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通用13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通用13篇)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乘加、乘減》教學設計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與衆不同的方法,鼓勵創新思維,用恰當的評價爲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上完《乘加、乘減》一課,對本堂課教學進行了小結,發現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玉米主題圖——圖二”理解,從而解決今天所學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主題圖設計了“圖一”、“圖三”的教學內容,這樣跳出了課本的框框,不拘泥於課本,實現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還剩下幾個玉米棒子?”這個問題,我採取了較爲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如:引導學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 ;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這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例如:本節課的“給杯子蓋蓋子”、“奪紅旗”、“摘蘋果”、“給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動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同時,使學生感受在樂中學。當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如: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留給學生空間,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這些方面做得還不夠。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教學技巧,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爲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使數學教學活在動中充滿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2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解決乘加乘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培養應用意識。於是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活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整節課置身於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並通過主題圖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內驅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爲學生提供熟悉的,感興趣的事情作爲教學的切入點。爲學生提供了較爲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增加思維含量,啓迪學生思維。

1、 積極評價,增強參與的信心。

要使學生處於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我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讓學生感到我時刻在關注着他。我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爲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

整節課的評價相對較少,課中有一些學生精彩的發言,如:當學生說自己的想法時,可以說整個思路很清晰、完整,語言嚴密。我沒能及時抓住這些閃光點加以評價,而讓這些資源白白流失。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在學生彙報交流想法時應認真傾聽,過後可適當增加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2、注重教學的開放。

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我採取了較爲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3、用生活經驗作爲數學問題的參考

通過練習我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提高,在不同的體驗中應用。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通過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通過組間評價、學生自評、教師點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3

《乘加、乘減》是蘇教版第三單元第七課時的內容,本節課學生要會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乘加、乘減算式的含義,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能根據圖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聯繫具體情境理解運算順序,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繫,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難點是能在計算乘加乘減式題中發現規律,並能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量關係。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爲,這纔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

下面我談幾點對本節課的反思:

本節課利用金魚一共有多少條來導入,先出示3個魚缸,每個魚缸裏都有4條金魚,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條?”。這裏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尊重學生個性,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個魚缸,可是這個魚缸只有1條金魚,現在提出疑問現在該怎麼計算“一共有多少條金魚?”學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經驗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圖的理解,學生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乘減則是個難點,學生比較難想到,這時候需要引導,假設:最後一個魚缸也有4條金魚,就是4個4,可是其實魚缸裏並沒有4條金魚,所以要把多補的3條去掉。利用這樣的情境來理解乘減算式應該先算乘法,再算減法。這對學生思維來說是一個難點,我在這節課中處理的不夠妥當。有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其他題目中。

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果園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氣清新,景色優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來了,主要的設計意圖就是學生結合主題圖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數學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與需改進之處:

1、學生動手計算偏少,大部分由學生口答。

2、在新授課講解從情境圖中引出乘減算式這一步驟時,時間把握不好,學生思考時間太少,這一難點沒有突破。對於例題中學生想到的可以補上3條金魚,其實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上3條金魚,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補上的3條金魚,這樣學生可能更好理解乘減的這種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題中,最後一盤只有2個桔子,也可以引導學生補上3個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補上去的3個桔子,最後列出乘減算式5×5—3=22。我想這樣是不是能更好的達到本節課“圖式結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練習環節中的摘蘋果遊戲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鞏固練習的設計有待思考。例如:在練習中課設置貼紅星:每次貼3顆,1次,2次、3次,最後再貼一顆,然後讓學生列出算式。

4、乘減部分是本課難點,在這部分處理的太倉促。要是能進行乘加算式與乘減算式進行對比,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5、在果園情境圖中,在處理時要是分塊彙報更好,西瓜組,燕子組,梨子組,長頸鹿組。那麼這裏可設置超鏈接,譬如:學生提出西瓜有多少個?就可點擊西瓜出示問題,學生列出算式後,再點擊出示算式。

6、教師說的偏多,應該將課堂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多讓學生說說依據情境圖來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學生爲主體。

7、教師課堂語言有待提高,教師親和力不夠,課堂組織管理、教師板書設計有待加強。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4

在自主感悟的過程中也存在着“引導過多”等問題,在讓孩子主動認知方面還沒有真正放開。教學時,我只是注重自己對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感悟,沒有關注學生在學習方法的提高,大膽“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沒有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理解後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見解。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學習能力沒有提高,只是“學會”而沒有“會學”。

沒找到着重點進行訓練,沒有注意到運用抓關鍵詞的方法還不是低年段教學的主要方法。在理解重點詞語上,我更多的是灌輸給孩子們“這詞語什麼意思”上,我覺得老師應該引導孩子們去理解,並相信他們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孩子們。在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和積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夠,應當要讓孩子多讀多說,主動讓孩子探究,創設情境、薰染、範讀,各個方面去引導孩子的表達能力、讀文捕捉信息的能力,體現出“讀、說、背”的培養;強化本課四字詞語方面,也應該要讓孩子在朗讀中、說話中去不斷地鞏固積累,這是知識的獲得,力求一課一得。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5

小數乘法、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溝通兩知識點的內在聯繫,讓學生知道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小數中同樣運用。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對比的方法,先把例題改成整數連乘的應用題,喚起學生對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回憶,在此基礎上百例題中的整數改成小數,讓學生感覺到這兩個題的情境和數量關係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運算順序也應一樣,從而得出“小數的'運算順序跟整數一樣”,學生掌較好。由於前面知識的掌握有點欠缺,對題率並不高。

又一次證明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6

小數乘法、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溝通兩知識點的內在聯繫,讓學生知道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小數中同樣運用。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對比的方法,先把例題改成整數連乘的應用題,喚起學生對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回憶,在此基礎上百例題中的整數改成小數,讓學生感覺到這兩個題的情境和數量關係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運算順序也應一樣,從而得出“小數的運算順序跟整數一樣”,學生掌較好。由於前面知識的掌握有點欠缺,對題率並不高。又一次證明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7

課內比教學,教學大比舞活動,在我校有計劃進行着。我在教學《乘加乘減應用題》這節課中,把教學過程當作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

1、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實現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還剩幾個玉米棒“這個問題後,我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後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穫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後,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展創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爲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啓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着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8

《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選擇相關聯的信息,理解數量關係,提出並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下面就以這節課爲例,談一下自己在創設問題情景、自主探究環節的策略的運用。

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理解數量關係,初步探索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方法。

課一開始,我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上次水災過後小動物們忙着重建家園。出示兩道有關小動物重建家園的信息,引導學生提出用一步計算解決的問題,爲學習兩步計算做好鋪墊。同時又設計了兩個根據問題想條件的問題,幫學生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在解決小熊每次搬4塊,已經搬了5次。還剩24塊沒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塊磚?我是這樣引導的——這個問題可以怎麼解答?先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這個問題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結合學生的彙報,引導學生理清了這個問題的解題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塊磚”這個問題是分幾步解決的?爲什麼分兩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來嗎?我們第一步求了什麼,怎麼想到的?這樣的設計引導可以進一步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分析數量關係,學會通過找出間接問題解決最後問題的方法。

有了對第一個問題的解題思路後,學生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就比較順利。其實這節課的關鍵就是讓學生找到第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反思: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爲什麼會這樣想的敘述上,由於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說爲什麼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說,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複他們說的話,在這裏耽誤了不少時間。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9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是在用一步計算解決問題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教學上的重點又是難點。特別是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一、在這一課的教學裏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用遊戲的方式貫穿這個教學過程,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仔細觀察圖畫,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畫面的內容,並根據畫面的內容編應用題,用多種方法解答問題。

2、板書設計簡潔明朗整,有條理,有對比。

3、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學上不足之處:

1、“做一做”主題圖,學生沒有仔細觀察圖上有什麼。會提出一般簡單的一步計算的問題,兩步計算的問題只是個別學生會提。應該多給予學生引導和思考的時間。

2、一部分學生看圖不夠認真細心,對於蹺蹺板樂園圖文的題目裏面隱含的條件較難找到,不能清楚的說畫面的內容。導致根據畫面的內容編一道應用題諸多錯誤,以後要多練習這些隱含條件的題目。

3、部分學生不會寫綜合算式,還是習慣用兩個算式解決問題。

4、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分析題意,經歷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

5、整理圖文信息,在教學中應該多問“你從圖中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挖掘題意,能用語言完整地表述題意。讓學生通過有條理講題,幫助理解題意。

6、對學生的各種算法做出及時恰當的評價,鼓勵學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各條件之間的關係,理清解題思路。儘量讓學生說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題意。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乘加、乘減的實際問題是四冊教材中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的問題對於一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對於比較聰明的學生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根據學生的基礎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以下幾點:

一、強化“生活性”,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因此,這節課我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將全班學生的名字按照行列利用多媒體呈現出來,7行6列,並告訴學生我們班有16名女生,問有多少名男生,讓學生很清楚的看出,並迅速計算出結果,把計算過程告訴大家。之後又呈現了,學生中的一些相關數學信息:一隻玫瑰花3 元,每頓營養餐7元錢,打電話每分鐘6角,一根跳繩4元,一噸水4元,每天上6節課,每個星期有7天。將這節課的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學得有興趣。

二、大膽嘗試數形結合的方法解決問題。

曾經參加過馬明豔老師講的數形結合講座,當時沒有很好的消化應用。在我的這節課中,大膽的嘗試了一把,學生給了我很好的答卷,學生能夠理清楚數學信息中的關係,並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圖畫出來,利用簡單的符號比如圓圈、三角、小圓點、集合圖等,加上自己簡單的文字註釋把題意表述出來,而且還能把自己的理解講清楚。

三、訓練學生審題意識。

審清題目要求是正確解答題目的關鍵,我爲學生出示的題都是文字敘述,在學生畫圖後再解答,但是往往生活中的題是有色彩的,由聲音的,需要觀察的。因此,在課的將要結束時,我讓學生認真看了教材,一是瞭解今天學習了什麼,二是讓學生認識有圖有字的題。

在教學中,我也存在一些問題。

1、 沒有在黑板上給孩子們一個畫圖的樣板,好讓一些學困生有一個基本的數形結合的瞭解,完全有必要找個學生到前邊來畫圖板眼,老師也好及時的指導。

2、 數形結合的圖比較單一,沒有出現線段圖,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遺憾,我完全可以找一些聰明的同學嘗試一下畫線段圖,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另外可以和中高年級接軌。

3、 對於教學設計,教師備的還不夠,有些環節提前於了課件內容,另外課件中還把“頓”錯打成了“噸”,有些尷尬。

我想,教學一節成功的課,還要在於老師深挖教材,將教材內容貼近於學生的生活,從這節課我也深深嚐到了數形結合的巧妙之處,給我帶來了極大的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注重以下幾點:

1、把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作爲解決問題的重點。

2、重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注意鼓勵學生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4、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乘加、乘減應用題是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時內容,本課重在根據問題,想出不同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並會列綜合算式計算。但在做練習有的學生列綜合算式計算時,碰到先乘再減,並且乘號在後面的,本來不用添括號的,可學生一想到後面的要先算,就把括號加上去了。從這看出學生對小括號的使用並不真正熟練掌握,還需要加強訓練,進一步鞏固小括號的正確使用。

這節是關於乘加乘減應用題的鞏固練習課,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乘加、乘減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學會列式解答乘加、乘減應用題,並掌握並鞏固乘加、乘減兩步應用題的解題策略。

這節課是在學生對乘加、乘減混合算式運算過程理解的基礎上安排應用題,讓學生加深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教學“混合運算”從學生熟悉的購買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運算”的意義以及運算順序。由購買商品的事例入手,說出一個混合運算的算式以及運算過程,本課設計能根據學生的課標要求,教材內容以及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動手擺,動腦想,動筆算,逐步發現“混合運算的意義以及運算順序。新課標中指出,讓學生學會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是否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正是我們教師必須所關注的問題。在教學本課時,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探究出混合運算的方法和規律,在活動中注重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的時候,關注了學生語言的發展。

通過這節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混合運算”計算格式以及運算順序,但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就出現瞭如“24元可以買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錢?”等學此類的問題學生感到困難,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這四類問題學生剛剛接觸,雖然上冊的教材偶爾也會出現,但是隻有少部分學生能夠理解。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發展的過程。乘加、乘減這節課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對一些生活現象能用數學方法正確列出簡便算式,並能根據算式的意義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想學生能理解運算順序,最好的方法是圖文結合教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理解運算順序。開課出示主題圖後,學生根據主題圖中的情況列出算式。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減算式4×3 ——1 =11 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個玉米,第四棵爲什麼只有兩個玉米呢?生:我想原來每棵都有三個玉米,小熊拿走了一個。所以原來有4×3 個玉米,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4×3 ——1 =11 。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後,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生:這兩個算式中都有乘法。師: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相互進行討論。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師出示算式1+4×3 ,這個算式應該怎麼算呢?學生都受到前面的影響(依次計算)。師問:乘3 ,誰乘3 ?是1+4 的和乘3 還是4 乘3 ?學生這時有意識地注意到了這一問題。究竟是誰來乘3 。於是大家得到了共識:是4 乘3 ,那麼12 加什麼呢?由此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的題應該怎樣算?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得到了乘加、乘減算式的計算原則。師: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事情是要講究優先的:比如:殘疾人坐車優先、軍人看病優先等待。乘法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這些特殊人一樣,在計算的時候都應該優先。從而讓學生深刻領會到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順序。

通過本課教學,我認爲只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才能將知識深刻掌握 。乘車教學反思不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爲,這纔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發現可以列式爲3+3+3+2=11,33+2=11,也就是當若干份中有一份與其它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但是乘減算式43-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個,第4棵爲什麼只有2個呢?生:我想原來每棵都有3個,小熊拿走了一個。所以原來有43個,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43-1=11。學生能夠想到比4個3少 1。也就是說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同時結合擺小棒幫助理解,邊擺邊說擺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後,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學生都明白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

這節課,我採取了較爲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最後,我設計了富有開放性的、創造性的題目,發散留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的,也是我今後該努力的方向。還有在課堂上對差生的關注不夠,差生沒有充分參與,好學生又特別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