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過去的教師》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1

當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什麼感覺,甚至讀完了第一章我依然是像休閒一樣的閱讀,可越到了最後,我的心越沉重,也才方知自己現在的幸福。在那樣一個充斥着飢餓、窮苦、黑暗和動盪的時期,在我的印象中幾乎無法生存,更不用說教育了。可就是有那麼一羣人,執着地堅守着自己的信念,用人性的光輝照亮了衆多的心靈。他們在物質極其貧乏的年代傳承着文化,播撒着文明。幾個時代過去了,當年的那些人已經化作星光,閃耀在歷史的長空,讓仍然在塵世的我們,只能感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到,心嚮往之“。

  一、過去的教師愛讀書,也教育學生愛閱讀

在本書中不止一個人回憶說,他們的教師都是愛讀書的人,而且也不反對學生讀書。他們在學生讀課外書的問題上沒有因噎廢食,讓學生們得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爲愛閱讀,所以過去的老師們在教學中往往不拘泥於課本,而是根據自己的特長,爲學生輸入更加鮮活的文學營養,使得這些學生們從小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功底,才智得以開發,興趣得以調動。使得這些學生們在日後無論多麼惡劣的環境,都不忘記讀書,不忘記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心中存着一份文人的傲氣。

  二、對學生高尚人格的薰陶融入學生的血液中

這些前輩們無一不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着他的學生們。前輩們的高尚人格魅力使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們效仿,老師們的批評永遠是和善的,卻讓人記憶深刻,終生難忘;老師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心已經融入學生們的血液;老師們對他們的教導更是和風細雨,春光融融,使學生們的心變得滋潤柔軟起來。在《語文老師的影響》一文中,作者楊永善這樣寫道:”他們不僅教我怎樣學習,並且以愛心和期望,給我精神上的支持和督促,影響着我以後的生活道路。“正是這樣一位位名家的老師們,用他們人格的魅力感染着他們的學生,使他們也逐步成長爲有人格魅力的優秀人材。使他們將我們民族最優秀的精神文化傳承了下來。

  三、對教育的忠誠

很多故事我是流着淚讀完的,我感動於他們對教育事業的那份忠誠,對民族危亡所承擔的那份責任。面對日本人的侵略,他們痛心疾首,傾其所有辦教育,讓學生們明白只有學習才能救國。在國家危難之時,他們又義無反顧地拿起了槍,奔赴戰場。在經歷xxx不公平待遇時,他們心中念念不忘地還是那份教育,割捨不斷的還是那份教育的情懷。

追昔撫今,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時代,因爲在那個時代裏有一羣我們抹不去的人,一些抹不去的記憶。作爲今天的老師,我們應該從前輩們身上學習些什麼呢?應該是學習他們那些高尚的品格,爲教育奉獻一生的精神。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2

以前讀過孔夫子的一句話,叫“聖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過去的教師讀後感。”我們做教師的,當然也是不可能做到聖人的境界,唯有學不厭,教不倦而已。最近看了一部書,叫《過去的老師》,這是一部多人回憶百年以來中國教育領域中大師的文字,這些大師們同樣也是不能稱之爲聖人的,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品質,學不厭,教不倦,在自我人格、學識上千錘百鍊,而對學生,又能那麼孜孜不倦地教誨,實現了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傳承,深深值得我們去學習。

讀罷此書,我掩卷思考:先輩們之所以能在那麼清貧與平凡甚至是戰火頻頻的歲月培育出那麼多祖國的棟樑之材,不僅是因爲他們博學多才,更重要的是他們善於在學生的心靈裏播種理想。這些“過去的教師”,執著於自己的理想。那個時代可謂內憂外患,而教育者卻能堅守理想,創造出教育奇蹟,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傑出人才。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平凡的教師,並沒有絕倫逸羣之處,但卻對無數學生的一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教師應當有自己的生命追求,而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更應當有不同於一般的職業精神。在讀《過去的教師》這本書時,我更多地想到的是自己的責任。我也算得到過前輩教師的教誨,那些在清貧與平凡生活中教過我的老師們,在我的心靈種下了理想。教育是理想的職業。教育爲民族的未來培養人,教育要培養人的尊嚴,所以教師不能沒有理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讓社會保持文明與進步,教育者當然要有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的,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她要鑄就美麗的人格,因而教師必須是理想主義者。可是,究竟從何時起,“理想主義者”竟然成了一句挖苦人的話了呢?凝望過去的教師們的'背影,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我的心是沉重的。

一個時代過去了,杏壇上留下無數平凡的身影,我彷彿仍然看到他們彈撥生命的歌弦,爲一代代學子斫出生路。他們的姓名永遠活在一批人的生命裏,也鐫在教育的史冊上。作爲教師,我們將以什麼樣的姿態站立在講臺,我將給自己的學生留下什麼樣的記憶。——我想,如果我能這樣去思考,去工作,至少,我將站得比現在高。

當然,最好能如孔子所說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常存一顆嚮往之心,人也就活的充實自在了。真的,不管時代怎樣變化,富有愛心、陽光親和、育人有方、智慧聰穎、博學有愛的老師更受歡迎。

就讓我們盡力做這樣的老師吧!

《過去的教師》讀後感3

踏上工作崗位已經多年了,對於教師這個職業的快樂和艱辛有了更深的體會,也有了一些職業倦怠感,每天似乎都在疲於應付。而《過去的教師》這本書,讓我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動力和方向。這本書彙集了季羨林、錢學森、蘇步青、汪曾祺、豐子愷等名人大家對自己的學生時代以及恩師的回憶,書中記述了這些名人大家的老師是怎樣教書、怎樣治學、做人的,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昔日教育者的風貌,瞭解過去教師的生活狀況,瞭解他們的處世和治學之道。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民族危亡所承擔的那份責任。面對日本人的侵略,他們痛心疾首,傾其所有辦教育,讓學生們明白只有學習才能救國。在國家危難之時,他們又義無反顧地拿起了槍,奔赴戰場。在經歷文革不公平待遇時,他們心中念念不忘地還是那份教育,割捨不斷的還是那份教育的情懷。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的那份堅守。商友敬在先生在這本書的前言裏說:過去的教師很苦,他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不如今天豐裕,他們的工資待遇也不如我們高,還要遇到戰亂、災荒、顛沛流離,而且上有老下有小,養一大家子的人,他們的日子同全中國的老百姓的日子一樣,都在受煎熬。但是,從這一篇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活的很充實,很自得。因爲他們心中有理想,有對教育的理想,他們不是把教育當做職業來做,而是當做事業來追求。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超前的教育思想。教育是需要思想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很難培養出真正的大家,也很難支撐起一個民族的騰飛,錢學森在回憶中學生活時說他們那個時候沒有像現在這樣受罪。他們不怕考試,不突擊考試,沒有考不上大學的。不死摳課本,提倡多看課外書,並且有很多選修課,學生的知識面很廣。季老先生從小看《彭公案》、《濟公傳》、《七俠五義》、《封神榜》這樣的閒書。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們簡直是不務正業,但或許正是這樣寬鬆的環境,這樣淡定的教育方式才造就了這些大家。

讀了這本書,感動於他們高尚的品格。《過去的教師》的編者商友敬老師在本書的序言中寫道:教師的品格的高低,就在於他對學生的態度。《過去的教師》中的先師們還對學生的高尚人格進行薰陶,這讓學生們終身受益。陳志華教授在回憶自己的老師時說他已經記不清老師是怎樣講課的,但是老師怎樣教他做人讓他終生不能忘記,令我想到,今天的三維目標,三維目標雖然各有側重,但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們對立又統一,應該三維並舉,而不是選完成一個目標,再去完成另外一個目標。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更需要教師身體力行,以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感染教育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