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8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8篇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1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直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讀了《心理學與生活》。

拿到它時我抱着懷疑的態度,畢竟自己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但讓人欣慰的是,對於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又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非常合適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裏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爲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xx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看看這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麼?""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意義"""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2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裏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

心理學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爲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爲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我們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幫助。所以,認真學習心理學非常重要。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己知道自己在那裏,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後你選擇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爲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書中還包含了由600餘條詞彙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xx餘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大學裏除了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以外,還會有很多專家、名家的各種講座、報告,還有學生社團等各種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資源要充分的利用,選擇適合自己的積極參與,從中培養和鍛鍊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瞭解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必要的知識,加強體育鍛鍊。學會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進而認知別人、尊重別人,與人互助合作,從而給自己創建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圍。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從求知中獲取快樂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3

美國的理查德·格里格與菲利普·津巴多通過他們所著的本書證明了心理學知識是可以用於理解和改變在我們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力量的。他們在最後《社會心理學、社會和文化》第18章節裏,告訴了我們一個概念:親社會行爲與利他主義。“在每一個災難發生的時候,你幾乎可以看到同樣的情形:人們冒着生命危險去拯救別人的生命。”這一點有很多的例子可尋,比如春節期節南方雪災,有很多羣衆自發地加入救災活動中……人們在災難面前除了表現出人類親社會行爲的潛能外,也經常表現出利他主義——個體在做這種親社會行爲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個人安全和利益。比如以前曾報道過的河南救人民工李學詩的'事蹟。爲什麼李學詩會冒着生命危險去保護別人呢?理論家們又探究了“互惠性利他主義”,表示人們之所以做出利他行爲,在某種意義上是希望其他人也會對自己做出利他性行爲,這樣的互惠期望賦予了利他主義生存的價值。當別人給你好處時,你會處於一種精神緊張狀態,直到你迴應了這些幫助,這種緊張纔會消失。這種精神上的緊張是有助於個體生存的,因而人類學家發現利他主義是人類擁有的一種本能,有進化的基礎,並且可以通過個人傳遞其基因。

親社會行爲與利他主義的目的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指幫助別人。一提起幫助別人,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一個人:雷鋒,一個好事能做一火車的人。他曾在五六十年代被政府樹立爲模範人物,那時全國上下也掀起了學習雷鋒好榜樣的熱潮。如今,我們的社會進入了經濟社會,雷鋒精神會在日益商品化的社會中迷失嗎?通過學習《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我們顯然明白,人類助人爲樂的功能將會跟隨基因傳遞下去,也就是說,你身邊包括你,有可能都會做雷鋒,不過不會做的如雷鋒那般純粹,這是因爲時代的背景已經大不相同了。儘管如此,我們理解出的結論還是令人欣慰的。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4

生活中,我們有可能會碰到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有可能會碰到莫名其妙討厭我們的人,讓我們摸不着頭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麼爲什麼會有這些偏見產生呢?

剛剛閱讀完了《心理學與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