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的教學總結範文

關鍵詞:發散思維 創新 議論文 立論

高一語文的教學總結範文

福樓拜說:“任何事物裏,都有未曾被發現的東西,因爲人們用眼睛看事物的時候,只習慣於回憶起前人對這一事物的看法。最細微的事物裏也會有一點點未被認識過的東西,讓我們去發掘它。”這“發覺”便是創新。議論文是高中階段作文訓練的最重要的文體,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結構方法的基礎上,唯有在立論上出新纔會勝人一籌,達到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效果。這就須有獨闢蹊徑的勇氣,同時還要掌握科學的方法。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學生寫出能吸引人眼球的高分作文的問題,也做過一些探索。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注重發散思維的訓練與議論文題型的設計

發散思維,又稱輻射型思維 。多樣性、開放性和創造性是發散思維的主要特點,多向、側向、反向是其思維的三種主要形式。多向思維要求從儘可能多的方面來考慮同一問題,即發揮思維的活力,使思維不要侷限於一種模式、一個方面。側向思維是要求把自己的領域與別的領域交叉起來,並從別的領域取得思想上的啓發,用來解決本領域內問題的思維方式。反向思維就是從相反方向來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多向思維之於立論,旨在訓練學生在思維時,要學會對同一問題、同一素材、同一題目的不同處理。側向思維,在寫作上就是不同領域不同思路交匯在交匯處獲得新的觀點,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上,在寫作過程中就是從不同領域探討同一問題,用不同思路來分析同一對象,利用局外的貌似無關的信息來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們常說的旁敲側擊,就是運用側像思維來解決問題。反向思維之於作文,即古人所謂的“翻案法”。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能力,對於學生寫出創新作文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訓練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無疑是使學生能寫出有亮點的、出彩的議論文的必要前提。也只有讓學生逐漸養成了這一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生纔有可能面對同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從而選取具有個性的、富有新意的論點。而有計劃的設計便於訓練學生髮散思維的議論文題型,富有啓發性的去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討論,則是具體操作過程中極爲重要的。當然,培養學生養成發散思維習慣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題型的設計必須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否則,就會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在教高一學生學習“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時,首先用實例告訴學生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或多面性的,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獲得的結論就會不同,然後讓學生閱讀教材對“濫竽充數”這則寓言的多角度分析,初步懂得多角度思考對於寫作立論的意義。接下來結合實例給學生介紹了發散思維的三種形式及“變換角度求新”(用例“濫竽充數”)、“反彈琵琶求新”(用例“班門弄斧”)、“質疑求新”(用例“有志者事竟成”)、“辨證求新”(用例“知足常樂”)、“聯想求新”(用例“伯樂相馬”)等思維方法。最後我出示以下材料讓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要求學生寫出儘可能多的思考角度和結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現象:家長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含辛茹苦,而孩子呢,不是飯菜不可口,就是衣服不夠漂亮;老師爲了學生早日成才,兢兢業業,可學生呢,不是厭學逃學,就是叫苦連天……其實何止這些,我們把眼光投向社會,投向世界,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怎樣看待這些現象?也許我們試着與對方互換位置進行思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請以“換位思考”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由於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鋪墊,學生思考、討論的熱情很高。最後,最多的寫出了六個角度和結論,最少的也列出了四個。例如:肯定的角度——“換位”能溝通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能促使各部門各行業的協調發展,能使海峽兩岸早日統一,能使社會變得更和諧、世界變得更美好等等;否定角度——不進行換位思考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不到家人的精神關愛,溝通不夠會造成衆多的社會問題等等;深層次思考——人活着,要學會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等;逆向思考——不要寄希望於別人,太多的諒解就是縱容等等;橫向思考——替別人思考得多,你將得到更多,體諒別人就是關心自己,生活因諒解而美麗等等;縱向思考——人生應該換位思考,學會換位思考等等。由此可見,立論具有多向性的特點,只要我們能給學生一雙思維的翅膀,學生是不難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嶄新的天空的。

二、明確選取論點的原則,精思慎取立論點

讓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僅僅是創新立論的基礎,如何在衆多的角度中選取最適宜的角度作爲寫作的論點纔是最爲關鍵的一步。這就需要向學生明確選取論點的原則。原則一,新穎性。新穎性是創新立論的最根本要求,唯其新穎,方顯亮點。它要求學生能從衆多的論點中首先排除陳舊的、爲人們所熟悉所認可的觀點。原則二,正確性。正確性則是創新立論的最基本要求,唯其正確,纔有意義。而所謂正確,就是說我們所選取的論點是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符合普遍的社會道德法規和人文認同的;也是指論點要符合試題要求,不偏題、不離題、不走題。這就要求學生能識別並排除錯誤的觀點。這是選取論點的第二步。原則三,針對性。針對性就是指所選取的論點要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是人們廣泛關注和思考的問題,能給讀者以正確的引導和啓迪;或者是針對社會不良風氣和傾向性矛盾,針對偏頗乃至錯誤思想,運用正面引導和批評論辯的方式對症下藥。原則四,適宜性。所謂適宜性,就是說所選取的論點是適合自己的能力的,是自己既理解深刻又有充分的材料可以論證的。對那些既新穎又深刻但自己難以在要求範圍內寫好的要敢於捨棄。原則五,深刻性。所謂立論的深刻性,就是論點要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挖掘出生活的底蘊。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追究問題罷了。”寫作立意也要有“尋根刨底追究問題”的精神,文章的立意才能深刻。

選取論點的基本原則是寫出好文章的根本保證。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懂得從大處着眼,從小處落筆,小中見大,平中見奇,那麼,我們是不難在學生作文中看到更新穎、更準確、更深刻的觀點的。

三、強化自主訓練與合作交流,重視指導、分析與評點

以上兩個方面僅僅是理論上的,缺乏實踐指導是不會有收穫的'。因此,要想讓學生寫出有亮點的優秀作文,強化自主訓練與合作交流,重視指導、分析與評點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第一次訓練與指導時,我首先讓學生本着選取論點的原則討論下列問題:

閱讀下列材料,然後依據原則在供選擇的論點中選出你認爲最佳的論點。

1987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學校學到了您認爲作重要的東西?那位老人平靜地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最重要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話,代表了到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

供選擇的論點:

1、教育要從幼兒抓起;

2、高尚的品德,良好的習慣,讓人終身受益;

3、必須重視基礎教育;

4、要進一步尊師重教;

5、要像科學家那樣謙遜;

6、要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

7、科學家一定要講文明。

在學生分組討論之後,我讓學生推選代表陳述了選取的論點及其理由。在各組代表陳述完以後,我對各組的意見進行了點評和綜合分析: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們認爲,在幼兒園裏懂得的做人的道理、形成的良好習慣,使他們終身難忘,也終身受益,是一生中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根據材料的基本立意,論點2最佳,既然幼兒園學習意義如此重大,當然我們“必須重視基礎教育”,確立“教育要從幼兒抓起”的主導思想,“要進一步尊師重教”。可以說1、3、4三個論點是根據材料的引申義來立意的,雖然也切題,但是跟基本義隔了一層,顯得一般化,沒有深度,不夠新穎。第6個論點只涉及材料中的一句話,沒有提煉、抽取出全部材料的精神。5、7兩個論點跟所供材料沒有什麼關係。接下來,我出示了三則材料,要求同學們充分運用發散思維,根據選取論點的原則給每則材料至少列出三個論點,然後確定一個論點並寫出確定的理由作爲作業上交。這次作業我採用了面批面改的方式,對每個學生的作業都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和點評。在接下來的兩次作文中,我要求學生先寫出自己從不同角度得出的結論及最後確立的論點,再就選定的論點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經過反覆的訓練,學生立論和寫作的水平已有了明顯的提高。看着學生作文中一個個新穎而不失正確和針對性的觀點,心裏常會泛起一種收穫的喜悅。

總之,教會學生學會選取一個新穎而有針對性的論點,是學生能寫好議論文的第一步,值得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去探索、去研究。以上只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體會,不過是引玉之磚罷,還望能得到廣大同仁的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