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曆史介紹三篇

秦始皇到底有沒有“坑儒”?

秦始皇曆史介紹三篇

秦始皇到底有沒有“坑儒”?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書同文,車同軌,這奠定了以後中國無論怎麼分裂,最後都會統一的基礎。這些舉措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後,秦始皇開始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控制。公元前前213年,秦始皇爲儒生們在咸陽宮大擺酒宴,喝得暢快淋漓,渾然不知一場大的災禍即將降臨。在宴會上,那些儒生圍繞着是否實行分封制,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王綰、博士生淳于越等人主張實行分封,而丞相李斯等贊同實行郡縣制,並指責淳于越等“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最後秦始皇支持李斯的觀點,並採用李斯的“焚書”建議,下令除秦紀(秦國史書)、醫藥、卜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之外,凡列國史籍、私人所藏的儒家作品、諸子百家著作和其他典籍,統統焚燬。同時,禁止談及《詩》、《書》和“以古非今”,違者定當嚴懲乃至判死罪。

秦始皇稱帝以後,力求長生不老,先後派徐福、侯生、盧生等人尋求仙藥。侯生與盧生當初是秦始皇身邊的方士,長期爲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藥,卻始終沒有找到。依照秦朝法律,求不到仙藥就會被處死。於是,侯生、盧生悄悄地遠走他鄉。這使秦始皇十分惱怒,於是下令對所有在咸陽的方士進行審查訊問,欲查出侯生、盧生兩人。秦始皇最後把圈定的460餘人,都在咸陽挖坑活埋。

這就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這是一段非常殘酷的歷史。史籍對此多有記載,歷史學家也多有論述。但是各類書籍只對焚書作了詳細記載,對坑儒一事則顯得十分籠統。並且在坑儒的問題上,還出現了歧議:對於坑儒的次數,有的說只有一次,有的說有過兩次坑儒;對於坑儒的數量,一說坑了460餘個,一說坑了1600餘人。更有甚者,說秦始皇只焚書,沒有坑儒。在秦朝的歷史上到底是否有過坑儒事件?如果有這一事件,那麼究竟幾次?秦始皇到底坑過多少個儒生?這一系列問題,至今仍衆說紛紜,莫衷一是。華夏野史網總結出,對於秦始皇有沒有坑儒主要有以下幾種爭論。

爭議之一,秦始皇是否坑過儒?“焚書坑儒”一直被人們引爲秦始皇“尊法反儒”的重要證據。然而,有的學者認爲,所謂秦始皇“坑儒”實是“坑方士”之訛。持論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證。

第一,史籍中對此事件所提及的的具體人物爲侯、盧二生,以及韓衆、徐市等四人,《史記》載明他們的活動僅限於訪仙和求仙藥,四人皆爲神仙學派的方士。他們爲秦始皇求仙,求不死藥也純粹是方士活動,後來沒有成功,秦始皇感到上當受騙,發怒殺了這些人。這與後世君主肆意殺人的性質一致,只不過這次株連面過寬,冤假錯案太多,所以才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侯、盧二生指責秦始皇無道,與儒家觀點類似,但是這與儒家的政治主張或學派觀點無關。司馬遷記錄“焚書坑儒”事件,用的是“方士”或“方術士”,明確指出是神仙學派之士。漢初大儒如賈誼、董仲舒等對秦政多有評論,屢屢譴責焚書事,但也從未論及“坑儒”之事。漢朝離秦朝時間之近,以賈、董之博學,“焚書坑儒”的事情應當知曉,假如秦始皇所坑確實是儒,尊儒的賈誼、董仲舒等絕無不議之理。據此可以判斷,“坑方士”之說,纔是更接近歷史的真實情況。只是到了東漢以後,時間距秦已遠,“劇秦”之社會輿論、儒家獨尊之地位、加以“今文學派”虛指浮誇甚至作僞之學風日盛,提供了炮製秦始皇“坑儒”這一情節的土壤。班固用“術士”一詞,其詞義就更加廣泛,他在《漢書.儒林傳》中寫道:“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他所謂的“術士”已有隱指“儒生”之意,於是就被後人附會爲成“焚書坑儒”。

第二,對被殺者所定罪名是“誹謗”皇帝,而並非因信仰或傳播儒家學說。也就是說,引起秦始皇憤怒的並不是某一派的政治主張或某一學派的議論,而是方士們從他那裏騙得“費以鉅萬計”的賞賜,可是“終不得有藥”。反而卻作誹謗之言,最後一個個逃跑了。皇帝上當受騙,於是懲處他們,這就是“坑儒”爲“坑方士”的直接原因。所謂“坑儒”,實際是皇帝個人報復的恣意行爲,並不是秦王朝的政策。秦始皇一怒之下,共殺所聘之“文學、方術士”460餘人。因此,即便460 餘人中確有儒生之流,但秦始並非因信仰或傳播儒家學說而定罪殺人,所以不能稱爲“坑儒”。而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記始皇三十四年焚書,所焚者爲民間私藏之“百家語”,而非針對儒家。

根據以上兩點,不能說被殺的460餘人中沒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由其代表人物爲侯、盧二生可推知,被殺者的主體應是方士,其被殺的原因更與儒家的政治主張或學派觀點無關。因此,不能說秦始皇是“坑儒”,只能說是“坑方士”。但是,關於“焚書坑儒”,佔主導的觀點還是贊同傳統的說法,即秦始皇坑的是儒,而非僅僅是方士。只是在坑儒的次數上,頗有爭論。

爭議之二,秦始皇坑儒次數以及人數。對於這一問題,《史記》、《資治通鑑》、《藏書》以及現代的《中國通史簡編》,都說始皇坑儒僅有一次,即公元前212 年的那一次。剪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也認同這一觀點,書中這樣寫道:“第二年(公元前212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有些書生隊始皇不滿,說他‘專任刑律’、‘樂刑殺爲威’等等,秦始皇以爲他們‘或爲妖言,以亂黔首’,就把他們逮捕,嚴刑拷問。先後逮捕了460多名儒生,最後全部在咸陽坑殺。但也有一些材料記載:秦始皇起碼坑了兩次儒。第一次是在咸陽坑儒460 餘人,這是公開坑殺。其目的是想“殺雞做猴”,“使天下知之”, 以懲效尤。第二次規模更大,一下坑了700 餘人,不過採取的是祕密暗害的手段,方法也更爲“巧妙”和殘忍。東漢衛宏在《詔定古文官書序》中記載,秦始皇在驪山溫谷挖坑種瓜,以冬季瓜熟的奇異現象爲由,誘惑博士諸生集於驪山觀看。當衆儒生爭論不休、各抒己見時,秦始皇趁機下令祕殺填土埋殺,七百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裏,外人不得可知,一直隱瞞了二百餘年之久。後來唐朝張守節編寫《史記正義》時,將這段史料編入了史書。唐朝顏師古注《漢書.儒林外傳》也引用了這段故事。

華夏野史網揭祕:秦始皇是怎麼死的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並稱爲“秦皇漢武”的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然而,所有的.一切並沒有因爲他的死亡而畫上句號,作爲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的死和他的身世一樣,同樣陰氣了後人無數的爭議。關於秦始皇之死,史學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爲其是死於疾病,另一種則認爲他是死於非命。

第一種觀點的有力論據就是《史記》的記載。《史記》中關於秦始皇之死的記載很多,可分別見於《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等處,死因已明,無可置疑。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時遭人行刺,身後的一輛副車被刺客用重錘砸得粉碎。隨後,又發現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和出言“今年祖龍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這些現象使他感到恐懼不安。爲了消災避難,尋找長生不老藥,秦始皇聽從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議,準備第五次巡遊。然而由於一路勞頓,秦始皇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趙高奉命寫遺書,給受命監軍河套的秦始皇長子扶蘇:“與喪命咸陽而葬。”信還未發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宮(今河北廣宗附近)。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體質較弱。他爲人又剛愎自用,事無鉅細都要親自裁決;每日批閱文書一百二十斤,工作極度勞累;加以巡遊中七月高溫,以上諸因素併發,促使他在途中病發身亡。至於他死於何病,有人認爲他死於癲癇。癲癇發作一般分四個時期:起初頭暈、胃部不適,繼爾突然意識喪失,隔肌痙攣,面色青紫、瞳孔散大、呼吸暫停,然後全身肌肉抽動、口吐白沫,最後數十分鐘才能清醒。郭沫若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爲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推測秦始皇幼時患有軟骨症,時常患着支氣管炎,所以他長大後胸部和鷙鳥一樣,聲音似豺狼,後來由於政務繁重,引發腦膜炎和癲癇等病症。後來秦始皇渡黃河,癲癰病發作,後腦殼撞在青銅冰鑑上,加重了腦膜炎的病情,人處於昏迷狀態;當車趕到沙丘後第二天,趙高、李斯發覺秦始皇已死去多時。

第二種觀點的有力論據是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推敲,從中發現了諸多可疑之處。趙高是一名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國的罪人,他的父親受秦宮刑,母親是一名官奴婢。趙母在秦宮中生下趙高兄弟幾人,都是生而爲奴。後來秦始皇聽說趙高身強力壯,懂點“獄法”,提拔他爲中車府令。趙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後的種種表現,使人不得不懷疑秦始皇的死與趙高有關。這次出遊隨從人員主要有趙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扶蘇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返回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因爲蒙恬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蘇的耳目;加之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後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復官爵,趙高從此對蒙毅恨之入骨,發誓要滅掉蒙氏一族。趙高在秦始皇遣病重時遣走蒙毅,也爲自己後來計謀的實施清掉了一塊絆腳石。

秦始皇死後,趙高採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三人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佈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同時,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爲子不孝、蒙恬爲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爲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捷徑回咸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咸陽。由於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發臭。爲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買了許多魚裝在車上,迷惑大家。到了咸陽後,胡亥繼位,是爲秦二世,趙高任郎中令,李斯依舊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權實際上落到了趙高手中。趙高陰謀得逞以後,開始對身邊的人下毒手。他佈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發覺趙高陰謀後,就上書告發趙高。秦二世胡亥不僅偏袒趙高,並且將李斯治罪,最後將李斯腰斬於咸陽。趙高升任丞相,由於他是宦者,可以出入宮禁,特稱“中丞相”。

趙高的最終目的是要做皇帝,而他不能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對他來說是天賜良機,只有在秦始皇死後,他才能假傳遺詔,一步一步實施他的計謀。秦始皇是病死還是被害,目前尚無定論,如果是被害,趙高又是如何使秦始皇致死的?

郭沫若曾寫過一篇歷史小說《秦始皇之死》,曾這樣描述秦始皇死時的症狀:右耳流關黑血,右耳孔內有一根寸長的鐵釘。郭沫若認爲這是胡亥害怕夜長夢多,擔心趙高、李斯發生動搖而下的毒手,這事李斯和趙高事先也不知道。實際上趙高進行謀害的可能性比胡亥大,因爲詔書、玉璽都在趙高手中,繼承王位的決定權也掌握在他與李斯手中。而胡亥即使弒父,如果得不到趙高、李斯的配合,不僅得不到王位,反而有殺身之禍。而趙高常隨侍在皇帝左右,趁機行事不露痕跡,所以比胡亥方便得多。

然而趙高爲什麼要謀害秦始皇?主要原因就是趙高唯恐扶蘇繼承王位。趙高曾對李斯講:“長子(即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全必用蒙恬爲丞相。”如前所述,由於趙高跟蒙恬的關係,趙高對蒙恬、蒙毅恨之入骨,所以他不希望蒙氏尊寵,所以必須阻止扶蘇即帝位。但是秦始皇寵愛長子扶蘇,只有伺機殺掉秦始皇,纔可擁詔立十八子胡亥。秦始皇平時居於深宮,戒備森嚴,趙高根本無法下手,現在他在旅途中病倒,這真是天賜良機,正如趙高勸胡亥時所說:“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所以他果敢地對重病中的秦始皇下毒手,提前結束其生命,這完全有可能。

那麼,趙高是否敢冒着弒君的罪名,去做這風險極大的勾當呢?事實上,趙高的言行已作出了最好的解釋。他對胡亥說“臣聞湯武殺其主,在下稱義焉,不爲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往,孔子著之,不爲不孝。”趙高不僅有以上弒君議論,而且後來還有弒君的公開行動,當秦二世拜趙高爲中丞相後不久,大澤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燃起農民鬥爭之火,這時,趙高認爲天下已亂,準備篡位稱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導演出一出“指鹿爲馬”的鬧劇,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帝王秦始皇“焚書坑儒”之謎

提起秦始皇,人們就會想起“焚書坑儒”這一典故,但是秦始皇到底有沒有“坑儒”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便加強中央集權。在完成政治上的諸多加強控制的舉措之後,秦始皇便開始了精神上的控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爲羣臣及衆多的儒生大排酒宴。在宴會上,圍繞着是否實行分封制,衆多儒生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丞相王綰、博士生淳于越等人主張實行分封,而丞相李斯等則贊同郡縣制,並指責淳于越等“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最後秦始皇支持李斯的觀點,並採用、實施李斯的“焚書”建議,下令:除了秦紀(秦國史書)、醫藥、卜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以外,凡列國史籍、私人所藏的儒家作品、諸子百家着作和其他典籍,統統按時交官焚燬。同時,禁止談及《詩》、《書》和“以古非今”,違者定當嚴懲乃至判其死罪。百姓如想學一些法令,可拜官吏爲師。從這一點來看,焚書的舉動秦始皇肯定做過。

秦始皇稱帝以後,力求長生不老,迷戀仙道,不惜動用重金,先後派徐福、韓衆、侯生、盧生等人尋求仙藥。侯生與盧生當初是秦始皇身邊的方士,由於長期爲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藥,卻始終沒有找到,而心急如焚,忐忑不安。依照秦國的法律,求不到仙藥就會被處死。因此他們深發感慨:像這樣靠兇狠殘暴而建立威勢並且貪婪權勢的人,不值得給他求仙藥。於是,侯生、盧生悄悄地遠走他鄉。

這件事使秦始皇十分惱怒,於是他下令,對所有在咸陽的方士進行審查訊問,欲查出造謠惑衆的侯生、盧生兩人。方士們爲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相互告發,秦始皇最後把圈定的460餘人,都在咸陽挖坑活埋。

秦始皇的“坑儒”是“焚書”的繼續。至於坑殺的人究竟是方士還是儒生,學術界各持己見。從分析“坑儒”事件的起因看,秦始皇所坑殺的人應該是方士;但從長子扶蘇的進諫“衆儒生都學習孔子的學說”來看,秦始皇所坑殺的又好像是儒生。

而且東漢衛宏在《詔定古文官書序》中記載,秦始皇在驪山溫谷挖坑用以種瓜,以冬季瓜熟的奇異現象爲由,誘惑博士諸生集於驪山觀看。當衆儒生爭論不休、各抒己見時,秦始皇趁機下令祕殺填土而埋之,七百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裏。於是有人便根據這一點而偏向於傳統的說法,認爲秦始皇確實有過“坑儒”的行爲。

但有人研究諸史籍,認爲“焚書”有之,“坑儒”則無,實是“坑方士”之訛。“坑方士”事見始皇三十五年,因爲侯、盧二人求仙藥不成,他們懼“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罵了秦始皇一番後逃走。既然事端由方士引起,那麼就只能是“坑方士”,當然不能說被殺的四百六十餘人中沒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殺的主體應該是方士,而被殺的原因更與儒家的政治主張和學派觀點無關。所以即使被殺者有儒生,也並非因其爲儒生而得罪,總是與方士們有某種牽連之故。因此絕無理由說秦始皇“坑儒”。儘管秦始皇早因“坑儒”之舉背上千古罵名,然而,直到今天,秦始皇究竟有沒有“坑儒”這一謎團還是沒有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