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後感(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字經讀後感(15篇)

三字經讀後感1

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世世代代我們都誦讀着千古流傳經典的文化遺產。其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個兒童必不可少讀的經典著作。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從小爸媽就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五歲時,爸媽就特地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我一打開,天啊!全是字,我的頭都大了!上國小的時候,我才知道要用閱讀來充實自己,當我打開書櫃,拿出《三字經》時,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灰塵。打開第一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開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再看意思:“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飽含人生哲理,我心想:這麼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古國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儘管由於作者所處時代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定的侷限性,成書於封建時代的書籍難免會夾帶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這並不影響<三字經>成爲我們特別是兒童學習中華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門之書。據資料介紹,<三字經> 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作,後來在千百年的流傳中,被許多人增補加工,形成了多個版本。<三字經>是中國近800年來流傳最廣的啓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三字經>中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典中演化而來的,較好地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許多名言警告,已成爲一代又一代人爲人、勤學、處事、交友、行爲的座右銘。關於爲人,如”首孝弟,次見聞“;”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關於教子,如”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關於勸學,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苟不學,曷爲人“;”勤有功,戲無益“等,可謂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識營養,方能成就全面發展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三字經>可謂是一塊”全營養飴糖“。說它”全營養“,是因爲<三字經>僅一千多字,語言極其簡練,內容卻非常豐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勸學、常識、道德、禮儀、經書和借鑑等,擇其要而去其枝葉,勘稱”袖珍而濃縮的百科全書“。比如常識篇,天文地理歷史自然藝術生物等等,幾乎囊括了當時人們已認識的各類主要知識。說它是”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適,全文結構謹嚴,文筆自然流暢,深入淺出,講求押韻,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兒童包括成人背誦識記;二是指其具有”緩釋“功能,對兒童而言,識記後未必能全面理解,卻能指導其日後的學習,並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豐富的功能,即使對於理解了其內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三字經>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於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餘字,卻集其要點和精華,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遠望、一覽衆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48個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後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開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開始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富的知識。回想自己從國小到大學一直都在學習中國歷史,卻仍然對於各個朝代先後順序、重要歷史事件、延續時間等顛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萬千。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但是並非枯燥說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樑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理解爲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爲直觀的體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經>還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全面均衡的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割裂開來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識的精華,因材施教,並以獨特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相信你在閱讀之後,會比我有更多獨到的見解和體會。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想必大家對這幾句已是倒背如流了吧。《三字經》可以說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並且老少皆宜,雖然它由三個字組成,卻蘊藏着許多道理,簡單的敘述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裏面所講孝順父母、禮貌待人、勤奮好學、尊老愛幼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小時候覺得這本書讀起來像唱歌一樣,卻不知何意,如今回看一遍,卻悟出了極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我最喜歡的一句“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這句的意思是: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才能學以致用,每讀到這一句就讓我想起一句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正是這樣,我想起自身的經歷:幼時我的母親總會爲我報許多的興趣班,唱歌、舞蹈、書法、電子琴等霸佔了我的業餘時間,而且還非常的辛苦,當時我非常的牴觸。可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有時間去接到這些愛好了,陪伴的只有一門門功課,但值得慶幸的是那些本領沒有丟失,隨時可信手拈來,必竟“藝多不壓身”,而且還能讓人“藝高人膽大”,可以讓我在同學們面前自信的秀出來,我才理解了母親的用意。當然,單有才藝是不行的,學習也得強,也正是有了國小時的奧數那種“撥雲見山”的感覺,讓我對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纔有了現在的優異成績。想想如果當初我像淘氣包一樣,拒絕了所有的興趣班,沒有當初的努力付出,現在會是怎樣的後果——我將會一無是處,估計連學習的心情都沒有。所以說孩子要從小培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要讓自己後悔一輩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想必這一句是膾炙人口。一塊美玉若不經雕琢就不可能成爲一個精緻的玉器。人也相同,若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所以說我們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朝着它前進,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增加自己的知識量,不斷的磨礪自己,努力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終有一天會學有所成。

說到這,想必大家對《三字經》有深入一點的瞭解了吧,如果我們將《三字經》中的精髓悟透,那將是獲得一筆巨大的財富,慢慢地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視野會變得更廣闊,自己的能力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越。所以讓我們好好的學習,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將所有的“寶藏”裝進大腦,這樣我們才能走上人生巔峯!

三字經讀後感3

我讀過《三字經》之後,有一句話讓我記憶很深,而且也讓我感到有些後悔,那就是“融四歲,能讓梨”。這是個小故事,孔融的爸爸每次買梨回來,哥哥們總是一哄而上,你爭我奪,都想挑最大的吃。只有孔融不爭也不搶,每次都排在後面挑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買了梨回來,讓小孔融先挑。可他還是拿了最小的梨。爸爸問他:“有那麼多大梨,你爲什麼偏偏拿最小的呀?”“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吃,我是弟弟,當然該吃小的啦!”那一年,孔融只有四歲。讀過這句話,瞭解了這個故事後,我感到後悔莫及,因爲我知道,每次父母買回好吃的,他們總要第一個先想着我,但我如果有好吃的卻怎麼也想不起他們來,而且每次我吃的好東西最多最好,爸爸媽媽還有奶奶卻吃壞的、酸的、不好的。現在我都十歲了,怎麼還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在家裏,每個人都讓着我。吃飯時,把最好吃的讓給我;看電視時,想看哪個頻道也是我說了算;過年買新衣服,給我買得的最多……每一次,我都會欣然接受。一家人圍着我團團轉,就連奶奶也一直關注着我,盼望我更加聰明懂事。

但那一次,我拒絕了。奶奶年紀大了。過年時,許多親戚朋友來看望她,總會給她帶許多水果、補品等。

待客人都走了後,奶奶就向我招招手:“來,來,給你吃!”邊說,她邊拿起身旁的某樣東西塞到我手裏。原來,不懂事的我每次都拿了後便“噌——”跑開了,去享受美味。可是,今年我已經十歲了,我搶過餅乾就往奶奶房裏跑,我要把它讓給奶奶。“奶奶,奶奶!”我大聲呼道。奶奶見我捧着剛纔的餅乾來到房裏,很疑惑:“孩子,你怎麼了?這餅乾不好嗎?”“奶奶,這餅乾很好吃,但我要讓你吃。”“爲什麼?”“你是長輩,晚輩要孝順長輩!”“孩子,奶奶不愛吃纔給你的。”奶奶笑道。“胡說!”我大喝一聲,“你愛吃的,你一定要吃。”說完,我跑出了門外。關門時,我聽到奶奶小聲說了一句:“我孫子長大了!”我站在門外,做了個鬼臉,笑着說:“奶奶,我要學會讓。”謙讓是一種美德,其實謙讓也能使人感到快樂。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在家庭中,讓出的是親情;在校園裏,讓出的是深深友誼……同時,我也覺得《三字經》這本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和道理,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那種精神,把好的先讓給別人,多一份謙讓,也就多一份關愛。讀過我的感受,你們難道沒有這種想法嗎?

三字經讀後感4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啓蒙讀物《三字經》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爲: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以後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苟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專心。“昔孟母,擇鄰處。”裏面蘊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爲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已經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因爲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於是父親一天到晚帶着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的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的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這不正體現了這句話的意思嗎?

“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又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正所謂“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從“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訴了我們十進位算術方法,什麼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訴了我們“春夏秋冬”、“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從“地所生,有草木。”到“絲與竹,乃八音。”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和“稻樑菽麥黍稷”等許多豐富的知識。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蘊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5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喜歡讀《三字經》,不僅因爲它讀起來朗朗上口,讓我陶醉在古文化的海洋裏,更因爲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的第一個句子,第一行字,都在講述着一個個人生哲理。“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少年時代要懂得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將來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要必須要敏而好學。

古人常雲:百善孝爲先。只有在家能恭敬地侍奉父母,尊敬長兄,在外才能尊師重教,誠待友人。古往今來,凡是孝子,莫不受人尊敬。所以《三字經》裏就有這麼一句:“首孝悌,次見聞”。雖然我現在還不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但我相信隨着年齡的一天天增長,它將影響我的一生。

《三字經》裏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因爲這裏面講了兩個非常有名的典故: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

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仉氏一人織布,挑起生活重擔,但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他們原來居住在鄒城以北馬鞍山下,附近有一塊墓地,年幼的孟子便時常跟着別人埋墳頭、哭喪,跟着喪葬隊伍玩鬧。仉氏認爲在這樣的環境,孟子很難成才,便搬家到城西的廟戶營。這裏離鬧市近,年幼的孟子無心學習,整日受商賈影響。孟母認爲這樣下去,依然無法讓孟子成才,於是再次攜帶孟子搬家。這次他們搬到了學堂附近。每月七年級,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孟子也依樣模仿,學習禮節。孟母見了,心下寬慰,把孟子送入學堂讀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她當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把已經織好一半的布匹剪斷,並對孟子說:“你荒廢學業,就如同我剪斷織布。布要一線一線地織才能連成一寸,繼而才能一尺,才能一丈。學習也要日積月累,只有堅持不懈,方能成才。你今日如半途而廢,就像這被剪斷的布匹,成爲無用的東西。”孟子聽後,猛然覺醒。他羞愧之餘,發奮苦讀,終於成爲一代大儒。被人尊爲“亞聖”。

這兩個典故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是多麼的至關重要,而孟母教子有方是多麼令人尊崇。

熟練《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三字經》將伴隨着我快樂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6

《三字經》是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必不可卻的入門之書。據材料引見,《三字經》是中國近年來傳佈最廣的啓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叢書》。全文結構嚴謹,文筆天然流利,深入淺出,講究押韻,朗朗上口,很是適合背誦識記,百讀不厭。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輿、*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普遍流傳而又言簡意賅。

如今的每個家庭都只要一個獨生後代,許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呈現都是家庭作風不良或教育不嚴而形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等都說明了爲人父母的權利和嚴格要求後代的重要性。此刻的獨生後代有許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爲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經》教育人們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書中說“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果我們的教育以身作則、從國小起,經常給孩子講“漢代的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爲父母搖扇子,冬天以身體爲父母溫暖牀蓆。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長輩,吃梨時挑小的,大的讓兄長吃。那這個社會還會呈現那麼多不和諧的現象嗎?

《三字經》作者具有不凡的歸納綜合和言語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餘字,卻集其要點和精髓,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望遠,一覽衆山小之意。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數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後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建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起頭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碩的知識。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可是並非枯燥的說教,它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吊頸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對爲人、處事、求學、結交等方面有了更爲直觀的體驗。

《三字經》在結尾時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給子孫兒女留下什麼遺產。作者的立場是”人遺子,金滿?;我教子,獨一經。“他說世人留下許多金銀財富給兒女,我呢?教育後代,唯有一冊經書而已。在教育後代的問題上,很附和現代觀念。

解讀《三字經》能讓更多文化並不高的人也能理解文化,使文化通俗化。讀完《三字經》,能對我國傳統文化有進一步認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涵養,弘揚正氣。

三字經讀後感7

今年身份發生了一點轉變,一隻小狗寶寶即將來到我的身邊。爲了迎接他的到來,姥姥翻箱倒櫃地從書櫃裏找出了一本書頁泛黃的《蒙學四篇》讓我閱讀。說來慚愧,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國學知識知之甚少,就連傳統蒙學《三字經》我好像都是第一次這麼認真的閱讀,從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也忍不住感嘆老祖宗們的智慧真是璀璨令人折服。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蒙學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曾被譽爲“千古一奇書”,它流傳時間最長、範圍最廣、影響也最大,相傳是宋朝大儒王應麟編纂了此書,又經後人多次增改,甚至包含了元、明、清、民國時期的內容。《三字經》激勵人好學向上,惜時努力,自強不息,它給予初學者豐富的歷史、地理、社會、人文等方面的基本常識,且深入淺出,易懂易記。它雖然重在傳道,但是並非枯燥說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樑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給讀者的閱讀增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更爲直觀地理解爲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雖是蒙學教材,作爲成年人的我也在閱讀的過程中覺得受益匪淺。下面把我一些膚淺的體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父母、老師

父母孩子啓蒙的第一任老師,在童年所養成許多習慣都與父母的平日裏的習慣息息相關。父母良好的生活習慣,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方說喜歡閱讀的父母,被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喜歡讀書。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着孩子,好的影響將讓你走上正道,壞的影響將讓你走上邪門歪道。所以,每個希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首先應該仔細反思一下平日裏自己是怎麼做的。

繼父母之後,老師是我們人生中又一重要人物,他們教我們讀書,教我們算術,教我們孝敬父母,教我們誠信明理。他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無時無刻地鞭策我們,督促我們,讓我們擁有一顆明智的心靈和一個聰慧的大腦,更重要的是,他們塑造我們純潔、高尚的靈魂。

孝親、敬長

對於賦予我們生命,塑造我們靈魂的父母和老師,我們理應孝敬恭順。孝敬父母,就不能總讓父母操心、生氣,要學會聆聽父母的話,尤其是到我們這樣的年紀,每天忙於事業的奔忙,忙於自己小家庭的經營,經常會忽略自己父母的感受,忘記對父母的關懷,要知道,盡孝需乘早,讀後感.莫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吩咐的,如果合情、合理、合法,那我們就應該積極努力、不遺餘力的去做,因爲父母不僅賦予了我們生命,還對我們有恩惠,這樣的恩惠不應該忘記,而應刻骨銘心,牢記一生!古有黃香爲父溫席、扇涼,而現在的我們又能爲自己的父母做些什麼呢?

尊敬師長也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老師賦予我們許多,我們應好好尊敬他們。這裏的師長不僅僅只是學校裏的老師,也包括我們工作中的領導和前輩,別看他們可能平時對我們很嚴厲,但要明白嚴也是愛,嬌慣反而是害,所以面對領導的高標準嚴要求,我們應該轉變心態,從中去體會上級前輩對我們成長的關懷,積極努力學習,力求在工作上更上一個臺階。

學習、刻苦

少不學,老何爲?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尤其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很多已經把學習閱讀的習慣遺失了,我們以工作忙,生活累來給自己的懶惰做藉口,安於現狀,耽於享樂,不再爲未來人生的進步而刻苦學習,面對比我們刻苦的人,總是習慣性地用阿Q精神自我安慰……看了《三字經》,我突然回想起兒時常說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不應該忘記,成功正是由每一天的“向上”積累起來的,只有每一天的“向上”,我們纔會攀上成功的高峯,而“向上”的原動力正是刻苦。不刻苦學習,敷衍了事,又怎麼會成功呢?

道德、修養

何爲道德?何爲修養?我的理解是,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忽略一些身邊的小事,我們有時隨便往地上扔了一點垃圾,心想,沒事,世界那麼大,我這一小點紙屑影響不了什麼,但我們忽略瞭如果大家都是這麼想,那我們的環境衛生誰來維持?有些人總自私地以爲自己一點小小的“惡行”影響不了自己,至於會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根本就不在他們關心的範圍內。事實是事物總是普遍聯繫的,我們的“惡行”總歸會報應的自己身上的,我們不尊重社會,社會也不會尊重我們,不要總抱着僥倖心理,在“外”的惡不會影響到在“家”的我們,你們家狗狗在門口的便便讓鄰居們感到不適的同時,更有可能會被你外出歸來的家人踩進家中!

《三字經》雖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字,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世代影響着我們,它堅持正面教育,以鼓勵爲主,用榜樣故事,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反覆誦讀,深入學習。

三字經讀後感8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蘊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後,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着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歷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間傳說融入到一個個字中的。別看這小小的一個字,它裏面可有一個個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那樣,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個女神。一天,她的兒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對她說,只要她的兒子不吃地獄裏的東西,他就還給她,可是,他的兒子只是吃了一個果子。從此,冥王只能讓他一年回去倆次,回去的時候,萬物復甦,而沒回去的時候,將寒冷無比。所以,導致出了春,夏,秋,冬,這四季。

瞧,這個故事是多麼有趣啊!《三字經》還有許多故事呢!如蓋房子,孟子媽媽三次搬家這些故事都是多麼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華都包含在這幾個小小的字裏。這幾個小小的字,卻蘊含着這麼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幼不學,老何爲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懂就要不恥下問,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通過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要敏而好學。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後就不等成大器。

經過讀《三字經》讓我知道了: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太祖興,國大明。清順治,據神京。復漢土,民國興。這些人都是因爲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纔去爲國家作出無私奉獻。我們國家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爲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祕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鬥的結合,那麼我們都會和平相處,讀了歷史書,考試時要按時記載,通過古到今,如果親眼所見者,都會明白學習的敵人其實都是因爲自己的滿足。

讀了《三字經》後,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爲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爲坦白就猶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喲工友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人,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聽見遠方的呼喚。讓你去了解,去親近社會與大自然。

三字經讀後感9

《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經典讀後感一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啓蒙讀物《三字經》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爲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爲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爲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爲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爲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纔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三字經》經典讀後感二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講壇的,時間太晚了。因爲歷史老師讓我們去看,我就在網上挑了一期《三字經》解讀去看看,這個我還是挺感興趣的。也因爲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我才真正認識了《三字經》。

《三字經》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稱三百千。而三字經用“經”這就體現了三字經的重要性。寥寥1720個字的《三字經》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場、歷史人物或血灑疆場,愛國情懷感動一代代炎黃子孫;或助紂爲虐,遺臭萬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於《禮記》的《學記》。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錢教授講到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來展現,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他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的過程。所以《詩經》裏面也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三字經》所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人必須經歷過勤苦纔會有快樂,纔會有成功遇到困難我也應該有不怕苦的精神,並把遇到的困難當做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打磨的過程。

三字經讀後感10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向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啓蒙讀物《三字經》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爲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經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爲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爲這種觀點能夠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可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爲導致人性不一樣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向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爲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本事,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纔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教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教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11

在我的書房中多了一個新成員:《三字經》,那是我特地去新華書店買來爲自己”補課“之用的。閒暇之時,隨手翻閱,細細品味,其味無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寒假回家,看到讀國小的侄兒正在背誦《三字經》,便隨手翻閱起來,讀後竟愛不釋手,感嘆自己幼時沒能閱讀之,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三字經》讓我對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有了更爲直觀的認識,對作者廣博的學識、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觀把握能力肅然起敬,爲古代教育者獨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們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古國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儘管由於作者所處時代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定的侷限性,成書於封建時代的書籍難免會夾帶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這並不影響《三字經》成爲我們特別是兒童學習中華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門之書。據資料介紹,《三字經》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作,後來在千百年的流傳中,被許多人增補加工,形成了多個版本。《三字經》是中國近800年來流傳最廣的啓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三字經》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於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餘字,卻集其要點和精華,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遠望、一覽衆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48個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後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開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開始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富的知識。回想自己從國小到大學一直都在學習中國歷史,卻仍然對於各個朝代先後順序、重要歷史事件、延續時間等顛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萬千。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但是並非枯燥說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樑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理解爲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爲直觀的體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經》還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全面均衡的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割裂開來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識的精華,因材施教,並以獨特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相信你在閱讀之後,會比我有更多獨到的見解和體會。

三字經讀後感12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向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啓蒙讀物《三字經》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爲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好處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透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建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爲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爲這種觀點能夠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爲導致人性不一樣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向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爲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潛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纔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13

在我的腦海中,《三字經》就是一本兒童讀物,就是幼兒園的老師爲了讓孩子們認字用的教材,居然有人還對這樣的書進行解讀,真有點不可思議。抱着這樣的心態我翻開了《三字經》,讀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無知與臆斷,才知道《三字經》不僅僅是小孩子們的識字課本。這本書雖然字數不多(一千零七十四個字),但它字字珠璣,句句經典,而且朗朗上口;它不但包含天文地理知識,而且還包括春種秋收、夏長冬藏;它不但把歷史用簡潔的三字的形式串起來,而且還包含育人的哲理。現在我感覺應把《三字經》作爲學生的啓迪教材和初高中生的德育教材,應該成爲我國教育下一代的必修教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下層知識分子智慧的結晶。許多大學畢業生,甚至博士畢業生尚不能說出中國的歷史簡史,而《三字經》能用簡潔的文字敘述地一目瞭然,所以說把《三字經》作爲國人的必修教材一點也不爲過。讓我們看一看《三字經》的經典之處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開篇就明確地指出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巨大影響,也說明了“行爲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的人生哲理,尤其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指出孩子們的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多麼的重要。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十二個字談了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真諦。教育包括教與學,而不管是教還是學,最重要的是專心、專業,持之以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這一部分給我們列舉出古人教子的成功案例,以及教育學雙方的責任與作用。由此我也想到了現行的教育觀點及方法,總強調要發展學生個性,出了問題不管是誰的責任,輿論是一邊倒,都是教育者的責任,而不問責社會的責任,制度的責任;有時候又特別強調教育的萬能性,“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是這種教育萬能論的典型論調。那照這種邏輯推理,我們的下一代統統地被老師教化好了,我們的法律、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監獄還有什麼設置的必要嗎?我看這是典型的唯心論,持這種論調的人也應該多讀讀《三字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該部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尤其強調爲人處世的基本的禮義廉恥,要懂規矩,知禮儀,孝敬父母,尊重長輩。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這一部分包含了簡單天文地理知識,一年四季,六穀六畜,七情六慾,三綱五常等。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名句讀爲學者必有初國小終至四書論語者二十篇羣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這部分內容主要指出孩童教育就讀書而言所應當讀的書目、不同書目讀書的方法,包括了對這些書目內容及人物的簡單介紹,內容非常的豐富。概述了中國古代諸子百家的著述及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作品及作者。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墮逞干戈尚遊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爲東漢四百年終於獻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樑陳承爲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樑滅之國乃改樑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清世祖應景命靖四方克大定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被《三字經》敘述的一清二楚,我建議學文科的學生應該把這一段背下來,好好理解一下。

三字經讀後感1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我是五(四)班的潘思奇,我演講的題目是(熟讀三字經,學好真本領)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三字經》讀後感。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他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三字經》運用事理並舉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的,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可以說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讀後感《《三字經》讀後感》。

作爲一個國小生,我讀了《三字經》,在如何對待讀書方面,感受最深刻的有: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蠶可吐絲,爲人類造福;蜂也可釀蜜,爲人類做事。身爲學生的我們,不懂得自己應盡的本分,好好兒讀書,豈不是連動物都不如了嗎?

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幼不學,老何爲”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懂就問,多讀書,讀好書。知識就是力量,滿腹經綸,一身才智纔能有爲,才能爲社會、爲人類多作貢獻。萬丈高樓平地起,國小生在我們的學業的征途上是打基礎的階段,我們一定要爲進入社會爲長大有所作爲而打好堅實的基礎。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是玉就得雕琢,是人才也得磨練,那怎麼磨練呢?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積累知識,不然長大後就不能成大器。

“頭懸樑、錐刺股”,則告誡我們學習要刻苦,要珍惜學校、家庭、社會給我們提供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整天不愁吃不愁穿,要珍惜時間,學習中也無須“頭懸樑、錐刺股”但也不能沉迷於電視、遊戲,玩樂有度,不忘學習的根本。

而“讀史者,考實錄。”告訴我們學習要認真,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讀史尚得考史進而考實,我們更應該一絲不苟,字不懂就翻字典,記不清拿不準就多翻書。總之學習要認真,掌握知識要牢固,不能在學習上來半點馬虎,馬虎就是捏着自已的鼻子哄眼睛。

一開始學這些的時候,字難認,不好讀,典故又不懂,我很不喜歡,後來讀得多了,書裏又講了它們的意思,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越來越喜歡三字經了,高興的時候我總會不自覺地背上幾段,現在《三字經》成了我的好朋友,伴我成長,陪我長大。

讓我們一起熟讀三字經,參悟其中的道理吧!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三字經讀後感15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屹立於世界之巔,其中以少數兒啓蒙讀物《三字經》最爲典型。我也覺得這本書很好,這本書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苟不教,性乃遷。教不嚴,師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會受到遷移,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經》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雖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我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孩子,被稱爲“南方纔子”,他就是唐伯虎。他從小擅長畫畫。一次,他被別人叫去幫忙作畫,還得到了獎勵。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自稱在這很有名氣,畫畫得不錯。媽媽聽後,沒有回答。過了幾天,媽媽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師家中學畫,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師認認真真地學,不知不覺就已經學了一年多了,老師說他進步很大,可以回家了,並準備了飯菜送他,飯前,他看見窗外的風景很美,學了一年多了,還沒發現這處美景,準備把腦袋探出窗外仔細看看時,“呯”地一聲,撞到了玻璃,窗戶明明是開着的啊?怎麼……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是老師畫的畫啊!真是栩栩如生!我離這個境界還遠着呢!老師來了,他就要求還學幾年,當然老師就同意了。轉眼間又學了4年多,畫藝比以前好了許多,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畫技有了很大的長進。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許多道理,苟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在這個故事中體現的很好,學習是自已的事,在學習中一定要認真刻苦,比如:有兩個孩子,從小一樣,但有一個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認真,而另一個很懶惰,遇到困難就怕了,最終誰會成功,一看就知道。小時候,不分高低,而每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後,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努力,勤奮……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沒做到,那麼,從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做到《三字經》中的每一條。

《三字經》,簡簡單單地三個字,句中卻蘊含着大道理,每一句都給我們不同的啓發,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努力做到每一條,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