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我愛這土地》賞析

假如我是隻鳥,

艾青《我愛這土地》賞析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

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着淚水?

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賞析】

太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於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藉助太這意象得以表現,艾青彷彿是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尋着太、光明和理想;作爲另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生世都無法割捨的眷戀。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獻給鄉村的詩·序》)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農民、民族、祖國的摯愛。寫於抗戰爆發後1938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的代表作。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波瀾起伏,層層推進。

、點出土地情結。先欣賞起始兩句:"假如我是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只能捨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形容詞"嘶啞",已不能再唱出美麗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著。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三、昇華土地情結。第二節的問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之愛,已使詩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詞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應的表達強度,於是,其後緊跟的六個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動着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爲沉重地叩擊着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全詩在這問答中達到高潮,那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留下不盡的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