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維納斯語文教案

課型:新授

米洛斯的維納斯語文教案

課時: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能力訓練點:培養“研究探討、深入領會”的閱讀習慣。

美育滲透點:領會“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藝術原則。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課堂以學生討論、釋疑爲主。

預習佈置:

1. 查閱資料,瞭解有關維納斯的神話傳說及“斷臂維納斯”雕像的特徵。

通讀全文,瞭解大意,掌握字詞,並在文中劃出疑難語句。

教學過程

一、由插圖導入

關於維納斯與維納斯雕像。 羅浮宮的世界“三寶”:愛神“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雕像、《蒙娜麗莎》畫像。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徵豐饒多產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爲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衆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後,遂把她嫁給了醜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神阿瑞斯,並生下小愛神厄洛斯。後曾幫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臘最美的女人海倫。引起希臘人遠征特洛伊的十年戰爭。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舉世聞名的古希臘後期的雕塑傑作。它是1820年在愛琴海南部的米洛島上的一個山洞裏發現的,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爲是迄今被發現的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論觀者從何種角度看,都同樣獲得這種感受:莊重的嫵媚。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女神的兩臂雖已失去,卻讓人感到一種殘缺的美。曾經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斷了的兩隻手臂原來是什麼姿勢?是拿着金蘋果,是扶着戰神的盾?還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來的考據則較肯定地認爲,她的一隻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愛的使者”丘比特。雖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測補塑了她的雙臂,但總覺不協調,還不如就讓她缺兩隻胳臂,因而以“斷臂美神”而聞名世界

二、檢查預習(見人教社教案226頁)

三、講析課文

(一)中心論點

本單元學習的是文化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

(提問:本文屬於那一種?第二類)那麼本文作者提出來的觀點是什麼?(請用文中的話作答)

答:維納斯“爲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二)中心論點第一方面:爲什麼必須失去雙臂?(請迅速在文中找出能證明這一觀點的重要語句。)

⑴“(人們稱爲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係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

提問:“某些東西”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明確:即“美術作品的命運”,也就是藝術作品完成後,它的坎坷經歷,這會給它帶來一種經歷滄桑的厚重感,或者更多的東西。因爲世界是相對的,只有失去過才懂得珍惜,因此那失而復得的東西,不它是完璧,還是殘缺,都顯得更加珍貴。那種經歷也便成爲藝術的'一部分,看不見卻可感,所以我們稱之爲“虛”。

引申:虛實相生,即空的部分和實的部分合起來成爲一個整體,空的部分可以補充實的部分,由實的部分又可以想象空的部分。正如中國國畫中的留白藝術,出示幾幅國畫,例如“獨釣寒江雪”

⑵“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這是一次借捨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這一句的含義是,如果手臂完好無損,那只是一種特定的形態,是單一的,特殊的,欣賞者在欣賞時難以跳出具體的“這一個”;手臂殘缺,雕像所要表現的內容變得不確定起來,欣賞者不受雕像內容的限制,進入更帶有個性色彩的審美活動中,即可以展開想象,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具有普遍性的。

“捨棄部分”指的是失去的雙臂 ,“獲取完整”意義是維納斯失去雙臂後,從整體效果上看,藝術價值反而大大提升了。

⑶“散發着……神祕氣氛”

⑷“獲得不可思議的藝術效果”

⑸“是向着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

⑹“人們對喪失了的東西已經有過一次發自內心的感動之後,恐怕再也不會被以前的、尚未喪失的往昔所打動了吧。”(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學生活動]

1.維納斯是一種真正美的東西,她的手的殘缺會影響她的美嗎?(當然不會)

例如:西施 從“東施效顰”這個成語我們可以知道,西施有胃痛,而且據說她還經常咳嗽,難道僅僅因爲她有這些毛病,就沒人喜歡她了嗎?(生笑笑說:“不會,很多人搶着呢!”)關鍵的因素就是本質上美與否,對嗎?

2.既然殘缺不影響她的美,那現在要不要復原她的手呢?如果復原,怎麼復原,請大家根據斷臂維納斯的形體及其有關傳說,展開想象。

3. 想象完畢,請三位學生談談心目中的“完整的維納斯”。

4. 教師總結:請同學們打開課文,來看課文的第五段,其實還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學生齊讀第五段開頭三句。

5.作者是怎麼認爲的?(不要復原)你從文中那些話看出來的?(請一位同學讀出來)

從“我閱讀着這方面的書籍”一直到段尾。

6.爲什麼“我翻閱着書中的說明圖”,會有“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怎樣理解這種心情?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審美心態,正如:上網聊天 兩個人未曾謀面,卻在網上相知相交,情深日篤,直至朝思暮想,此時此刻,假如是你‘你會怎麼辦呢?是希望和對方見面嗎?生:害怕,恐懼生:怕來了一頭恐龍!

由此可見,真正怕的應該是現實會打碎原有的想象。作者對維納斯的欣賞也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勢,他怕新的形象會影響原有的欣賞模式。

7.爲什麼我會對真正的原形那麼惱火?

作者認爲,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維納斯,遠沒有雙臂殘缺的維納斯那樣富有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從藝術性上說,應該肯定的,不是有手臂的原形,倒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一旦真正的原形出現在面前,一旦由殘缺而產生的美感喪失殆盡,那倒是令人惱火的。

8.作者以上所表現出來的態度都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用文中的話作答。

答:“以藝術的名義”,他認爲自己排斥所謂的“原形”,不是出於個人好惡,而是對“兩件”作品的藝術價值進行衡量後得出的判斷。

(二)、中心論點第二方面

⑴上面我們所討論的是“爲什麼必須失去雙臂”,再仔細研究一下作者的中心論點好象不止這一層,大家看看這句話還包含了一個什麼問題。

答:“爲什麼失去的必須是雙臂?”

其實全文就是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的,開始我們已經找過跟第一個問題相關的重要語句,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集中在1-5段,那麼另外兩個段落講的是不是第二個問題呢?瀏覽一下,迅速回答我。(是)請告訴我能證明你的答案的重要語句。

答: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

爲什麼喪失的部位必須是兩條胳膊呢?

⑵ 那麼你可不可以在這兩段中找到答案呢?

答: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

正相反,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丟失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 怎麼理解這些話?比如: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一個女神仙,她以手多著稱,(生答:千手觀音),她有這麼多的手,這些手都在幹什麼呢?有的手也許在託着一個花瓶,有的手也許在捏着佛珠,有的手也許在拿着一個手機,因爲手太多了,因此,有的手沒東西可拿,只是在迎風招展,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發現,即使她有一千隻手,也數的盡,看得透,但是如果她把手遮起來,藏在她的衣袖裏,又有誰知道她有多少隻手呢?

再如金庸、古龍裏武俠人物,‘整天把武器掛在身上的人,與從不讓人看見他的刀的小李飛刀比起來,那個給你衝擊更大呢?現在如果你按照你心目中最完美的樣子去復原,滿意的是你個人,別人未必會喜歡,但如果不復原,則皆大歡喜,對不對?何止是對啊!簡直是太好了,現在我都恨不得把我的手臂也砍下來了!(完整≠完美)

但是仔細想想,作者的話也不免有些武斷,比如前文所說的勝利女神。

四、小結

經過對“斷臂維納斯”藝術的分析,我得到了兩點感悟:

一是藝術創作注重虛實相間,“形體的殘缺”不等於藝術的殘缺,有時恰恰相反,形體的殘缺會鑄就“藝術的完整”;

二是藝術創作貴在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在藝術創作中捨去一些東西,但能讓欣賞者得到更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一件藝術品獲得更久遠的生命力。這也就是藝術上“以無勝有、以少勝多”的原則。

這種藝術手法在我們偉大的傳統文化中也被運用的淋漓盡致,從繪畫到音樂,到文學無不展現。

比如,我們上面說的國畫中的“留白”手法;另外還有音樂中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在我國古詩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我們經常說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或“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之類之類。

唐代賈島有一首〈〈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讓學生來賞析)

明確:妙在“雲深不知處”,倘使改爲“只在此山中,嶺後石頭上”,則成村夫俗語。

崔護也有一首〈〈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讓學生賞析)

明確:動人之處在於留下的遺憾和懸念,如事情成爲“人面已到山後去,騎驢迎來不宜遲”,就簡直是趙本山演的小品了。

《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形象:“兩彎似蹙非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嫺靜時似矯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美不可言的效果來自虛寫,人間沒有誰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讀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