結合平均分,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準備:各種圖形紙,直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 遊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喜歡玩遊戲嗎?(喜歡)現在我們就來玩一個“拍手遊戲”。伸出小手,注意聽要求:根據得數拍手,不用嘴巴回答。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

遊戲開始。

1、把個糖果分給2名同學,要分得同樣多,每名同學分幾個?(生拍4下手)

2、把4糖果分給2名同學,要分得同樣多,每名同學分幾個?(生拍2下手)

3、把2糖果分給2名同學,要分得同樣多,每名同學分幾個?(生拍1下手)

(老師在黑板上記錄了4,2,1這幾個數)

分得同樣多,就是怎樣分?(平均分)(老師板書:平均分)

(繼續玩拍手遊戲)

把一糖果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幾個?(學生不拍手)爲什麼不拍手啊!(生答:半個不夠拍一次)

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認識數的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員——分數,學習了它之後,我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板書:分數)

二、多重感知,理解意義

1、認識1/2

拿出一張圓片

現在,誰能把這張圓片平均分成2份呢?(指名到講臺前)

(先將圓片對摺,使兩部分完全重合。打開以後,有一道摺痕,摺痕的左右兩部分分別是這張圓片的一半。)

(老師把這張圓片粘貼在黑板上)

現在老師沿着摺痕畫一條線,將其中的一部分塗上顏色。在這裏,老師告訴你:這塗色部分也叫做這張圓片的二分之一。猜想:空白部分呢?

觀察:老師就來寫一寫這個二分之一。

(板書:1/2)

誰來說一說,老師是怎樣寫的?

(先畫一條橫線,在橫線下面寫2,在橫線上面寫1)

我們由下往上讀:二分之一。

誰能結合圓片說一說:1/2表示什麼意思?

(生彙報)

像1/2這樣的數就是分數。

分數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表示平均分,叫分數線;“2”表示平均分成的總份數,叫分母;“1”表示其中的一份,也是分母的一部分,叫分子。(板書:分數線、分子、分母)

剛剛我們折出了圓片的1/2,那麼,你能折出其他圖形的1/2嗎?(拿出學具,獨立完成)

你發現了什麼?

(所有圖形的.塗色部分都可以用1/2來表示,因爲不論圖形的形狀、大小如何,它們都被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們的1/2;整個圖形大,它的1/2就大,整個圖形小,它的1/2就小。)

2、認識 1/4

如果把這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猜想: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多少呢?(1/4)

(板書:1/4)

小組合作:折出圓片的1/4,看哪個小組的折法多。

(彙報,粘貼圖形。)

以上我們認識了1/2,1/4,你還想認識哪些幾分之一的分數呢?

(學生列舉,老師板書)

三、應用拓展

1、用幾分之一寫出下列圖形的塗色部分

2、下列圖形的塗色部分都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嗎?(判斷並說明理由)

3、動腦思考:在這張長方形紙中,每種顏色各佔這張紙的幾分之一?

四、 總結收穫

本節課我們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更確切地說是認識了分數中的幾分之一(老師板書:認識幾分之一)。那麼,在本節課中你還有哪些收穫呢?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認識單價、數量和總價,速度、時間和路程的含義,理解、掌握這兩組數量關係。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以及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並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觀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口答列式。

(1) 每個文具盒10元,5個文具盒多少錢?

(2) 50元錢買文具盒,每個10元,可以買多少個?

(3) 50元錢買了5個同樣的文具盒,每個多少錢?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2.學生列式。

(1)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50千米,3小時行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行了150千米,每小時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時?

(3)一輛汽車3小時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學生在練習本上列算式,然後口答、校對。

二、教學新課

1.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過許多應用題,知道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裏,有各種數量關係,並且已接觸了許多數量關係。像上面做的題裏有哪些數量呢,這些數量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板書課題)。

2.教學例1。

(1)出示例1,學生讀題。

讓學生在課本上列式解答。

學生口答算式和得數,老師板書。

(2)教學單價、數量和總價的含義。

提問:這兩道題都是說的哪一方面的事?

這兩道題的條件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都是求怎樣的問題?

說明:這兩道題都是講的買商品的價錢的事,這裏的每枝鉛筆2角、每個排球55元,這樣的每一件商品的價錢是單價,(板書:單價)3枝、4個這樣買的件數是數量,(板書:數量)一共用的錢是總價(板書:總價)。

提問:你的數學書的單價是多少?你知道自己文具盒的單價嗎?

請你來說一說下面的單價、數量和總價。

學校買20套校服,花了600元,每套30元。

(3)概括單價、數量和總價的數量關係。

誰來說一說,第(1)題裏鉛筆的單價、數量各是多少,求出了什麼?是怎樣求的?第(2)題裏的單價、數量各是多少?求的什麼?怎樣求的?這兩題在計算方法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從上面的兩題裏,你發現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有怎樣的數量關係(板書:單價數量=總價)?

[評析:讓學生觀察不同的數量,思考求的什麼數量,是怎樣求的,既可以鞏固剛學到的量的概念,又是對這兩題計算方法的分析。接着引導尋找共同特點,歸納數量關係,就是在分析的基礎上啓發學生綜合、抽象和概括。這樣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對具體問題的感知、分析的基礎上認識抽象的數量關係,不僅有利於學生的理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提問:請同學們根據這個關係想一想,如果知道總價和單價,可以求什麼?怎樣求(板書:總價單價=數量)?

追問:爲什麼求數量用總價除以單價?

提問:再想一想,如果知道總價和數量,可以求什麼?怎樣求?你是怎樣想到的(板書:總價數量=單價)?

(4)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這裏一組三個數量關係式,它們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你覺得只要記住了哪一個,就能記住其他的兩個?根據什麼知識來記其他的兩個?

小結:我們從這裏的三個數量關係式可以看出,根據單價、數量和總價三個量的關係,只要知道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我們在記這一組數量關係式時,只要記住單價數量=總價,就可以根據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想出總價單價=數量和總價數量=單價。

3.組織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讀題。提問:例1的數量關係是什麼?

指名學生先口頭舉出例子,說明求總價的問題。

提問:誰還能舉一個求數量的例子?求單價的呢?

(2) 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三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課本上。

集體訂正。

提問:這裏應用了哪幾個數量關係式?在單價、數量和總價三個量裏,要求一個量,需要知道幾個量?

指出:在單價、數量和總價裏,只要知道其中的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

4.教學例2。

(1)出示例2,學生讀題。

讓學生在課本上列式解答。

學生口答算式和得數,老師板書。

(2)提問:這兩道題都是說的哪一方面的事,也就是行程問題,其中每小時45千米、每分鐘行70米這樣在一個單位時間裏行的路程,是速度,(板書:速度)所用的2小時、6分是行走的時間,(板書:時間)求出的90千米、420米這樣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書:路程)

(3)提問:第(1)題裏汽車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時間呢?求出的結果是什麼數量?是怎樣求的?

第(2)題裏小東行走的速度和時間各是多少?求出的是什麼?怎樣求的?

這兩題在計算方法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從這兩題裏,你發現了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有怎樣的關係(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提問: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麼?時間怎樣求?你是怎樣想到的(板書:路程速度=時間)?

根據數量關係式,求速度需要哪兩個條件?怎樣求?爲什麼要這樣求(板書:路程時間=速度)?

(4)這裏主要記住哪一個,就能記住其他的兩個?根據什麼知識可以從乘法的關係式想出其他的兩個?

請大家把這三個數量關係式齊讀一遍。

小結:速度、時間和路程是一組聯繫緊密的數量,只要知道其中的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記這一組數量關係式時,只要記住速度時間=路程,就可以根據乘除法的關係,想出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5.組織練習。

(1) 下面的條件中各是什麼數量關係?

①輪船5小時行125千米。

②火車從南京到上海每小時行駛61千米,共行駛305千米。

③小華從家到學校要走800米,小華要走16分鐘,每分鐘走50米。

(2)做練一練第3題。

讀題。讓學生舉例說明求路程的問題。

哪位同學舉出一個求時間的問題?你能舉出一個求速度的問題嗎?

(3) 做練一練第4題。

指名學生說數量關係。

指名三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提問:怎樣求路程?怎樣求時間?求速度呢?

三、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的是哪兩組常見的數量關係?你能具體說一說這兩組數量關係嗎?我們主要記住哪兩個,就能想出其餘的數量關係式嗎?

四、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十二第1、2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的應用;培養學生

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分數的數感培養,以及與除法的聯繫.

教學難點:

抽象思維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鋪墊複習,導入新知 [課件1]

1,提問:A,7/8是什麼數 它表示什麼

B,7÷8是什麼運算 它又表示什麼

C,你發現7/8和7÷8之間有聯繫嗎

2,揭示課題.

述:它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板書課題: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二,探索新知,發展智能

1,教學P90 .例2:把1米長的鋼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

提問:A,試一試,你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板書:用除法計算:1÷3=0.333……(米)

用分數表示:根據分數的意義,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這兩種解法有什麼聯繫嗎

(從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們表示的是同一段鋼管的長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關係.)

板書: 1÷3= 1/3

C,從這個等式中,我們發現:當1÷3所得的商除不盡時,可以用什麼數來

表示 也就是說整數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誰來表示

2,教學P90 .例3: 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塊 [課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 怎麼列式

B,同理,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 怎麼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數來表示呢

板書: 3÷4= 3/4

(2)操作檢驗(分組進行)

① 把3個同樣大小的圓看作3塊餅,分一分,看每個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塊餅

② 反饋分法.

提問:A,請介紹一下你們是怎麼分的

(第一種分法:把3塊餅一塊一塊地分,每個孩子分得每個餅的1/4,共得3個1/4 塊,也就是3/4塊.)

(第二種分法:把三塊餅疊在一起分,每個孩子分得3塊餅1/4的 ,拼起來相當於一塊餅的3/4 ,也就是3/4 塊.)

B,比較這兩種分法,哪種簡便些

把5塊餅平均分給8個孩子,每個孩子分得多少 說一說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結提問:A,觀察上面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

板書: 被除數 ÷ 除數 = 除數 / 被除數

B,你能舉幾個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的例子嗎

C,能不能用一個含有字母算式來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書: a÷b=b/a (b≠0)

D,b爲什麼不能等於0

4, 看書P91 深化.

反饋:說一說分數和除法之間和什麼聯繫 又有什麼區別

板書:分數是一個數,除法是一種運算.

三,鞏固練習 [課件5]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這樣的( )份的數.1÷21表示兩個數( ),還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

四,全課小結

當兩個自然數相除不能整除時,它門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由於除法是一種運算,而分數是一種數,因此,我們只能說被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母.故此,分數與除法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在整數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數,那麼,分數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書設計: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數 ÷ 除數 = 除數 / 被除數

a÷b=b/a (b≠0)

分數是一個數,除法是一種運算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會看鐘表上的半時。

2. 培養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整時與半時的區別,半時的兩種寫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錶模型、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1. 出示明明起牀、吃飯、讀書、運動的圖片。

2. 提出問題。

A.同學們,勤勞的明明要寫一篇日記,他還沒有學過鐘錶的表示法,你能幫幫它嗎?你能正確的說出鐘面上的時刻嗎?

生:明明早晨6點就起來了。

B.他在什麼時刻吃早飯呢?這個時刻以前我們沒有學過,你知道嗎?

生:7時半。

C.那麼明明是在什麼時刻開始讀書的.呢?

生:他在8時半讀書。

D.下午明明他們有一節體育課,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麼時刻嗎?

生:3時半他在踢球。

揭示課題:明明是個很守時的孩子,他每天6時起牀,7時半吃飯,8時半讀書,3時半踢球。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半時。(板書)

[運用多媒體動畫課件創設情景,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爲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課件出示3時半鐘面。

A.你能說出這是什麼時刻嗎?請用你的學具鐘錶,依照圖上鐘面撥一撥。

B.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自主彙報:時針指向3和4中間,分針指向6,就表示3時半。

3. 依次出現4時半、10時半、7時半

請小朋友們觀察,並動手撥一撥,說一說。

A.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發現4時半、10時半、7時半它們的分針都指向6。

B.半時和整時分針指的位置有什麼不同?

生:整時它的分針都指向12,半時它的分針都指向6。

總結得出:幾時半的時候,分針總是指向6,時針總是指在兩個數的中間。

4. 引導學生觀察半時的寫法。(討論)

整時有幾種表示法?想一想半時的電子錶表示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生歸納:電子錶的半時用30表示。點左邊是幾,點右邊是30,就表示幾時半。

[通過動手撥一撥,觀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時分針與時針指的位置的特徵,使學生充分了解時針、分針在半時時候的指向。]

三.實踐應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麼,加深對半時的認識。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遊戲活動

A. 教師說出幾個時間,讓學生用鐘錶學具撥一撥。

B. 同桌合作,一個說時刻,另一個撥出來,相互交換。

3.讓學生任意撥一個你最喜歡的時刻,並說一說這個時刻你在幹什麼?(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後,鼓勵同學們上臺講一講自己最喜歡在那一時刻幹什麼?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應用意識,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中的樂趣。有學好鐘錶的慾望。]

四、全課小結

今天大家都學會了新本領。我們可以一起來幫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記了。

同學們,我們認識了鐘錶,知道了時間是很寶貴的,希望小朋友們像明明一樣做一個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好孩子。

五.拓展創新

爲自己設計一個快樂的星期六。

[讓學生通過設計星期六的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材解讀:

“分數牆”是分數線型模型的一種發展,利用“分數牆”可以直觀地將分數的大小比較(同分母和同分子)和分數的加減計算(同分母)知識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複習,在接觸分數的初步認識(二)的第一節課比大小,已幫助學生建立了簡單的分數知識框架,在這,再次幫助學生建立起分數比 較和計算的統一模型,也作本單元的一個總結。

學生解讀:

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分數比較和計算的形式方法,對於國小生而言,直觀具體的模型對於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幫助,“分數牆”可以看作是分數的'線型模型的推廣,可以爲學生進一 步將分數進行抽象,將分數表示在數射 線上做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對分數的大小比較和加減計算進行整理。

2.以“分數牆”爲依託, 發現和列舉大小相等的分數。

過程能力和方法:

1.通過對“分數牆”的觀察、探 究,直觀建立起分數大小比較和加減法計算的統一模型。

2.能夠簡潔、有條理地表達思考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分數大小比較、加減計算在具體情境中的實用性。

教學重點、難點:

在分數牆上比較同分母分數和同分子分數的大小、 做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放式導入

1.認識“分數牆”

仔細觀察

交流

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建立直觀感受

二、核心過程推進

1.運用分數牆解決比大小問題

(1)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利用分數牆比一比7/16與11/16的大小

(2)比較分子相同的分數

比較5/6與5/7的大小

2.小結:分母相同、分子相同的分數在分數牆中也可以通過找到兩個分數比較大小

3.練一練(P36)

11/16○15/ 16,

1/9○1/6

4/7○4/9

4.相同分母的分數加減計算

加法

(1)試一試:4/9+5/9

(2)你怎麼想的?

減法

(1)7/10-4/10

(2)交流:類似於在數射線 上做分數加減法。

5.練一練(p37)

2/7+4/7

4/12+7/12

9/16-4/16

6.相等的分數 你能不能在“分數牆”上找一找,哪些分數是相等的?

(1)記錄

(2)你是怎麼找的?推出方法:畫一條豎線

設計意圖:

利用“分數牆”來比較相同分母的分數,可直觀找到這兩個分數進行比較。

利用“分數牆來比較”來比較相 同分子的分數,可直觀找到這兩個分數進行比較。

相同分母的 分數的加減法也可以在“分數牆”上直觀地予以解決。

三、拓展式延伸

1.填入合適的數

3/20+□=15/20

□-5/13=5/13

15/21-□=8/21

2.補充練習

獨立 思考後完成練習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3.通過學生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繫,感受圖形美。

4.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徵。

教法設計:引導觀察,動手操作,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一個風車,並以談話引入:同學們看,這是什麼?

你們喜歡風車嗎?誰動手做過這樣的風車?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要用哪些東西?

二、感受新知,觀察比較

1.提問:你們說得很對,作風車的風葉要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正方形上個學期跟我們見過面了,是個老朋友了,回憶一下,上學期除了正方形你還認識哪些圖形?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圖形和正方形最相似?爲什麼?

2.提問:它們都有四個角,四條邊,先來看看長方形,它的四條邊有什麼特點?

上面的邊對着下面的邊,這樣相對的邊我們把它叫做對邊。

3.引導學生繼續觀察長方形的邊。

提問:我們能想辦法證明長方形對邊相等嗎?

生可以自由選擇證明方法,如對摺、測量等,並請用不同的方法的學生上臺演示。(教師板書:對邊相等)

4.引導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有什麼發現?

你能證明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嗎?

5.小朋友們真了不起,通過你的觀察,動手驗證了兩種圖形邊的特點,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師發給你的長方形的紙做一個風車呢?(全班同學動手做風車,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說一說你在做風車的過程中發現了哪些圖形?

6.一個簡簡單單的風車,就讓我們發現了這麼多的圖形,你能試着用這些圖形來拼更多的圖形嗎?大家來試試!

三、動手實踐

1.學生獨立完成第3頁的“做一做”。

2.第6頁的第4題。

3.第6頁的第5題。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行了圖形的拼擺,同學們學得很投入,課下請大家留心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圖形拼成的圖案,說不定會有更多更好的發現。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2、知識目標: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見的數量關係,爲用方程解應用題等量關係做準備。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力目標:注重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去經歷對“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的探索過程。

教學重點:

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2)當a=5時,2a=(x),a的平方=(x)

2、同學們在操場上做操,五年級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級有a人。說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義:

(1)30x(2)30x+a(3)a—30x

3、小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僅可以表示數量關係,也可以表示數量。

二、綜合練習:

1、獨立解答p51第7題師巡視指導個別學困生。

投影展示,集體評議,注意評講求值的書寫格式。

2、討論口答p51第8題注意指導學生理解(3)小題,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總分數。

3、分小組完成p51第9題請幾個小組派代表說說式子表示的含義。

4、獨立完成p52第10-12題師注意巡視指導學困生。

三、全課總結:通過練習,你還有什麼疑困?你覺得你掌握得比較好的知識是什麼?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地方是什麼?

四、發展練習:

1、討論p52第13題請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集體討論。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麼數?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學情分析:

學生在幼兒園接觸過1-5各數,他們能夠熟練地數數,有的甚至能夠疏導100多,從表面上看,他們已經很熟悉這些數了,但是這一階段的學生缺乏對數的整體意義的理解。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這些數,對它們的用處有了一些瞭解,但是沒有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對生活中離不開數的價值缺乏體驗,還沒有對這些數產生較強的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在觀察農家小院圖提取信息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初步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知道1~5的數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1~5的基數含義和寫法。

教學難點:

1~5的寫法,初步建立數感。

課時準備: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遊戲,請同學們舉起你們的雙手,跟着老師一起做。我說一句你們跟着說一句。(師生一起做變變變的遊戲)

師:剛剛我們變手指是從幾根指頭變到幾根指頭的?(隨機引出一根指頭到五根指頭的)

師:今天我們學習《1-5的認識》板書課題(1-5的認識)

二、實踐探索,合作交流。

1、師:現在是秋天,秋風送爽,碩果累累,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看這位老奶奶,家裏收穫了很多東西,同學們瞧瞧,這幅圖裏面都有什麼東西呀?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觀察,圖中有多少個南瓜、多少朵花?並隨機指導三、指導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

1、師:圖中有什麼數量是1?

(一個老奶奶/一隻小狗/一串玉米。)

教師:(那我們數量1的東西數完了,接下來應數數量幾的呢?)那就請同學們數出圖中可以用數“2”表示的`東西。

2、師:它們的數量都是2,可以用數“2”表示。2數完了應該數幾呢?就請同學們數出圖裏面可以用數“3”表示的東西。

3、3數好了接下來應該怎麼數?

4、請同學們數數,圖中有什麼可以用數“4”表示的呢?

5、小雞和向日葵的數量都是4,可以用數“4”表示。接下來我們應該數?

6、:請同學們說說圖中有什麼可以用數“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數量是5,可以用數“5”表示)。

四、指導認讀。

教師:現在我們一起看一下這個計數器。上面有幾顆珠子?

教師:1顆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們再加一顆珠子,現在是幾顆啊?(相機做練習)

五、指導書寫

教師: 1是從上往下寫,稍稍有些傾斜;2像一隻小鴨子; 3像小耳朵;4要寫得直直的,不能有彎曲的地方。

六、練習

生在方格本上寫1~5。

七、佈置作業

課本第16頁的做一做兩道題完成。

教學反思:

1~5學生們在幼兒園都已經學習過了,這節課的主要目的在於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知道1~5的數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通過圖片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討。但實踐下來發現課堂遊戲少,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可以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多開發一些數學遊戲,激起學生的興趣。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過程與方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類推、歸納、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一個數乘以分數應用的廣泛性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難點:推導算理,總結法則。

【新知探究】

明確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圖,說說從圖上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兩個問題並請學生先看第一個問題)

(一)探究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種土豆的面積是多少公頃,我們可以怎麼列式?你是怎麼想的?(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從上節課的整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行類推)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我們可以用乘法來計算。

3.學生進行嘗試(可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想法)。

4.進行交流反饋

重點反饋描畫塗色的想法,並在學生講解後,教師再利用課件進行講解鞏固:

5.得出結果

6.猜想計算方法

觀察這幾個算式,說說你發現了什麼?你覺得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可以怎樣計算?這個方法可以推廣到所有分數乘分數的計算中嗎?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使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滲透統計。

2、通過統計學生的生長髮育情況,使學生理解統計的意義,感受統計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3、通過對統計圖、統計表的分析,使學生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學重點:理解統計意義,培養統計意識。

教學準備:統計圖、統計表、統計畫冊、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春節聯歡晚會中人們高興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說明北京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用數據才更具有說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雞蛋產量是590萬噸,到20xx年時是2337萬噸……你知道這些數據是怎麼來的嗎?是專業人員經過統計得到的,你知道什麼是統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統計的初步。

二、體驗過程。

xx層:提出問題。

(課件演示:非洲動物動態畫面)看到這些動物你xx想知道什麼?(板書:動物名稱只數)

第二層:解決問題。

請你觀察都有哪些動物?你準備先數誰?怎麼數?數完之後怎麼辦?(邊說邊寫,畫出統計表)

第三層:概括方法。

統計表和動態畫面各有什麼優點?回憶一下,我們是怎麼得到這個統計表的?(板書:觀察——分類——數——製表)

三、大膽想象,誘發創造。

xx層:激發想象。

1、除了用統計表能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外,有沒有別的辦法,能夠更直觀、更形象的表示出哪種動物多?哪種動物少?(討論、交流)

2、利用手中的材料(白紙、格紙),把你認爲xx好的方法畫下來。

第二層:比較擇優。

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大家。點評:在比較中選出xx佳的方法。

第三層:深入理解。

確定一個小格代表幾。

四、分析統計圖、表,深化意義。

xx層:分析統計圖、表。

1、爸爸、媽媽和老師關心你們的身體健康,你們的生長髮育情況,你們的身高、體重發育得是不是正常,怎麼讓在座的老師知道我們班同學的生長髮育情況呢?(調查)怎麼樣才能讓老師們看得更清楚呢?(制統計圖、表)

2、(把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製成統計表)看着統計表,你看出什麼了?(出示該年齡的標準身高),你覺得我們班身高發育情況怎麼樣?

3、(把全班同學的體重情況製成條形統計圖)看着統計圖,再看標準體重,你有什麼感想?你想對你的同伴說點什麼?如果不注意,無限的發展下去,預測一下,我們的身體將會怎樣?

第二層:深化意義。

我們發現了我們同學在身高、體重發育中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有是從哪看出來的?是從統計圖、表中看出來的,這就叫對統計圖、表進行分析。(板書:分析)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五、展示統計畫冊,深化意義。

六、小結設疑,激發興趣。

教學評析:

1、打破舊的教學模式。

以往數學中把“統計”教學僅僅理解爲統計圖、表的教學,而《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經歷、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因此,整個教學設計都從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統計過程爲主線:引導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用適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用合適的圖、表展示數據,對數據作簡單的分析並對自己的分析、思考進行交流和改進。在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2、構建“自主開放”的創新教學模式。

在觀察草原動物、對怎樣數動物的只數及直觀形象的表示動物只數的過程中;在認識、及繪製統計圖、表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想象、猜測、操作、討論等方法,自主探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

3、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的實用性。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受到:小到自己的身高、體重;大到祖國的各行各業,處處需要統計,統計無處不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進步學習統計知識的求知慾望。

國小數學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間的聯繫與區別。

2、通過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關係列方程,經歷方程模型的建構的過程。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學習重點】

會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係。

【學習難點】

能根據圖義,找到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學習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生活中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數,對嗎?比如說,誰願意告訴我你今年多大了?(學生說)只知道自己的年齡還不行,誰知道媽媽今年多大了?(學生說)自己的年齡,媽媽的年齡對你來說是已知數,那老師的.年齡對你來說是……..(未知數)以此來引出未知數。

二、利用等量關係,正確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圖1:天平左邊10克,天平右邊:2克和一個櫻桃

師:看天平的顯示,誰能列出一個等式?(櫻桃的質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數x來表示櫻桃的質量,那麼,可以列出一個什麼樣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圖2:四盒種子的質量一共是xx克。

你從圖中發現了什麼?(4盒種子的質量=x克)

師:能根據這個相等關係寫出一個等式嗎?

師:請你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的等式,先說字母表示什麼意思?

師:如果用y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怎樣用數學式子表示這個等式呢?(板書:4y=xx)

師:下面老師加大難度,敢接受挑戰嗎?(同學們在家裏幫爸爸媽媽倒過開水嗎?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倒開水的過程,找一找這裏有相等關係嗎?)

3、課件出示圖3:一壺水剛好倒滿兩個開水瓶和一個杯子。

師:你們找到其中的相等關係了嗎?(兩個熱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xx毫升)

師:如果用z表示每個熱水瓶的盛水量,那麼這個關係式可以怎樣表示?(板書:2z+200=xx)

4.理解方程的意義。

師:剛纔我們通過稱櫻桃,稱種子和水壺倒水的三次實踐活動,得出了下面這三個等式:(x+5=10 4y=380 2z+200=xx)

(1)同桌交流。說一說:上面的等式有什麼共同特點?

(2)全班交流。

教師小結: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板書課題:方程)

師:自己讀一讀,你認爲關鍵詞是什麼?

(3)鞏固知識。

師:說一說方程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一必須是等式,二必須含有未知數)

5、會寫方程師: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寫下來同桌交換檢查。

(學生試着寫出各種各樣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當然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鞏固練習

1.判斷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t;16+14 6(y+2)=42

2、練一練課本67頁第一題說一說各圖中的等量關係,再列出方程。

四、總結評價

師:關於方程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相信同學們還會以飽滿的精神、積極地態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奧妙。

國小數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活動,認識方向與距離對確定位置的作用。

2、能簡單的描述路線圖。

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方向(任意方向)和距離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教學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1、出示投影:

照樣子,填一填。

1號檢查點在東偏北45的方向上。

2號檢查點在偏的`方向上。

3號檢查點在偏的方向上。

4號檢查點在偏的方向上。

(1)學生獨立完成。

(2)學生髮言,補充。

(3)老師講評。

2、(1)小芳看小敏在東偏南30的方向上,小敏看小芳在什麼方向上?

(要求學生在觀察點上畫出方向,再觀察。)

(2)書本P81頁練一練第1題。

學生根據上題的練習,單獨完成。請學生說說結果。(同桌說說)

3、找位置,說距離。

(1)學校在小芳家北偏東40的方向上,距離是米。

(2)學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離是米。

(3)學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離是米。

(4)學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離是米。

A.學生觀察後回答有關的問題,先同桌說說,再請學生複述,其他補充。

B.老師小結。

4、完成81頁練一練第2題。

5、課堂小結。

6、佈置作業。

國小數學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景中,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

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出示劉翔跑步圖片

師:同學們,圖中跑步的是誰呀?你們認識嗎?(劉翔)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飛人劉翔。

師:同學們,劉翔跑得怎麼樣?(很快)這裏的快指的是劉翔的什麼快?(速度) (出示成績表)

師:從成績單中,他們都跑的這110米是什麼意思?(出示:路程)

那麼他們的12、91秒,13、18 秒,13、20秒這些是什麼?(出示:時間) 同學們,通過這個表格來看,爲什麼是劉翔贏了呢?(他用的時間最少)師:(出示並觀察這兩個表格),那麼通過剛纔的兩次比較,你發現速度的快慢與什麼有關係?(時間、路程有關係)到底什麼是速度?速度與路程和時間又有什

麼關係?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板書:路程 時間 與速度)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師:剛纔呀,我們在比快慢的時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時候,誰用的時間少,誰就快。如果路程跟時間都不相同呢?怎麼比快慢?下面請看這樣一組信息:小卡車2小時行駛了120千米,大客車3小時行駛了210千米,哪輛車跑的比較快?

(1)師:你們能從圖中瞭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哪輛車跑的快些?你們能試着解決嗎?

(2)你可以通過計算,也可以藉着畫線段圖的方法來分析數量關係,解決問題,清楚了嗎?做完後可以和同桌交流,開始

(3)彙報各自的解決辦法。(指名板演)

(4)同學們比的都不錯,那麼剛纔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同學們都沒有用線段圖,其實呀,畫線段圖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理解數量關係,解決問題,那麼怎麼畫線段圖呢?你們想不想學習呀?

師:好,請看。我們先畫一段線段,用它表示小卡車行駛的路程,小卡車行駛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畫下表示120千米的線段)

然後我們再畫一條線段,用來表示大客車行駛的路程,那麼在畫的時候要注意左端對齊,那麼同學們,跟這條線段相比,應該畫多長呀?

強調:應該按照一定的比例適當的長些。

(黑板上畫了210千米長的線段)

那麼大客車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 標上)

師:小卡車的.120千米是多少時間行駛的?(生反饋:2小時)

師:那麼怎麼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它1小時行駛的路程?

師:恩,在一半的位置來畫,就是把線段怎麼樣?

師:平均的分成兩半

(教師在黑板上分)那麼這裏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車1時行駛的路程,我們這樣來表示。那麼怎麼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大客車1時行駛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劃了不同的3段)可以嗎?怎麼分?一起說。

師:把它平均分成3份,同樣,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車1時行駛的路程,同樣,我們取這一段來表示。

(教師在黑板上分)那麼從線段圖上來看,哪輛車1時行駛的路程長? 師:大客車行駛的路程長。大客車就跑的快。

2、講解速度的讀法、寫法

師:在剛纔的比較過程中,我們無論是通過計算,還是通過畫線段圖,都是比較兩輛車多長時間行駛的路程?

師:對了,他們每小時或1時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那麼像這樣小卡車1小時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

(板書60千米/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用來表示速度的單位,誰來說一說這個單位是是由哪些我們學過的單位組成的?

師:對,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單位和時間單位組成的,中間用斜線隔開。讀作每60千米每時。(指名讀)

你知道每小時60千米表示什麼嗎?

那麼你能不能這樣來表示出大客車的速度?在練習本上寫一寫(指名板演)

3、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師:很好,剛纔呀,我們求出了小卡車和大客車的速度,那麼結合這個算式和線段圖來看一看,速度和路程還有時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和你的夥伴交流交流。好,開始。

(彙報,結合120÷2=60(千米)來講解。板書:速度=路程÷時間)讓學生讀一讀。

4、理解單位時間,理解速度的意義。

同學們,那麼通過這個關係式來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話,我們需要知道什麼?(路程與時間)知道了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我們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請同學們在下面小聲的讀題,然後口答下列各題中物體的速度,開始。師:請寫出下面各物體的速度

①一列火車2時行駛180千米,這列火車的速度是xx

②自行車3分鐘行駛600米,這輛自行車的速度是xx

③一名運動員8秒跑了80米,這名運動員的速度是xx

師:我們一起來看下這三個速度,它們分別是這些物體在多長時間內行駛的路程?

師:其實他們每時,每分,每秒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我們把這樣的像一時、一分、一秒…這樣的時間叫做單位時間。你對速度是怎樣理解的?物體在單位時間(一時,一分,一秒…)內所行駛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練習說一說。

5、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現在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速度,也知道了速度等於路程除以時間,那麼同學們,時間該怎麼求?路程又該怎麼求呢?我們一起結合下面的問題來試一試。(出示題目1)你能從中獲得什麼數學信息?

那麼根據這些信息,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你能說一說求路程的關係式是怎麼樣的?

時間=路程÷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

師:同學們太厲害了,通過這個關係式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求出速度,就必須知道相對應的路程和? (時間)

師:那麼求時間和求路程也是一樣的,必須要知道相對應的另兩個量,你看,路

程,時間和速度的關係是多麼的密切呀。

三、實際運用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師:速度不僅在我們的課堂中有,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我們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嗎?讀一讀,感受一下。出示看一看圖片讓學生看一看讀一讀。

2、解決問題

小紅和小明約好到少年宮玩,如果她倆同時從家裏出發,誰會先到達少年宮呢?

(出示 只有距離沒有其它條件的題目)

師:那麼同學們,你說如果看路程的話,能不能確定誰先到少年宮? 師:還需要知道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係,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度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係,並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國小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說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爲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動手遊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裏面有什麼?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我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 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呀,我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麼,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麼有關係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係。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係(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現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麼有關係,怎麼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釐米,一根長6釐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說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據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彙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彙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據和結果。如下圖: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係,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釐米和3釐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釐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瞭,爲後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1釐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我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釐米、3釐米和6釐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爲什麼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釐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麼?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釐米也不能圍成,是什麼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爲什麼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係式表示出它們的.關係嗎?

引導學生說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釐米、2釐米和3釐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麼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於等於號):兩邊之和第三邊 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麼,卻還沒有發現。這裏,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啓發、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於或者等於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麼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 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看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係?

教師指着4釐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4釐米的時候,誰能來說一說?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 課件演示。

教師指着5釐米,問:那5釐米? 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麼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6+3 7+3 8+3 9+36

設計意圖:由於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說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着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啊?我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釐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後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於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麼關係?(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麼說?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製造出了矛盾衝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從而發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裏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係。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係?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彙報。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後,發現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我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後,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係,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係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說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裏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節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我們是給3釐米和6釐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係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說出三邊的關係。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釐米和6釐米的兩邊着手的。在這裏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髮現:因爲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於最長的邊了,那麼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於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爲,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學生髮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裏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輕鬆小遊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真是棒極了,老師爲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遊戲,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爲什麼?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說,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釐米;腿長131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薰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學的境界,並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釐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並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並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範圍

設計意圖:對於國小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範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據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釐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釐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釐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啓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會步測、目測等測量方法,瞭解光側、影測、繩測等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2、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發展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4、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捲尺、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和釐米,並且知道了它們大概的長度,那麼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實際測量。在進行測量前,我們要了解哪些測量知識呢?例如:測量工具、測量單位、測量對象、測量方法等等。

(學生提到了進行測量的時候,要使用尺子,記錄測量結果的時候要用到米、分米、釐米等長度單位。)

二、活動程序

1、準備活動:展示人們測量一些建築物的課件。

2、佈置活動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的相關知識,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實際生活,選擇一個你想測量的對象,選用適當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

測量要求

(1)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實際測量。

(2)每小組要在活動卡片上做好記錄。

3、提供給學生“實際測量活動”卡片。

卡片上記錄了關於測量內容和測量方法的一些建議,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選擇的測量對象和測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動開始

每個小組選擇1—2個測量對象進行實際測量,小組內進行歸納總結,並分析不同測量方法的優缺點。

全班交流總結:首先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對測量結果進行彙報。其次每個小組發言之後,其他小組進行評議。鼓勵學生指出發言小組的不足與錯誤,並給予補充或更正。最後,教師針對全班的彙報結果進行總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實際測量的方法,我們要注意這些方法的實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實際測量問題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測量方法,簡單、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同學們喜歡玩籃球嗎?(屏幕出示)看,四(1)班的一、二組同學正在進行投球比賽呢,規則是每人投10次球,看哪組投的準?今天,我們班同學來給他們當裁判,好不好?第一次,每組出一人,老師用兩幅統計圖分別表示出了第一組和第二組投中的個數(多媒體出示第一組投中7個,第二組投中6個),哪組投的準一些?生判斷:第一組投的準一些;

問:你是怎麼判斷的?指名回答。

第二次,每組出兩人,(多媒體出示第一組兩人分別投中6個、7個,第二組兩人分別投中5個、9個),哪組投的準?生判斷:第二組投的準;

問,這次你們是怎麼判斷的?指名回答。

第三次,兩個組所有同學都參加比賽,(多媒體出示第一組四人,第二組五人及成績),這次又是哪組贏呢?預設:

生1:第二組贏,第二組投的總數多;

生2:我覺得比總數不公平,因爲第二組多一個人師:到底事實情況怎樣?我們必須想個方法來說服對方,請你們開動腦筋,先自己思考,有了想法後小組內相互交流。

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問:有結果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想法?你認爲應該比什麼?師:你覺得哪一種比法更加合理?說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師:

在剛纔的討論中,我們明白了參加比賽的人數不一樣多,算總數不公平,就不能用這種方法。只有求出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第二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才能一比勝負。

(出示: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第二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師:你能試着求出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幾個球嗎?

1、先合再分(多數學生都會先想到計算的方法)

(生答,師演示)

會列式嗎?板書:6+9+7+6=28(個),28÷4=7(個)師:這種方法是先怎樣,再怎樣的?給它取個名字“先合再分”。這裏的28指的是什麼?爲什麼要除以4?這樣我們求出了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7個,反映了第一組投中的平均水平。

那你會計算第二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球嗎?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師板書)9+8+5+3+5=30(個),30÷5=6(個)。

問:剛纔第一組用總數除以4,到了第二組,怎麼就除以5了呢?(因爲第二組是5個人)

通過算平均成績,現在你能比較出是第一組投得準一些還是第二組投得準一些了嗎?(出示:答:第一組投得準一些。)

2、移多補少法。

⑴(出示:第一組投球成績統計圖)我們再來看第一組同學的投球成績統計圖問:誰還有不一樣的、更獨特的方法求出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球嗎?(預設:二號和四號本來就是7個,把一號的8個移1個給3號,最後大家都是7個。(生答,師演示)師:通過把多的移一些補給少的,使每個人都一樣多。我們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叫“移多補少”。

⑵你能用移多補少法看出第二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嗎?(生答,師演示)(出示第一組、第二組投球成績統計圖)同學們,不管用哪種方法,剛纔我們都得出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7個,這個7就是8、7、6、7這一組數據的平均數。這個6是哪幾個數的平均數呢?師:請問這個6(第二組平均成績)能代表劉傑的投球水平嗎,能代表劉傑的投球水平嗎,那它代表的是什麼?生交流;

師:是的,孩子們,平均數是一個很重要的統計量,它不僅能代表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還能進行不同組數據之間的比較。

同學們,你們用自己智慧的頭腦想到了“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了本不公平的事情,老師真替你們驕傲!

3、理解平均數的範圍。

同學們是不是都會求平均數了呢?挑一個你喜歡的數據讀讀,並說明它的意義吧。(出示課件)

三、聯繫生活,加深理解(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丟棄塑料袋的統計表),算一算平均每天丟幾個塑料袋;

議一議:求出的“3個”是每天實際丟棄塑料袋的個數嗎?(使學生體會平均數不是實際的數,而是虛擬的數)

平均數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四、練習鞏固,靈活應用

1、解決問題。

小熊冷飲店的進貨問題。

2、問題討論。

怎麼理解“平均水深120釐米”?看來,認識了平均數,對於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真有不少幫助呢。

五、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平均數,靜靜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穫?

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平均數,知道平均數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學會利用平均數解決問題板書設計平均數移多補少先合再分平均數=總數÷個數反思:能夠讓學生學會了平均數的求法,體會了平均數的意義,做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不足:放手還不夠徹底,學生參與率不高,板書過於隨意,以後在教學中要加以注意,在教學中要參考教師用書,吃透課本,講到位,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要有準確性,學生回答要用數學術語。

國小數學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2、3、5倍數的特徵,熟練應用2、3、5倍數的特徵進行判斷。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徵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3.感受知識應用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以及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會正確判斷2、3、5的倍數。

2.會運用2、3、5倍數的特徵解決實際問題。

【整理導入】

師:同學們都喜歡花嗎?你都喜歡些什麼花?學生回答。

師:小明的媽媽也非常喜歡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鬱金香5元/枝,馬蹄蓮10元/枝,她買了一些馬蹄蓮和鬱金香,付給售貨員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媽媽馬上就知道找回的錢不對。你知道她是怎麼判斷的嗎?(多媒體出示教材練習三第12頁第7題圖片)

引導學生分析:由於媽媽買的是馬蹄蓮和鬱金香,馬蹄蓮10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10的倍數,也就是整十數,而鬱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總價是5的倍數,個位上是0或5,兩者合起來的總價一定是幾十元或幾十五元,因此,服務員找的錢數不對。

小結:5的倍數的和還是5的倍數。

那麼:2的倍數的和(還是2的倍數),3的倍數的和(還是3的倍數)。

師:同學們靈活地利用了5的倍數的特徵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了不起,這節課我們就來針對這些內容進行相關的練習。

板書課題:2、5、3的倍數特徵的練習

【歸納提高】

1.2、5的倍數,都只要判斷哪個數位上的數就可以了?3的'倍數怎樣判斷呢?引領學生回顧,梳理2、3、5的倍數特徵。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數一定有一個什麼因數(1除外),爲什麼?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麼叫奇數?什麼叫偶數?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數有( ),偶數有( ),是3的倍數有( ),是5的倍數有( ),同時是2、5、3的倍數有( )。

(2)的三位偶數是( ),最小的二位奇數是( )。

(3)同時是2、3、5的倍數的三位數是( ),最小三位數是( )。

【課堂作業】

學生獨立做教材第12~13頁練習三第8~12題。

【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對2、3、5倍數的特徵進行了練習,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實際上運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的實際問題,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善於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相信大家還會有更多的收穫!

【課後作業】

1.閱讀了解教材第13頁練習三後面“生活中的數學”和“你知道嗎?”

2.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