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地震的特點及成因,希望能幫到大家!

地震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

  地震的特點

一、突發性強

地震發生十分突然,持續時間只有幾秒至幾十秒鐘,但在這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就會造成大量建築物倒塌和人員傷亡,這是其它自然災害難以相比的。

二、破壞性大

發生在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地震,往往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中國唐山7.8級地震,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爲一片瓦礫。唐山地震共造成24.2萬人死亡,重傷16.4萬人,僅唐山市區終身殘廢的就達1700多人;毀壞公用房屋1479萬平方米,倒塌民房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到100億元人民幣。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8.0級特大地震,致使阿壩州、綿陽市、成都市、德陽市、廣元市乃至相鄰的陝西、甘肅、重慶等省市受到嚴重損失,人員傷亡之多、受災範圍之廣、救災難度之大歷史罕見。我州13縣、215個鄉鎮、69.3萬人受災。遇難20278人,失蹤7668人,受傷45100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800億元。

三、次生災害嚴重

地震發生後,除了因建築物破壞引發的'災害以外,還會引起一系列次生災害,如火災、水災、海嘯、山體滑坡、泥石流、毒氣泄漏、流行病、放射性污染等。公元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發生8級地震。震後水災、火災等次生災害相繼發生,瘟疫流行,加上當時正值旱災,人民飢餓,沒有自救和恢復能力,共造成83萬餘人死亡,使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成爲古今中外歷史記載之最。1906年美國舊金山8.3級地震導致市區消防設施毀損,全市50多處起火,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整個市區幾乎全部燒光,火災損失比地震直接損失高三倍。

四、社會影響深遠

由於大地震突發性強、傷亡慘重、經濟損失巨大,往往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對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造成巨大沖擊,因此必然會引起社會、政府乃至國際上的高度重視。同時,一次地震的破壞區域雖然有限,但有感範圍卻很大,波及面廣,對人們心裏上的影響也比較大。這些都可能造成深遠的社會影響。

五、防禦難度大

與洪水、乾旱、颱風等氣象災害相比,地震災害的預測要困難得多。同時,建築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這也不是短時期能夠做到的。要減輕地震災害,需要各方面的協調和配合,需要全社會長期艱苦細緻的工作。因此,對地震災害的防禦,比起其他一些災害來說,更困難一些。

  地震的成因

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岩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

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

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固岩層(特別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複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由於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岩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於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則是形成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已爲廣大地學工作者所接受的一個關於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

  地震的傳播方式

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稱爲體波,分爲縱波和橫波。

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爲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

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爲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橫波是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

沿地面傳播的地震波稱爲面波,分爲勒夫波和瑞利波。

縱波: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波,傳播速度較快,到達地面時人感覺顛動,物體上下跳動。

橫波: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傳播速度比縱波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