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學校“案例教學”《父母課堂》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長學校“案例教學”《父母課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長學校“案例教學”《父母課堂》教學設計

家長學校“案例教學”《父母課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家長充分認識到培養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指導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父母課堂》相關聯的內容:20xx年9月刊期《讓孩子增強耐挫折能力》;20xx年10月刊期《讓孩子不再說謊》;20xx年20xx月刊期《培養孩子專心致志的好習慣》;20xx年20xx月刊期《幫助孩子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

教材分析:

《讓孩子增強耐挫折能力》從“對孩子進行耐挫折教育”“巧妙疏導勝於無理強迫”“多陪伴孩子利於其人格養成”三方面內容進行分析。《培養孩子專心致志的好習慣》從“好習慣的形成需要培養”“堅持不懈是孩子需要具備的精神”“家庭和詣是孩子積極向上的動力。

活動過程:

一、導入

首先感謝家長們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前來參加本次家長課堂的學習。前些日子,我們訂的《父母課堂》,大家一定是提前閱讀過了。第九期上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這個話題,不知是否引起了各位的注意?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寫作業拖拉是我們家長最關注的三大問題。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注意力的訓練這兩個問題。

二、聽故事感悟其意義。

故事一:

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高薪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對學歷、外語的要求都很高。應聘的大學生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後一關:總經理面試。一見面,總經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鐘,你們能不能等我?”這僅剩的幾位大學生們都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經理走了,大學生們閒着沒事,圍着經理的大寫字檯看,只見上面文件一疊,信一疊,資料一疊。都是些什麼呢?他們你看這一疊,我看這一疊,看完了還交換:哎喲,這個好看,哎喲,那個好看。10分鐘後,總經理回來了,他說:“面試已經結束,你們全都沒有被錄用。”大學生們個個瞪大了眼睛,“這是怎麼回事,面試還沒開始呢?”總經理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面試。很遺憾,本公司從來不錄用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

故事二:20世紀60年代,蘇聯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我們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當時挑選第一個上太空的人選時,有這麼一個插曲,幾十個宇航員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飛船,進艙門的時候,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整齊地把鞋脫下來了。就加加林的這一個動作,讓主設計師非常感動。他想:只有把這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薦下,加加林就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

三、理論講授:

良好的習慣會伴隨孩子一生,讓孩子終身受益。葉聖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愛比克泰德曾說:“是否真有幸福並非取決於天性,而是取決於人的習慣。事實上,習慣是一種慣量,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每個教師包括家長都需要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

(一)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

自從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發現動物行爲發展的關鍵期,並榮獲諾貝爾獎後,人類廣泛地開展了對自身各種能力與行爲的發展關鍵期的研究。研究發現,孩子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關鍵期的問題。國小是培養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關鍵期,而到了中學,就是改造習慣時期了。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爲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只要順其自然,自然成爲社會的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國小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注重這一時期各種習慣的培養,是爲他將來成功的走向社會壘下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二)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方法方式。

一般來說,人的很多的習慣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習慣受益一生,壞習慣貽害終生。國小生習慣正處在形成階段。許多壞習慣還未形成。那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作爲父母,首先自己要做表率、給孩子作榜樣。對孩子來說,能否引起模仿,取決於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表現,比如孩子在學習時,父母應以身作則,自覺學習,讀書、看報等,或與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共同學習。大人不要一方面要求孩子專心學習,另一方面自己又在一旁看電視、上網玩遊戲等。這樣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又給孩子的過失留有藉口:你都沒做好,憑什麼嚴格要求我。使習慣培養成空話。

2、循序漸進。

習慣是在不斷重複和練習中逐步形成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例:孩子剛上一年級時便開始要求他書寫認真,讓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書寫的習慣。隨着學習內容的升級與年齡的增長,要求孩子做作業認真仔細,形成做事嚴謹的良好習慣,以後再逐漸培養孩子的良好思考習慣。看到孩子身上一天一天的進步,家長要多點進行鼓勵,不要稍有不慎,就劈頭蓋臉的一頓批評。

3、家、校結合。

家庭教育在孩子良好習慣養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的教養不只是在學校,更多的還是在家庭。生活就是教育,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家長平時要主動多點與教師進行溝通,發現有孩子有不良的行爲習慣如家長的教育效果不明顯,就要聯同教師進行協同教育。

(三)培養良好習慣要做到有的放矢。生活中要培養的良好習慣有許多,我們可以抓重點去培養,以下面幾個爲例我們進行分析、探討。

1、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父母課堂》20xx年20xx月刊期《幫助孩子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家庭和學校都要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合理地規定他們的睡眠和飲食時間,並加以嚴格執行。家長要讓孩子形成明確的時間觀念,什麼時候起牀,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做遊戲,什麼時候看電視,大體上都要有個規定,使孩子“有章可循”。這樣,孩子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按要求去做相應的事情,久而久之,按時作息的習慣也就養成了。

再之是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狀況出發,要求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他們自己去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天天碰到又不難做到的事。如每年的寒、暑假,我們要工作不可能每天都在家照顧她們,要是讓她自己動手又怕燙着、燒着、不安全,提心吊膽地處在矛盾中。但她們每天要把肚子填飽啊!自己也有想實幹的激情,沒辦法只有手把手地、仔細地、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教、一遍一遍的演習給她看,通過實際操作,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父母課堂》20xx年20xx月刊期《培養孩子專心致志的好習慣》

(1)全心全意的學習習慣

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必須養成的起碼的學習習慣。大家一定都聽說過《小貓釣魚》的故事吧。與這個故事的寓意相同的還有中國古代"一手畫圓,一手畫方"的說法。旨在告訴人們學習時不可一心二用。心理學上曾有人做過對比研究:請來兩組知識能力大致相同的學生,讓第一組的同學邊聽故事邊做簡單的加法習題,而第二組也做同樣的兩件事,但是兩項內容分開進行。同樣的時間後,檢查加法題的成績,並請每個人複述聽過的故事。結果是:第一組習題與複述的錯誤率都明顯高於第二組。由此看來,一般人不可能同時高質量地做好兩項或兩項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時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質量都有所降低。不信你可以當場實驗:左手右手各拿一支筆,一手畫圓兒,一手畫方,雙管齊下。其結果必然是圓也不圓,方也不方。古語"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生活中確實也能找到一些一心二用的例子,比如:老師能一邊講課一邊觀察學生,司機能一邊開車一邊哼小曲,家庭主婦能一邊看電視一邊織毛衣,搖滾歌星能一邊唱歌一邊跳舞,農民能一邊鏟地一邊說笑話等等。這在心理學中叫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能做到的。這要求一些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同時進行的兩項或多項活動,一般都是比較熟悉的,最多隻能有一項是不十分熟悉的,而其他與之同時進行的活動要達到幾乎自動化的程度才行。仔細分析一下上面所舉的五個例子,無一不屬於這種情況。就拿司機來說吧,行車路線必須是熟悉的,小曲必須是比較熟悉的。假如他第一次開車進入一座陌生的城市,或者車輛、行人擁擠不堪的時候,他就難以做到邊開車邊哼小曲,否則,非出事兒不可。在電視節目中,我們曾經看到京劇演員一邊唱一邊雙管齊下寫毛筆大字。從表面看,這些事情的難度都比較大,實際上這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對於表演者來說,所表演的`內容都是非常熟悉的。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心二用不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應該專心致志。

(2)認真思考、善於質疑的習慣。

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提高學習質量,有利於培養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於增強人的發現、發明和創造能力。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是學子比較高級的修養。養成認真思考的學習習慣,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好處:

第一個方面的好處是,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通過認真思考,可以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找出所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把散在的知識點連結成有機的整體,從總體上把握知識體系。

養成認真思考習慣的第二個方面好處是,可以防止"讀死書"和"死讀書",不僅能鑑別和選擇書籍,而且還能夠死書活讀。在讀書時,不論是業務知識還是思想觀點,都能批判地吸收,正確的予以肯定吸收,錯誤的加以否定揚棄。明代有一位醫生給病人開了一服藥,並關照說,在煎時加一塊"錫"。一位叫戴元禮的醫生聽了後狐疑頓起,趕去尋問。那醫生翻開書說:"書上是這樣寫的嘛!"戴仍疑雲未消,找了很多書對照,發現"錫"乃"餳"字之誤,前者爲重金屬,後者爲糖。從而糾正了醫學上的一大錯誤。可見,思考對於批判地吸收別人的東西是何等重要。

養成認真思考習慣的第三個方面好處是,通過思考可以不斷解開疑團,激發靈感,從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學習的心臟。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主動質疑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想問、敢問、好問、會問。孩子質疑習慣的培養,也可從模仿開始,家長要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教給孩子可以在哪兒找疑點。一般來說,質疑可以發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學習內容的重難點及關鍵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還要讓孩子學會變換角度,提出問題。

(四)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

習慣不是在一夜之間養成的,操之過急是不會達到預期目的的。所以,這就要求家長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對於孩子的教育更要如此,他們年齡小、自控力弱、自覺性差,需要家長不斷地提醒與教育,才能逐漸養成良好習慣。

2、家長要採用多鼓勵的方法,促進國小生良好習慣的形成。

對於小孩子好的表現,家長要及時的予以鼓勵。在孩子的心中,家長一句鼓勵的話是他們最想得到的禮物。它有一種特殊的力量能激發孩子的積極性,促使孩子更嚴格的要求自己或出色的完成某項任務。

3、處理不良習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所受環境的影響自然也就不相同,自然孩子或多或少會存在不良習慣的因子。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家長要冷靜處理,採用循序漸進、因勢誘導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孩子糾正,養成良好的習慣。

幽默故事:有個孩子叫二子,二子在師傅家學剃頭,初學用冬瓜當“腦袋”練習技術。練習時,師孃常喚他買東西、哄孩子。每當這時,二子就得停下刀,去師孃那幫忙。可刀又沒處放,就只好剁在冬瓜上立着,然後回來接着幹。半年來,手藝學好了,可往冬瓜剁刀的習慣也養成了。這一天,二子給師傅的鄰居剃頭,初試身手格外小心,正剃半截,師孃又招呼二子去幹活,結果二子把剃刀往鄰居頭上一剁??

小結:國小生良好的習慣養成,靠老師的時刻提醒、暗示和鼓勵;靠家庭的緊密配合;還要靠國小生們的互相監督,只有這樣他們纔會養成良好習慣,爲挑戰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總結:

好習慣將伴隨着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習慣對人極爲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是人生最大的指導,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由爲重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過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我們要注意對孩子學習習慣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只是說教,而要家園共同配合,不斷地將良好的學習習慣轉化爲幼兒個人的需要、準則,並用來支配自己的行動,才能養成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說的就是,要形成好習慣,貴在行動!就讓我們的孩子在學習、活動、日常生活的行動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吧

家長學校“案例教學”《父母課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指出7—20xx歲是整個兒童期十分重要的發展階段。然而,物質極度發達的今天,學生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厭學現象已很普遍。而大部分厭學的學生都有想學好之心,結果或者是不能約束自己、或者對學科失去興趣、或者經過短暫努力卻沒有取得效果就“果斷”放棄。因此,幫助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希望能夠藉此次家校活動,引導家長認識到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幫助家長認識到自己平時教育的弊端,學習培養孩子學習自信心的方法。

一、案例來源

《父母學堂》20xx年4月刊的教子良方26頁《幫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

教學過程

引言:

師: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擡起頭來走路。“擡起頭來”意味着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裏有諸多的潛臺詞——“我能行”、“我會幹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麼”……這是充滿自尊和自信的表現。假如每一個國小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意義深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課件出示主題)

案例:

葉葉從小天真活潑、非常聰明,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國小都是一個好學生。可自從上了國小四年級以後,不知道爲什麼,她的成績開始下降,許多以前成績比她差的同學都超過了她。看見葉葉越來越不開心,父母很着急,不停地鼓勵她繼續加油,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績。誰知葉葉非但沒有要加油的樣子,反倒對學習越來越沒有了興趣。以前一回家就做作業的習慣也變了,現在她總是玩到很晚才做作業,有時甚至不完成作業。有幾個早晨,葉葉哭着對媽媽說:“我不想去上學。”媽媽不答應,她就哭着說自己肚子疼,讓父母很是頭疼。

ppt展示案例,出示思考題。

板書:幫孩子重拾學習的信心

二、案例分析

1、孩子厭學的原因有哪些?

(1)父母的期望值過高。期望過高,會使孩子心理壓力大大增加,不自覺地把學習與痛苦體驗聯繫起來。

(2)父母陪讀,使孩子缺乏學習自覺性。這會使孩子難以領悟學習的過程,難以獨立地解決遇到的新問題,體驗不到獨立解決問題後的成功的快樂。

(3)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將學習知識的目的定在將來而不是今天。比如家長常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找不到工作。”這樣,孩子就體驗不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而只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對知識本身不感興趣,自然將學習看作是苦差。

(4)孩子不會學習。這類孩子往往學習時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進行學習;不能選擇重要內容而拋開不重要的內容;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正確、合理地表達出來。這樣,面對日益繁重的課業內容,自然產生厭學情緒。

2、當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時,你是怎樣幫孩子重拾信心的?

小結: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用心,能夠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找出合適的方法,相信一定會收到效果。

出示ppt。

三、組織反思

孩子擁有自信是學習成功的起點;孩子擁有自信才能戰勝困難與挫折;孩子擁有自信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讓我們每一位家長都來尊重、信任學生,用最大的耐心和細心呵護孩子們的自信,培養孩子們的自信。爲每一個孩子開啓自信之門,使他們昂首闊步迎接美好的未來,滿懷信心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四、引導踐行

1、話題一:談一談學習之後的認識與感受。

2、話題二:結合實際說說在以後對孩子的教育培養過程中應在哪些方面加以修正。

3、話題三:討論有哪些提高孩子學習信心的小妙招。

五、課後拓展

1、家長寫學習心得

2、爲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推薦閱讀《父母課堂》

課後反思

自信心是人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孩子各種良好習慣養成的動力基礎,更是完美人格的核心。缺乏自信是制約孩子健康成長的嚴重阻礙,猶如拿破崙所說:“默認自己無能,無疑是給失敗創造機會”。

通過這節案例課,老師和家長們一起分析了孩子們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並探討了提高孩子學習自信心的好方法。通過這次活動,家長們也意識到了自信心的重要性,承諾用最大的耐心一起去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迎接更多的挑戰。

家長學校“案例教學”《父母課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難點

探討和兒子如何“平等對話”,懂得主動尋找“共同語言”,成爲兒子的“好朋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尊敬的家長朋友們:

首先,真誠的歡迎您在百忙之中抽空來參加今天的家長課堂,青春期是每個人一生中必定要度過時期,是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學習各種本領的關鍵階段,青春期也是青少年最易困惑,不知所措,甚至容易犯罪的階段,父母雖然有望子成龍之心,但往往沒有較好的教育方法。今天我們就與各位家長一起來探討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

二、家長一起學習《父母課堂》20xx年9月期刊《尋找和孩子的共同語言》

(1)投影出示《父母課堂》案例一

1、家長根據課文內容結合自身談談青春期男孩的特點以及與家長產生代溝原因。

2、家長暢所欲言,老師根據家長髮言及時總結出相關內容。青春期孩子常有的幾個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A、逆反心裏出現。孩子和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會突然惡化,過去非常依戀,跟爸爸媽媽都很親密,現在爸爸媽媽碰他的頭不行,進他的房間不行,碰他的東西也不行,他開始爲自己的權力較勁。認爲現在我已經什麼都知道了,你再說什麼我也不信了,而且開始你越不讓做的我越要做的傾向

B、獨立意識增強。他們不願意再讓家長把自己當成孩子,做什麼事情不願意讓家長介入,似乎有自己的領地,呈現爲一種獨立意識。

C、自尊心增強。孩子不僅會與家長對抗,而且會在學校中對老師的一些言行公開表示不滿,甚至發生攻擊行爲。其根子在於他們往往認爲自己的面子受到傷害,是爲了自己的面子而進行的反擊。

D、自我意識增強。青春期的男孩在心理髮展上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熱愛自由、獨立,但又易怒、易衝動,還很容易受他人影響。而父母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和生活習慣去要求男孩。

E、同伴影響力上升。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對一些自己沒有遇到過、沒法解決的問題時,由於不再願意求助於成年人,所以常常回去尋找新的他們認爲能夠幫助的人,有自己一或幾個要好的朋友,他們年齡相當、性別相同、無話不談,有麻煩或問題大家共同出主意。

3、老師小結。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長如臨大敵。家長因爲不瞭解孩子,對孩子橫加約束,這使得家長與孩子矛盾重重,衝突不斷升級。作爲父母如何通過努力走進兒子的內心,消除代溝呢?

(2)投影出示《父母課堂》案例二、案例三

1、你是如何應對孩子已經來臨的青春期?請家長支招。

2、就老師提出的話題與旁邊的家長互相交流,討論。

3、選幾位男生家長和女家長分別談,老師及時總結。板書:主動尋找共同語言,與兒子成爲好朋友。

學會和兒子平等對話。

A、首先,父母要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自己也要關注新事物。孩子白天在學校學習,回家後一定要給他們一些自由支配時間的權利,看課外書、玩球、與同學外出逛街等,使他們能參與社會的一些活動,這樣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父母應該關注孩子所參與和喜歡的事情,然後有針對性地交談,把自己當作孩子中的一員,彼此之間就有話好說了,也就成爲了好朋友。

B、其次,要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而不是習慣用權威者的姿態站在孩子面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儘管他們說得有些幼稚,但沒關係,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表達和爭論中逐漸成熟起來的。而父母要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和意見積極參與討論,也可以與孩子一起爭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當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和判斷時,父母應該爲孩子的成長給以肯定並引以爲豪。

C、儘量養成家庭聊天的習慣,父母應學會傾聽,同時也引導孩子養成傾聽與傾訴的習慣。父母即使對孩子的問題不感興趣,也要耐着性子聽完,引導孩子說出他的心裏話,藉此瞭解他的心理活動。如孩子與你談論娛樂新聞時,你要有適當的反應;孩子約你一起玩球、看電影、運動、逛街、上網,有時你也要欣然前往。

三、老師對這節課做最後的總結

青春期的孩子隨着學習壓力的增大,孩子們容易出現對自己學習上沒有信心,對父母說教反感、心情煩躁焦慮等各種現象,也就是說很容易與父母產生代溝。如果這些心理障礙不能得到及時的引導和化解,學生的心理負擔就會越來越重,學習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其一生。我們作爲父母,平時都很忙,但無論怎麼忙,也應想辦法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共處,共處多了,才能真正地瞭解孩子,才能找到溝通的捷徑,才能對症下藥去教育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和你產生真正的交流,才能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才能使孩子平穩度過這段危險期,健康快樂地成長。

家長學校“案例教學”《父母課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理論闡述與實例分析,使家長了解什麼是寓教於樂,認識到寓教於樂與孩子健康成長,提高學習成績的密切關係。

2、通過指出我校現在絕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是嚴格要求學生去學習與大學聯考有關的科目,造成學生過大的心理壓力,無法放下負擔輕鬆學習的現狀。

3、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建議,使家長了解如何寓教於樂,創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並能自覺執行,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激發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教學過程:

一、引入主題:

熊文濤,2007年從長沙南雅中學走出來的“美國大學聯考狀元”。熊文濤在美國SAT(即學術能力評估測試)考試中取得了最高分——數理化三科滿分2400分的成績。爲此他先後收到威廉姆斯學院、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美國頂尖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最終他選擇了威廉姆斯學院,並獲得將近160萬人民幣的獎學金。熊文濤的父母只是普通的職工,但他們都特別注重孩子的教育,喜歡在寓教於樂中讓孩子學習,讓孩子在“樂”中學。

熊文濤的父母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樂。他的父母回憶說,熊文濤並沒有參加過什麼音樂、繪畫等學習班,也沒有專門爲了提高學習成績去請家教、上培訓班之類;相反,我們在他的所有的課餘時間,盡情陪他玩,讓他的學習、生活充滿歡樂。並且從孩子性格入手因人施教,從而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性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鼓勵孩子,讓孩子擁有最好的自信心,從而也讓孩子在學習上能夠對任何科目的學習充滿信心,不會產生畏懼感。

結論:正是由於父母的寓教於樂,成就了熊文濤的成功。

二、什麼是寓教於樂

在我國綿延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前人曾留下豐富的教育心理學遺產,其中一部分便涉及到“樂學”思想。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認爲,作爲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在《論語》裏,就有記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他認爲,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情緒體驗,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習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目前我校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有人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憂慮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他們在學習方面最大的憂慮是“學習負擔過重,精神上得不到滿足而感到空虛、孤獨”和“考試”兩項,佔被試人數的64%之多。在某些被老師認爲是好學生的內心深處,也隱匿着對過分緊張的學習氣氛的不滿和厭倦。某國小高年級一優等生在週記中寫道:“我實在是厭了,我生來就是一架讀書機器??”。厭學的結果,反過來又會影響學生智能潛力的發掘,甚至抑制智能的正常發揮。這是極爲可怕的事實。

四、家長如何做到寓教於樂,創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

(一)建立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很重要:

家庭成員之間應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子女從父母那裏獲取最溫柔、最純潔無私的母愛和既嚴格又起着榜樣示範作用的父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從而產生穩定感和安全感,有助於形成獨立、樂觀、自信的個性;子女對父母關愛的體驗促使他們心身健康成長,孩子純潔的心靈中也會逐漸滋生愛的幼苗,從小愛父母、愛家庭,在學校中愛夥伴、愛集體,將來愛人民、愛祖國,成爲有愛心、有責任感的青年。父母應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對自己的家庭有自豪感、愉快感、安全感,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

(二)滿足孩子的需要

我們知道人有各種需要,客觀事物滿足學生的需要,是決定其情緒積極性的關鍵:滿足需要,產生正情緒;需要得不到滿足,則產生負情緒。因此,在生活中,唯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滿足孩子的有關需要,才能使孩子產生快樂情緒,達成“樂學”。

1、滿足孩子的求知需要

教育心理學家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以知識本身吸引孩子學習。”這都表明,在生活中對孩子發生影響的最重要的東西,莫過於知識內容本身。

2、滿足孩子的成功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時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所以教師要儘可能爲孩子創設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

a、多表揚、鼓勵

古語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充分肯定學習過程中取得的點滴進步和成績,化批評、指責爲鼓勵、表揚。這對自信心不足,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習困難生來說尤爲重要。

b、創設競爭機制

心理學研究表明:“想超過別人的願望,想幹得比自己的對手更好的衝動,這在小時候幾乎成爲每個人的癖性。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在競爭中的工作都比沒有競爭時的工作要做得多些。”這就是“好勝心”。

3、滿足孩子的創新需要

心理學家指出,雖然兒童的創造性活動在質量、數量上都無法與科學家相比,但在本質上是相似的。古語說:“初生牛犢不怕虎”。

4、滿足孩子的活動需要

要參加各種活動是人的天性,活潑好動的青少年更有這方面的強烈需要。活動中鍛鍊孩子的實踐能力,讓孩子的思維也變得更加活躍,從而有助於學習。爲使孩子快樂學習,父母要儘量滿足孩子的需要,但決不意味着“遷就”孩子所有需要。對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導。這纔是寓教於樂的精髓所在。

(三)讓孩子在玩中受到美德的薰陶

英國的學者菲爾丁說過:“典範比教育更快、更能強烈地銘刻在人們的心裏。”孩子們都有模仿的天性,父母應該遵從這一天性,給孩子選擇合適的模仿對象,讓他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熊文濤的父母經常給他讀一些人物的傳記,然後選擇其中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家人表演,讓文濤在表演中加強認識。另外家長的人格、品德、學識、情感,都對孩子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應完善自身人格,對子女的教育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父母應做到樂觀進取、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熱愛生活、情趣高尚(如看書、旅遊、幫助他人),營造言傳身教的示範作用。

(四)讓孩子在玩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美國總統里根小時候踢足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他的父親爲了使小里根明白要對自己的過失負責的道理,不惜讓他打了半年的工,將賠給鄰居的玻璃錢如數還給父親。在中國的家長看來,里根父親的做法似乎對孩子太殘酷了。但是後來里根回憶說,正是父親這種做法使他懂得了什麼叫做責任。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會表現出沒有責任感,這是正常的,因爲他許多時候的確不太清楚這樣會對他有什麼不好的影響。所以,父母有責任讓孩子懂得具備責任心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

(五)在玩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一個孩子能否具有很好的專注力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學習來說,具有良好專注力的學生的成績絕對是很好的,因爲他專注學習,就能很好地把所學的知識消化,內化爲自己的東西。這就是一個轉化的過程。熊文濤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專注力不夠時,通過和孩子去釣魚,以和孩子比賽的方式,來提高和鍛鍊孩子的專注力,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還覺得很快樂,很有成就感。

(六)、從性格入手,因人施教

很多父母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的問題時往往有無從下手之感,特別是對於正在上學的孩子。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徵和性格特徵。如果父母能夠了解孩子的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不同特徵,知道孩子在某個階段會有什麼現象出現,就可以預期他有哪種行爲和反應,在面對問題時就能對症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高年級的孩子都還是處在青春叛逆期,如果對孩子現在熱愛做的事情強制制止,那麼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應該找到適合的機會跟孩子進行促膝長談,爭取在道理上說服他,讓他心悅誠服。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七)鼓勵是讓孩子飛翔的翅膀

清代教育家顏元曾經說過:“數字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鼓勵是家庭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像養育植物需要每天給它澆水一樣,孩子也需要鼓勵才能獲得自信、勇氣和力量。

面對幾代人寵愛的獨生子女,培養良好心理素質也是家長應努力做到的。教育部門一再重申,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是有其深層原因的。現實中青少年屢見不鮮的自殺案件不能不爲我們敲響警鐘。家長要教育孩子接受批評,正確面對挫折,於失敗面前百折不撓。要幫孩子分析挫折,與他一起笑對挫折,戰勝挫折,還可有意識地創設適當的挫折情境,讓孩子提前在逆境中鍛鍊挫折容忍力,使他們在逆境中經受意志品質的磨鍊。可以讓孩子隔幾天過點“苦日子”,吃幾餐粗糧鹹菜,對孩子買玩具、制新衣等要求不能有求必應,要求他們進行某些難度較大的實驗,在比賽中有意識安排與強手交鋒,利用寒暑假送他們到艱苦的環境中磨鍊??

五、家長暢談學習感受,交流寓教於樂,讓孩子快樂輕鬆學習的經驗。

六、解答家長提出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