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專業的畢業論文摘要

本文是一篇論文摘要,論文摘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要求扼要地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終結論等,重點是結論,是一篇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根據內容的不同,摘要可分爲以下三大類: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報道指示性摘要。今天爲大家推薦一篇論文摘要,供大家參考。

地質專業的畢業論文摘要

  地質畢業論文摘要一:

本文從地質信息化工作即將進入大數據時代的角度出發,以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等前沿技術在地質調查領域信息化工作的應用作爲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了各種技術對推動地質信息化產生的影響及應用方案,提出了包括地質物聯網、地質雲計算平臺、一體化顯示等內容,探討了相關的技術路線、關鍵技術、框架體系、應用模式等。

本文的主要貢獻如下:

(1)首次系統化地提出了大數據時代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在地質調查領域的融合性技術框架;

(2)初次提出了地質物聯網的框架體系、物理部署,重點展開探討了物聯網技術在地質資料管理、地質裝備管理方面的應用方案,將其具體應用到公路高邊坡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建設項目中,還展望了物聯網在地質調查領域的應用前景;

(3)提出了地質雲計算平臺的構建方法,設計了地質雲計算平臺總視圖、體系結構,基於虛擬化技術實現了軟硬件資源管理,並給出了地學雲存儲搭建方法,基於SOA初步搭建地質雲計算平臺的原型系統;

(4)提出了地質信息“一張圖”等設計理念,將地質圖、礦業權覈查等分佈式部署的各類地質服務應用RIA技術實現一站式調用。研究成果已經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整裝勘查方案編制、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首都物聯網示範工程等項目中推廣應用,實現了預期研究工作目標,達到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目的和應用效果。

  地質畢業論文摘要二:

地質災害作爲一種破壞性的地質事件,經常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構成嚴重威脅,制約着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我國在地質災害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總體來說,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對於區域地質災害的自組織臨界性、冪律相依性、頻率空間相依性和規模參數對數正態分佈性等方面,缺乏定量的認識;在區域地質災害評價因子篩選與分析、易發性及危險性評價方面也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探索。寧強縣地處秦巴山區,地質災害充分發育,發生頻率高,分佈點多面廣,是陝西省地質災害重災縣之一,也是進行區域地質災害特徵分析和危險性評價的良好實驗基地。

基於此,本文以寧強縣爲例,依託陝西省“13115”科技創新工程重大科技專項項目(2008ZDKG-75)“基於3S技術的陝西省寧強縣強震次生災害監測評估研宄”,在小比例尺地質災害詳查和SPOT5等遙感數據解譯基礎上,建立了詳細的地質災害編錄數據庫。對地質災害的某些特徵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對該區域地質災害的易發性和危險性進行了評價與分區,最後對風險管理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定量的探索和揭示了區域地質災害某些特徵:①寧強縣地質災害以滑坡爲主,崩塌、泥石流次之。在地域分佈上,呈現一帶三區;在規模類型上,以小型爲主,但特大型和巨型滑坡崩塌控制着滑坡崩塌總面積和總體積:在形態分佈上,以半圓型和等長式滑坡爲主;在物質組成上,滑坡以土質堆積層滑坡爲主,崩塌以巖質崩塌爲主;在空間分佈上,既有分散性又有聚集性。聚集性有規模上的集聚性、受威脅對象的集聚性,有時間上的聚集性和空間上的聚集性等。特別是在空間聚集性上,本文通過最近鄰分析法和Ripley K函數法進行了驗證。②通過定量分析頻率與規模之間的數量關係,探索了地質災害的自組織臨界性,並在國內首次發現了當滑坡規模較小時,在雙對數曲線上滑坡崩塌頻率出現“偏轉效應”.③提出了地質災害規模參數的冪律相依性,這在國內研究處於空白狀態,即使是國外的研究也僅限於對體積與面積冪律相依性的討論。本文在揭示體積與面積冪律相依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面積與長、寬等參數之間的冪律相依性,並給出了公式。④定量分析了地質災害的分形與變維分形特徵,採用盒維數法計算了單體滑坡和空間地質災害分佈的分形維數,並以滑坡空間分佈與高程、坡度的關係爲例,揭示了其變維分形特徵。⑤論述了地質災害頻率的空間相依性及其分區,指出地質災害頻率是地質災害的空間分佈參數,在進行滑坡崩塌地質災害評價分區時必須選擇一個合理的目標區域:區域地質災害分區、線性地質災害分區和場地地質災害分區。⑥指出了地質災害參數的對數正態分佈特徵,通過箱式圖和QQ圖進行了驗證,並用正態、韋伯和Logistic分佈曲線進行了擬合。

2.論述了製圖單元的選擇,將製圖單元歸結爲5類:網格單元、地域單元、均一條件單元、斜坡單元和地形單元。根據研究需要,文中選擇了斜坡單元和網格單元進行地質災害的評價。

3.建立了較爲完善的區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系統分析和闡述了地質災害與其評價因子之間的關係。採用信息量法、Logistic迴歸法、人工神經網絡法和支持向量機等方法進行了易發性評價,採用乘積法和綜合法進行了危險性評價。在此基礎上,將寧強縣地質災害的易發性劃分爲3個分區,分別爲:高易發區、中易發區和低易發區。危險性分爲3個分區,分別爲:高危險區、中危險區和低危險區。

4.系統的提出了對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結果比較的意義與方法,指出分類關乎成本,誤分類類型不同,其成本也有很大的不同。並將模型準確性統計按照其是否受臨界值約束這一條件分爲受臨界值約束和不受臨界值約束兩類。並採用ROC曲線、Kappa係數和成功率曲線等性能評價方法對各種方法和模型的易發性評價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表明:相比於其它模型與方法,人工神經網絡模型模擬計算結果更客觀、更合理。

5.探索了地質災害事件的概率和頻率分佈,採用泊松分佈模型對寧強縣滑坡在不同面積、體積等級上5年、10年和50年的超越概率進行了計算。並將地質災害的頻率分爲:絕對頻率、相對頻率和間接頻率;最後,通過考慮過去地質災害活動程度和未來影響因素來間接反映地質災害的頻率。

6.探討了地質災害的風險及其風險管理和風險可接受水平,有針對性的建立了地質災害風險管理體系以及控制途徑。描述了地質災害的矛盾性,風險的動態性等,進而指出災害系統的實質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的“人類-自然耦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