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

近些天來在家裏休息,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名着《易中天品三國》。我也很喜歡歷史,看了很多關於三國的文章。這裏談一點感受,也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

第一、對於江東政權的認識。

在三國的歷史過程中,大家對於曹操、諸葛亮等任務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孫權以及江東政權可能瞭解的不多,或者說關心的不多。長江在下游地區是沿着從西南到東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們把長江以南的地區成爲江東,長江以北的地區成爲江左。江東政權的主要活動範圍包括建業(現在的南京)、武昌(現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處。北至長江,南至大海。江東政權一共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和孫皓六個階段。其中孫堅和孫策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到了孫權這一代,成爲發揚光大的一代。孫亮和孫休處於守成的階段。到了孫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滅亡的階段了。江東政權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政權。它的存在,對於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開發和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孫權的用人方法。

那麼孫權的成就在哪裏呢?我覺得孫權的最大成就就是舉賢任能。孫策在臨終對於孫權的評價是:“如果說在兩軍陣前衝鋒陷陣,你(指孫權)不如我;如果是發現培養人才,並且讓他們各安其職,保衛江東,我不如你。”由此可見,在孫策的規劃中,孫權的主要目標是保住江東,先求穩,後圖發展。事實上孫權也確實做到了。從江東政權的歷任軍事統帥就可以看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這些人可以說和孫權都是君臣一心,團結一致。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江東爲關羽、張飛報仇的時候,孫權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籌莫展。後來,有人向孫權建議任用呂蒙爲統帥,抗擊劉備。但是由於呂蒙是一個白面書生,大家對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懷疑。這個時候,孫權力排衆議,大膽起用呂蒙,並且授予重權。結果證明孫權的做法是正確的。

第三、孫權的處事態度。

孫權在三國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較低的。曹操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本身有一個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號召的作用。但是孫權是什麼也麼有的。每當江東政權出現危難的時候,孫權就表現出在政治上較大的靈活性。在曹操自立爲魏王的時候,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表示如果曹操稱帝和攻打劉備的話,孫權願意支持。這次的稱臣換來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孫權爲驃騎將軍、南昌候、荊州牧。後來,當劉備向江東進攻的時候,孫權再次向曹丕稱臣。這一次換來的時曹丕封孫權爲吳王。兩次稱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兩面受敵,爲自己贏得了迴旋的`餘地和時間。可見孫權這個人在處事上是求實而不慕名。

第四、姜維的得與失

蜀漢政權經歷了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任宰相之後進入了姜維時代。但是姜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外戰爭上了,對於蜀漢政權的自身建設貢獻不大。以至於最後黃浩排擠姜維,姜維被迫借屯田之名離開成都避禍。從此可以看出,將爲作爲蜀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大將軍)並沒有從全局上來建設蜀漢政權。由於他的這種偏頗,導致最後自己在前線拼死抵抗,後方皇帝已經投降的尷尬局面。可以說,姜維也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第五、司馬氏政權的建立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爲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是披肝瀝膽,屢建奇功。從曹睿死後到司馬懿就處於一種賦閒的狀態。也可以認爲他在養精蓄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十年之後,新皇帝曹芳從八歲漲到十八歲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原來的骨幹,如鍾繇、賈詡、陳羣、華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將基本上都已經病逝或者是陣亡。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以對付司馬懿了。正好這個時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那麼天賜良機,司馬懿開始了篡奪曹魏政權的一系列活動。若干年後,司馬昭主政的時候,涌現的鄧艾、鍾惠等人才都是司馬懿最早發現並且大力提拔的結果。

最後,我還要飲用《三國演義》裏面的話“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確是如此,歷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雖經起伏跌宕但最終還是成爲一種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