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歷史備考計劃

綜合考試是一種全新的考試模式,與單科試卷相比,文科綜合卷歷史試題在學科內綜合題上注重考查對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相互關係的理解。這種相互聯繫表現爲兩種情況:一種是縱向的聯繫,例如因果關係、歷史發展線索、基本歷史進程等;一種是橫向聯繫,如歷史階段特徵、中外聯繫等。通過縱向和橫向聯繫,可以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規律。因此第一輪複習要把歷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處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便於理解、記憶,否則疲於應付大量瑣碎的知識點的記憶,就談不上主動性的學習和思考。 大學聯考考什麼,我們教什麼;學生要什麼,我們教什麼。大學聯考考什麼呢?知識與能力;學生要什麼呢?分數!而分數是要通過知識與能力來實現的。圍繞這個原則,我們進行大學聯考複習時要特別重視第一輪複習,這是因爲學生知識網絡的構建、學科能力的提升大都在第一輪複習中形成的。第一輪複習是高三複體戰略的“第一戰役”,是提高複習效益的奠基工程,這輪複習效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大學聯考的成敗。那麼,如何搞好第一輪複習?

2016高三歷史備考計劃

一、夯實雙基,優化歷史思維。

在古代史複習時,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力爭做到點透、線通、面全,形成立體動態知識網絡結構。點透指歷史事件知識點分析透徹和全面。如時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質意義、作用影響等。從大學聯考試題來看,對歷史事件的因果分析、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的理解考查較突出。實現點透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線通指某知識點在不同時期的表現連成一線。以知識縱向歸納爲主,注重歷史事件的因果聯繫的分析並形成小專題。面全指同一時期社會各方面的概括並形成歷史階段特徵。如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民族、文化等。以某一歷史階段爲例按章節順序理清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並概括出階段特徵。然後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識結構,製作圖示圖表、提煉要點重點、構建立體知識網絡和概括階段特徵。

在近現代史複習中,以中國史結構爲主,帶動世界史複習,體現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組成部分;然後在世界史複習中,把中國史的階段結構打亂插入世界史進行簡要的回顧,體現世界史的發展包括中國史。如複習三次工業革命時聯繫中國史內容分析其影響。

在注重因果分析、時空聯繫的同時,還要加強中外相關知識的分析比較能力培養。如對中國康乾盛世與當時西方的比較,來正確定位中國的封建盛世;對17、18世紀中國與英法經濟均出現繁榮景象的背景、後果進行分析比較,來理解此時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興和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的原因;對20世紀中期以來的帝國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較,可以深刻地理解生產力對歷史發展的真正作用等。

二、實行單元複習,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

爲適應大學聯考歷史以考查歷史思維能力爲主的要求,第一輪複習應堅持整體史觀,把教材劃分成若干單元進行單元複習,構建知識的有序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形成單元歷史知識體系。單元複習不是按教材既有章節編排進行簡單的知識重複,而是把某一單元作爲一個整體來審視,打破教材原有目、節的編排,重新對教材進行整合,形成單元知識結構體系,揭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以利於整體上把握歷史史實、掌握歷史知識。複習時,可按“單元起止時間—單元歷史階段特徵—基本史實(包括背景、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的結構模式來進行。只有經過這種整合,知識才會在腦海中呈現出鮮明的歷史發展脈絡,顯現出該歷史時期社會發展基本面貌,繁瑣的知識才變得簡單易學。單元複習時還應注意分析揭示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形成更大的知識體系。

三、讀教材,概括教材大意,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

在大學聯考試題越來越注重能力考察的今天,如果學生一味機械地背教材知識而不注意閱讀教材、鑽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培養,考試時即使把教材全部提供給考生,考生的得分也不

會增加。因此,我們(全體師生)必須拋棄那種認爲歷史學科只要下勁背一陣子就能得高分的陳腐觀念,要下功夫閱讀教材。那麼,如何閱讀教材呢?

1、閱讀教材時要注意抽取教材的信息。

歷史大學聯考考試範圍有五本教材一千多頁課文,顯然,機械的背誦是徒勞的,只有靠對教材的理解才能予以掌握,而要理解就得讀懂教材。怎樣才能讀懂教材呢?在複習中,學生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僅放在關注教材的語句背會了多少,而要放在你是否掌握了課文的主旨上。每讀一段課文後要暫停一下,閉目沉思這段課文包含有哪些信息、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能否用自己的語言言簡意賅地將之表達出來,做到了這些,一段課文就可以玩弄在自己的股掌之中,知識點也就銘記在心,還需搖頭晃腦機械地背誦嗎?這既培養了考生的材料解讀能力又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正切中大學聯考的命題立向。一節課文一章課文一冊課文都如是做,那麼,五本教材知識也就掌握了;或者結合老師的講課提綱,自己給自己當老師,看自己能否把前後知識聯繫起來。

《2017高三歷史備考計劃》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