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史記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史記的讀後感

史記的讀後感1

作爲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爲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讀後感。《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爲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爲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王若琳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爲棟樑之材?

爲了自己、爲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史記的讀後感2

今年暑假,我讀了《史記》,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書中許多歷史故事給了我啓迪,歷史人物給我教育。

其中關於項羽的故事,我印象很深。“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活的精神。但是,當我讀過《史記》中關於項羽的內容後,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項羽是一個英雄。他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可以衝鋒陷陣,轉瞬間就能殺敵百人,他用兵大膽,敢於“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觀看秦始皇出行時,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英雄。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首先,我認爲他不注重文化學習,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認爲讀書無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已經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無知都會成爲絆腳石。

其次,我覺得他不善於用人,不能把握好時機,無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張良、韓信都曾經投奔於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爲劉邦所用,最後把自己打得一敗塗地,總算有個謀士范增的才智也給浪費了。要麼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絕好的機會呀,可項羽偏偏痛失良機,要麼中人家的計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離開他,在憂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徹底失去謀士。項羽還是一位不善於總結自己失敗的英雄。項羽在臨死前曾說:“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項羽英雄蓋世,卻只會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英雄,到死都認識不到自身的弱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真是可悲呀!其實,一個成功的歷史人物要想取得成功,《史記》已告訴我們:他必須愛人民,以天下爲已任,心中裝着國家和人民,才能深受人民的愛戴。只有這樣,他纔有可能成功。

同樣,作爲國小生,應該以史爲鑑,向歷史中成功人物學習,要有遠大的理想,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從小努力學習,長大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回報社會,報效國家。'

史記的讀後感3

歷史是活的現實。一部《史記》,有人看到權謀,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現實,看到生活。真實的歷史每一天都在我們眼前鮮活地上演。有人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的,從歷史中,我們會看到自己的過去,也能預知某種未來,而更重要的,或許是面對人生無常,世事輪迴,我們更多了些達觀與釋然,這是歷史教給我們的眼光。

兩千年來,對於《史記》從來就不缺溢美之詞,當然它也完全擔得起這種溢美。一部《史記》,創造了歷史學與文學的兩座高峯,後世兩千餘年,學界內外,無不受其沾溉,以至於今日我們一家族論壇,仍以此爲主題欲討論之,其影響深遠足可見一斑。而作者司馬遷以殘破之軀,忍精神巨創,仍創作出如此驚世力作,其毅力之驚人,決心之深絕,實在令人歎服不已。

司馬遷絕算不得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寵兒,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業之人,又有誰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許從未主動追求過富貴,心心念唸的就是繼承父親治史的遺願。倘若沒有那一場變故,司馬遷或許也能完成《史記》的創作,然而生活從來不是人們想象得那麼簡單。突遭橫禍,身心巨創,巨大的屈辱足以讓司馬遷有理由自殺一千回,消沉一萬回。然而,強者就是強者,或者說,完成《史記》的理想給了他面對屈辱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治史,給了司馬遷非同尋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輕如鴻毛,有的重於泰山,倘當時慷慨赴死,顏面似暫得保存,卻並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給俗世之人一個輕薄可悲的談資,並終將化作歷史的塵埃,再難尋覓,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

從歷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司馬遷終於意識到屈辱並不爲自己獨有,不幸也並不單單隻降落於自己。相反,不幸有時恰恰是激發人生另一種輝煌燦爛的誘因和轉機。面對屈辱,面對苦難,司馬遷在此時終於站在了命運之上,他參透了俗世的累紲,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終於由他創作完成了!而當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們消費的那份談資呢,都早已被人們的頂禮膜拜所取代!司馬遷以當時最被人輕賤的屈辱之身,終於站在了這個社會的最頂端!儘管,他或許並不在意這些……

史記的讀後感4

只要有心,就可以細賞書香,仔細品味,慢慢欣賞其中的一點一滴。

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往往有不少人的心是浮躁不安的,那麼,在網絡信息發達的今天,我們不妨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欣賞書籍裏華美樂章的薰陶吧!

“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是在欣賞司馬遷的《史記》中看到的。他讓我懂得“誠信,立身之根本”。背信棄義的人,或許會獲得眼前的利益,但他的人格已經有了污點:重情重義的人,或許會失去一時的利益,但他卻永遠得到了人們的讚美。汪精衛背信棄義,出賣祖國,即使留名史冊,但那終歸是罵名。而活在芸芸衆生之中的“草根”們卻可以因城助人,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那麼,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是否需要誠信呢?是的,需要。就如泰戈爾說的“信用的墜落,猶如打碎的鏡子再不能重圓”。我們的人生猶如一面完整的鏡子,鏡子碎了,我們的人生就殘缺了,不完美了。所以誠信是我們完美人生中的一件修飾品,我們不可丟失。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細細的品味;欣賞。可以活躍人的思維;可以汲取其中的精華;可以激發人的愛國情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多麼無所畏懼的話語。細細品味之中,我感受到了文天祥誓死捍衛祖國的決心。更體會到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鐵骨。是的,像這樣擁有大無畏奉獻精神的人還有許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與杜甫“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愛國情懷。那麼,作爲時代青年的我們更要學習他們的品質與精神。作爲祖國未來的我們無法忍受他人在我國領土上如此的肆意妄爲。所以我們更應努力勤奮的學習,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堅持不懈的奮鬥,成爲最強的自己。所謂少年強,則國強。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讀書的方法都告訴我們讀書時要精讀細讀賞讀。這就要求我們細細品味。慢慢欣賞。

做個有心之人,仔細的去欣賞。我會感受到誠信的可貴;會感受到愛國情懷的感動;會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支柱的強大。

仔細欣賞,我會在清幽的書香中聆聽到古人的智慧;會看到白紙黑字的世界中人性的偉大。

史記的讀後感5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裏面的故事樣樣精彩,而且每個故事都有深刻的含義在裏面,把各國的興衰都展現出來,讓我知道古代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不僅這樣,裏面的人物刻畫看得栩栩如生,讓我知道每個人的謀略,每個人的性格。

短命的秦王朝,沒看之前覺得秦朝不是很強大嗎?它把另外幾個國家全都統一了呀。勢力不夠大嗎?看完後我知道了,這個秦王贏政小時候因他爸爸成了趙國的人質,所以在趙國嚐盡了人間的苦難,他的城府漸深養成了不好的性格疑心。記仇。暴躁。在還未統一六國時他有勵精圖治的目標,可是統一後不久,秦始皇就開始放縱自己了,不再像原來那樣努力而是甩了手,原來百姓們還算幸福的,可是由於他用大量的金錢去建自己想要的王宮,百姓生活開始艱難起來了,可是正在享樂的秦始皇並沒有意識到危險地來臨依舊如此,並且脾氣非常暴躁,一不順心就殘殺百姓。看到這裏我真想大聲告訴秦始皇“您就不能像以前一樣發奮圖強嗎?要想讓自己國家長久,一定要愛戴自己的臣民呀!”

鴻門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劉邦爲人很好很寬厚,喜歡結交好朋友,不管別人犯了什麼錯,都會以禮相待。而項羽呢?恰恰相反,很辣毒不愛交朋友,很陰險脾氣也挺暴躁。不接受別人的建議因而喪失了絕好的機會,因而王位就跟他失之交臂。你在看看劉邦由於他的性格和舉止贏得了別人的愛戴,大家都追隨着他。用現代話說“人緣好”。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你對別人好,別人不會忘恩負義的。

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他的妻子呂后心狠手辣,皇上漸漸沒有喜歡她了,夫妻之情有些疏遠了,劉邦像把戚夫人的兒子立爲太子,呂后並沒讓戚夫人得到利益,還是讓自己的兒子當上了皇帝,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已經該心滿意足了吧,可呂后並沒有放過母子倆,並用最殘忍的方式報復,用毒酒害死如意。砍掉戚夫人的四肢,挖掉她的雙耳雙眼,放在罈子裏丟在豬圈裏,這簡直就太狠毒了。妒忌別人,今後也得不到好,心太狠會有報應的。

史記這本書使我受益無窮,對待別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善待朋友,不要妒忌別人等等。

史記的讀後感6

歷史是活的現實。一部《史記》,有人看到權謀,有人看到智略,也有人看到人性,看到現實,看到生活。真實的歷史每一天都在我們眼前鮮活地上演。有人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的,從歷史中,我們會看到自己的過去,也能預知某種未來,而更重要的或許是面對人生無常,世事輪迴,我們更多了些達觀與釋然,這是歷史教給我們的眼光。

兩千年來,對於《史記》從來就不缺溢美之詞,當然它也完全擔得起這種溢美。一部《史記》,創造了歷史學與文學的兩座高峯,後世兩千餘年,學界內外無不受其灌溉,以至於今日我們一家族論壇,仍以此爲主題欲討論之,其影響深遠足可見一斑。而作者司馬遷以殘破之軀,忍精神巨創,仍創作出如此驚世力作,其毅力之驚人,決心之深絕,實在令人歎服不已。

司馬遷絕算不上世俗意思上的生活寵兒,然而就像其文中所述,那些成就非凡功業之人,又有誰是易享俗人之福呢?他或許從未主動追求過富貴,心心念唸的就是繼承父親治史的遺願。倘若沒有那一場變故,司馬遷或許也能完成《史記》的創作,然而生活從來不是人們想象得那麼簡單。突遭橫禍,身心巨創,巨大的屈辱足以讓司馬遷有理由自殺一千回,消沉一萬回。然而,強者就是強者,或者說完成《史記》的理想給了他面對屈辱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治史》給了司馬遷非同尋常的深隧眼光。他明白,人固有一死,有的輕如鴻毛,有的重於泰山,倘當時慷慨赴死,顏面似暫得保存,卻並不能真正地洗刷屈辱。相反,只是留給俗世之人一個輕薄可悲的談資,並終將化作歷史的塵埃,再難尋覓,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

從歷史中,他更看到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司馬遷終於意識到屈辱並不爲自己獨有,不幸也並不單單隻降落於自己。相反,不幸有時恰恰是激發人生另一種輝煌燦爛的誘因和轉機。面對屈辱,面對苦難,司馬遷在此時終於站在了命運之上,他參透了俗世的累紲,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終於由他創作完成了!而當初的那份屈辱呢?可能被人們消費的那份談資呢?都早已被人們的頂禮膜拜所取代!司馬遷以當時最被人輕賤的屈辱之身,終於站在了這個社會的最頂端!

史記的讀後感7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並對醜惡現象進行了披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爲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司馬遷子承父之志,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他開始了《太史公書》及後來稱爲《史記》的寫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作《史記》。前後經歷了14年,《史記》的寫作已基本完成。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作爲中華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0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讀這本書時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史記的讀後感8

星夜,我拿出《史記》,翻到“屈原賈生列傳”,用心細讀。“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於是懷石,逐自投汨較以死。”讀史至此,我不禁閉目沉思,心中隱隱感到屈原那股照耀千古的浩然正氣,但更加同情屈原萬般悲憤,懷石投江的無奈。

司馬遷評屈原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在過去的封建社會,特別是在統治者以過分的“孝悌忠信”來鉗制人的思想,以達到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社會中,這種“忠誠”無疑是極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現今社會中還是否適合呢?還是否有其現實之價值呢?在我看來,值得商榷。

首先,雖說“哀莫大於心死”。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滿腔悲憤成了他自尋短見的動力,但他死了,楚國能免亡國之禍嗎?顯然不能。但我覺得,屈原既然有尋死的勇氣,爲何沒有化悲憤爲力量,重新面對人生的勇氣呢?其實,只要屈原能開闊一點,大可放開懷抱,別投他國,覓得賢君,以展抱負。即使此生長留楚地,亦大可隱逸山林著書立說。一來不用“愛物之汶汶”,二來使自己的才華得以保存。何樂而不爲?須知道,即使當世沒有明君,難道以後就沒有明君嗎?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興楚國,但只要他的精神與才華能流傳後世,那麼楚國還有一絲中興之望。可見,投江自盡實屬不智之舉!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是這樣的道理。我覺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還會誤人。正如當年忠孝兩全的岳飛,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調回京師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國鐵蹄勢必重踏中原,蹂躪蒼生。若他不是執着於“忠”之一字,我想歷史也會改寫,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樂了。

雖然說忠於國家是每一個公民的天職,但忠於的是國,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導致人民生活不穩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說,屈原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但他並不算是忠於國家而是忠於那個易受小人之間的昏君楚懷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當今社會就更不合時宜。理智的忠誠是“愚忠”的蛻變與昇華,這纔是人們值得仿效與推崇的美德,這纔是爲國家民族謀福祉的剛貞品格!

史記的讀後感9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全書共有五十餘萬字,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歷史變化的規律。

在本書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人物,那就是藺相如。他的機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義令我折服。

戰國時期,和氏璧流落趙國,並歸趙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給趙王的信中表示,願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下,趙王可犯了難:換吧,怕這秦國耍賴不給城池;要是不換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國以此事作爲把柄與趙國交手,那後者定不是強秦的對手。於是,趙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藺相如到達秦國後,秦王在章臺接見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卻一點都不記得他的許諾。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計上心來。他謊稱玉有瑕疵,於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裝要指給秦王看。

誰知,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說:“大王根本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這塊玉,如過您要硬搶,那我的'頭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擔心玉,便把地圖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又道:“我們趙王爲了表示對玉的誠意,特意齋戒了五日,那麼您也該表示誠意齋戒五日。”秦王答應後,藺相如就命人祕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後,藺相如說明玉已回趙國,並對秦王說:“請您派人向趙王要回和氏璧,趙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將城池交出來吧!”秦國當然不依,只好就罷。

爲了表彰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爲上大夫。爲此,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想:“老夫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號。他藺相如就是個鼠輩,僅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贏得了我嗎?”這件事傳進了藺相如耳裏,不知爲何,他聽後總是避着廉頗。廉頗得意極了。可後來,他又得知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爲他們不能互相矛盾。秦國對趙國之所以有所顧忌,是因爲有他們兩個在。他們兩個要是互相矛盾,那麼秦國就能趁虛而入,趙國也就不保了。廉頗爲了向藺相如請罪,於是就赤着上身,綁着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誰知,藺相如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爲了知心朋友。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是關於藺相的故事,在《史記》中還有很多與他一樣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古爲鑑,可以知興替。”我喜歡這本《史記》,更喜歡學習書裏面的故事。

史記的讀後感10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從《史記》的光華中我們可以看到王朝的興衰,得以窺見世事發展的道理。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爲“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劉向等人認爲此書“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一些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爲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用的說法。其文字運用的傳神也令人慾罷不能,如劉邦聽聞韓信死後的反應,用了五個字“且喜且憐之”將劉邦複雜矛盾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這裏有英雄窮途的奮勇,有帝王孤獨的無奈,又復仇者絕望的空虛,也有聖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貴的形式刻下名字。

瞭解完其內容的“雄、深、雅、健”,我們同樣可以關注太史公的寫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記》的。創作《史記》時,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腐刑無論是從身體上還是生理上都對他是極大的摧殘。在這樣的雙重摺磨下,他儘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憤,但他最終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時代,只是從歷史的亂石堆裏擷取最耀眼的碎石來築造一個民族的豐碑。

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溫潤而莊嚴,其中熠熠閃耀的流沙萬千等着我們小心翼翼的擦拭、領會它的光芒。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於聖賢;既讀史,復讀史,則觀書不徒爲章句。讀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認識自己和世界,同時更是在傳承中華原汁原味的文化。

史記的讀後感11

讀《史記》有感從來沒有一本史書,將看不見觸不到的歷史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歷史長廊的風雲變幻,文化長河的源遠流長,人物長幅的千姿百態,戰爭長卷的硝煙瀰漫,盡在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之中。此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

它是我國曆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是一部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經過細心品讀,不難發現,《史記》最難能可貴的在於其思想性。它正視當時的社會現實,不滿黑暗的統治,揭露罪惡,伸張正義的人民性因素十分豐富:荊軻爲了國家的利益,以獻逃將人頭與地圖爲名,暗藏匕首,伺機刺殺秦王,可惜功敗垂成,只留下易水之濱高漸離反覆悲歌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只留下保家衛國的大無畏,以及頌唱千古的友誼;陳涉雖是一名小小庶卒,卻身懷鴻鵠之志,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大澤鄉的揭竿而起,註定了給予秦的以沉重的打擊……爲什麼說史記會有如此大的人民性因素呢?是因爲客觀地評價史實,對於任何人,事,物,都評價得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會因爲某人是權利者就懼怕,阿諛奉承,而是勇於揭短,記錄最真實的歷史,也不會因爲某人出身寒微就不屑一顧。對於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褒貶一致。史記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因爲它字斟句琢,每字每句都經過嚴格加工整理。三千年的歷史,是區區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就能精闢概括的嗎?這足以體現其文學功底的深厚。很多歷史典故,成語都源於史記,當我們讀到“完璧歸趙”,請不要忘記藺相如“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的承諾;當我們有所成就,成爲獨當一面的人物時,請不要忘記淮陰侯韓信“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的智勇雙全……

當我們旁徵博引,嫺熟地運用着成語與寓言的時候,其實已經明示《史記》早已經深深植根於我們心中,只是我們不自知罷了。有句名言這樣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學習歷史,瞭解歷史,尊重歷史纔可以做到古爲今用。洋洋五十萬字的《史記》,作爲我國一部歷史鉅著,應該大家一起來鑑賞!

史記的讀後感12

歷史的故事如江河一般滾滾遠去,留下的只有那遍地的塵埃......而《史記》,這本資深渺遠的書正是記錄那故事的範本。

《史記》一書由司馬遷受刑後忍辱負重所創。這本歷史著作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是寫從黃帝時代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之間所有發生過的大事,名事。司馬遷用精妙的文筆刻畫出一個又一個生動出彩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他給予農民起義者高度評價和讚賞,對被壓迫的下層社會人持同情態度。而且他還把古代生澀難懂的詞字轉化成當時的易懂文字,使得《史記》一書更加好看。也就有了魯迅所說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說。

而在這些歷史故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楚霸王烏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韓信設下十面埋伏之計,把項羽困於垓下,這時項羽不僅人馬少,而且糧食也快沒了,於是他想領一隊人馬殺出包圍圈,但是劉邦的勢力太大了,殺死一羣又來一羣,根本不給你喘息的機會,於是項羽只好退回楚營之處,他的美人虞姬看他煩悶就給他跳舞解悶,於此日定更之時一陣陣西風裏突然夾雜着楚歌之音,頓時大驚淒涼起來隨口唱起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之後率八百人馬如猛虎般殺出重圍,但最後無言以對江東父老,烏江自刎。但是我卻認爲東山再起之時就可面對了,再說江東父老不還幫着你嗎?不愁不會再起。我覺得這個故事告訴我一個道理;人不要急於想到將來那不好的事情,哪個人沒犯過錯,只不過要改而已,只有臥薪嚐膽才能更好地展現自己。還有人必須要有志氣,哪怕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不要自暴自棄終歸一事無成。

聯繫生活實際你是否也有過呢?有一次我作業忘記寫了就想到老師的批評,但是我想到主動承認錯誤,認真補全那或許更好。雖然老師終歸罵了我,但是我做的很好最後以圓滿的結局結尾。

《史記》這本無言的老師在冥冥之中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讓我鑑往知來。史記猶若一盞明燈,在未來黑暗的道路上爲我照亮光明,也如那飄搖風雨中的彩虹,讓人拾起希望,又如那輕盈的水珠使得我的心靈之花更好地成長......

史記的讀後感13

"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出自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正是屈原一生最好的寫照。

起初,屈原“爲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然而正是他突出的才能引起其他大臣的妒忌,他深得楚王信任更是招來衆人的不滿。於是,像歷史上許許多多聽信讒言的國君一樣,楚懷王漸漸疏遠了有德有才卻總是“煞風景”的屈原。在那亂哄哄的戰國時代,各個國家之間虎視眈眈、爾虞我詐;而楚王身邊的大臣和妃子又只會欺瞞媚惑、同流合污,只有屈原始終懷着一顆忠誠的報國之心,屢屢冒着危險向楚王提出有利於國家的建議,然而他的“逆耳忠言”又怎麼敵得過那些“順耳讒言“呢?他一個人的力量又怎麼敵得過龐大的奸臣團伙呢?因此,他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祖國一天天滑向危險的深淵。

“舉世皆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這是屈原的偉大,還是他的悲哀?

屈原像一朵出於污泥卻一塵不染的蓮花,他是混亂的世界中獨立高貴的靈魂!最後當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絕望地立在汩羅江邊時,連打漁的老翁也認爲他的行爲不值得:“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帶着一份無人在乎、無人理解的忠誠和悲憤,屈原寧死不屈,毅然懷抱巨石投江殉國!

楚王不信任他,大臣不不支持他,世人不理解他,但歷史卻永遠銘記他這樣一位忠誠正直、憂國憂民、寧死不屈的偉大人物。有理想是多麼可貴,讀後感.但更可貴的是爲了理想堅持到底!如果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一直被砸板磚和臭雞蛋,大多數人肯定都會放棄和認輸吧,但屈原卻始終沒有放棄,所以,等待他的是悲哀的結局;但是對於歷史來說,他的一生又是偉大的,他爲信仰而戰的精神可歌可泣!

人活着,不都應該有這麼一點精神嗎?比如岳飛、文天祥、劉胡蘭、董存瑞,誰不是在亂世中堅持着信仰,奮鬥着前進,甚至不惜以身報國呢?他們都是歷史的偉人,他們的光芒將照亮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前進的道路!作者:世外中學六年級汪傲非

史記的讀後感14

《史記》是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話文版。我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讀完了這本書。

“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我閱讀《史記》這本書的收穫。

在《史記》裏,我讀到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尊師重道的事蹟。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學生宮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陽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陽居住,爲了能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便和宮敬叔一同前往洛陽。來到洛陽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當時正在著書立說,聽聞譽滿天下的孔子前來拜訪,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筆,迎接孔子。孔子進入大廳,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後,才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因爲孔子態度很誠懇,老子就很詳細地跟他講解古代的“禮制”。孔子學到了很多關於古代“禮制”的知識。

閉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師。

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因爲剛上國小,沒有定性,上課忍不住玩小玩意兒,被老師發現了。老師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來,但是過了一會兒,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來玩,老師那雙火眼金睛又發現了,就叫我站起來。本以爲這樣我就可以好好聽課,誰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於是老師板着臉說:“站起來也能玩,要好好聽課纔是。把手上的東西拿上來,沒收!”我看着老師嚴厲的臉,便知道我在課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同學,不尊重知識,我羞愧地紅着臉低着頭,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講臺前。當我轉過背,發現全班同學都在看着我,當時我恨不得找一個地縫鑽進去,並暗暗發誓以後再也不要這樣了。課後,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老師批評你,讓你在課堂上站起來,是因爲你影響到了課堂秩序,老師希望你好好學習,將來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社會。要記住:尊重別人是在莊嚴自己!”

孔子是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爲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把自己當成學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學。給我們樹立了尊師重道的榜樣。

相較於孔子,我在學識上是一張白紙,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各方面都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而尊師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