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新聞》 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聞》 教學設計

《新聞》 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新聞的有關知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難點: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探究法、自讀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瞭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學習第一則新聞。

(一)導入

你喜歡讀報嗎?喜歡讀報紙上的新聞嗎?可以表現一個人敏銳的洞察力和關心時事動態的熱忱。新聞是我們瞭解時代生活的一個窗口,是社會變化的一個晴雨表。

(二)新聞的知識

1.什麼是新聞?

新聞指的是“新近發生的事情”。從廣義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狹義的新聞也叫消息。【補充說明:凡是開頭冠以“新華社電”“本報訊”“本報記者報道”字樣(電頭)的文字,不論長短,都是新聞。有的報道很簡短,不加“電頭”,也是新聞。新聞在報紙上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報紙可以沒有其他文體,但如果沒有新聞,就不成其爲報紙了。】

2.新聞的特徵

a)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誇張。

b)報道迅速及時。

c)簡明扼要。

3.新聞的六要素

通常人們把五個W叫做新聞的五要素,

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經過Why——何故。

新聞的六要素

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如果缺少了這些要素,那怕是隻缺少一兩個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報道的事實殘缺不全,說不清楚,不能給人以確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實根據,至少也會使所報道的事實大爲遜色。

4.消息的結構

A.標題

包括主標題、引標題和副標題。可以三個標題齊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對消息內容的高度概括。

B.導語:消息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內容。

C.主體:是消息的軀幹,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

D.背景:指的是消息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E.結語:是消息的結尾。背景和結語有時很明顯,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另: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麼作用?——【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

電頭是指說明發電者、發電地點、發電時間的文字,本文開頭略小的字就是電頭,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三)學習第一則新聞

1.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偉大的革命導師。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澤東選集》中。

2.介紹時代背景

思考: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爲“勝利渡江”行不行?(明確:不行。因爲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後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爲“勝利渡江了嗎?(明確:不可以,因爲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3.預習檢查

4.結合新聞,探討標題、導語、主體的區別。

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①用一個語句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就叫標題

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

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就叫導語

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課文中關於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就叫主體

5.齊讀這則新聞,找出文章的主體部分,可分爲幾個層次?瞭解新聞報道的具體內容。

明確: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即已渡過30萬人”(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

第二層:從“21日下午5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對西路軍渡江情況加以評論)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爲”到篇末(寫東路軍的渡江情況)

(四)進一步探究內容,領略人民解放軍的威武

1.速讀課文,填寫表格

2.爲什麼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此中,有詳略,詳寫哪路軍?略寫哪路軍?爲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爲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後寫。

詳略:中路軍寫得簡略,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東路大軍寫得詳。此處敵人的防線比較鞏固,敵人的抵抗較頑強。而且這一地區有包圍敵軍、解放南京的關鍵的戰略重要意義。

3.哪些句子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這兩方面的議論爲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爲什麼?(敘議結合)

明確:“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敵軍潰敗我軍取勝的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軍的英勇善戰,大長了我軍士氣,滅掉了敵人的威風。也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了整個國民黨反動派政權必然滅亡的民運。

(五)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1、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避免了歧義。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

②再如“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狀況。

③還有全文最後,就分別用了“殲滅”及“擊潰”(不是籠統地說“消滅”或說“打垮”)“佔領”並“控制”(後者比前者又進了一步,江陰要塞已爲我所用),對長江是“封鎖”(不準船隻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這就有助於“真實”地反映戰況,又能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④“突破”準確表現了戰鬥過程,“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衝破敵陣(“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到達”,泛,);“24小時內”,時限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共”,時限不明,一般化,)“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爲確切;“餘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剩下的”,表達內容模糊。)

⑤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爲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爲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誇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而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或正面或反面)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儘管時間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正是……那一天”既對“督戰”“認爲很鞏固”構成強烈諷刺,又證實了的確“不起絲毫作用”。敵人“不料”,我軍“突破”,“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對比鮮明,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②第4小題①句,對戰況、戰果的介紹比較籠統,不夠準確之外,也不夠鮮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戰”介紹了戰況,“殲滅及擊潰”更鮮明的報道了敵軍慘敗狀況,“廣大地區”既準確說明了並非全境,又鮮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陰要塞”鮮明的表述出“封鎖長江”的確鑿態勢,更切實可信。將“東路軍”改爲“我軍”在不影響準確明瞭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親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鮮明生動,富於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還很多。例如“百萬大軍”、“1000餘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衝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又如我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鬥志”,讚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再如“殲滅”、“擊潰”、“佔領”、“控制”、“封鎖”、“切斷”一系列動詞,鮮明的寫出了我軍一個又一個戰果,富有動態,正如大軍如潮,鐵流難當的形勢,雄闊有力,激情昂揚。本文這種語言特點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報道內容的需要。

(六)總結

本文報道我百萬大軍勝利橫渡長江的戰況,從而歌頌了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第二則新聞,進一步瞭解新聞這一文體

(一)導入

上節課,大家第一次瞭解新聞這樣文體,也從毛主席的一則新聞稿中領略了我解放軍雄姿。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時代背景:

這則新聞說,“去年七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實行英勇的進軍”,又說到“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爲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這一則新聞發於1948年11月5日,遼瀋戰役業已勝利結束,電文說:“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瀋戰役中的失敗。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二)對號入座

1.新聞的結構(本文的結構)

標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和時間。【導語】

第二層——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的重要戰略地位。【背景資料】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中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棄城南逃的變化。【背景資料】

第四層——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黑暗。

2.速讀課文,在文中圈點批註內容的六要素,整體把握新聞的內容。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原因蔣軍因全局潰敗,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漢口爲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軍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棄城南逃。

經過和

結果自去年7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爲我解放。

(三)體味新聞語言的特點

新聞語言具有真實、準確、及時的特點,請你從課文中找出能體現這三大特點的句子。

真實性:除豫北之新鄉、安陽,豫西之靈寶,閿鄉,豫南之確山、信陽、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殘敵外,已全部爲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個極短時間內,我們在這一區域曾經過早地執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傾”的錯誤。

及時性:1948年11月5日電南陽守敵王凌雲於四日下午棄城南逃。

準確性:一年多時間內還增加了大約二十萬人左右

這一則新聞,爲什麼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明確: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蔣軍爲什麼棄城南逃。)

(四)比較閱讀——兩則新聞的異同

A.找同:分別閱讀兩則新聞,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1)文體相同:都屬於新聞(藉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2)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3)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4)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5)大背景相同:都處於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6)……

B.找“不同”

1)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於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於1948年11月5日,遼瀋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2)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於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3)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4)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佔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雲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着他的”。

C.總結:兩則新聞的主題

兩則新聞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正義戰爭的勝利,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史的記錄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通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它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正義的勝利。我們堅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五)作業

1.運用所學有關新聞知識,寫一則新聞,報道發生在你自己身邊的新鮮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聞的結構和要素)

2.預習《蘆花蕩》,掃清字詞障礙。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銳不可當

西(較詳)中(略)東(詳)

長_______________橫↓↓↓↓渡______________江

(國民黨反動派)不堪一擊潰不成軍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敵軍必敗

《新聞》 教學設計2

一、設計說明

本文是新聞的第三篇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課文,教學中是想通過學生的自己的初讀、細讀來感知作者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這種突破“零度寫作”的方法正是本文成功經驗。所以教學時可以就應該明白這點。所以纔有了以下的設計。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內容。

2.通過深入細微的場景描寫和細節刻畫讓人們感受到事實的傾訴,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3.深切地感受到了納粹對人的慘絕人寰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納粹滔天暴行的罄竹難書。

三、教學教程

1.導入新課

本文題爲《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言外之意寫的就是舊事,也就是說文章是現過去了,請同學們讀課文,選擇一個詞語來概括你的感受,並找出相應的文字來佐證。

2.初讀課文

學生可能會用不同的詞語來概括,比如“恐怖”、“可怕”、“陰森”“諷刺”等等詞語來概括,相應的語段有“都有某些他認爲永遠也不會忘記的特別恐怖之處。有的人在奧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復的毒氣室,據說這還是‘小的’。而對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熱津卡,德國人撤退時破壞了的毒氣室和焚屍爐的廢墟上已長滿了雛菊。”“當他們看到玻璃窗後堆積得像小山似的頭髮,看到一堆堆嬰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屍體的磚房時,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慄。”比如,“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麼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在這個過去的人間地獄,現在居然陽光明媚,鳥語花香──這樣寫,對照鮮明,使讀者回味無窮。

……

(這裏不能有教師的預設,教學時一定要根據情況)

3研讀品味

(1)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研讀的內容。

(2)注意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緻的描寫。

(這裏是由學生細讀文章之後的總結。)

4歸納昇華

(1)提煉文章的寫作技巧

“零度寫作”(即記者在新聞中毫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寫法)不同之處就在於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於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爲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爲旁觀者出現,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爲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客觀敘述爲主的寫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的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

(2)本文還運用了散文的筆調來寫作新聞報道。體現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形指的是文章的各個場景的描寫,神——文章的主線就是參觀者神情的變化。

四、拓展延伸

1完成課後第五題第三篇《布熱金卡: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即《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獲普利策新聞獎的作品。文中提到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德國開辦的規模最大的殺人工廠,據報道,有四百萬至六百萬人犧牲在這個集中營的毒氣室裏和絞刑架上。選譯在這裏的《布熱金卡:陽光明媚,鳥語花香》也是一篇融報道與抒情於一爐的佳作,不過同前兩篇相比,記者更側重於寫自己的感受,而這種感受,又是通過描寫別人的動作和表情間接地表現出來的。比如,記者寫道,參觀者在看到“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時就“渾身發抖”,在看到執行絞刑的地下室時,“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這些都是記者當時的親身感受。記者避免了鋪張的寫景,而是用自己實實在在的感受來感染讀者,使他們也發抖,也感到窒息,這種寫法,不可謂不高妙。在這個過去的人間地獄,現在居然陽光明媚,鳥語花香──這樣寫,對照鮮明,使讀者回味無窮。

2本文並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請你給作者羅森塔爾寫一段的頒獎詞。

如下面是“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評委會爲巴金寫的頒獎詞(略有改動),同學們可以參考。

巴金: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鉅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裏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袒露的真誠,扣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在文學和生命中堅守的熱情、憂患、良知,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着璀璨的光輝。

《新聞》 教學設計3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儲備點:

⑴ 掌握新聞常識。

⑵ 瞭解解放戰爭概況。

2、能力培養點:

⑴ 能寫作簡單的新聞。

⑵ 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3、情感體驗點: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設想】

1、重點:掌握新聞知識。

2、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3、教學思路:既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又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教具學具準備】掛圖、投影儀、DVD 機;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本課目標〗

1、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的背境導入。

二、課前熱身

1、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潰退( ) 要塞( ) 阻遏( ) 銳不可當( )

2、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 銳不可當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介紹本課內容梗概。

2、四邊互動:

互動1:閱讀新聞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確閱讀新聞要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結構的五個部分,記敘的六個要素)。

互動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動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並概括主要內容。

互動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麼作用?

互動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互動6:主體部分是按什麼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爲什麼要按這樣的順序來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進攻作戰的,爲什麼先說東路軍,再說路軍?

互動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到的敵情時說“和中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

互動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面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爲什麼?

互動9:本文語言有什麼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詞加以說明。

四、達標反饋

討論課後練習三。

五、學習小結

內容總結;方法歸納。

六、延伸拓展

到圖書館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並註明出處。

第二課時

〖本課目標〗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教學過程〗

一、新聞複習,激趣引讀

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製作、豐富的內容吸引着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二、朗讀積累,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朗讀課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內容。

三、比較閱讀,理解提升

1、找“同”:

文體相同:都屬於新聞(藉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於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

2、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於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於1948年11月5日,遼瀋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於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佔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雲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聞朗讀,語言品味

1、新聞朗讀(看誰讀得好):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可模擬電臺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既很激動又很莊重地來朗讀全文。

2、語言品味:

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⑴ 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⑵ 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課時

五、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閱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爲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互動釋疑:

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課外延伸:

⑴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體裁──新聞,請聯繫本課的學習談談你對新聞的認識。(200字左右)

⑵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並整理在練習本上。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中路軍:紛紛潰退 毫無鬥志

新聞的三個特點 西路軍:與中路軍一樣

記敘的六要素 東路軍:較爲頑強 但一舉擊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 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 敵軍必敗

第四層:預言

【教學後記】

學生讀書開不了腔,須加強指導;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性認識不足。

《新聞》 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鍵。

3、瞭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重點:

1、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瞭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難點: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1課時

課型:教讀課

教學方法:教讀法、談話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聞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通過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獲取信息,瞭解社會。怎麼才能快速、準確地獲取信息呢?下面,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第49頁,用30秒的時間瀏覽這則新聞,回答以下問題:1、奧斯維辛在哪裏?布熱金卡在哪裏?2、人們訪問了哪些地方?

二、講習課文

(一)環節一:

答案: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爲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

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裏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爲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於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衆和戰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爲消滅罪證,炸燬了它,現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後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屍爐、牢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裏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裏尋找。這是從新聞結構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聞事實,閱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着眼。這是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並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二)環節二: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並沒有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涌。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說說句子的內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裏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遊戲。”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爲什麼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熱金卡出現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纔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纔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牆上寫着:“來到這裏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集中營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屍爐的煙囪裏爬出去。”)“木然”及對姑娘的描寫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爲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啓發。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7——15段,作者跟隨着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表現參觀者的內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描寫暢所欲言,想象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作禱告,或者爲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爲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着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側面表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三)環節三:(歸納寫作特點)

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樸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而關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於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爲“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統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背景材料後(即6段),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麼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在結尾,呼應前文,突出主題。

(四)環節四:討論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於表現力。思考:最後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言)

(五)總結

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和側面表現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嚮往。

(六)佈置作業: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寫一句話新聞。註明新聞的來源。

2、完成課後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新聞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動作神態描寫側面表現恐怖殘暴

寫作特點:1、文字簡練、樸實。2、視角獨特。3、多用否定句。

《新聞》 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錄音新聞》這則錄音廣播稿比較全面地報道了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讚揚了全體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和解放軍指戰員大力協作、團結奮戰,爲祖國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歌頌了黨的領導。教學中感知課文內容,瞭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真切地體會參試人員爲祖國做貢獻的戰鬥精神。

本文是一篇錄音新聞,學生對此比較陌生。因爲錄音新聞既不同於一般廣播稿,又不同於學生常見的電視新聞。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把握錄音新聞的特點,可採用聽錄音新聞或模擬播音的方法。

二、學習目標 :

1.瞭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學習參試人員團結協助、爲國作貢獻的精神。

2.瞭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口語和書面語自然結合。

三、教學重點:

瞭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學習參試人員團結協助、爲國作貢獻的精神。

四、教學難點:

瞭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隨着科技的發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火箭發射成功的盛況,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電視還沒有走進千家萬戶,火箭發射還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盛況嗎?今天我們藉助“錄音新聞”來回味一下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吧。

二、出示目標

1.瞭解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成功的情況,學習參試人員團結協助、爲國作貢獻的精神。

2.瞭解錄音新聞的特點,模擬播音,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口語和書面語自然結合。

三、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積累的詞語(給下列字注音):

翱 碩大 愨 頃刻 停泊

《新聞》 教學設計6

一、導入

1、收看過新聞聯播嗎?

2、播音員報道的新聞都是由記者撰寫的“新聞報道”。

3、今天我們要來學做小記者,瞭解“新聞報道”的寫法。

二、自學例文,瞭解這則新聞報道

1、自讀,再指名讀。

2、思考,討論:例文每一自然段寫了什麼?

3、討論:讀了這則報道知道了什麼?

三、明白新聞報道的框架

1、我們讀了例文,就能對這次男籃比賽情況有了比較清楚的瞭解。爲什麼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呢?自讀習作3第二部分,發現報道的寫作特點。

2、討論

1)、例文各部分寫了什麼?是怎樣寫的?爲什麼要這樣寫?

2)、歸納,板書: 標題:題目突出重要內容

導語:交代結果

主體:事情經過

結尾:補充交代

四、指導寫好一次體育比賽或學習競賽

1、可以組織一次拔河或跳繩比賽等。

2、學生口述比賽情況,注意體現出報道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爲什麼等因素。

3、指導確定標題,突出重要內容,然後按導語:交代結果;主體:交代事情經過;結尾:補充交代這一格式開始落手報道內容。

五、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要求報道的事件清楚,重點突出,語言規範。

《新聞》 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瞭解什麼是新聞採訪,懂得新聞採訪的技巧和注意事項。

2.瞭解如何做好採訪規劃,確定採訪提綱,爲現場採訪工作做好準備。

3.通過新聞採訪活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聞播報,導入新課

(播放《新聞聯播》片段)

師:“新聞每天發生,視角各有不同。”大千世界,每天上演着這樣或那樣的事件。在一般人眼裏,那是聊天的話題,那是故事;而在新聞工作者的眼中,那卻是實實在在的新聞,是有價值、有內涵的寫作材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聞採訪,看看那些“無冕之王”是如何展開採訪,如何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的。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通過《新聞聯播》片段,讓學生粗略瞭解日常發生的事與新聞的關係,由此引入話題,說明新聞採訪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訪前解惑,明確採訪概念

師:我們天天聽新聞,看新聞,那同學們瞭解什麼是新聞嗎?

(生交流討論)

預設

課件出示:

新聞採訪是記者爲獲取適於傳播的新聞事實而進行的觀察、詢問、思索、傾聽、查閱、記錄等工作,它是新聞寫作的基礎。

師補充:“新聞採訪”其實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僅僅包括採訪這一項。換句話說,只要是圍繞傳播的新聞事實展開的一切工作,都屬於新聞採訪。明確了這個概念,我們在開展新聞採訪時,同學們的思路就會更開闊。

三、探究技法,明確怎樣採訪

採訪是獲取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手段,也是記者的基本功。現在我們就來重點探討一下,如何展開採訪。

師:同學們知道採訪提問有哪些技巧嗎?

預設

提問要根據具體情境,不同的問題採用不同的問法和句式,可旁(委婉)問、推問、追問、趣問、反問(激將法),也可直問。

師:要使訪談獲得成功,還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

預設

課件出示:

採訪注意事項:

1.和採訪對象平等對話。採訪者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主動交流,不把自己看得過高或過低,在採訪過程中要儘量客觀,不加入自己對採訪對象的主觀臆斷。

2.採訪過程中,要尊重採訪對象,注意言行得體。不要強求對方回答不願回答的問題,不要隨意打斷對方的陳述;拍攝人物照片時,要事先徵得對方的同意。

3.採訪要有針對性,要注意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採訪前輩時,應直截了當,禮貌大方;採訪同輩時,應活潑親切,會調節氣氛。

4.採訪時要當場做筆記。記要點;記疑問點;記錄下採訪對象有特點、有個性的語言;記錄下觀察到的情景等。注意記錄應迅速準確,條理清晰。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讓學生掌握新聞採訪的基本技能,特別是提問的技能,爲下面的採訪做好準備,同時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四、訪前準備,做好採訪規劃

師:新聞採訪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也是一個重要而複雜的過程。那麼,在採訪前,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呢?

1.確定採訪方案

師:要做新聞採訪,首先要確定採訪方案。

課件出示:

前期準備:

(1)確定採訪選題。一個好的採訪主題,應該儘量做到有價值、有深度、有新意。例如:報道校園文化藝術節。

(2)確定採訪範圍。例如:該藝術節組委會、校領導、校園老師或學生等。

(3)確定採訪問題。例如:藝術節的舉辦原因、舉辦形式、組織準備、感人事蹟等。

(4)確定採訪時間。例如:先打電話或發郵件,向對方說明採訪的主題、對象等,發出採訪請求。如對方接受請求,應與之約定採訪的時間、地點。

(5)最後的準備工作。例如:學生證、小記者證、介紹信等。

如多人採訪,還要確定分工:某某提問,某某記錄,某某攝影等。

2.草擬新聞採訪提綱

師:確定了採訪方案,還要擬寫採訪提綱。採訪提綱可以讓採訪者在採訪之前對自己的採訪目的有明確的認識和方向,如果採訪前沒有擬定一個相關的採訪提綱,採訪時就很可能會陷入盲目,從而思路中斷,難以有效進行。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5頁第2項內容,思考採訪提綱應該包括哪些條目?如何設計採訪問題?

預設

一般包括採訪時間、地點、對象、目的、方式等。還要註明採訪需要的器材用具。採訪提綱的主要內容是預先擬好的採訪問題。所提問題要具體、客觀,有針對性,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關係。

師:請同學聯繫最近生活中發生的熱點事件,分小組研討確定本次的採訪提綱。

(生分小組交流討論,確定提綱,師指導)

採訪提綱示例:

時間、地點

9月14日下午放學後,本校田徑隊休息室

採訪對象

市中學生運動會國中組男子100米冠軍、本校九年級(5)班學生劉文

採訪目的

通過採訪,瞭解劉文的成長經歷、奪冠歷程,以及他對自己的田徑專項、訓練與學業關係等的看法

採訪方式

深度訪談,照片拍攝

採訪器材

紙、筆、照相機

採訪問題

1.首先恭喜你奪冠,爲我校爭得榮譽。先跟大家說說你奪冠的歷程和奪冠後的心情。

2.什麼時候開始練習短跑的?平時每天大概訓練多長時間?

3.訓練中最艱難的是什麼?如何兼顧訓練與學業?

4.你認爲練習短跑對你的成長有什麼重要價值?

小結:值得注意的是,採訪提綱只是起輔助作用,在實際採訪操作中,不可盲目遵循採訪提綱,在遇到值得深入挖掘卻又不在提前所列採訪提綱之內的人物、故事時,應在不脫離主線的情況下靈活操作,隨機應變。本環節意在使學生通過對人物進行採訪,培養學生新聞採訪的能力。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指導學生做好新聞採訪前的準備工作。草擬新聞採訪提綱,是進行新聞採訪的關鍵環節。學生只有做好了採訪前的準備工作,才能在採訪過程中有的放矢,不慌不忙。

五、採訪實踐,檢驗學習所得

四人一個小組設計採訪活動,選定採訪對象,制訂採訪提綱進行現場採訪。

師點撥:採訪時要注意當場做筆記,採訪後要注意及時整理。

整理注意點:1.整理要及時。採訪一結束,就要在“記憶的黃金時段”立刻整理記錄。2.整理材料應去粗存精,選擇重點。整理過程中還要疏通文字,進一步補充、覈實材料。3.充分發揮筆記的作用,積累新材料,寫好新聞稿。

結束語: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新聞採訪的相關知識,大家要重點掌握採訪的流程與注意事項,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激起大家對採訪的興趣,也希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在口語表達能力上可以有一個很大的提升,也許在不遠的將來,你就是一名出色的記者。

《新聞》 教學設計8

教學章節:

第一章新聞採訪的本質和主體

所屬學科:

新聞傳播學

專業:

新聞學

適用對象:

新聞學xx級高本學生

單位:

xxxx

授課教師:

xxx

一、課程簡介

《中級新聞採寫》是高等院校新聞學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新聞採訪是新聞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新聞寫作的基礎、前提和保證,任何新聞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無不從加強、健全新聞採訪着手。從一定意義上說新聞採訪時整個新聞工作的靈魂。新聞寫作能力是衡量記者素質的一個重要條件。採訪決定寫作,採訪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採訪的歸宿。

二、教學目標

學習本課程的目的:本課程使進入新聞學類的本科自學應考者,在學習新聞學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實際能力,提升採訪能力,熟練運用採訪技巧完成採訪任務。同時,可以掌握新聞不同體裁稿件的寫作原理與方法,提升學生的新聞寫作水平,爲將來從事新聞媒體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礎。

學習本課程的要求:《中級新聞採寫》課程堅持理論結合實踐,系統講授新聞採訪與寫作的相關理論、技巧與藝術,包括新聞專業的相關理論、採訪的技巧與藝術、各種新聞的寫法、消息的來源與查證方法、編輯部的組織運作、新聞採訪與寫作判斷能力講授採訪與寫作技巧,培養學生獨立採訪寫作新聞能力,爲學生打好從事各種新聞工作必須具備的新聞基本業務基礎,使學生具備新聞採訪、寫作的有關知識。

三、教學方法

R講授型R問答型R啓發型R討論型□演示型□實驗型£練習型□表演型

R自主學習型□合作學習型□探究學習型□其他類型

四、教學內容

第一節新聞採訪的含義和特點

第二節對新聞採訪活動本質的探討

第三節新聞採訪活動中的雙主體

五、教學設計

教學思路

課堂引入、知識講授、課堂練習、歸納總結

教學媒體

《第一章新聞採訪的本質和主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案導學

出示多媒體課件、課程安排、本節課課程目標

導入新課

教學過程

收集並講解有關於新聞採寫的全面資料

教師活動

使用教材和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內容

學生反饋

認真觀看多媒體,積極提出問題,多交流討論

設計意圖

讓學生先初步的瞭解本章節的內容

自主探究

教學過程

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的工作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能夠充分的自主學習

學生活動

通過課本,多媒體自主歸納總結新聞採寫的知識點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共同探討新聞採寫的重難點的學習和記憶方法

教師活動

指導同學高效率的探究討論

學生活動

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總結新聞採寫的學習方法、備考技巧

設計意圖

通過合作討論探究加深對新聞採寫的瞭解

歸納總結拓展提高

教學過程

總結教學過程的每個階段

教師活動

歸納學生總結出的結果

學生活動

提出並分享自己總結的結論

設計意圖

讓學生對新聞採寫有更深的認識

六、教學知識點

1.第一節新聞採訪的含義和特點

2.第二節對新聞採訪活動本質的探討

3.第三節新聞採訪活動中的雙主體

七、特色創新

1.講授與提問結合,課堂活躍,互動度高。

2.拓展課堂,豐富授課形式,提升學習趣味。

3.借鑑多種新媒體手段,講練結合,及時複習回顧,讓學生學有所得。

4.教學方法豐富,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爲期末考覈打下堅實基礎。

八、參考資料

[1]皮傳榮.新聞寫作實務.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xx.

[2]丁柏銓.新聞採訪與寫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3]劉海貴.中國新聞採訪寫作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

[4]威廉·E·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華夏出版社.20xx

《新聞》 教學設計9

一、創設情境:

1、學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包括震撼人心的圖片,配上《辛德勒名單》音樂,讓學生入境。

2、假如你是一名記者,來到這個曾經的集中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一切,你會選擇什麼角度來報道奧斯維辛,或者你會將鏡頭對準什麼呢?

二、研讀文本:

1、標題設疑

本文的標題《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疑問:爲什麼說沒有新聞?

既然沒有新聞,爲什麼還要寫?

作者寫了些什麼?

帶着這些疑問走進文本。

2、解決第三問:“作者寫了什麼?”

鏡頭一:參觀者的反應和神態

鏡頭二:奧斯維辛周圍的自然景物

鏡頭三:廢墟上的雛菊花

鏡頭四:年輕姑娘的微笑

3、總結

寫法:正如焦點訪談所說的“新聞就是用事實說話”,但有一類新聞,會把人類永恆不變的情感因素摻雜其間,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就是這類新聞的典範之作。

角度:將鏡頭對準參觀者的反應和奧斯維辛集中營四周的景物,體現了作者的情感。表現了一位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責任感。

4、回到開頭的問題“奧斯維辛到底有沒有新聞?”

一樣的景點,一樣的遊客的震驚憤怒,這裏陽光明媚,的確沒什麼新聞。那作者爲什麼要寫呢?用文中的話來說,“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齊讀6段。“這種不安的心情是什麼?”擔心人們遺忘歷史。

三、拓展延伸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羅森塔爾1958年寫的,那我們今天讀這篇新聞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羅森塔爾希望人們不要忘記歷史,希望這類慘劇永遠不要發生,可是這半個世紀來,人類又有過多少戰爭,種族之間經過多少野蠻的屠殺,人類怎樣才能杜絕這一悲劇重演呢?

四、以《集中營生還者的一封信》結尾。

希望同學們在培養學習能力的同時,永遠不要忘了培養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做一個大寫的人!

《新聞》 教學設計10

[學習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蒐集奧斯威辛的相關資料,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使學生能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教學設想]配合一定的歷史資料圖片,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情商,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激起學生的思考;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理解記者在新聞事件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主題曲(多媒體展示),自然導入課文。

二、文本助讀

1、奧斯威辛簡介(多媒體展示)

2、多媒體圖片展示:通過有關奧斯威辛圖片展示,把學生們帶進一個悲情的森林,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使老師和學生在情感上尋找與課文的共鳴點。

3、寫作背景知識介紹(多媒體展示),導入新課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新聞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二戰後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後採寫的。發表之後,各大報紙爭相轉載,並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標題說“沒有什麼新聞”,那麼作者又寫了些什麼呢?這標題有什麼深刻的含義?這篇新聞到底有什麼價值使它榮獲了大獎?要了解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回到課文找答案。導入文本閱讀!

三、學生朗讀課文

帶着以上的問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四、突破教學重點一:匠心獨具的寫作角度張顯新聞獨特的價值

1、新聞主要內容:既然申明沒有什麼新聞,那麼作者又寫了些什麼內容呢?

學生自由的說一說:參觀

2、參觀線路(多媒體顯示):

毒氣室——焚屍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

3、參觀過程中作者花大量筆墨寫了奧斯威辛慘不忍睹的現狀了嗎?作者敏銳的目光追尋着什麼?

學生找一找寫參觀者行動和神情的語句,然後多媒體顯示:“參觀者默默地邁着步子”“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滿了下來”“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4、寫參觀者如此的行動和神情,說明了什麼?

學生說一說,然後多媒體展示:

控訴納粹的殘暴:今天作爲一個參觀者,看到這景象都萬分恐懼,都無法忍受,那麼當年的納粹又殘暴到何種程度?請從文中第五段找一個句子加以概括: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象的!

5、參觀者如此,那麼作者來到奧斯威辛是什麼心情呢?(憤怒、擔心、憂鬱,等等)

(1)請學生齊讀第一、二兩段。

(2)“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這難道不好嗎?作者爲什麼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是“噩夢”、“都可怕的顛倒了”?“某種意義”指什麼?(四個“不該”兩個“永遠”一個“因爲”)

課文第6段“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還有末段“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標題說“奧斯威辛沒有什麼新聞”,有什麼用意?由任一角度引導學生思考下去。

(3)明瞭作者的寫作意圖:着重引導學生從內容情感兩方面談談自己學了這則新聞的收穫,進一步把握課文的價值取向,並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

(4)教學小結(多媒體顯示警句)

①忘記歷史,就會使悲劇重演!

②前以色列總理拉賓的和平宣言:我向來相信大多數人是渴求和平而且願意抓住和平機會的。你們今晚聚集在此,證明了這種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傷害民主,我們必須抵制暴力。

(5)擴展:奧斯威辛今天已經有了新聞!!(多媒體展示紀念奧斯威辛解放60週年的相關新聞報道,並用圖片與抗戰60週年紀念聯繫起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五、突破教學重點二:耐人尋味的細節描寫

1、學生說一說印象深刻的語句

2、“細節描寫”的含義(多媒體展示)

所謂細節,就是對人物、環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徵的具體描摹,或對事件發展過程中某一細微事實的形象描寫。高爾基稱細節是“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魔術”。

人們讀作品,常常會有一些細節打動着你,特別是那些思想光芒徹照肺腑的細節,那些藝術芳醇醉迷魂靈的細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節淡忘了,甚至書名都忘卻了,可那些精彩的細節描寫仍然鮮明燦爛地鑲嵌在記憶中。

3、下面我們就來揣摩文中的幾個細節(多媒體提示思考問題)

①“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怎麼理解這個細節?

②13段寫到那個照片中的姑娘,臨刑前她在想什麼?這個姑娘給人感覺怎麼樣?作者爲什麼寫這個姑娘?能說說你的理解嗎?

③怎麼理解第14段“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六、佈置作業:這是一篇相當出色的新聞稿,一被評爲普利策新聞大獎。請各學習小組嘗試着給這篇文章寫一段頒獎詞?

先欣賞普利策的頒獎詞(多媒體展示)——

在去年“卡特里娜”颶風期間,《時代花絮報》和《太陽先驅報》堅持對災情展開深入詳細的報道。獲得第90屆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務獎:

勇敢、全面地報道了卡特里娜颶風,給受災讀者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生命線

對卡特里娜颶風災難進行史詩般、多層次的報道,使得報紙在服務一個水淹城市中發揮了非凡作用。

七、結束:齊唱《祈禱》(多媒體展示,機動)

《新聞》 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依據對新聞體裁的瞭解,積累新聞採訪的選題、寫提綱等基本常識。

2.分析熱點話題,根據採訪計劃嘗試擬寫採訪提綱。

3.根據採訪提綱的基本要求,制定採訪計劃,梳理採訪結果。

二、教學重點:

圍繞話題,根據採訪的目的和對象,擬寫採訪提綱。

三、教學難點

瞭解採訪提綱的基本要求,按照標準修改提綱。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方法

體驗法頭腦風暴法

第一單元解析

人文主題:本單元爲活動探究單元。任務一圍繞“新聞閱讀”編排了5篇課文;任務二,新聞採訪;任務三,新聞寫作。通過學習,養成關注現實、關心時事、自主思考的習慣;形成求真求實、冷靜客觀的思維方式。

語文要素:學習本單元,理解新聞“用事實說話”的基本原則,瞭解常見新聞體裁的基礎知識;初步形成一定的新聞閱讀能力,學會撰寫新聞作品。鍛鍊捕捉新聞線索、抓住新聞熱點的能力;提高策劃組織、分工合作、交流溝通的能力。學會準確、負責任、言必有據地表達。

新聞採訪解析

人文主題:培養新聞敏感度及成果預判意識。

語文要素:熟悉新聞採訪的一般方法和步驟。自主確定報道題材,制訂採訪方案,草擬採訪提綱,並進行採訪實踐,蒐集新聞線索。

教學過程

單元整體架構

參見上方。

新課導入

教師語言:《焦點訪談》《第一時間》這類新聞深度報道類節目受到廣大觀衆的好評。原因在於,一是聚焦熱點話題,例如《假紫菜的真相》《破獲酒駕逃逸案》《誰弄髒了我的空氣》,二是完成這些新聞報道之前,媒體人要做充足的準備,即撰寫訪談提綱。本節課,我們就體驗一下媒體人的工作,完成新聞採訪提綱的撰寫。

【設計意圖】

關注時事,導入新課。

回憶新聞體裁知識

教師語言:作爲一個職業新聞工作者,大家除了之前積累的新聞體裁的知識,還需要了解關於新聞採訪的一些常識。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調動自身經驗,參與學習,做好規劃。

學生活動:回憶新聞體裁知識,記錄新聞採訪的知識。小組合作,制定採訪計劃。

【課件展示】

1.什麼是新聞採訪

明確:記者爲取得新聞材料,去觀察、調查、訪問、記錄、攝影、錄音、錄像等。通過記者和採訪對象面對面交流實現。

2.什麼是新聞寫作

明確:新聞寫作,就是對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寫作。可以用文字或者聲音、影像。

採訪前的準備

(1)明確報道的目的。採訪前,首先要明確自己採訪的目的。比如,我們要寫一篇“好人好事”的新聞,在採訪的時候就要圍繞“好”來問,挖掘人物樂於助人的品質。

(2)蒐集充分的資料

可以從報紙、雜誌等蒐集資料,也可以從正規媒體網絡查閱資料,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比如採訪一個會議,會議主題是什麼,參會人員有哪些,會上主要議論什麼內容等。資料越充分,採訪會越順利。

(3)擬好採訪提綱

採訪提綱,可以規劃我們的採訪程序,幫助我們思路清晰地進行採訪、寫稿。比如,採訪清潔工的採訪提綱:

每天上班幾點出來幾點回去?

每天的工作是什麼?

最喜歡什麼季節?爲什麼?

工作中最累、最苦的事情是什麼?

行人隨手扔垃圾怎麼辦?

⑷制定採訪計劃

依據採訪話題及提綱,制定採訪計劃。包括何時、何地進行採訪,對採訪中的突發情況如何應對,對採訪結果和數據如何進行梳理。

【設計意圖】

掌握新聞採訪的基本知識,做好採訪的前期準備。

訪談提綱的基本要素

教師語言:請同學們閱讀以下訪談提綱樣例,回答下列問題。

1.說說訪談提綱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明確:採訪主題、時間地點、採訪對象、採訪目的、採訪方式、採訪器材和採訪問題。

2.和上面採訪清潔工的提綱比,你有哪些新的發現?

明確:訪談對象可以不止一個;訪談問題都跟主題、目的有關;要根據不同的訪談對象設計不同的問題;問題要表達清楚;問題間的邏輯關係和目的要清楚......

【設計意圖】

瞭解訪談提綱的基本結構,爲自擬提綱做好準備。

設計訪談提綱

教師語言:那麼,我們這次的採訪話題是“手機進校園”,請閱讀相關資料擬寫採訪提綱。

【資料1】山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山東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

《條例》規定,中國小校應當加強學生在校期間電子產品使用管理,指導學生科學規範使用電子產品;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

【資料2】在日本較爲主流的教育方針是,由學校統一向學生髮放手機,以此來“教會學生手機的正確使用方法”。著名教育學家尾木透露,這種手機月租3500日元(約合220元人民幣),不能上網但自帶GPS功能,此外,這種手機還可以“防狼”,如果遇到危險,孩子可以一鍵打開報警裝置。

【資料3】中國小生使用手機,方便了家長與之聯繫,但也存在一些青少年對手機形成了依賴,患上了“手機綜合徵”。而且頻發短信對視力有一定傷害,手機輻射也影響身體健康;沉迷於玩手機也必定影響他們的學習;手機對中國小生的心理和身體的健康發展都有不利影響,學校和家長必須要管,但怎麼管是關鍵。單用一紙禁令完全把手機清除出校園,這種“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傷害了學生的自尊,無法從根本上讓學生正確認識手機的用途,學校應當採用科學和與時俱進的管理方式,正確引導學生使用手機。

學生活動:填寫訪談提綱(答案不唯一),完成提綱後進行小組討論,發現問題後進行修改。

《新聞》 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瞭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着炮火奮勇挺進,衝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迴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啓示。

瞭解新聞特點,複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認識到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過程與方法:

教學重難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

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時安排:一課時授課時間: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聲情並茂地導入課文)這首詩是爲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爲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整體感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1.讀課文,誰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訴我這則新聞分別講了什麼事?(藉機引導學生什麼叫導語及其作用)

2.再讀,找出記敘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3.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序報道,爲什麼?

精讀講析:

1.教師導學

要想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爲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2.思考:《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導語是什麼?從幾個方面總領全文?

它的主體部分分幾層,是怎樣銜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師佈置思考題:

1.閱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爲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瞭解新聞內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3.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賞析:

新聞的語言要求準確精煉,且這兩則新聞記敘了我軍排山倒海的

,是語言鏗鏘有力,品味這兩則新聞,找出你認爲寫得好的詞句,並談談你的理由。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佈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並整理在練習本上。

課後記:

《新聞》 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鼓勵學生通過多途徑收集新聞,培養蒐集新聞的興趣和能力。

2、在互動、合作的口語交際情境中,着重實踐能清楚地講述自己的見聞,並說出自己感受和想法的課程目標。

3、通過交流、評議,激勵學生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收集新聞,談談看法。

課前通過各種途徑,如看電視、讀報紙、上網、觀察生活等,收集有關新聞,如國際新聞、國內新聞身邊的新鮮事等,從收集到的新聞中挑選出自己感興趣的,想想怎樣說得清楚明白,簡明扼要,多練說幾遍,再想想對這些新聞有什麼看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共鳴

1小遊戲:看誰反應快

2談對聯

3小結,瞭解新聞的基本特點:新和真。

二、自由交流,共同感悟

1讀教材,明確蒐集新聞上的要求

2說新聞(指名)

3從同學說的新聞中你知道了什麼?

(時、人、事等)

(板書:講清楚 聽清楚)

4再讀教材,明確本課其他要求

(板書:談看法 積極評)

5小結

三、巧設平臺,課中實踐

1觀看發佈會錄像

2討論:發佈會上有什麼樣的人物?主持人怎麼做?

3小組活動,嘗試進行發佈新聞會

4選擇主持人,簡單培訓

5全班交流

四、展現成功,經驗共享

1記者採訪:發佈會進行到現在,同學們有什麼感想?

2小結

五、現時播報,開放交際

1評選一批受歡迎新聞發言人

出示要求:請根據今天學校和班級所發生的情況發佈一則新聞

自己練習-指名發佈-集體評議

六、課後拓展延伸、鼓勵實踐

根據今天學校和班級所發生的新鮮事向家人發佈幾則新聞。

板書設計:

小小新聞發佈會

講清楚

談看法

認真聽

積極評

《新聞》 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2。使學生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情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展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

2。討論交流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開啓地獄之門,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間地獄”之稱的奧斯維辛作一次地獄之旅。

二、幻燈片展示一

遊覽過程:

毒氣室和焚屍室——怒放的雛菊——死囚牢——女牢房——試驗室——紀念長廊——微笑的女孩——絞刑架

1、看到“雛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麼?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運用了對比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2、面對照片中注視着你的眼睛,面對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樣的?

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

三、關鍵句理解

1、“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在文中幾次出現,各有什麼含義和作用?

1)強烈反差,奠定基調;

2)首尾呼應,寄託提醒。

2、爲什麼作者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1)設置懸念,引導讀者;

2)承上啓下,巧妙過渡;

3)突出主題,迴環照應。

3、是作者親自參觀這些地方嗎?如果不是,記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麼上面的?

衆多的參觀者(遊客)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殘酷遺蹟,從而產生感受、反應;記者(羅森塔爾)觀察他們的感受和反應。

開始時——“默默地邁着步子”、想象成了現實——“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

看見毒氣室時——“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

看到成堆的頭髮和嬰兒的鞋子、死囚牢房時——“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看到狹小的女牢房時——“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看見試驗室時——慶幸“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會“羞紅了臉的”

參觀紀念長廊時——沉思

參觀執行絞刑的地下室時——“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參觀結束時——“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四、幻燈片展示二

直觀感受參觀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這篇新聞與一般注重時效性和客觀性的新聞有什麼不同?

不同點一般報道《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時效性最新發生的事件時效性不強

報道內容客觀事件個人感受

情感傾向客觀個人情感濃厚

2、這篇報道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爲新聞史上的佳作,現在請大家以評審委員會的身份給它寫一則頒獎詞

奧斯威辛作爲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殺人工廠”而爲人們熟悉,各國記者紛紛報道它的殘酷、血腥。羅森塔爾本着記者的良知獨闢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的框框,着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博物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對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他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名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爲新聞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聞獎評審組把本屆普利策新聞獎中的最佳消息獎頒發給《奧斯威辛沒有什麼新聞》的作者羅森塔爾。

六、拓展討論:

幻燈片:在地獄之門的思想者(羅丹)

1、一個走在人類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爲什麼會犯下滔天罪行?怎樣看待人類文明與罪惡的關係?

2、莫泰利的詩

七、結語

希望我們能夠終結罪惡,開啓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門。

《新聞》 教學設計15

精彩開篇詞

進入信息社會,新聞與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新聞的海洋中,新聞不僅是我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反映情況、提出建議、享受社會主義民主權利、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動我們日常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不僅要讀新聞,而且還要認識新聞,培養新聞意識,學會新聞寫作,這對於我們將來的工作,是有很大幫助的。

學習目標

1、學習採訪新聞的方法技巧。

2、瞭解新聞的構成要素及特點。

3、瞭解新聞的種類,選擇合適的新聞載體。

教學過程

一、文題展示

根據自己的採訪情況和蒐集到的新聞素材,寫一則新聞。

二、寫作導航

同學們,在剛剛學習的第一單元的幾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新聞是哪一篇?對如何寫新聞,你有什麼好的方法技巧嗎?

要想寫好新聞,首先要熟悉新聞的種類。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人物專訪、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社論、報告文學等。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其次要知道新聞是由幾部分組成的。一般而言,一篇新聞可以分成五個部分,即標題、導語、主體、結尾、背景。

(一)設置醒目的標題

消息的標題是全文的眼睛,要求準確、凝練、新穎、醒目。它主要有四種形式:

1.主題式。如:

(1)勝利截流腰斬“黃龍”

(2)國民遇難海里掙扎首相揮汗球場盡興

主題式標題直接揭示文章的核心。

2.主題加引題式。如:

保護野生動物維護生態平衡(引題)西藏打擊亂捕濫獵不法分子的活動(主題)

肩題也稱引題、眉題,在主題的上面,從一個側面對主題作引導、說明。

3.主題加副題式。如:

一道公文揹着39顆印章旅行(主題)

希望有關部門舍繁就簡,多辦實事,加快住宅建設步伐(副題)

副題也稱子題、輔題,在主題下邊,對主題其補充、註釋的作用。

4.完全式(主題加引題、副題)。

如:屢遭打擊流浪異地而不改其志(肩題)

勇哉,科技鐵漢劉忠篤!(主題)

如:二十年獲三十多項創造性研究成果,七項受到獎勵(副題)

(二)提煉精彩的導語

導語是消息寫作的重心,是消息的頭一句或第一段話,用來吸引讀者閱讀下文。導語有以下四種形式:

1.敘述式:是用摘要或綜合的方法,對消息中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作扼要的敘述。

2.描寫式:是對消息中的主要事實或某一個有意義的側面,作間接的描寫。

3.評論式:是對所報道的事實,作簡潔、精闢的評論,以揭示事物的性質。

4.提問式:是把主要事實用提問的方式寫出來,使報道的問題更爲尖銳,以引起讀者的注意。

(三)展開豐實的主體

主體是消息的軀幹,是對導語內容的展開和補充。其結構形式有兩種:

1.先後順序。即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安排層次。

2.邏輯順序。即按事情的邏輯關係(如因果、並列、主次、點面等關係)安排層次。

(四)介紹背景和結語

消息的背景和結語是一篇消息中可有可無的內容。

1.背景是指消息所報道事實的歷史情況和環境條件。消息使用的背景材料一般有三類:(1)對比性的;(2)說明性的;(3)註釋性的。

2.結語。結語是消息的最後一句話或者一段話。有的消息已經把事實說清楚了,就不需要結語了。常見的結語有下面三種方式:概括小節式;預測趨勢式;提出問題式。

三、例文引路

新學期、新氣象、新面貌

一個漫長的寒假已過去,迎來的又是一個美好的春天。在這萬物復甦的時刻,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縷陽光,我們又重新回到美麗的校園,開始了新一學期的征途。

在過去的征程中,曾擁有過歡笑,擁有過陽光,這都已成爲永遠的記憶,現在加上一把鎖將它封鎖起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學期正在向我們招手,拿上我們的武器,整裝待發,向新學期的目標邁進!

今天的校園、辦公室、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老師、同學們也都穿着嶄新的衣服,他們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校園裏到處洋溢着生機勃勃、祥和向上的新氣象。

新學期,“新”希望,每個同學都給自己定了新的學習計劃:早上讀英語、背單詞、公式以及課文;中午回家先複習所學過的知識,再小憩一會兒;晚上按時完成各科作業;每週堅持寫週記,記下學習的點點滴滴作爲成長永恆的回憶……

付出一份努力纔會換取一份收穫。學習並不是一種興趣,而是一種責任,是我們應該做而且必須做好的事情。同時學習必定會有負擔,沒有苦的、累的過程,就不會有進步和提升。我們要把自己的喜悅、悲傷都化作前進的助力和動力,不斷克服困難,取得新進步。沒有辛勤的汗水,沒有踏實的耕耘,就不會有收穫。

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讓我們向着自己的目標,奮力前進吧!絢麗多彩的國中生活正等待我們去探索。也許路上我們會遇到荊棘、坎坷、艱險,但我們一定會戰勝一切困難,避過所有的淺灘,到達成功的彼岸!

新春就是新的企盼、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新的收穫。新學期,新起點,新面貌,讓我們憧憬更美好的明天,讓我們再一次踏上征途!同樣的腳步在催促,同樣的聲音在召喚。是小草,就要染綠天涯;是水滴,就要匯入浩瀚的大海;是螢火,就要燃成熊熊烈焰。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放飛理想的翅膀吧!

【名師點評】本文是一篇記敘新學期、新氣象的通訊,小作者從校園環境的變化、老師、同學們的衣着打扮寫起,寫出了新學期同學們的精神狀態、心理變化、奮鬥目標,給人一種勃勃向上的力量。

四、板書設計

(一)設置醒目的標題

(二)提煉精彩的導語

(三)展開豐實的主體

(四)介紹背景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