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遼寧省博物館觀後感

遼寧博物館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智慧三街157號,爲一座綜合性博物館。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遼寧省博物館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參觀遼寧省博物館觀後感

  遼寧省博物館觀後感(一)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了省博物館參觀,使我印象深刻。遼寧省博物館是我國著名的歷史藝術性博物館之一。位於瀋陽市中心和平區十緯路二十六號。館舍原爲奉系軍閥熱河都統湯玉麟官邸,“9、18”事變後,僞滿政府在此設立“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經東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東北博物館,於1949年7月7日開放,1959年改名爲遼寧省博物館。

館藏書法精品有樸實秀碭的傳世珍寶晉人書《曹娥詩辭》,剛勁挺秀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書千字文》,歐氏真跡堪稱寥若晨星,歷年爲書家之典範。另外,還有已成爲傳世孤本的唐武則天時弘文館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和唐狂派創始人張旭《古詩四帖》等,以及兩宋時期皇帝趙佶、趙構、趙昚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真跡。其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高宗趙構《書曹植洛神賦卷》兩幅作品,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大詩人陸游八十歲時的《自書詩帖》爐火純青,草法蒼勁豪邁,堪稱詩書雙壁。

繪畫精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昉之《簪花仕女圖》,其筆下仕女“曲眉豐肌,豔麗多姿”,使人不僅能從中領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也深刻地體味到了唐貞觀年間上層貴族們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林木陰森山巒起伏,官員待渡,意境幽遠”。顯現出中國畫的絕佳境地,被稱爲劃時代之傑作,宋徽宋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通過對虢國夫人等貴婦人遊春的描述,顯露楊貴妃家族驕奢,圖中精巧構思,精美的筆法,爲後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寶。

至於館藏之元、明、清書畫更是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這些藝術珍品中的一部分是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末代皇帝從北京攜至長春,於僞滿州國垮臺時散佚,而後輾轉得歸遼博收藏。

刻絲又名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正反面紋樣相同的藝術織作。遼博收藏的北宋《紫鸞鵲譜》、南宋名家朱克柔運絲如筆的刻絲力作《牡丹圖》、《山茶圖》等品藝高雅,堪稱世界奇技。

館內藏品中尤爲富於地方特色的還有遼代瓷器,它們大多出自墓葬之中,遼瓷源中原制瓷工藝,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形制依契丹族習俗,適應遊獵騎牧生活,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三彩海棠式盤、碟等。可謂豐富多彩。至於遼代帝陵出土的遼聖、興、道宗三代帝、後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鐫刻精細,保存完整,爲海內僅存珍寶。

館藏青銅器亦頗爲豐富,既有考古發掘品,又有傳世佳品,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同於中原而兵器,用器則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古地圖類藏品中有明朝的萬曆年間李應試本刻本利瑪竇繪製的《兩儀玄覽圖》,由八幅組成通屏世界地圖,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學成果,明、清兩朝得以據此進一步認識世界。

遼博非常重視陳列展覽,《遼寧歷史文物專題陳列》以中國通史爲經,以地方歷史爲緯,依遼寧地區重要考古資料爲據,採取重點文物專題組合的形式,以突出遼寧地方特色爲宗旨。以舊石器時代的營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以及商周至秦漢以後各時期以漢族爲主體,包括匈奴、鮮卑、高麗、契丹、女真等諸民族的文化遺存爲內容,構成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點和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陳列體系,得到了專家學者及廣大觀衆的欣賞和好評。

遼寧省博物館有着較好的基礎和廣闊地發展前景。爲了進一步適應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遼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九五”重點建設項目中,已將遼寧省博物館新館的建設工程納入規劃,於1998年在市政府廣場內破土施工,作爲世紀性的形象工程,遼博新館建成後將對推進遼寧文博事業的發展,擴大對外文化交流,豐富和繁榮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

兩個小時,在這一瞬間過去了,我們深深地被文化歷史吸引了。感謝這個學校,給了我們一次珍貴的機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在這其中,我們又學到了知識。

  遼寧省博物館觀後感(二)

初春,我們參觀了坐落在瀋陽市政府的遼寧省歷史博物館,歷時兩個多小時的遊覽在同學們的心裏刻上了深深的印痕。中國華夏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被無限制濃縮成展覽櫃裏的各種文物,我們猶如時空穿梭般從一個文明時代跨越到下一個,感嘆着歷史的悠久歷史的魅力歷史的神奇與神祕,被它震懾着又被它感動着。

雖然三月已經接近尾聲,但瀋陽的天氣仍透着絲絲寒意,當這座氣勢輝煌的建築物呈現在眼前時,我匆忙的與同學照完合影,便早早的等候在博物館門前排起隊。走到館裏面在講解員的詳細講解下,我認識了裏面所珍藏的歷史文物。留下的記憶非常深刻!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玉豬龍。豬首龍身,通體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龍體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露出獠牙,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中央的環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繩系掛的小孔。玉豬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且省博物館建築也是在總體上呈一個玉豬龍的形象。

我們首先進入的二樓一號展廳,呈現在眼前的.是營口"金牛山"古人類遺址、朝陽"紅山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及綏中秦漢"碣石宮"遺址出土文物,以遼西大淩河流域爲中心的窖藏商周青銅器羣及獨具特色的青銅短劍類文物;以遼陽漢魏壁畫墓、北票前燕馮素弗墓、朝陽隋唐墓羣爲代表的漢魏、南北朝與隋唐時期的出土文物;以法庫葉茂臺遼墓爲代表的反映遊牧民族生產生活的馬具、陶瓷器、葬具、祭祀器等類遼代文物,是遼博館藏曆史考古類文物的顯著特色。參觀這些古文物之後讓我受益匪淺,對中國歷史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瞭解。

在一樓的展廳裏漢魏碑誌、遼代帝陵哀冊、歷代貨幣以及明清版畫、古地圖等類文物,則是遼博珍藏的又一特色。其中碑誌類藏品有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漢魏墓誌和殘體石經、吉林集安出土的三國魏《毋丘儉紀功碑》、遼代慶陵出土的遼盛宗、興宗、道宗大型漢文和契丹文哀冊等,是聞名海內外的珍貴銘石。在版畫、古地圖類藏品中,明代《十竹齋畫譜》、《芥子園畫譜》及傳世珍品明代《廣輿圖》、《彩繪九邊圖》、明李應楨研製的具有經緯線的利瑪竇《兩儀玄覽圖》(世界地圖)等,爲明代版畫輿圖中的稀世名品。而遼博以所藏清末著名錢幣學家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集中國古泉之大成。

明清兩代是中國瓷器製作的鼎盛時期,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業達到了歷史最高峯,所制瓷器以精妙嚴謹著稱,且“行於九域、施及外洋”。除沿襲前代的制瓷工藝外,新創的琺琅彩、粉彩等瓷器,美輪美奐,爲中國瓷器藝術增添了異彩。

館內藏品中尤爲富於地方特色的還有遼代瓷器,它們大多出自墓葬之中,遼瓷源中原制瓷工藝,又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風格,形制依契丹族習俗,適應遊獵騎牧生活,有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三彩海棠式盤、碟等。可謂豐富多彩。至於遼代帝陵出土的遼聖、興、道宗三代帝、後哀冊,有漢文和契丹文兩種,鐫刻精細,保存完整,爲海內僅存珍寶。

除了紅山文化、明清瓷器之外,館藏的青銅器亦頗爲豐富,既有考古發掘品,又有傳世佳品,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同於中原而兵器,用器則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保護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爲已任,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揚廣大。

  遼寧省博物館觀後感(三)

很幸運,我們來的這天“大千與敦煌”繪畫精品正在展出,我承認我沒特意關注過他,可是大師就在那,幾十年的文化歷練,加上敦煌更久遠的文化沉澱,珠聯璧合,這樣的幸事怎可錯過!第一個要走的就是它了。想來大千先生歷時兩年,耗費巨資,雖說忍受奔波辛苦,但有這許多的壁畫佛像陪他,可看可聽可想可思可供臨摹,我真的不覺得日子是難過的,反而羨慕得很呢。大廳裏有人講解,靜寧的氣氛都被消弭了,不喜歡聽,可惜,也理所應當的不知道這些作品的來龍去脈。等人流過後,我折回玻璃窗前細細觀看。

“初唐供養菩薩像”、“初唐瓔珞大士像”和“淨瓶大士像”這三幅掛在一起,都是帶顏色的,紅也很淡,藍也天然;卻更愛“白描大士二身像”,整幅都只有黑白,如同寫意,清雅至極。先生的筆下功夫真是巧奪天工,遠觀,所有線條就那樣簡潔勾勒出大士衣冠形貌;細瞧,一筆筆卻多到數不勝數,密度極高,卻勝在婉轉流暢。就裙袂的褶皺來說,妙在多一條則過繁,少一條則太簡,正是該是這樣。

“隋佛像”,面上只有黛眉相留,孔目俱無,該是瞳仁的地方點的桃色,圈圈暈染開來,色澤雖豔美,沒有目光的臉只透出一種冷峻、嚴肅的神情,就算有柔美的裙角,線條儒雅的身姿也有森然傲視衆生之感,快快的離了他。

“隋唐釋迦說法圖”看上去溫柔可親得多。釋迦牟尼的畫像與我同高,可是那種芳華令我不得不仰視;兩邊分站兩個弟子,左首正在問詢,態度謙恭,右首桀驁,自顧自修行,不過想到奕秋的故事,這兩個弟子誰最後是集大成者,猶未可知啊。

拐過一隅,藥師像出現了。他低垂雙目,平靜安寧中帶些慼慼之感,蓮花寶座的描繪稍嫌粗糙,可能是爲了更突出慈悲爲懷的精神吧。

“唐釋迦牟尼涅盤像”與我想得很不一樣,以前看過的故事是佛祖在菩提樹下靜修,然後得道,可沒想到畫上人物衆多,倒將側臥的佛祖圍了個水泄不通。

敦煌壁畫線條優美,勾染復古,佛像肅穆,凡人健美,簡潔大氣,雖說西洋油畫的鮮豔和絢麗在各個時代受到了很多熱捧,但是它不足以撼動中國傳統藝術的地位。看着大千先生臨摹的敦煌古圖,有一種感覺:幾乎走回古老的的夢境中,找不到歸路。。。。。。

第二個走進的是一樓的“中國古代碑誌展”展廳。進到這裏之後,氣氛馬上不同。完全有別於敦煌繪畫展廳裏的明亮,這裏昏暗的多,沒有主燈,只有頭頂懸着一盞盞小燈,一束光恰到好處的打到一塊碑上,猶如昏黃燭火,映照在古人的片片心血上。小時候曾經學過刻章,知道用小小的刻刀將石面片片成灰有多辛苦,一個字、一個筆畫的出現都要經過千萬次的鑿和磨,碎末飛舞中字的形容才隱隱地依稀可辨。牆上的石碑大約有近百塊,上面的字有大有小,有的順暢,有的斷續;手摸到它們,彷彿穿越古老的夢境,碑後就是一個長衫素髯的老者,你看着碑,他看着你。這個展廳人非常稀少,看別人的墓誌銘確實有些打擾。

  遼寧省博物館觀後感(四)

今天我參觀了遼寧省博物館,此館是著名的大型歷史藝術博物館。其前身爲1949年7月7日開館的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海外。

館內文物11,4萬件,藏品分爲考古,書畫,雕刻,陶瓷,絲繡,銅器,貨幣,漆器,碑誌等17類,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收藏體系。其中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等最具特色和影響。

遼寧省博物館爲白色大理石建築,館內華麗而不失它的藝術風格。從空中俯視爲紅山文化代表器物 “玉豬龍”形象,是瀋陽標誌性建築之一。展樓分三層,共12個展廳。分別展出【遼河文明展】,【遼代陶瓷精品展】,【明清工藝品展】等各種展覽,另設有三個特別展廳,不定期的舉辦國內外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展。

館內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都認真仔細的觀看每一件展品,有人拿着手機拍下自己喜歡的展品。還有一位男士拿着畫筆正在畫一幅清乾隆粉彩龍鳳穿花紋瓶。圍了好多人在看,看來他的水平真的不錯,有點意思。

文物見證歷史,精品陶冶情操,當我走進博物館,彷彿穿越時空,跟隨祖先的足跡體驗歷史的變遷,徜徉在藝術的殿堂,領略文物瑰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