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案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濃的散文,名爲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課文把秋天的雨作爲一條線索,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本課應以讀爲本,學生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識字、學詞、練句,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本。重視讀中積累好詞好句。下面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秋天的雨》教案範文吧!

秋天的雨教案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涼、留意、扇子、炎熱、”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積累好詞佳句。

重點難點:

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課文的教學重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教學中出示的詩、詞語、句子、動物過冬圖片、秋天景物的圖片)。

2、《秋日私語》音樂錄音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小詩,但是需要你們幫我填完整,填好了就送給大家,好嗎?

出示:

秋天的顏色。

穀子說:“秋天是()的。”

高粱說:“秋天是()的。”

棉花說:“秋天是()的。”

松樹說:“秋天是()的。”

土地說:“秋天是()的。”

小朋友說:“秋天是()的。”

大家一起來讀讀吧!

秋天的色彩真多呀!你們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出來嗎?

有位朋友告訴我:“秋天是五彩繽紛的'。”想不想去看看?讓我們一起走進《秋天的雨》。(板書課題)

在填詩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秋天的景物,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同時也爲學習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作好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指導識記生字,積累好詞好句

1、秋天的雨可神奇了。聽老師範讀課文,看看秋天的雨給大地帶來了怎樣的變化。(配樂朗誦)

2、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小朋友們也想讀讀嗎?

⑴自由朗讀課文,劃出課後雙線格里的8個生字。

⑵同桌之間互相指讀,看誰讀得準,記得牢。

⑶集體反饋。

①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字詞:“一把鑰匙、趁你沒留意、菠蘿甜甜的、銜來樹枝、油亮亮的衣裳”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教師指導兩個輕聲(鑰匙、衣裳)、區分“銜”和“街”、學生齊讀。

②出示句子:

“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這是兩個什麼句子?(比喻)誰會讀?(指導扇的讀音)指名讀、齊讀。

指導“枚、爽”的筆畫,學生書空。

③出示句子:

“橘子、柿子傾斜角擠我碰。”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這兩句又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擬人)誰來讀讀、齊讀。

指導“柿”字的筆畫,區分“喇”和“刺”。

⑷再讀②③中的句子,像這樣的好句子,課文中還有很多很多,你快去找找看,讀一讀。

⑸學生展示讀,教師適時鼓勵。

3、小朋友們讀得真好,現在和夥伴們交流交流:課文是從哪能幾個方面來寫秋天的雨的?

教師適時板書:

是鑰匙、是顏料、藏氣味、吹喇叭。4、再讀課文,體會秋天的美好。

要求:老師讀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學生讀後面的內容,最後一自然段齊讀。(配樂)

從教師的示範讀,學生自讀,讀詞語,讀句子,再到讀課文,不僅讀的形式多樣,而且讀有層次。學生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識字、學詞、練句,走進語言文本,體會感悟文本。

三、課後練習

1、抄寫本課生字新詞。

2、選擇你喜歡的詞句讀一讀,背一背,寫一寫。

第二課時

一、談話引入

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是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它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它還會吹金色的小喇叭呢!同學們是想看看秋雨的顏色、想聞聞秋雨的氣味,還是想聽聽秋雨的聲音呢?

二、品讀課文,讀中感悟,體會秋天的美好

1、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小組交流。

(你看到了什麼,你聞到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

2、個別彙報,相機點撥,朗讀體會:

⑴喜愛秋雨顏色的同學們,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嗎?給大家講講。

⑵課件展示(說一說,填一填描寫顏色的詞語)

()的銀杏樹()的楓樹()的田野

()的果樹()的菊花……

你知道秋雨還有哪些顏色嗎?想一想,仿照上面短語的形式說一說。

小結:現在你們明白爲什麼說秋雨“五彩繽紛”了嗎?

⑷你喜歡哪種顏色?把有關句子讀給大家欣賞。

⑸聽說秋天的雨滴裏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我們班哪位小朋友們被那誘人的香味勾住了?想象一下,說說看,秋天的雨裏還有哪些香味?(說中擴展)

⑹秋天到了,水果成熟了,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香味,令人陶醉!(引導朗讀)

⑺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不喇叭,同學們聽到了什麼?誰也聽到了?(喜鵲、松鼠、青蛙……)引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