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門奉先寺古詩原文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游龍門奉先寺古詩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游龍門奉先寺古詩原文及賞析

原文: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虛籟一作:靈籟)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譯文

已經有幸在寺僧的引導下游覽了奉先寺,晚上又住在了這寺中。

只聽得陰暗的山谷裏響起了陣陣風聲,透過樹枝看到那月光閃爍着清朗的光影。

那高聳的龍門山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夜宿奉先寺,如臥雲中,只覺得寒氣透衣。

將要醒來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那鐘聲扣人心絃,令人生髮深刻地警悟。

註釋

龍門奉先寺:龍門即伊闕,俗稱龍門山,在河南省洛陽市南,自六朝以來,這裏就是佛教勝地,寺院衆多,佛事興盛。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一座石窟,寺中有盧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羣,雄偉壯觀,爲龍門石窟之首。

招提:梵語,譯義爲四方,後省作拓提,誤爲招提。四方之僧爲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處爲招提房。此詩乃以招提名寺僧。

陰壑(hè):幽暗的山谷

虛籟(lài):指風聲。

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天闕(què):一作”天窺“,本爲星名,此指龍門。

象緯:指的是星象經緯,即日月五星,這裏當指夜空中的星辰。

雲臥:龍門山高入雲,夜宿奉先寺,如臥雲中。

覺:睡覺。

深省:醒悟,慨嘆。

《游龍門奉先寺》點評

王嗣奭《杜臆》卷一評此詩云:“此詩景趣泠然,不用禪語而得禪理,故妙。……蓋人在塵溷中,性真汩沒,一遊招提,謝去塵氛,托足淨土,情趣自別。而更宿其境,聽靈籟,對月林,則耳目清曠;逼帝座,臥雲牀,則神魂兢凜。夢將覺而觸發於鐘聲,故道心之微,忽然豁露,遂發深省。正與日夜息而旦氣清,剝復禪而天心見者同。餘謂老杜聞道,而此其入道之機倪也。”這一論述,是有見之言。令我們感到饒有興味的是,作爲杜集開篇第一首詩,這是否能夠代表杜詩的基本思想傾向呢?誠然,杜甫的某些作品,如《觀打魚歌》,“可當一篇戒殺文”(《杜詩詳註》卷十一引鍾惺語),《白小》對“天然二寸魚”的悲憫,也見出佛家衆生平等的思想。但正如劉熙載《藝概》所說:“老杜一生只在儒家界內。”不管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不管是在朝還是在野,都表現得很清楚。所以,佛家思想只是他的某種精神狀態的反映,而不佔主導地位。雖然如此,這首詩“不用禪語而得禪理”,仍是寫得比較成功的。

《游龍門奉先寺》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爲“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是因爲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爲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的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爲“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爲《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爲《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爲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