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1

讀罷《把欄杆拍遍》,辛棄疾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文武雙全,可以說是全面發展,偉岸的身軀中鑲嵌了一顆赤膽忠心。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於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爲他激盪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迴腸,執着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爲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徵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有着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杆。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樑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爲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把欄杆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一代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從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爲何詞風如此豪放不拘。一位愛國卻又報國無門,令人痛心!正是這種愛國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詩人辛棄疾。雖然辛棄疾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所以辛棄疾也可以說是可憐的人,如他所說“欄杆百遍,終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2

《把欄杆拍遍》,多麼有詩意的題目,它就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讀者題目,就讓人產生一片聯想:一位壯志未酬的詞人在一排安靜的欄杆前輕輕拍過,懷着複雜的心情。

看了這篇文章,首先會被辛棄疾的精神所感動,其次就會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棄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取得大成就的卻是他的詞,這在歷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強烈的愛國之心,讓他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更讓他寫出了千古絕唱,深深的讓我們折服。正如他的《破陣子》,除了岳飛的《滿江紅》能與之媲美,還有哪個詞人能寫出這金戈鐵馬的戰場場景,誰還能像他那樣,有如此深的感觸?

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爲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而現實卻將這一切無情的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失去了鋼刀利劍,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軟筆。他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一遍一遍的呼喊,一聲比一聲悲壯,爲國爲民的心,從來沒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遺憾的嘆息與無奈的自嘲。

那又怎樣呢?軟弱無能的南宋政府永遠不會是辛棄疾那鋼刀利劍的盾牌,它也永遠不可能打壓到辛棄疾的愛國之情。所以在他的詩詞當中,縱有悲嘆、遺憾、自嘲,大家記住的,最多的還是他沙場點兵的場景,和他愛國愛民的光輝形象。

其實,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實屬正常,從辛棄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種崇高的信仰:對自身責任的擔當精神。正是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經歷怎樣的艱難困苦都具有強大的精神支柱,這也是支撐他勤學苦練保持節操的源泉。現代人如果能從這點上體味自身真正人生價值的取向,爲自己的夢想奮鬥終身,哪怕是失敗,也失敗的蕩氣迴腸,也不會後悔自己畢生的追求,因爲信仰的力量足以讓他從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這就是辛棄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經常思索,辛棄疾一生堅持理想,堅持信念,面對重重阻力,經歷各種失敗和失意的打擊,仍然能夠獨自堅守着心中那片綠苗,等待着春日陽光的滋潤,到頭來等到的卻是無盡的苦雨。這樣值得嗎?這樣值得嗎?現在我會回答:值得,值得!這個社會正是有千萬個像辛棄疾這樣的癡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認定守候着一個共同的理想,即使失敗也始終不渝,我們才能看到這個社會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現在一無所有,即使是無比失落,即使是被別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夢,我堅信也一定會成功。

看了《把欄杆拍遍》,讓我彷彿重回了那戰亂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棄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欄杆拍遍。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3

五一假期,有幸讀了樑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杆拍遍》。想來,讀樑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別樣的文本,也爲很多朋友帶來了堪爲“範本”的“工巧散文”。《把欄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釋手,通過此文我才真正瞭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於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爲他激盪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迴腸,執着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爲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徵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有着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杆。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樑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爲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把欄杆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淵博的學識,深邃博大的思想,樑衡先生怎能從中發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欄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筆下所繪的稼軒一顰一笑若隱若現。於是,在樑衡先生字裏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對詞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軒在世,也會有當年白樂天那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感慨。當然,更有知音爲何在千年之後出生的餘恨。而我在閱讀此文時,時而爲其絕妙的一筆而讚歎,時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