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迴歸理性的語文教學反思

隨着課程改革不斷深人,我們的語文課堂的確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人文性凸顯了,語言感悟強調了,合作學習體現了,探究過程重視了……然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我們發現在如今不少的新課堂上曾一度被視爲“語文課堂教學主線”的語言文字訓練大有被擠出課堂之勢。如若這種說法有些極端的話,至少我們可以說,時下,語文課堂上一股漠視語言文字訓練的潮流正涌動其間。那麼是什麼原因致使語言文字訓練有如此的“失落”現象?我認爲有下面三個原因:

如何迴歸理性的語文教學反思

 其一,《 語文課程標準》 中有關語言文字訓練提及甚少,全文只有一處提到“注重技能訓練”。這也許是使一線教師產生誤解的緣故之一吧!

  其二,曾一度盛行的“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教學思想在上世紀末,引起了全國範圍的大討論,直至課改前夕,這種思想仍在大討論中遭受不少專家、學者們的指責、批判,使一線教師開始迷惘,對語文課上開展語言文字訓練“望而生畏”起來。

  其三,課改後不少公開課、觀摩課更關注了人文、感悟、互動、合作、探究、情感等等,課堂呈現出了比以往更熱鬧的.景象,這也致使不少青年教師一味追逐“跌宕起伏”型課堂,“名正言順”地取消了本不該取消的語言文字訓練。

物極必反。語言文字訓練在語文課堂中的“失落”必將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究其原因:首先,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決定了“訓練”在課堂中的特殊地位。無可否認,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運用工具是一項技能,任何技能的掌握,都必須通過訓練。對於廣泛運用的語文,要達到十分熟練的程度,就更需要加強訓練方能奏效。其次,儘管《語文課程標準》 中反覆提到的“語文素養”較之“語文能力”,在內涵、外延上均有了很大的擴展,但究其本質,語文素養的形成也絕不是單純由教師的傳授完成的,而是由學生自主地把優秀的語文文化成果內化爲自身的涵養,這種內化必定是伴隨着語文教育過程而持續進行的。語言文字訓練,乃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古老的命題,得到了許多教育大家的認可、推崇。葉聖陶先生就說過:“語文是培養能力的課程,所以不能單純地傳授知識;要讓學生反覆地訓練… … 訓和練的關係,體現着教和學的關係。”

行文至此,我需要澄清一點:我主張語文課堂不應“淡化”甚至“失落”語言文字訓練,而應將課堂植根在“語言”和“文字”這兩塊肥沃的土壤之中。但我也反對機械、重複的,毫無生趣的語言文字訓練“捲土重來”。爲此,我思考與嘗試着如何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課堂”上讓“失落”的訓練“理性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