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要點小結

歷史是文科生比較頭疼的科目,雜大學聯考備考的時候,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事比較多的,因爲這門科目有大量的知識點需要去記憶。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重要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要點小結

  大學聯考歷史考點知識

1、分封制的影響

(1)西周初期對當時的影響

①周天子具有較高的權威。分封制起到了拱衛周王室、拓展疆域、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

②西周後期,分封制逐漸瓦解,導致了諸侯分裂割據局面的出現。

(2)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①影響中國封建社會中以血緣關係爲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國姓氏的起源中,很多源於西周的封國,如宋、魯、鄭、陳等。

③中國的地名簡稱很多源於西周的諸侯國國名,如山東省簡稱魯、山西省簡稱晉等。

2、宗法制的影響

(1)對當時:保證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及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對後世

①重視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有利於社會安定,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影響了後世人們的思想觀念及祭祀、修訂家譜、追根尋祖等社會習俗。

③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係,人爲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與現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識相違背。

3、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1)生產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術、土地制度等。

(2)小農經濟自身特點。自給自足特點、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抗禦天災人禍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爲保證封建統治的穩固,明智的統治者大都採取重農政策。

(4)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社會的動盪及嚴重的自然災害。

4、《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1)《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爲後來的現實主義詩歌提供了範例。

(2)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被歷代詩人不斷學習和發展,成爲中國詩歌創作特有的民族藝術特色。

(3)《詩經》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5、從時代背景角度說明儒、法、道、墨家思想主張的特點

(1)儒家的孔子主張“仁”、克己復禮,反映了面對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社會矛盾劇烈,希望緩和社會矛盾,繼續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願望;戰國時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分別主張“仁政”“仁義” ,反映了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調和階級矛盾、改造社會的願望。

(2)法家(韓非子)主張改革、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法治,代表了戰國時期

新興地主階級主張

改革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願望。

(3)道家主張“道”和無爲而治的小國寡民社會,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沒落奴隸主貴族,面對諸侯爭霸、割據林立,一種消極情緒與應世的態度。

(4)戰國時期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6、先秦時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評價

(1)孔子:“愛人”作爲“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衆的關注,也體現出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與人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衆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恆的價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貫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與民,省刑罰,薄賦斂”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孟子總結戰國時期各國治亂興衰的規律,提出了一個著名命題“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3)荀子:荀子大體遵循了孔孟的路線,主張“仁義”“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爲君也;天之立君,以爲民也”的著名觀點;在君民關係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論。

7、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徵

(1)以皇權爲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中央主要官職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但都圍繞着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各個官職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於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君權不致旁落。

(2)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爲皇室專設的,是爲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

(3)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行政權力體系,爲以後歷代王朝的中央機構開創了模式。

8、先秦貴族政治與秦朝官僚政治的差異

(1)概念內涵:先秦貴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祿”制基礎上、以血緣宗法制度爲基礎的政治體系;官僚政治是秦朝開始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的中央集權、地方服從的政治體系。

(2)政治體制:西周分封制與貴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權家族制擴大化的結果。宗法血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緊密結合,是已取得統治權力的宗族在擁有一個共主的基礎上,其他家族成員共同享有對整個國家的統治權力;官僚政治建立起以皇權爲核心、以官僚製爲載體的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中央統一管轄的郡縣制取代了層層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將地方的治民權與土地權分離,地方政府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權。

9、秦漢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

(1)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有利於商業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

(2)漢代 “開關樑,弛山澤之禁”,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3)秦漢時期大一統局面和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 (4)兩漢時期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發展起來。

10、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

(1)先秦儒學宣揚的“禮”“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學繼承,並適應了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統治。

(2)新儒學增加了“大一統”思想,並融合了陰陽五行家、黃老之學及法家。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後,其子啓即位,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王權具有神祕色彩

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爲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方式來決定。

3.初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設相、卿士等,地方設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

拱衛周王室,進行有效統治,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

①分封對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於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被封諸侯的權利——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3)作用:

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②開發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

③形成對周王室衆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爲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⑤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趨向嚴密。

(4)侷限:

受封諸侯在各自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爲王權衰落和諸侯割據埋下隱患。

(5)瓦解:

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經濟生產方式的產生,這一生產方式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

戰國時諸侯國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瓦解。

2.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

(1)定義:

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政治制度。(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目的:

加強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內容:

繼承製;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家國政治

(4)影響:

①形成了等級森嚴的政治制度,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②宗法關係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5)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爲表裏;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3.禮樂制度

(1)含義:

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規則和儀式,並配有特定的音樂

(2)目的:

更好地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禮成爲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爲的工具,有利於統治秩序的穩定。

  高中必修三歷史知識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1、智者學派產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峯。雅典成爲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智者學派的思想主張:

(1)以人和人類社會爲探索的主題,研究人類,反思人類自己。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和倫理規範等。

(2)強調人的價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張:

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學派的主要思想,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

二、美德即知識

1、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於無知。

(4)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2、影響: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爲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1、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一書,他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主張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治國家。

2、柏拉圖的這種想法儘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爲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