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陀螺的讀後感

一粒陽光一粒雨露——看《紫陀螺》所想

紫陀螺的讀後感

下午,溫習了《紫陀螺》。紫陀螺,又讓自己回到了兒時,那也是我們那個時代的玩具,那年月,玩具都是孩子自己動手做的。它是孩子的夢想!

電影《紫陀螺》延續的是張磊對小孩子的關注。在這部張磊自編自導的DV作品中,不僅有張磊兒時的快樂記憶,還有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思索。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個叫席布魯的小孩自己製作陀螺的過程,他先是做小陀螺,但陀螺太小不好看;他又做了個大陀螺,雖然好看但卻旋轉不起來。最後在音樂老師米蘭的幫助下,席布魯製作了可以飛旋出美麗色彩的紫陀螺,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從一個不敢大聲背書的怯懦小孩成長爲自信的學生。影片的最後是米蘭老師因傷無奈地離開了學校,席布魯悄悄地把自己的紫陀螺蓋在了老師的熱水壺上,當老師乘坐的車漸去漸遠時,席布魯站在大路當中大聲地朗讀起課文。

紫陀螺,寄託着一份愛心,寄託着一份希望。

一、一粒陽光一滴雨露

好老師,總是用無言的愛,博大的胸懷,擁抱孩子,給孩子以信任,給孩子以希望。席布魯,在音樂老師米蘭的呵護下,由膽怯走向自信,由厭學突變好學···

其實,孩子們的渴望不多,真的不多,他們只需要一粒陽光一滴雨露!就會活得滋滋潤潤!

紫陀螺,不僅是席布魯的夢想,也是我們曾經的夢想。童年,只是需要一點點的的童真快樂而已。而今,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有的是壓抑,有的是白眼···家,沒有真正意義上愛的溫馨,有的是自生自滅(鄉村是這樣,城鎮,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只不過是另一個以“愛”的名義的極端。);學校,沒有學習的快樂,有的是無盡的負擔。電影中的所有角色,都會在我們身邊閃現,竟然是如此的熟悉,是熟悉的陌生人!然而,席布魯們夢想的實現,需要我們的'陽光雨露,不在乎多,就在乎有,一粒陽光一滴雨露就足矣!

席布魯,爲了一個陀螺,爲了在同學中有自信,求助於父親,兩次夢見父親給做陀螺那自豪勁兒。可不得。轉而求助於己。他先是做小陀螺,但陀螺太小不好看;他又做了個大陀螺,雖然好看但卻旋轉不起來。最後在音樂老師米蘭的幫助下,席布魯製作了可以飛旋出美麗色彩的紫陀螺。米蘭老師寬容關心,給他抹藥水,給他糖吃,給他保密,給他講題···這樣,一步步的,信任關心幫助,讓米蘭老師走進了席布魯的世界,也得到了席布魯的迴應。席布魯由喜歡老師到喜歡學習,癡迷學習。學生中爲老師而學,是很尋常的。所以,老師的那一粒陽光,一滴雨露就顯得很重要。對於老師來說,那一粒那一滴,太微乎其微了——自然,要長期堅持下來,真誠而不做作,也是很不容易的——可對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他的全部!最後,米蘭走了,是否也帶走了席布魯的希望,帶走了席布魯的夢想。今天的席布魯還會一路走好嗎?真有點擔心,現實沒有他需要的一粒陽光一滴雨露!現實中,多少個這樣的席布魯,最後都不席布魯了···不也嗚呼哀哉麼?!

二、最後一根稻草

席布魯的語文老師,是我們的縮影,他的麻木,他的功利,是壓垮席布魯們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的冷漠麻木,所以,對席布魯們的愛好,喜怒哀樂充耳不聞,永遠高高在上,永遠沒有好臉色,永遠是埋汰大的教育環境,而沒有去想,更沒有反思。也正是他的冷漠麻木,讓席布魯形成了習慣性遺忘,一見到他,就哆嗦不自在,更甭說好好地背出來了!而在米蘭老師那兒,席布魯卻是自信頓拾!

所以,語文老師以及作爲教師的我們,或許自己在感慨社會制度的時候,其實,自己就已經是幫兇了。席布魯們不席布魯,我們自然逃脫了干係!看看米蘭,難道自己還能做得住嗎?!別一味的說,相信種子,相信歲月,更要相信行動!習慣孕育着巨大的能量,改變,不容易!

三、明天何在

米蘭走了,席布魯在大路上大聲地朗讀···這之後呢,或許,電影留給了我們一個看似很光明的想象。現實中,席布魯真的能光明起來嗎?他能改變老師嗎?左右自己的命運嗎?明天何在?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