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懷三首》的原文及翻譯賞析

遣悲懷三首

《遣悲懷三首》的原文及翻譯賞析

元稹

【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

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註釋】

⑴謝公東晉宰相謝安,他最偏愛侄女謝道韞。

⑵黔婁:戰國時齊國的貧士。此自喻。言韋叢以名門閨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麼事都不順遂。

⑶藎篋:竹或草編的箱子。

⑷泥:軟纏,央求。

⑸藿:豆葉,嫩時可食。

⑹奠:祭奠,設酒食而祭。

⑺戲言:開玩笑的話。身後意:關於死後的設想。

⑻行看盡:眼看快要完了。

⑼憐:憐愛,痛惜。

⑽誠知:確實知道。

⑾鄧攸:西晉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晉書·鄧攸傳》載:永嘉末年戰亂中,他舍子保侄,後終無子。

⑿潘岳:西晉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詩》三首。這兩句寫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傷自己無妻無子的命運。

⒀窅冥:深暗的樣子。

【譯文】

【其一】

你如同謝公最受偏愛的女兒,嫁給我這個貧士事事不順利。

你見我沒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釵因我相求而買酒。

你用野蔬充飢卻說食物甘美,你用落葉作薪你用枯枝做炊。

如今我高官厚祿你卻離人間,爲你寄點延請僧道超度士靈。

【其二】

往昔曾經戲言我們身後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說的展現在眼前。

你穿過的衣裳已經快施捨完了,你的針線盒我珍存着不忍打開。

因懷念你我對婢僕也格外戀愛,多次夢到你我便爲你焚紙燒錢。

誰不知夫妻永訣人人都會傷懷,想起許多往事令人極度地傷悲。

【其三】

閒坐無事爲你悲傷爲我感嘆,人生短暫百年時間又多長呢!

鄧攸沒有後代是命運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鳴。

即使能合葬也無法傾訴衷情,來世結緣是多麼虛幻的企望。

只能睜着雙眼整夜把你思念,報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雙眉。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約作於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時元稹在監察御史分務東臺任上;一說這組詩作於公元822年(長慶二年)。這是元稹爲懷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元稹的原配妻子韋叢是太子少保韋夏卿最小的女兒,於公元802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和元稹結婚,當時她二十歲,元稹二十五歲。婚後生活比較貧困,但韋叢很賢惠,毫無怨言,夫妻感情很好。過了七年,即公元809年(元和四年),元稹任監察御史時,韋叢就病死了,年僅二十七歲。元稹悲痛萬分,陸續寫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懷三首》。

【鑑賞】

第一首追憶妻子生前的艱苦處境和夫妻情愛,並抒寫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東晉宰相謝安最寵愛的侄女謝道韞借指韋氏,以戰國時齊國的貧士黔婁自喻,其中含有對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順遂,這是對韋氏婚後七年間艱苦生活的簡括,用以領起中間四句。

“泥”,軟纏。“長藿”,長長的豆葉。中間這四句是說:看到我沒有可替換的衣服,就翻箱倒櫃去搜尋;我身邊沒錢,死乞活賴地纏她買酒,她就拔下頭上金釵去換錢。平常家裏只能用豆葉之類的野菜充飢,她卻吃得很香甜;沒有柴燒,她便靠老槐樹飄落的枯葉以作薪炊。

這幾句用筆乾淨,既寫出了婚後“百事乖”的艱難處境,又能傳神寫照,活畫出賢妻的形象。這四個敘述句,句句浸透着詩人對妻子的讚歎與懷念的深情。

末兩句,彷彿詩人從出神的追憶狀態中突然驚覺,發出無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雖然享受厚俸,卻再也不能與愛妻一道共享榮華富貴,只能用祭奠與延請僧道超度亡靈的辦法來寄託自己的情思。“復”,寫出這類悼念活動的頻繁。這兩句,出語雖然平和,內心深處卻是極其悽苦的。

第二首與第一首結尾處的.悲悽情調相銜接。主要寫妻子死後的“百事哀”。詩人寫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人已仙逝,而遺物猶在。爲了避免見物思人,便將妻子穿過的衣裳施捨出去;將妻子做過的針線活仍然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不忍打開。詩人想用這種消極的辦法封存起對往事的記憶,而這種做法本身恰好證明他無法擺脫對妻子的思念。還有,每當看到妻子身邊的婢僕,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對婢僕也平添一種哀憐的感情。

白天事事觸景傷情,夜晚夢魂飛越冥界相尋。夢中送錢,似乎荒唐,卻是一片感人的癡情。苦了一輩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貴中的丈夫不忘舊日恩愛,除了“營奠復營齋”以外,已經不能爲妻子做些什麼了。於是積想成夢,出現送錢給妻子的夢境。末兩句,從“誠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說,落到“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別,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對於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來說,一旦永訣,是更爲悲哀的。末句從上一句泛說推進一層,着力寫出自身喪偶不同於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閒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啓下。以“悲君”總括上兩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壽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沒有多長時間。詩中引用了鄧攸、潘岳兩個典故。鄧攸心地如此善良,卻終身無子,這就是命運的安排。

潘岳《悼亡詩》寫得再好,對於死者來說,也沒有什麼意義,等於白費筆墨。詩人以鄧攸、潘岳自喻,故作達觀無謂之詞,卻透露出無子、喪妻的深沉悲哀。接着從絕望中轉出希望來,寄希望於死後夫婦同葬和來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靜思量:這僅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想,更是難以指望的,因而更爲絕望:死者已矣,過去的一切永遠無法補償了!詩情愈轉愈悲,不能自已,最後逼出一個無可奈何的辦法:“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詩人彷彿在對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跡:我將永遠永遠地想着你,要以終夜“開眼”來報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癡情纏綿,哀痛欲絕。

【名家評論】

《唐詩餘編》雲:“第一首生時,第二首亡後,第三首自悲,層次即章法。末篇末句‘未展眉’即迴繞首篇之‘百事乖“,天然關鎖。”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範圍者。勿以淺近忽之。”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夫微之悼亡詩中其最爲世所傳誦者,莫若《三遣悲懷》之七律三首。……所以特爲佳作者,直以韋氏之不好虛榮,微之之尚未富貴,貧賤夫妻,關係純潔,因能措意遣詞,悉爲真實之故。夫唯真實,遂造詣獨絕歟!”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雲:“微之詩云‘潘岳悼亡猶費詞’,安仁《悼亡》詩誠不高潔,然未至如微之之隔陋也。‘自嫁黔婁百事乖’,元九豈黔婁哉?‘也曾因夢送錢財’,直可配村笛山枳耳。”

【作者簡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元稹爲人剛直不阿,情感真摯,白居易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並說他們之間的友誼是“一爲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爲同登科,不爲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而元稹對白居易關心,更凝結成了千古名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誼”,元稹和妻子韋叢的半緣情深也爲人樂道。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年芳20的韋叢下嫁給24歲的詩人元稹。此時的元稹僅僅是祕書省校書郎。韋夏卿出於什麼原因同意這門親事,已然無從考證了,但出身高門的韋叢並不勢利貪婪,沒有嫌棄元稹。相反,她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和元稹的生活雖不寬裕,卻也溫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韋叢因病去世,年僅27歲。此時的31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寫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詩。

《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遣悲懷三首》作於韋叢去世後兩年。雖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納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對韋叢的感情是真摯的。我們不能用王維終不再娶的標準來衡量每個人。

也許我們無法像元白那樣風雅相深,但可以學習他們的患難與共;也許我們無法擁有像韋叢一樣的貼心愛人,但可以像他們一樣去關心身邊的人。

元稹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並於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啓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

和劉猛、李餘《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爲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豔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緻生動,不同一般豔詩的泛描。

悼亡詩爲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 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爲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緻,爲唐人傳奇中之名篇。

後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周相錄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