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教學設計方案彙編八篇

爲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方面進行安排的書面計劃。那麼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彙編八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說“木葉”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鑑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做到融會貫通。

3、注意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設想

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並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

2、爲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來作“引子”進行遷移性練習的好文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詩歌的語言它在現實中的意義是有所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這麼兩個例子。舉“憔悴”(“爲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獨憔悴,荷戟獨徘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雨”(“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風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說明它們的在詩歌中的意義和在現實生活在的不同。(藝術美感和生活素材的關係)

爲什麼一入詩,它們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對統一的情感內涵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說“木葉”》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讀全文,把重要字詞句子摘錄在書右。

三、默讀全文,理清結構

1、(1-3)“木葉”爲詩人所鍾愛。

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兩個。

3、(7)總結

四、思考明確一個問題:古詩中爲什麼用“木”不用“樹”?

叫學生回答,老師補充明確:因爲“木”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五、作業:

思考:爲什麼“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從上節課的問題開始,從國旗下講話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說明思想是有傳統的,而文化、文學也是如此。再啓示學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

2、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涵,全是由“傳統”造成的;那麼什麼又是“傳統”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夠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涵。

3、除了上節課講到的“雨”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後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讓學生上來寫。

(意象分別有楓葉、柳、梅、菊、鬆、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意象

……

例句

意象特徵、暗示內涵

學生寫出的例句大體如下:

鳥:打起黃鶯兒/兩個黃鸝鳴翠柳/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恨別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決眥入歸鳥/柴門鳥雀噪/鳥鳴山更幽/羈鳥戀舊林/如隨啼鳥識花情/青鳥殷勤爲探看

雨:寒雨連江夜入吳/驟雨初歇/夜來風雨聲/渭城朝雨浥輕塵/紅雨隨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後/葉上初陽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齊/天街小雨潤如酥

燭: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雲母屏風燭影深/銀燭秋光泛畫屏/紅燭自憐無好計/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洞房昨夜停紅燭

楓葉:江楓漁火對愁眠/楓葉荻花秋瑟瑟/停車坐愛楓林晚/曉來誰染霜林醉/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柳: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情最是臺城柳,依然煙籠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須怨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頭/殘月臉邊明/楊柳岸曉風殘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煙籠寒水月籠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是故鄉明/舉杯邀明月/牀前明月光/近水樓臺先得月/明月幾時有/秦時明月漢時關

雪:飛雪連天射白鹿/獨釣寒江雪/樓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霧非霧/無可奈何花落去/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徑不曾緣客掃/花落知多少

日:夕陽無限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東邊日出西邊雨

杜鵑:杜鵑夜半猶啼血/杜鵑枝上杜鵑啼/望帝春心託杜鵑

風:山雨欲來風滿樓

鬆:靜聽松風寒

三、簡要評說這些意象的特徵和內涵。

鳥:有空遠感覺;

雨:一是清新可愛的雨,還有一個是憂愁的;

燭:相思情、愁別意

柳:留戀、離別含義

月:美麗、憂愁、冷清

日:多爲夕陽

四、課後作業:

在古詩中找一個意象,列出有該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詩詞(越新鮮越好,越多越好),並簡要說出其意象大致特徵及內涵。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學習目標:

1、感受書籍在我們生活、學習中起到的作用巨大。

2、學習作者用對比的方式展示書的神奇的寫法。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這首詩。

學習要求:

1、在對詩歌的誦讀中感受到書的神奇。

2、學習作者的寫法,試仿寫一節。

3、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感受到書對人類的神奇作用。仿寫詩歌。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課前蒐集資料,導入新課

1、說說和書有關的名言名句。

2、從這些話語中,你能夠認識到什麼?

3、小結,板書課題。

二、朗讀感知,把握內容

1、師範讀詩歌。

2、生試讀通課文。

3、交流評議朗讀情況。我們應該帶着怎樣的情感去朗讀這首詩歌?

三、讀中明理,掌握寫法

1、點生通讀全詩。

2、爲什麼作者爲用“神奇”二字來形容“書”?

3、課文中用了哪些事物和書作比,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4、仿照前兩段的寫法再寫一節,抒發你對書的感情。

5、交流,評議。

四、全文總結。

五、課堂作業

1、練習生字。

2、背誦詩歌。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王、助、哨”等14個生字,會寫“王、從”等6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理解內容;初步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區別。

3、在讀中領悟小英雄的行爲,表達出對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學習王二小那種智勇雙全、不怕犧牲的精神,培養學生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珍惜現實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自主識字、寫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交流感受;體會二小的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的掛圖(或幻燈片、課件)。

2、《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錄音磁帶。

3、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唱王二小》的歌曲,提問:你們知道這是歌唱誰的歌嗎?

(根據回答,板書課題“王二小”)

二、指導看圖,整體感知:

1、按順序一幅一幅地看,一邊看圖一邊按要求說圖意。

⑴ 每幅圖上畫的都有誰,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做什麼。

⑵ 仔細觀察圖上人物的動作、神態,想象他們在想什麼,要做什麼?

2、把四幅圖的內容連起來,在小組內說一說。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注意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標出生字,並多讀幾遍,不懂的地方標上問號“?”。

4、檢查自讀情況進行正音。注意指導:“員、英。是整體認讀音節;“響、雄”是三拼音節:又是後鼻音;“助”的聲母是 zh ,不是 z。

5、一邊看圖一邊細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共分幾段。找出圖文對應的部分,然後看圖想讀,弄清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課堂練習,鞏固所學:

1、認讀卡片,鞏固生字讀音。

2、自由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認讀字詞。(先帶着拼音讀,再去掉拼音讀。)

二、品讀感悟:

1、學習1~2段,明白二小帶敵人進埋伏圈的原因。

⑴ 自由讀

⑵ 出示句子:

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幫助八路軍放哨。

簡介抗日戰爭的時代背景,幫助理解“兒童團員”、“常常”、“放哨”、“掃蕩”的意思。

⑶ 句式訓練:

一邊……一邊……

⑷ 觀察圖,想像迷了路的日本鬼子看見二小時的情景,誰能來說一說、演一演。

過渡:

面對自己痛恨的日本鬼子,二小他是怎麼做的呢?

2、學習3~5段,感悟二小是個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小英雄。

⑴ 自由讀,初步感悟:你覺得二小怎麼樣?從哪幾句話可以看出?

⑵ 小組討論,彙報。

⑶ 出示句子:

王二小把敵人帶進了埋伏圈。

敵人被王二小帶進了埋伏圈。

指名讀或齊讀,想想這兩句話有什麼區別。

⑷ 理解“四面八方”,想像上了當的敵人心裏會怎麼想,怎麼做?演一演。

⑸ (輕緩、悲痛的語氣)知道自己上了當的日本鬼子竟殘忍的殺害了小小年紀的王二小,八路軍叔叔們含着眼淚,高喊着:“衝啊 !爲王二小報仇!”消滅了全部敵人。

①體會八路軍叔叔們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讀一讀最後一段。

三、昇華情感:

1、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王二小的神態,想象出王二小的語言、行動和內心活動,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2、找出文中最打動你的句子讀一讀,讀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樂曲爲伴音,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隊活動課開展“學習小英雄、爭當小英雄”活動。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課前透視】

影子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人類形影不離的朋友。課文以簡潔、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出了影子的這一的特點。兒歌共兩小節,用比擬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說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潑、親切,充滿了童真童趣,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能引起孩子們的強烈的內心感受。課文配有兩幅插圖,俏皮可愛的小朋友在陽光下和影子快樂地玩耍,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激發學生閱讀的願望。

對於影子,學生都有一定的體驗,也很感興趣。所以教學中應該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一個活潑、有趣的氛圍,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自我發現、自我實踐中學知識,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求異精神。根據課文親切自然、生動有趣的特點,以識字爲基礎,讓學生在朗讀和背誦中放飛激情,抒發自己的獨特感受,產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願望。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3個字。認識兩種筆畫“ㄅ”和“?”和兩個偏旁“犭”和“宀”。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識別“前、後、左、右”四個方位。

4、認識有關“影子”的一些現象。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信息資料】

1、課件或掛圖,生字卡片。

2、手電筒、玩具,每組一份。

3、鐵絲。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切入舉偶

1、遊戲:同學們,我們一起到操場上去做“踩影子”的遊戲好嗎?在踩影子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用腦思考:你發現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教師和學生一起遊戲,邊玩邊引導學生觀察,啓發學生髮現影子的特點。再回到課內交流,揭示課題。)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遊戲,讓學生對影子有了更感性的認識,讓他們深刻地體會到,語文課的豐富多彩,在愉快的環境中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熱情。回到課內的交流,爲學生提供了口語交際的空間,熱烈的教學氣氛爲教學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2、板書課題:影子。問:誰會讀這個詞?你是在哪裏認識“影”字的?怎樣記住它的?(齊讀課題,指導讀好“影”的後鼻韻母,“子”的平舌音,讀好輕聲。)你見過影子嗎?在哪裏見過?都什麼時候能見到影子?看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從已有的識字經驗入手,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學詞,增強學生對識字的信心和有成就感。從學生的認知出發,交流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暢所欲言,發展語言和思維的同時引發了對影子的興趣。)

二、初讀

1、你們想知道課文是怎麼寫影子的嗎?請打開書自己讀一讀吧!(自由讀文)

2、在讀書中遇到不認識的字該怎麼辦?(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以用筆圈上,藉助拼音幫忙,也可以請同學幫助,還可以請教老師、家長,……)

(滲透學習學法。引導學生自己解決讀書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學會讀書,學會學習,激發他們在生活中不斷地交流、探討的願望。)

3、現在就用你自己的方法讀書吧!(邊認字邊讀課文。)

4、組內互評。

5、指名讀文,集體評議。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朗讀的評價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狗、它。問:這兩個字你認識嗎?它們的偏旁是什麼?怎樣記住這兩個偏旁和這兩個字?

2、拿出生字卡片組內交流識字方法。(教師參與其中,指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認識漢字。)

3、彙報:請小老師介紹認識這11個生字的經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一下。

4、開火車認讀生字生詞。

5、遊戲:摘蘋果。蘋果樹上的蘋果後面藏着生字寶寶,摘到蘋果把字讀正確就得到蘋果了。

(在識字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識字積累,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進行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學習。)

四、熟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給學生大膽發言創造機會,指導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

3、自由選擇讀,你喜歡哪部分就讀哪部分。

4、多種方式練讀。(自由讀,個別讀,同桌對讀,小組讀,你讀我評,男女生賽讀……)

五、感悟

出示課件或掛圖,指導觀察:影子都象什麼?爲什麼說影子像小黑狗?影子是好朋友?說影子是個“小花狗”行不行?爲什麼

(創設情境,讓學生真實地體驗到影子的特點以及課文語言的形象生動,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熱情。)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要求] 1·通過觀察圖畫,理解課文,欣賞荷花的美麗,培養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學習作者觀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樣把看到的、想到的結合在一起寫清楚的。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仔細看圖,展開想象,能力,想象能力。

2·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前3自然段的生字新詞,讀懂荷花美的句段。 3·練習用 "有的……有的¨…·有的"寫幾句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前3自然段。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人 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那你知道大作家葉聖陶老爺爺喜歡什麼花嗎? 有一種花,古人曾讚美它《出淤泥而不染,就是葉聖陶老爺爺喜歡的花—荷花。你想跟老師一同去欣賞那滿池的荷花嗎?。

二、觀察畫面。

1·從整體人手,觀察畫面。 (以學生爲主體,要求按一定順序觀察畫面,並有層次敘述。鍛鍊學生觀察力及口語表達能力。) 2·完整複述。 說說這幅圖畫,再談談你看了這一池荷花的真實感覺。 (不要強求意見的一致。)

三、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詞句。 注意:"脹"是翹舌音,要與"寶藏"的"藏"區分開。

2·交流不理解的詞語。 挨挨擠擠 — 本課形容荷葉長得很密,互相擠在一起。 展開 — 張開,鋪開,伸展。本課指荷花開放。 飽脹 — 飽滿得發脹。本課形容即將開放的花蕾。 翻翻起舞 — 形容輕快地跳舞。"

3.逐段讀文,理清層次。 這麼美的課文,老師讀課題,誰願意讀哪個自然段,就站起來讀。

邊讀邊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寫出了畫面的內容,剩下的內容寫的是什麼? (本環節意在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理清層次,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四、細讀課文,讀中感語。

1·荷花有香味嗎?你怎麼知道的?應該帶着什麼樣的感情讀? (讀出看花的急切心情。)

2·小組合作學習第2自然段。 先自由讀,喜歡哪個句子就畫下來,多讀幾遍,然後小組交流, 你讀懂了什麼就說什麼。 (培養組內同學的合作精神。)

3·引讀第2自然段,試着背誦。 (本環節紊在讓學生積累好詞佳句。)

4·討論式學習第3自然段。 理解重點句 "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 (討論申取長補短,提高學生分析力、表達力。)

5·指導朗讀。 本文清新優美,要讀出文章內在的韻味,受到美的陶冶。

五、課堂練習。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課堂導入巧

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預習了《驚弓之鳥》,誰能告訴大家“驚弓之鳥”寫了件什麼事?(生答略。)大雁的母親悲哀欲絕,堅決要爲小朋友報仇,因此將更羸告上了法庭。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森林報》記者小雁發來的消息。

(課件:出示《森林報》)

本報訊大雁之死,使大雁母親悲哀欲絕,它認爲是可恨的更羸害死了自身的小朋友。據悉,死者的母親已上訴,狀告更羸,而更羸直喊冤枉,說造成大雁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他,因此,雙方將分別請辯護律師爲自身辯護。至於結果如何,本報將追蹤報道。

《森林報》記者小雁

師:大雁的母親和更羸要分別請辯護律師爲自身辯護。(稍停頓)大家想不想做一回小律師?

生:想!(歡呼雀躍)

師:好,現在就讓大家做一回小律師。願意爲大雁辯護的小律師坐到——

(師出示“原告”、“被告”牌子。)

生(興奮地):原告席。

師:願意爲更羸辯護的小律師坐到——

生(齊):被告席。

師:(戴上法官帽,莊嚴地)各位小律師請注意,請你們速讀課文,將有利於自身的證詞圈出來、劃出來,然後可以相互議一議,幾分鐘後將正式開庭!

研討:

《語文課程規範》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爲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勝利的機會。讓學生當一回小律師,這種特殊的角色設置一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這樣的情況下,讀書也就成了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爲,積極性自然比爲讀書而讀書高。另外,正如週一貫老師所說,“在開放的課堂裏,學生對課文的解讀是個性化的。學生們從自身的感悟動身表達各自不同的見解,經常會造成意見分岐,而這種分岐會十分有助於認識的深化和學業的推進。”小律師的各執一詞,正是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的有力契機。

  二、文本利用實

被告律師:大雁已經受過箭傷,它的傷口還沒有癒合……

師:你怎麼知道大雁已經受過箭傷?法律是講求證據的,你的證據在哪呢?(生手足無措)

師:證據在課文中。

被告律師:(讀第九自然段。)

師:從這一自然段,能看出大雁受過箭傷。可是本法官覺得你的推理力度不夠,你看看這樣說會不會更好。(打開課件)

原告(或被告)律師請注意:我的證據在課文的第____自然段,它是這樣寫的________,這說明了__________,所以我認爲____________。

你試着用這種方式說一下。

師:在後面的辯護中,各位小律師最好也用這種方式。

研討:

“按要求爭辯”,這個切入點琢磨得好,既使學生重視了文本的學習,又使學生將雜亂、模糊的思維引向了清晰、有序的軌道,教給了爭辯方法,提高了思辯水平,很好地體現了“知識、能力與過程、方法”的整合。

  三:學生參與活

原告律師:被告律師請注意,課文第二自然段是這樣寫的: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這說明大雁受過箭傷,並且孤單失羣。假如不是更羸拉弓射它,大雁完全可以回家養傷,就不至於死了,所以我認爲更羸是有罪的。

師:原告小律師,你從哪裏看出大雁受過箭傷,並且孤單失羣呢?

原告律師:課文中說大雁慢慢地飛來,說明它已受過箭傷。

師:那孤單失羣呢?

原告律師(稍停、思索狀):課文中說是“一隻大雁”。大家都知道大雁總是成羣結隊的,要麼排成“人”字,要麼排成“一”字。

師:這說明了更羸是怎樣的一個人?

原告律師:很善於觀察,很聰明。

師:對,善於觀察,又善於動腦的人。更羸觀察得那麼細緻,可我從你剛纔的朗讀中並沒有聽出大雁在空中慢慢地飛,也聽不出它孤單失羣,叫聲悽慘,你能再讀一遍嗎?

原告律師:(有感情地讀)

師:很好,請坐。哪位小律師還想讀一下?

(很多同學舉手,躍躍欲試)

師:既然這麼多小律師想試一下,我建議想讀的小律師站起來,大家一起讀。

生:(讀得很有感情)

師:從剛纔各位小律師有感情地朗讀中,我彷彿看到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孤單地在空中飛翔,它的叫聲是那麼悽慘。被告小律師,你們是不是也被感動了?

被告律師:法官大人,我提出抗議。因爲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法制社會,雖然大雁很可憐,但罪不在更羸,因爲更羸並沒有用箭——終究法不容情。

(笑聲、掌聲)

師:你說得很有道理,法不容情。

(這時,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小律師們爭先恐後地發言,各抒己見。)

研討:

俗話說:“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教師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越大,他們越學得興趣盎然。在這樣的情況下,連“法不容情”之類的詞語也能隨口說出,也就缺乏爲奇了。贊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和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和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正是由於教師發明性地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景(法庭)中,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充沛地激發出來,整個課堂高潮迭起,精彩紛呈。課堂精彩哪裏來?“課堂因學生的精彩而精彩(特級教師韓春梅語)”;學生精彩哪裏來?從本課例不難看出,教師巧妙的公開課教案、對學生的充沛尊重、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出彩”的重要原因。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2.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大膽,對充滿童稚的遊戲有切身的體驗和濃厚的興趣,但他們往往忽視了遊戲中蘊涵的藝術和美。讓他們結合自身的實際體驗,自主探究,有助於提高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故確立了第一個教學目標。

中西方藝術博大精深,學生了解一些它們的差異,可提高自身的審美觀、價值觀,從而提升人文素養。故確立了第二個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難點:體會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藝術特點。

  [教學準備]

1.收集整理有關作者的資料。

2.師生共同製作多媒體課件。

  [設計思路]

1.“語文課要給學生一點什麼?”我認爲應是讓學生的心靈得到自由放飛,在向生活的拓展中,讓學生得到人文的薰陶,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視聽效果,採用“激趣——感知——品讀——欣賞——遷移”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感觀,讓學生覺得語文課不僅有語言的文學美,而且有畫面的藝術美,覺得上語文課既是知識的獲得過程,又是一種美的享受過程。

2.改變以往語文課知識的構建方式,由單純的教師傳授轉變爲師生雙方參與的互動,營造師生間和諧、平等、民主的語文課堂。學生自主地讀、說、悟,教師恰當地引導、調控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合作交流學習中,師生共同體會童稚的活動中蘊含的藝術和美。

  [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演示。)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嗎?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

請同學們再來聽首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當我們唱起這樣的兒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兒時的夥伴玩影子、玩各種有趣的遊戲,從中獲得了對生活的美好體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啓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充滿童稚的兒歌,更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爲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學習本文的熱情,爲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師: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是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檢驗了課前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配以輕音樂,學生輕聲朗讀。學生回答有因難,教師可提示,文題是“竹影”,它是以寫景爲主,還是以寫人物活動爲主?)

明確: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爲品讀課文作好鋪墊。)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找到後在小組內朗讀,然後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範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後,讀相關的語段時感情就會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五、拓展欣賞

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啓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夥伴們從一次無意的遊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

(多媒體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配音樂。)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解釋,反而會“越描越黑”。藉助多媒體的視聽效果,加以音樂的陪襯,學生憑藉自身的審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加了語文課的容量,使學生得到藝術的薰陶,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六、口語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語文學習要基於教材,但又不能僅侷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遊戲引發的體驗,應避免圍繞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說教,而應注重對藝術發現的認識,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對學生自身修養的培養。)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穫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演示板書。)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童心,你就能擁有陽光般的快樂;只要你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就會發現在平凡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

(學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觸動了學生的靈魂,就能讓學生說出自己最深的體會,教師的寄語,讓課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去進行語文學習,拓寬了語文課堂的寬度。)

豐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愛好美術,跟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1921年赴日學習音樂和美術。回國後,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建國後,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工繪畫、書法,亦擅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著有《音樂入門》《緣緣堂隨筆》《豐子愷書法》等。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摘要:質疑,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氣氛,培養創新意識。質疑,能開啓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多思 創新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創新的時代需要創新的人才,創新的人才需要創新的教育來培養。作爲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什麼途徑,什麼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創新意識

愛學生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著名的特級教師魏書生無論走到裏,都能很快與學生達成一種和諧融洽的關係。那富有感染力的容,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般的教學語言令人賞心悅目。這都給我們很大的啓示: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寬容的新型師生關係,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於發表獨特見解,將其創造潛能發揮出來。

1、學生課堂上敢插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有了疑,才能啓動創造的閘門。觸發想象與思考,敢於質疑,才能發展創造思維能力。

2、學生敢對教材說“不”學習《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時,有學生對標題提出異議:本文是按時間順序介紹書籍演變的說明文“從??到??”的句式表明最早的書籍是甲骨文,並非書籍的雛形,所以,師生達成共識,本標題不能準確說明書籍的演變過程。

3、學生敢對教師說“不”人非聖賢,敦能無過?教師應鼓勵學生指出自己的錯誤。如老師範讀課文哪個讀音不準,教師板書哪個字筆順不對,學生總會指出,糾正。

二、樹立敢疑的信心,培養創新意識 疑就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