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蕭望之傳》的原文及譯文賞析

原文

《漢書蕭望之傳》的原文及譯文賞析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好學,治《齊詩》,京師諸儒稱述焉。是時,大將軍霍光秉政,長史丙吉薦儒生王仲翁與望之等數人,皆召見。先是,左將軍上官桀謀殺光,光既誅桀等,後出入自備。吏民當見者,露索去刀兵,兩吏挾持。望之獨不肯聽,自引出閣曰:“不願見。”吏牽持匈匈。光聞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說光曰:“將軍以功德輔幼主,將以流大化,致於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以輔高明。今士見者皆先露索挾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①之禮,致白屋②之意。”於是光獨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補大將軍史。三歲間,仲翁至光祿大夫給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爲郎,署小苑東門侯。仲翁出入從倉頭廬兒③,下車趨門,傳呼甚寵,顧謂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關爲?”望之曰:“各從其志。”

時大將軍光薨,子禹復爲大司馬,兄子山領尚書,親屬皆宿衛內侍。地節三年夏,京師雨雹,望之因是上疏,願賜清閒之宴,口陳災異之意。宣帝自在民間聞望之名,曰:“此東海蕭生邪?下少府宋畸問狀,無有所諱。”望之對,以爲:“《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時季氏專權,卒逐昭公。向使魯君察於天變,宜無此害。今陛下以聖德居位,思政求賢,堯、舜之用心也。然而附枝大者賊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唯明主躬萬機,舉賢材,以爲腹心,與參政謀,令公卿大臣朝見奏事,明陳其職,以考功能。如是則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權廢矣。”對奏,天子拜望之爲謁者。時上初即位,思進賢良,多上書言便宜,輒下望之問狀,高者請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試事。累遷諫大夫,丞相司直,歲中三遷,官至二千石。 (取材於班固《漢書·蕭望之傳》)

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引出閣曰 引:推薦

B.延頸企踵 延:伸長

C.卒逐昭公 逐:放逐

D.如是則庶事理, 庶:衆多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①光聞之,告吏勿持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①將軍以功德輔幼主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C.①望之因是上疏 ②因人之力而蔽之

D.①明陳其職,以考功能②其孰能譏之乎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吏民當見者,露索去刀兵

(如果有應當)接見的官吏百姓,(都要讓他們)裸體瘦身除去兵器

B.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

(這)恐怕不合乎周公輔佐成王時親自求賢的禮節,表達對平民的敬意。

C.下少府宋畸問狀,無有所諱

下達(命令)讓少府宋畸問明情況,(讓他)不要有什麼隱諱

D.然而附枝大者賊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

然而過分靠近大樹就會傷害樹幹,家臣的權勢過大就會危及朝廷。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蕭望之反對霍光接見士民搜身去除兵器的作法,讚賞周公吐哺握髮之禮。

B.蕭望之因爲不服從霍光不被任用,而順從的王仲翁等人都補任大將軍史。

C.大將軍霍光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霍禹、兄弟子山都在朝廷裏擔任了要職。

D.蕭望之舉用賢才、利國利民的諫言得到宣帝的認同,因此官位一年三升。

答案:

6. A(引:退)

7.B.介詞,憑藉(A.代詞,代這個情況 /用於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C.介詞,因爲 /動詞,依靠; D.代詞,代公卿大臣 / 表反詰,難道)

8.D.(樹枝過大會傷害樹幹)

9.C.(他的兒子霍禹、侄子霍山都在朝廷裏擔任了要職)

譯文: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郡蘭陵縣人,愛好學問,研究《齊詩》,國都的儒生們都稱讚他。當時,大將軍霍光執政,長史丙吉推薦儒生王仲翁和蕭望之等幾人,都被召見。這之前,左將軍上官桀陰謀刺殺霍光,霍光就誅殺了上官桀等人,(自那)以後出入自己(加強了)防備。(如果有應當)接見的官吏百姓,(都要讓他們)裸體瘦身出去兵器,(由)兩個官吏挾持着(見大將軍霍光)。(但)惟獨蕭望之不肯聽從,自己(從)小門退出說:“不願謁見。”官吏吵嚷着拉(他)。霍光聽說這個情況,就告訴官吏不要挾持(他)。蕭望之來到(霍光)面前,規勸他說:“將軍憑藉功勳和德行輔佐年幼的皇帝,將要推行宏大的教化政策,以達到協調和平的統治,因此天下的士人都伸長脖頸踮起腳跟,爭相要親身效力,來輔佐高明的您。(可是)現在要拜見您的士人都要先脫衣搜身被挾持,(這)恐怕不合乎周公輔佐成王時親自求賢的禮節,表達對平民的敬意。”當時霍光唯獨不任用蕭望之,而王仲翁等人都補任大將軍史。三年之中,王仲翁升至光祿大夫給事中,蕭望之因爲射策考中甲科(才)作了郎官,代理小苑東門侯。仲翁出入有奴僕跟從,下車進門,前傳後呼很得寵,(仲翁)回頭對蕭望之說:“(你)不肯碌碌無爲,反而(只作了個)守門官?”蕭望之說:“每個人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這時大將軍霍光去世,他的兒子霍禹又擔任大司馬,他的侄子霍山任尚書,親屬都在皇宮裏當警衛侍從。地節三年夏天,國都下冰雹,蕭望之爲此向皇帝上疏,希望(皇帝)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講述天災異象的意旨。宣帝在民間聽說過蕭望之的名聲,說:“這是東海的蕭生嗎?下達(命令)讓少府宋畸問明情況,讓他不要有什麼隱諱。”蕭望之回答了詢問,他認爲:“《春秋》記載魯昭公三年大降冰雹,當時季氏專權,最終流放了魯昭公。假如過去魯昭公察覺了天災的徵兆,應該沒有這場災禍。現在陛下憑藉聖明之德居於皇帝的位置,思考政事尋求賢能,(這)是堯舜(治理天下)的用心。然而樹枝過大會傷害樹幹,家臣的權勢過大就會危及朝廷。只有聖明的君主親自治理國家萬事,舉用賢才,把他們當做心腹之人,與(他們)謀劃政事,命令公卿大臣上朝向皇帝彙報情況,明白地陳述自己的職責,來考察他們的功勞才能。像這樣各種事情才能得到處理,公正之道(得以)樹立,奸邪之途被堵塞,私家的權力(就)廢除了。”這番對答上報(給皇帝),宣帝(就)任命蕭望之作了謁者。當時宣帝剛剛登上皇位,希望提拔賢良(之士),很多人都上書陳述利國利民的(策略),(宣帝)總是(把這些奏摺)交給蕭望之(並)詢問利弊,高明的策略就請丞相、御史選用,次等的策略交給九卿試用。(蕭望之)連續升遷到諫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之內三次升官,作到二千石級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