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數學評課稿範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學校數學評課稿範文,一起來看看,歡迎參考。

學校數學評課稿範文

  【篇一:學校數學評課稿範文】

各位老師上午好,很高興能有機會就昨天下午的三節課和大家進行交流。首先我要說的是能站在這個講臺授課的教師都不簡單。三位教師在科學合理設計導學案、精心製作準備教具、滲透高效課堂理念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在此謹代表我個人對昨天授課的三位教師表示感謝。感謝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感謝他們給予我思考的機會!本着相互研討的目的,下面我分別對昨天下午的三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到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第一節冷集畢老師所上的課《24。1。1圓》,總體上能夠按照高效課堂的要求,較好的體現了預習、展示和測評(反饋)三大板塊,我想從三個方面對本節課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簡稱爲“三有”,即有思想、有行動、有突破。首先說有思想,本節課體現了“先學後教”的高效課堂理念,圍繞教材讓學生分步預習,分步展示,整體反饋,反映教師有比較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其次是有行動,關鍵是畢老師能把自己的思想轉換爲實際行動,較好體現肖主任在教研會上反覆提到的“書讓學生讀、結論讓學生髮現、方法讓學生歸納”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觀;第三是有突破,我們很多老師在嘗試高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注重形式化的東西較多,較少體會高效課堂的實質。本節課上畢老師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上有所突破,一是預習方法的現場指導,比如要求學生閱讀是畫記號,小組合作時強調小組長要發揮作用等等,體現了學法指導。而不是讓學生自己預習閱讀,老師不管不問。二是在教具的製作和演示上匠心獨具,特別是用兩根鐵絲演示等弧的問題,形象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同時學生表現的狀態很好,注意力高度集中,我感到這是本節課學生精力流失率最低的環節之一。

當然,從我個人的理解上,也有幾個問題提出來和老師們一同商討。一個是導學案中,新課設計要不要例題的問題,目前我們學校在編寫導學案時,一般設計五個環節:複習回顧(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預習思考)-拓展應用(合作探究)-鞏固練習(反饋矯正)-小結測評(當堂檢測)。其中拓展應用環節就是設計兩到三個例題,以此體現本節知識的核心應用。處理方式還是先讓學生自主探究,再組內交流,最後集中展示(大展示),學生講解點評。最後教師引導歸納基本方法和解題技巧。本節課我覺得把點P到圓O上各點的距離中,最長的是8,最短的是2,求圓O的半徑或直徑作爲例題教學是不是好一些。第二個是關於圓的集合的定義,在處理時有點快,雖不是本節重點,但是一個難點,學生不易理解,原來導學案中設計有畫圖,結果教學時好像沒有見到,如果能讓學生親自畫圖觀察,在圓上取點,測量該點到圓心的距離或以圓心爲端點畫長度等於半徑的點段,然後進行觀察分析就會輕鬆得到,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都在什麼什麼圓上,圓上各點到定點的距離都等於圓的半徑,並由此歸納出圓的集合定義。

第二節石花四中冷老師的課,講的是垂徑定理。導學案的整體設計上沒什麼大問題,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過課標要求。“知二求三”纔是本節核心。另外推論得出上的設計過於簡略,導致學生在此處卡殼。如果能細化一點,就可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畫一條弦CD,取CD的中點M,連接OM,求證:OM⊥CD,如果延長OM、MO分別交圓O於A、B兩點,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發現什麼結論嗎?其次是具備了高效課堂的某些形式,比如學生自學預習、小組合作討論等,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細緻。整體感覺還是老師講的多,不過冷老師是老教師,我們同齡,思想和行爲轉變起來確實很困難,不要心急,只要敢於嘗試,大膽放手、相信學生,我們就會在高效課堂的路上走得更好。垂直於弦的直徑教師教學用書上建議安排一個課時,實際上,應該是兩個課時的內容,有必要附加一節習題課。

第三節是王老師的旋轉試卷講評課。我也以“三有”爲關鍵詞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即有創新、有實效、有準備。有創新是指這種試卷講評的模式讓人耳目一新,原來肖主任主持的教研會上也對試卷講評課做過研討,而王老師的這節課在糅合高效課堂理念上,有創新。比如先讓學生圍繞要求自己組內改正,自我糾正、查找錯因、組內合作這些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值得學習效仿。有實效,主要體現在錯因剖析、變式練習上,從我自己的.角度看,我也想這麼做,但從來沒試過。因爲很多學生並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裏,讓他說,要麼說忘記了不知道,要麼半天說不到正點,所以每次試卷講評效果不佳,錯了的以後仍然會錯。而王老師的這種方法,我覺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問題真正弄明白了。其次是學生疑難點的變式練習,藉助多媒體課件增大課堂容量的同時,一方面反饋改正效果,一方面進行有益的拓展延伸,增大思維含量,效果非常好。上好試卷講評課的關鍵是教師課前的準備,教師通過批閱試卷必須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然後備課、製作課件。本節課王老師準備充分,特別是課件製作上,能在第二、三活動前。出示活動要求,方便學生明白做什麼,怎麼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師對第17題的講解似乎不很到位,雖然有學生回答了旋轉中心的座標是(5,2),也說了自己的思路。但不科學,王老師也沿用了這種方法。我個人覺得根據旋轉的性質確定旋轉中心是先找兩對對應點,接着分別作兩對應點連線的垂直平分線,最後兩中垂線的交點纔是旋轉中心。其中在網格中的技巧是儘量找是“正方形”頂點的對應點,這樣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線的位置。

當然對於部分是教師講的,比如第16題和第20題的變式,我個人是讚賞的,高效課堂並不是不要老師講,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老師講效果並不差,怕就怕老師一講到底,搞一言堂。新課標中,也提到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高效課堂並不排斥接受學習。

總之,三節課反映了老師對高效課堂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值得我慢慢學習細細揣摩,從中汲取營養,改善自己的教學。再一次謝謝大家。

  【篇二:學校數學評課稿範文】

這四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風格,她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聽了這四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過去的“複習導入”、“直接導入”等新課導入方法大多被“創設情景”導入法所代替,內容生動、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層出不窮,課堂所追求的“讓學生真正成爲主體,擁有學習主動權”,在預設好的情境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實。這四節課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這節課中,教師依據本課的內容和要求,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巧妙地創設情境:課前--握手遊戲,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地去握,纔不會重複、不會遺漏,從而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測老師的穿法,幫老師搭配上裝和下裝。再利用所學的知識,創設“世博中心—臺灣館—中國館”的路線的選擇等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直觀的、蘊含數學內容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感悟,從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時,一定要關注教材資源,關注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達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實踐提示我們,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充滿誘惑或新奇的問題情境。精心創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來感受數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潛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習潛能,是促成數學課堂教學向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轉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其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親自體驗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爲,學習不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如,《分蘋果》一課,郭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10的組成時,讓學生動手分蘋果,把10個蘋果分成幾和幾,從而探究10的加減法。教師充分爲學生創設操作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驗10的各種分法,以及10的加減法。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融洽。

又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也是以“活動”爲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個學習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搭配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以“兩件上裝和兩件下裝”的學具爲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利用學具動手操作擺一擺,最後反饋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從而得出上裝和下裝有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引導搭配的表示方法時,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在紙上用數字、字母、文字等形式來表示,並用連線的方法連接起來。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體驗和感悟的。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高度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經歷了實物操作(擺一擺)到圖形符號(即用數字、字母、文字等連一連)的過程,將數學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而且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並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練習是檢查認知目標的主要手段,安排一個緊湊、短時、有效的課堂練習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有效的課堂練習還能爲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從而修改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踐表明,有效的課堂練習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必要手段。

在四節課中,教師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練習,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在練習的設計上,老師們都表現出以下幾點:

首先,練習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生活中的比》,爲了幫助學生理解什麼是比時,教師設計以下練習:下面哪些題目可以用比來表示?如果能,就寫下這個比,並求出比值,求出來的比值表示什麼意思?……這樣的練習針對性強,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規律。

第二,練習設計具有趣味性。爲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機械重複、枯燥乏味的練習。四位老師都精心設計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兒童年齡特徵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如,搭配早餐,《分蘋果》一課中的對口令、過河、打地鼠、爬臺階摘蘋果等形式的練習。設計這樣的遊戲類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作業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

第三,練習設計具有探索性、層次性。如,“路線的選擇”這一道練習題:“世博中心至臺灣館有2條路,臺灣館至中國館有3條路,”根據此情景,你能提什麼數學問題?如果在世博中心至臺灣館再修一條路,臺灣館至中國館多修2條路,一共有幾種不同的走法?這道練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搭配的問題,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效的課堂練習是學生對數學進行有效學習的有力保證,也是課堂數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四節課中,老師們都不吝嗇對學生的評價。如,教師在提問時都儘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語氣,評價學生的語言都是多表揚、多鼓勵,適時適度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積極的評價,如“你回答的聲音真響亮,要是你以後也能這樣就更好了”、“你很有生活經驗,這樣的題目也難不倒你”、“你想的方法真簡便,從這就看出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等等,這些積極的、激勵性的正面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教學。此外,教師的表情、手勢及姿勢也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總之,在四節課中,老師們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爲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讓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篇三:學校數學評課稿範文】

〈圖形的相似〉是《相似》這一章的起始課,楊老師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精心地設計教學環節和內容,巧妙地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了新知,給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覺。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閃光點:在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礎上,這樣確立目標切合學生實際,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同時符合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規律,也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識。

1、重視問題的設計。楊老師立足於學生基礎,設計的問題由易到難。比如:楊老師從課題的出示就選用了大小不同的長城圖片,它們是相似的。然後從生活中相同的圖形出發,提煉出相似圖形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相似多邊形的特徵。在探索並證明相似正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後,類似的把結論推廣到一般的正多邊形。讓學生通過刻度尺或量角器測量的方法,感受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規律。

2、注意知識間的縱、橫聯繫。如由正三角形的推導類比到正六邊形,再到正多邊形;通過推導相似比爲1,得出全等屬於相似的特殊情況,這都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繫。

3、突出了探究過程的設計。本節課楊老師精心設計了觀察、猜想、類比、驗證的過程,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進行探究。

4、重視了數學思想的滲透,體現了類比、歸納思想。

5、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引用實際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學以課件爲載體,變教爲探。本節中通過鼓勵學生動手、動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比如:採用多媒體,增大教學容量和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相交流、小組合作等形式順利解決了問題.

楊老師的課堂引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使師生、生生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啓發,相互評議,相互搶答,達到了訓練思維品質的目的。

教師備課細緻到位,板書規範,語言簡練,均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教學環節語言過渡自然,選題有層次性,教師親和力強,處理問題過程中,具有大師風範。

教學中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都能達成。有效利用45分鐘,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清,學生負擔低。根據從特殊到一般的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充分觀察、猜想的基礎上,類比已得出的相似正三角形的結論,讓學生自己猜想驗證,再把這個結論推廣到一般的正多邊形,這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相似多邊形的性質與判定由學生總結歸納,學生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成就感.學得很輕鬆。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本節課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個別問題提的不明確。

2.在推導正六邊形的性質時說成了正五邊形。

3.概念、性質等內容沒有板書。

4.由於時間略顯倉促,沒能對小組給予評價。

這節課總的來說是成功的,楊老師做到了針對學生學情設計教學過程,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恰當的處理,使本節課較爲枯燥的內容變成了學生樂於接受的內容。學生在數學上得到較大發展.

  【篇四:學校數學評課稿範文】

聽完不同年級的課,感受不同,收穫頗多。

一年級的小豆豆讓我佩服,入學不久的課堂上他們表現的如此精彩,可以看出胡老師在平時教學時很注重孩子的習慣培養,同時從孩子回答問題中還可以看出胡老師注重培養孩子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比如:會根據信息圖說出完整的3句話。而胡老師的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鼓勵,以鼓勵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對於胡老師在處理4加2爲什麼等於6這一環節時,胡老師僅僅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方法:1個1個數、2個2個數、3個3個數等,我認爲如果能讓孩子指着幻燈片展示出她具體是如何數的效果是不是會更好。

第二節課二年級的孩子表現積極活躍,而高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耐心,面對課堂上孩子出現的錯誤,她很耐心的一遍遍的引導,不怕浪費時間。這節課高老師通過站隊遊戲:老師當昆吾國小,以昆吾國小爲中心找出東、西、南、北方各是什麼,讓學生來站隊,接着貼在黑板上,製作了一幅學校平面圖,引出地圖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我認爲這環節如果讓孩子自己設計平面圖,親身經歷圖上規定方向的必要性,這樣印象更加深刻。

第三節葛老師的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總是給孩子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每讓孩子回答一個問題都等待一會,給每個孩子都一個思考的機會。在學習倒數概念環節我認爲通過三道判斷題的形式分別強調了概念中的“乘積”、“兩個數”、“互爲”三個要點,而不是在概念剛呈現時就刻去告訴學生要注意什麼,我想這樣處理學生的印象可能會更加深刻,效果會更好一些。

第四節陳老師的課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輕鬆,陳老師把課本情境圖改爲以我國地圖爲例介紹東南、東北、西北、西南,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學習這四個方位詞,同時增加孩子對我們祖國各省市位於的方位的知識的瞭解以及滲透愛國思想,讓孩子輕鬆快樂的學習。在練習環節陳老師設計了一個遊戲:找朋友,只找了8個孩子做遊戲,我覺得如果這個遊戲改爲一個全班的遊戲—我說你做,讓全體起立,面向南——點點頭,轉向西——拍拍肩,面向北——拍拍手,轉向東——扭扭腰。向着東北——點點頭,向着西北——拍拍手,向着西南——拍拍肩,轉到東南——扭扭腰,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來,學習效果會更好。

以上是我對這四節課的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