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6篇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準備的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6篇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篇1

比例的應用是學生在前面實際是已經接觸過,只是用歸一、歸總的方法來解答,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時,由於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也可鞏固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給出一些數量關係讓學生判斷成什麼比例,依據什麼判斷。利用課本主題情境圖引入例5後,提出:你們學過解答這樣的問題嗎?能不能解答?讓學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進一步說明:這樣的問題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比例的知識進行解答。同時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1、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2、它們成什麼比例關係?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3、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等式嗎?

讓學生先獨立自學課本的內容,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因爲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從而理解正比例應用的主要內容。而後例6的教學則依照例5讓學生完全自學,但最後注意了啓發學生根據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量成反比例的特點和解決含反比例的關係的問題的方法。

練習時,運用“做一做”直接讓學生運用比例的知識解答,解答後對照兩題說一說這兩量題數量關係有什麼不同,是怎樣列式解答的。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回顧本次教學環節,還有很多方面有待改進和提高。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與空間。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實際生活與應用中學數學,不僅是理念,更應該是我們在實踐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課教學中,課前的畫面情境的引入,溝通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

教學中,我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將比例與實際聯繫起來,理解比例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貫穿本單元學習目標之一。實踐教學後,我在思考:“學生的實踐能力應該如何在各個課時教學中有序地逐步地滲透,它的度應該怎麼掌握?我想這有待於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去摸索、去總結。

三、要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訓練學生對數學知識表達的能力。

“比例的應用”關鍵是確定題中不變量,特別是變量的比例關係,如果不充分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弄清題目的真正題意,雖照本宣科會做題,對於基本思路還是模糊的,其義還是不明,達不到較高的教學目標。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篇2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以及比例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例尺這一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抽象,離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產生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學會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和根據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2、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在上課伊始,呈現了兩個同學畫的教室平面圖,讓學生討論哪一幅畫得合理,從而初步體會“只有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都相等,畫的圖才比較合理。”。然後又呈現了一幅畫得合理而且標有比例尺的平面圖,爲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提供了支撐,並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中,我考慮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樣求比例尺這一部分知識較簡單,況且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自學能力,課前安排學生自學教材21頁和22頁上面的內容以及蒐集了比例尺,學生在彙報蒐集到的比例尺時直接板書在黑板上然後看着比例尺來說一說比例尺的意義。學生基本都能根據比例尺說出它所表示的意義,但是可能由於沒有把意義板書出來的緣故,有部分學生對於單位的換算不是很清楚,導致之後在做題時後進生容易把單位是釐米還是米(或者千米)弄錯。

在概括比例尺公式的這一環節,在學生的自學單上讓學生先嚐試去求比例尺,課堂上再讓學生來彙報。在學生彙報完之後我急於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沒有及時的對比例尺的關係式進行強化加深,導致部分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對如何求比例尺也不是很清楚,課堂氛圍開始沉悶。

有了以上的鋪墊教學,在已知比例尺、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或是已知比例尺、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時,就簡單多了。用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實際距離我選取書本22頁試一試的第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有些學生根據理解這個比例尺的意義(圖上距離1釐米相當於實際34000000釐米)來解決問題,也有部分同學根據前一課《比例的應用》來解決問題。

用實際距離和比例尺求圖上距離這個問題,我選取的是教材第21頁左下角的問題,但考慮到時間原因沒有讓學生在圖中畫出東北方向的社區活動中心,只讓他們求圖上距離。在求這兩個問題時,大部分學生都是根據比例尺,來分析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數關係,然後列乘法算式來做,所得結果再進行單位的換算。少部分選擇用方程來解答,還有個別學生利用三者之間的乘除法關係來求,求實際距離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縱觀整節課還存在幾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很少比較單一,對於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的進行反饋;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對於一些後進生來說,知識點多,理解起來比較慢,掌握起來還有些難度。本節課的教學時間把握得不好,因爲,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教學重點,所以課堂上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佔用的時間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沒有完成,學生的練習時間偏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爲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爲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爲學生真正掌握了纔是真的好。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篇3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負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用正、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教學難點是瞭解負數的意義以及對0的新認識。

1、從認識溫度計入手引入負數

我從教學認識溫度計入手,讓學生學會如何認讀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當學生能很快從溫度計上認讀出溫度後,就順勢引導出零下溫度可以用負數表示,那麼零上溫度就可以用正數表示。

2、用正負數表示生活中相反意義的數量

學生初步理解正數和負數是表示一組相反意義的數量後,要求學生想象生活中哪些數量能用正負數表示。學生展示了儲蓄卡、收支記帳本,談到了海拔高度、電梯升降、進球失球等正負數現象,這樣學生正負數意義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3、設計針對性的練習

爲了讓學生能靈活應用正負數知識解決問題,我不僅讓學生能用正負數表示生活中相反意義的數量,而且還要學生能解釋正負數表示的實際意義。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正負數的意義理解就更加透徹。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篇4

1、確實複習課是很難上的一種課型,很容易給人單調、乏味的感覺,學生厭煩,老師沒勁。這次的數學課是一節運算律的複習課。班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運算律的運用。提問時,學生很快回答出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在學生練習中也證明了學生對基本運算律的運用掌握的不錯,只是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掌握的不太好,因此我在複習中增加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幫助學生記憶,事後證明學生掌握的不錯。

2、這節課我以學生爲主,讓學生自己回憶規律、公式,並且對學生自己做得題目也讓他們自己分析、講解、評價。學生參與積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學生說的多了,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了,這節課只是把書上的練習剛好做完,沒有時間補充新的題目。今後要想辦法儘量彌補這個不足,充分利用時間給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的機會。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篇5

今天我和孩子們上了節《統計》課,在備課中我將本課內容理解成一節活動課,既然是活動課,我想着就要讓孩子有極高的積極性,並且充分的動起來。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力求做到使我的教學內容接近生活,教學課堂活動起來,學生在寬鬆的學習氛圍中輕鬆的學習。

我們組數學活動的開展一直都遵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熟悉的事情、生活經驗出發,並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因此,本課從學生交流自己最喜歡看哪部動畫片開始,到觀看老師製作好的動畫視頻,都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着就設計了統計本班學生喜歡看哪部動畫片人數最多的活動,這樣學生就體會到了統計的必要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

在接下來統計的過程中,我儘量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該怎樣進行統計,在進行充分的交流後,擇優進行統計活動。如計數前有學生提出可以讓喜歡同一部動畫片的都舉起手來數一數,有的提出還可以站起來數一數,還有的提出可以像分類那樣站在一起數一數等,對於以上說法我都給予了肯定,但我又拋出問題:對於本班來說,人數不多這些方法都可以,假如要想知道全校學生喜歡的情況,以上方法還行嗎?問題一出學生們連連搖頭,這時有學生提出可以寫小紙條放在一個箱子裏,然後再集中統計,最後這個方法得到大家一致認可。

於是,我們當場製作了“調查表”,學生完成後並將調查表集中了起來,如何將調查表數量統計出來,我也讓學生們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多數意見是用符號做標記,還有提出先將調查表進行分類,再數一數。在此基礎上我又將孩子們做標記的方法進行了擇優選擇,用畫“正”字的方法和畫“符號”的方法進行對比,最後孩子們發現“正”字數數時可以五個五個地數,但“符號”就沒有正字數的快。因此我鼓勵孩子們都嘗試着用畫“正”字的方法對調查表進行了的計數統計,並將數據繪製了統計表,做到了全員的參與。本課到這爲止,學生們親身體驗着統計的必要性,親身經歷了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中,通過與夥伴之間的交流,也瞭解了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本課最後我還教學生們繪製了條形統計圖,在以前教學中,只是注意提醒孩子把小格數對塗上顏色,可總有個別學生會從上往下數格塗色,或從縱軸1開始畫;而本課我打了個比方教學生畫圖,從作業完成情況來看,這種方法學生很容易接受,沒有一個出錯。方法如下:畫統計圖好比蓋樓房,要先打地基(這裏地基指橫座標上的類別名稱);看準地基拔地而起,不能傾斜;(拔地而起指縱座標從0開始,0指地面);數據是幾就蓋幾層。(一年級內容簡單,1格就代表1)用這種方法教,語言不是很專業,但學生易於理解。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篇6

六年級的國小數學教學內容很多很雜,而事實上國小數學六年級的複習,一直讓老師很爲難,如果一味地將知識重新再現,學得好的學生認爲自己都會了不要聽,學得不好的學生也沒有定心聽,老師覺得上覆習課很痛苦,該怎樣避免枯燥重複,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呢?我在概念課的複習教學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嘗試。

如果按課的類型分,可以分成計算課、概念課、平面圖形課和統計課等,每種課的類型在複習時各有特色。數學的複習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並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的網絡體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整理和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畢業班的複習課注重幫助學生把分散在各年級、各章節中有關的數學知識上下串聯,左右溝通起來。因爲“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們聯在一起,即是一種多半爲被遺忘的知識。”理清知識體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幫助、點撥和補充。

我執教的《比和比例》屬於概念課,爲了讓學生對比和比例的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又能把握住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達成觸類旁通,一舉多得,我將比和比例的知識對比複習,深化基本概念。當問學生“關於比和比例我們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時,同學們講了很多,同時也深深感到這些知識點如果這樣處理的話會顯得零亂、無序、缺乏系統化,這一環節的處理旨在激發學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識,梳理結構”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爲單位展開學習,學生在明確了學習要求之後學習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學生學習方向明確,學習要求具體,認知衝突相對集中,這樣學生的興趣濃厚了,每一位學生有了具體的任務,避免了小組學習只搞形式學生無事可幹的尷尬局面。本課從構思到實施已是幾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於學生將知識圖表化的過程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如果把這一過程放在課堂上的話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但是如果放在課前去完成的話,學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還是缺乏知識的系統化。

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我決定還是把這個過程放在課堂上去完成,因爲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撐着我:複習課我該給學生些什麼?難道僅僅就是一些題海戰術嗎?我想應該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這纔是學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實上,每一門學科有自身的特點,而同一學科的不同類型的課也各有特色,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複習重在強化轉化思想,計算複習課重在計算的策略與實際運用,統計複習課重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對統計結果做出正確的分析,而概念複習課則在於選擇合適的方法將相關概念系統化,學生能對之整體把握,進而形成清晰的認識。

因此我覺得這“浪費”的時間是值得的,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來的知識體系,學生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特別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鍛鍊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總之,通過列表的方式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也明確了各知識點的共性和個性,表示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滲透了學生對各類信息的整合、梳理,培養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