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級下冊《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優秀教案

第三節 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

地理八年級下冊《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能夠運用地圖說出臺灣省的位置範圍,瞭解臺灣省的人口,明確臺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2.使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掌握臺灣省的自然環境特徵和經濟特色。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簡單區域知識的能力;

2.培養學生從地圖和資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掌握分析區域特徵的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大量的史實材料,使學生明確臺灣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及神聖的民族感、使命感、責任感。

●教學重點

1.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2.臺灣的自然環境特徵和經濟特色。

●教學難點

臺灣的經濟特色。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問題法、啓發式講述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多媒體展示臺、圖片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畫面配以臺灣的一些著名的景觀。

提問:阿里山位於我國哪個省?

學生齊答:臺灣省。

講述:臺灣島與臺灣省含義相同嗎?臺灣除阿里山外還有些什麼山、什麼河呢?今天我們就來暢遊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

板書:第三節 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

[講授新課]

我們首先來認識臺灣省位置、範圍等概況。

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及圖6.22,回答以下問題:

1.在地圖上找出臺灣島、澎湖列島、東海、臺灣海峽、太平洋等地理事物,並填在填充圖冊上。

2.看看北迴歸線穿過臺灣的哪個部位?

3.看圖說出臺灣省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範圍。

4.瞭解臺灣省的人口數量,計算臺灣省的人口密度。

學生自學、填圖、計算,教師巡迴指導。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臺灣省,簡稱臺。由中國第一大島——臺灣島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島等許多小島組成。面積共約3.6萬平方千米,人口密度達611人/km2,屬人口稠密地區。

臺灣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北瀕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北迴歸線穿過臺灣中南部,因此臺灣位於低緯度,南部屬熱帶,北部屬北溫帶。

承轉: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臺灣島西部與大陸福建省隔海相望,距離很近。

活動:1.請大家量算基隆—福州、高雄—廈門之間的實地距離(請兩位同學在黑板上量算,寫出過程)。

2.閱讀P34蘭色內容,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 說明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地緣關係。

材料 說明了海峽兩岸人民的血緣關係。

材料 說明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與文化淵源。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補充、講述:通過剛纔的量算大家知道高雄距廈門306 km。基隆離福州僅276 km。若在此兩地之間修建海底隧道,乘特快列車僅需3至4小時即可到達,足見兩地距離之近。而且種種史實資料和證據證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

首先,從地緣關係上,臺灣原本就是祖國大陸的一部分。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海平面時升時降,臺灣島也時沉時浮,直到大約1萬年前,相連的部分下沉爲海峽,臺灣於是成了祖國東海中一個四面環海的大陸島。這從臺灣海峽的海底地形可以得到證明,臺灣海峽的海底就像一條河谷,有向南和向北兩大河系,這是當它還是陸地時,被河水衝擊、侵蝕而成的,最深處不過100米,大多數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萬年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在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臺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與福建省相連接。現代科學還證明,臺灣不僅是東海大陸架的一部分,而且臺灣的基本地形,與大陸的地塊相同,在地質成分上是與福建、浙江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體。所以,後來有人送給臺灣一個雅號——“浮福建”,意思是說,臺灣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其次,從血緣關係上看,臺灣省的居民中,漢族約佔97%,主要來自祖國大陸的廣東、福建。即使是臺灣的“土著”居民高山族人,他們的根也在大陸。據專家考證,臺灣高山族是我國古代於越族(簡稱越人)的一支,他們的根在中國大陸浙江、紹興一帶。約在4000年前,紹興一帶的部分越人因某種變故,乘船渡海,遷入臺灣繁衍生息,成爲臺灣最早居民。今天台灣高山族的許多風俗習慣,原始的宗教崇拜,與古越人極其相似,如二者都有斷髮紋身的習俗,都崇拜島神,以鳥爲圖騰。高山族與越人先民在遺物方面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1980年,臺灣台東卑南鄉發現的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和玉器,與百越族遺物非常相似。更令人驚訝的是,臺灣大坌坑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印紋陶器,與河姆渡的印紋陶器彷彿是同一模子裏出來的……這一切都說明:臺灣同胞是我們的兄弟姐妹,與我們血脈相通。

最後,從行政區劃、文化淵源上來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歷朝歷代的“王土”。早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東吳國君孫權派大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州(今臺灣)。元統一後,設立了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和琉球,臺灣正式爲中央政權所控制。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打敗了盤踞臺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於1662年正式收復臺灣。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蜂擁而至,清政府更加珍惜這塊寶地,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正式設置臺灣省,但隔十年之後爆發了甲午戰爭,被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割讓給日本,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

綜上所述,臺灣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臺灣同胞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殷切地盼望臺灣回家,祖國統一,都希望看到中華民族團結和睦,祖國繁榮昌盛的那一天,我們相信那一天爲期不遠了。

承轉:剛纔我們提到從明朝開始,列強就多次進犯臺灣,他們主要是看重了臺灣之“寶”。

活動:請大家閱讀P35課文“美麗富饒的寶島”及圖6.24,分析、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簡要概況臺灣自然環境的特點。

2.臺灣之“寶”主要指臺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說說臺灣有哪些農林產品,分析臺灣的自然環境對農林產品分佈的影響。

3.看看臺灣有哪些重要的礦產資源。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讀圖方法。

提問:小組代表發言,組員補充。

歸納講述:臺灣島多山,山地丘陵佔2/3。其中玉山最高峯3952米,爲全省最高點,平原主要分佈在臺灣西部及東部狹窄的沿海地帶。

臺灣島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年均溫20℃~22℃,年降水量2200 mm左右,季節分配較均勻。

島上河流衆多、水量豐富,但由於地形限制,流程較短,最大河流爲濁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溫暖溼潤的氣候和麪積廣闊的山地孕育了臺灣島豐富的森林資源。臺灣山脈海拔較高,從山下至山上氣候的垂直分異明顯,使得臺灣森林樹種十分豐富,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其中樟樹是臺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臺灣西部平原氣候溫暖溼潤,土壤深厚肥沃,成爲稻米、甘蔗、亞熱帶熱帶水果的`主要產區,因此臺灣有“海上糧倉”“東方甜島”“水果之鄉”的美譽。

臺灣島四面環海,還有豐富的漁業和鹽業資源,因此臺灣又有了“東南鹽都”的美稱。

從圖上我們還可得知,臺灣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鐵、石油、天然氣、銅等。

承轉:豐富的資源,優越的位置爲臺灣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下面我們來了解臺灣的經濟特點。

板書:二、經濟特點:出口導向型經濟

(請大家讀圖6.28)講述:20世紀60年代以前,臺灣的經濟一直以農業和農產品的加工爲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大家看圖,上世紀五十年代,農產品和農產加工品的出口比例遠大於工業產品,但從60年代以後,臺灣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條件,重點發展了出口加工工業,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大家從圖6.28上可以明顯看出60年代後出口商品中工業品直線上升,而農產品和農產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臺灣出口商品中所佔比例已微乎其微。

承轉:那麼,大家思考過沒有,臺灣發展出口加工業的優勢在哪?

活動:請大家讀圖6.27,分析回答剛纔所提問題。

提問,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講述:臺灣經濟在60年代以後得以飛速發展,一躍成爲亞洲經濟發展的“四小龍”之一,得益於以下幾個有利因素:1.臺灣地肥水美,物產豐富,從基礎產業到工業原料都爲經濟的騰飛創造了條件;2.臺灣是個海島,有許多優良港灣,海運便利;3.60年代後,臺灣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同時臺灣人口稠密,這爲臺灣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而又素質很高的勞動力;4.60年代後,臺灣擴大了開放力度,吸納了大量外國資本,爲經濟的騰飛提供了資金保障;5.爲加速經濟發展,臺灣還大力建設了大量出口加工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如“臺灣硅谷”——新竹科學園。請大家閱讀P38材料。

承轉:在以上優勢條件的推動下,臺灣經濟發展很快,那麼臺灣工業主要分佈在哪幾個城市呢?

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30,回答以下問題:

1.臺灣的工業主要分佈在哪幾個城市?

2.這幾個工業城市的分佈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3.這種分佈特點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條件的影響?

提問,學生回答。(略)

臺灣工業主要分佈在臺北、臺中、高雄等位於臺灣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

這種分佈特點的形成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從地形來看,這幾個城市都位於平原。平原地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農業發達,這爲城市的形成、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2.從開發歷史來看,西部與祖國大陸隔海相望,相距較近,是大陸移民首先到達,最早開發的地區;3.由於西部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移民又先到達,因此西部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這也促進了城市和工業的發展;4.這幾個城市多爲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運便利,高雄是臺灣最大的港口,這爲臺灣原料的進口和產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

總之,工業的分佈,城市的分佈是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這些因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

隨着經濟的發展,臺灣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變化。

活動:請大家閱讀圖表6.1,完成表下兩題。

(1小題要求學生用鉛筆在課本上完成)

學生畫圖,分析。教師指導,檢查。

提問2,臺灣的產業結構有何變化?

學生回答,略。

講述:從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間,臺灣的三大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持續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較大,下降了近2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是波動小幅度上升,第三產業升幅較大,目前是三類產業中所佔比例最高的,達63.1%。比1965年上漲了將近20個百分點。這再一次說明60年代以後,臺灣的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瞭解了臺灣的自然環境特徵和經濟特點,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臺灣是祖國之“寶”。臺灣自古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翹首盼望着她的歸來,都有責任和義務爲祖國的繁榮強大、和平統一盡一份力。

知識要點與檢測

第三節 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

[反饋練習]

1.填空

(1)臺灣省位於我國 ,隔 與我國 省相望,由 及 、 等許多小島組成。

(2)臺灣地形以 爲主,其中最高峯是 。

(3)北迴歸線穿過臺灣 部,還穿過我國的 、 和 三個省區。

(4)臺灣森林資源豐富,有“ ”的美譽, 是最著名的樹種。

2.選擇

(1)從臺灣東部海域開始,按逆時針方向,臺灣島瀕臨的海域是( )

A.南海、太平洋、東海、臺灣海峽

B.太平洋、東海、臺灣海峽、南海

C.太平洋、南海、臺灣海峽、東海

D.臺灣海峽、南海、太平洋、東海

(2)臺灣有“海上糧倉”之稱,盛產稻米,主要產自( )

A.臺灣東部 B.臺灣西部

C.臺灣中部 D.臺灣北部

(3)臺灣產業構成中( )

A.第一產業最高 B.第二產業最高

C.第一、第二產業爲主 D.第二、第三產業爲主

3.判斷

(1)臺灣盛產各種水果。

(2)臺灣樹種豐富是因爲臺灣從南向北分佈有多種不同的氣候類型。

(3)臺灣的出口商品中農礦產品佔很大比例。

4.在填充圖上填出:

(1)臺灣附近海域、隔海相望的大陸省區、鄰國。

(2)臺灣主要城市。

答案:1.(1)東南沿海 臺灣海峽 福建 臺灣島 澎湖列島

(2)山地 玉山

(3)中南 廣東 廣西 雲南

(4)亞洲天然植物園 樟樹

2.(1)B (2)B (3)D

3.(1)× (2)× (3)×

4.略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

一、臺灣省概況


位置




範圍




面積




人口




人口密度




臺灣




我國東南沿海




臺灣島及附近小島




3.6萬km2




2200多萬




611人/km2




二、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三、臺灣之“寶”——豐富的資源

森林、礦產、水產、農產品豐富

四、臺灣的經濟特點:進口—加工—出口型

●活動與探究

試分析比較香港與臺灣經濟發展特點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