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未來學校》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未來學校》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未來學校》讀後感1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現有教育體系固化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未來學習將會變成終身化的學習,以課程爲王,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學習;能者爲師,各個領域的專家引領學習;父母會成爲教育的參與者和陪伴者;國家調控,自主預約學習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好的書;學習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校將是彙集美好的中心!結合朱老師的觀點,我有幾點體會:

一、學校的辦學模式將發生改變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術應用會更加廣泛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展到互聯網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互聯網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三、教師角色和作用將發生變化

教師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着,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四、學生的培養將更個性化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許多新職業。教育應更注重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未來教育將打破傳統,更大的解放人的學習力。未來學校的暢想,非常有可能會實現。在未來,我們有機會選擇成爲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未來學校》讀後感2

今年我有幸讀了《未來學校》這本書,通過讀這本書,我也學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學習中心這個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爲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

書中也提到了未來教師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首先教師要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能機器人共處,讓它爲我所用。未來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因此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這是未來教師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爲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爲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優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徵,在一個學習中心,或者學習同一種課程的父母,彼此之間都是天然的最佳學習夥伴。父母成爲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纔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狀態,更是未來教育最顯著的特徵。

通過學習《未來學校》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變化都是時代進步,大勢所趨,必然結果。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必將在未來的教學與學習中佔據重要的部分,因此作爲教師的我們必須起好帶頭作用,不斷的學習各種知識來開闊眼界,提高自己。

  《未來學校》讀後感3

去年11月份看《未來學校》的時候我還在想,這裏面未來學校的樣子應該離我們還很遠吧。那麼巧,春節我們經歷了史上最長的寒假,老師們紛紛“改行”做了十八線主播,學生們各自在家裏通過網絡的方式自主學習。哇,未來已來,在我們老師和學生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就是以這樣突如其來的方式地來了。作爲老師,我們和學生一樣,茫然失措,匆忙應對:

課堂不再只是學生和老師的課堂,家長們成了旁聽,每一堂課都成了對家長開放的公開課,這也許就是未來學校的老師們將共同面對的一個挑戰。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比如有的老師在講授新知識的時候插入了有趣的視頻,並將課堂上要講授提綱詳細寫下來,不僅讓學生每節課都能有驚喜,又不容易犯錯誤;也有英語老師選擇整堂課全英語,以便家長聽不懂,結果導致了學生也聽不懂。前者從改進自身課堂趣味性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後者從減少受衆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作爲對象是初學階段的中國小生來說,這兩種方式的利弊從學生開學後的情況來看,顯然是前者優勢更加明顯。因此,我們老師在未來應該學會第一件事應該是:積極面對問題,以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課堂質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網課期間看到不少文章指出一個問題,這次疫情將導致學生的成績嚴重分化。現實確實如此,自律性好的學生不僅每天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還針對作業量不足的問題自行買了練習;自律性不好的學生,有家長管的稍微好一點,沒有家長管的簡直就是完全放飛自我的狀態,上課打個卡,作業靠百度,連最基本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返校後,自律性好的學生成績大幅度進步,並能較快適應開學後的生活,整個學期下來成績一直保持不錯;而自律性差的學生優秀生變中等生,中等生變差生,並且開學後較難適應開學後的生活,整個學期下來基本沒有明顯進步。這也將是未來學校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我們需要如何應對呢?如果以未來學校的學習中心的形式學習,對學生的時間管理和自律自強等思想教育刻不容緩,課堂的也將更多指向學習方法的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老師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專業素養和教育水平要求會更高。因此,我們老師需要學會的第二件事是成爲能者:拓展閱讀、拓寬視野以更好與家長溝通,幫助他們一起成長,實現更緊密的家校合作;學更多心理學知識、社會學知識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並幫助他們做更合理的選擇;在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學歷水平的同時,要學習更多的適應未來教育的技能,比如運用計算機軟件的能力。

開學之後,面對學生間的差距問題,老師們絞盡腦汁去彌補。我們班級採取的方法是師徒制,及小組組員間的互助學習,這種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式學習確實是較爲有效的學習模式。未來學校也將是這樣,傳統教室不再是必需品,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怎樣去學習,甚至可能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學習同一個課程,因此未來我們還需要學習開創全新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路漫漫其修遠兮,要想適應未來,我們要學還有很多很多,資源的整合能力、學生的評價制度、創辦“學分銀行”……未來的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嘗試與歷練,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勝任未來教師這一沉甸甸的職務。我相信,教育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朝着自己喜歡和有天賦的方向發展,終身學習亦會真正貫徹我們的一生。我將努力學習,並在工作中不斷嘗試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爲“未來學校”這一天的完全到來做好充分準備。

未來已來,學習不止!

  《未來學校》讀後感4

互聯網爲教育變革提供了條件,傳統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我們今天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爲互聯網,因爲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傳統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說到學習,大家馬上想到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習中心”。針對當下諸多教育痛點,朱永新對未來教育趨勢做出了預判: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一、互聯網引發的教育變革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發生着變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傳統的教室和學校會不會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當然的學習場所?未來的教育趨勢會是怎樣?由誰來學、誰來教?學什麼?怎樣學?如何判斷學習效果?父母應該做些什麼?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教育學家朱永新結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案例,對未來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詳細構想的預判,爲教育者們梳理了一條通往未來教育的清晰行動路徑。

朱永新認爲,教育變革,雖然不像社會革命那樣,有強烈的人爲干預的色彩,但是我們可以主動迎接、主動介入通往未來的教育趨勢,這個趨勢就可能會向着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我們已經來到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已經站在了未來學習中心的門前。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教育世界。

  二、周而復始的學校生活

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不管願意不願意,不管對講課的內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規蹈矩地坐在教室裏,一憋就是整整45分鐘。下課之後,上個廁所,短短10分鐘,接着又是一節課。周而復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門。

每年七月,一羣同年的畢業生離開校園。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

書本,翻來覆去。學生,人來人往。每逢寒暑,師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槍入庫”,各自安排。這,就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學校生活。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學校生活,是天經地義的嗎?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學校生活,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不再繼續,學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齊劃一地出現在同一個校園、同一間教室,學習的時間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的內容完全由學生自己選擇?

  三、未來學習中心潤物無聲的變化

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這一切,很可能會變爲現實。我相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這,就是我在本書中提出的對未來教育趨勢的預判。我相信,我們今天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爲互聯網,因爲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本書中,朱永新想說的僅僅是互聯網對未來學校形態的改變,以及進而引發的教學模式的改變。這本書爲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教育藍圖:即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學校。未來的某個時候,人們會覺得我們今天看來好像天方夜譚的“學習中心”,是那麼順理成章。

未來,物理形態的學校,鋼筋水泥、磚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還會有,圍牆也可能依然在,但是,傳統的學校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說到學習,大家馬上想到的不是“學校”,而是“學習中心”。

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房間都需要預約。

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以“校長室”“行政樓”爲中心的領導機構,表面上看,可能有點像今天北上廣的創業孵化器。

未來的學習中心,可以在社區,

也可以在大學校園,類似於好未來、新東方這樣的培訓機構,也可以成爲學習中心。

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統一的教材,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學制。孩子可以8歲上學,也可以5歲或者12歲上學;15歲的孫子可以跟75歲的爺爺在同一個課堂上同樣的課;年輕的父母也可以與自己的孩子學習同樣的內容。

未來的學習中心,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師將變成自由職業者,“能者爲師”將使今天的教師資格證變成歷史。未來的學習中心,教師是自主學習的引導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師將變成自由職業者,“能者爲師”將使今天的教師資格證變成歷史。

未來的學生,完全能夠做到一人一張課程表,而且隨時調節學習內容,但將沒有必要像現在許多學校的學生那樣在不同教室之間行走。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裏或者在學校的圖書館、學習室等,通過網絡學習、團隊學習.自己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大部分問題:而且網絡通過大數據的方式自動記錄他們的學習過程。作爲評價的依據。學生的學習.將是基於個人興趣和解決問題需要的自發學習,是零存整取式的學習,是大規模的網絡協作學習。學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師爲他們提供完整的知識結構.而是通過自主的學習建構來滿足自己需要的個性化知識結構。在這樣的學習和建構中,學校、課程、學分、學歷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學到了什麼、我分享了什麼、我建構了什麼、我創造了什麼”。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當傳統的學校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時,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間的關係,都將被顛覆,換個場景,馬上就變換了身份。

眺望未來學校,我們會發現:傳統意義的學校可能不復存在,但是教育是永恆的,學習是永恆的。教師職業也許換了個名字,但是作爲學生學習的夥伴,對於未來教師的素質要求將會更高。

我們無法預測這一天在什麼時候到來。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這一天正在逼近。從現在開始,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新興的學習方式之間,會有一個相當長的共存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有人會大膽探索,從而成爲時代的弄潮兒;有人會跟上步伐。從而成爲跟進者;有人會無動於衷,只能成爲落伍者,最終被時代所淘汰。只有看清這個趨勢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頭。才能執未來教育之牛耳。

《未來學校》對於未來學習中心的構想,對於打破傳統學校的年級、班級、學校的組織形式的設計,對於“互聯網+教育”的運用,以及對於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等新型課程的研發,對於我們的教育改革極具參考借鑑價值。

  《未來學校》讀後感5

翹首以盼,我的`《未來學校》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姍姍來遲;手不釋卷,我被朱永新老師的關於“未來學校”的言辭再次震撼。

  一、封面語言震顫心靈

“對未來教育趨勢的預判: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學習中心?未來的學習中心長什麼樣?和我們現在的學校一樣嗎?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教?還需要我們老師嗎?需要校長嗎?未來的學習中心還像現在這樣,六週入學,一個年級一個年級的完成義務教育嗎?

四字激起千層浪,無數的問號在我的腦海盪漾。對《未來學校》的渴望,迫使我廢寢忘食的看了一遍,又品了一遍,又開始了細細咀嚼……

  二、好奇話題數次翻閱

學習中心,貫穿全書的一個概念;圍繞未來學習中心,朱永新老師在《未來學校》一書中深入探討了八個問題。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問題有三。

(一)未來的學習中心,長什麼模樣?

未來的學習中心,打破了傳統的學校概念。他可以是網絡型的,也可以是實體型的,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可以跨區域甚至是跨國界未來的學生。不管是國小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可以在這個學習中心學習數學,可以在那個中心學習藝術,只要是學生需要的課程,就可以去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沒有圍牆的校園,甚至是虛擬的網絡空間。沒有所謂的固定教室,想學什麼叫提前預約;每個學生有自己獨屬的課程表,獨屬的學習內容和時間;沒有周末、禮拜天,沒有寒暑假,只要你願意學習中心全天候開放;沒有嚴格的入學年齡,不必六週就揹着書包上學去。只要你成績夠好,12歲也可跨入大學的“校門”。

未來的學習中心,同一課堂上年齡不再是單一。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一起學習,一起遊戲;未來學習中心的教師將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就像我們現在的網絡課堂,屏幕那端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更可以是年輕的爸爸媽媽,我們通過釘釘授課的內容,也不再是單一的教材內容,我們可以聽劉殿波老師講《用閱讀架起親子溝通的橋樑》,也可以聽朱永新老師講《成長六字訣——信望愛學思恆》;我們可以傳遞知識膠囊,也可以共賞優質的教課資源……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自由的;不必整齊劃一,沒有集中組織。每個學生所用教材也分爲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挑戰級別。學生可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自由的安排學習時間。想一想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二)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學?

孔子早就說過“有教無類”,想學的就是學生;未來的學習中心,想學的就來學。在這個問題上,朱永新老師重點討論了兩個關鍵詞:有教無類和混齡學習。

1.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認爲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學習,所以應該一視同仁對他們進行教育,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智慧;只要肯虛心向學,交上十條幹豬肉,都可以成爲他的弟子。看到這兒的時候,我的腦海中首先想到了我們的控輟保學工作,爲了確保“兩基”(基本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的鞏固和提高,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抽出老師對戶籍在本區域,人在他處上學的學生進行家訪、電話訪等多種形式的行動,以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學上,都在上學。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爲義務教育略盡綿薄之力,內心還是很高興的。

我還想到了我們學校午讀時間的趣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每個學校每個班裏總會有那麼一兩個讓所有科任老師頭疼的學生,啥也不學,啥也不會。趙延軍校長就在午讀時間,把他們組織起來,大大小小有13個,給他們講繪本。有一次我們班的學生回來後興奮地說:“老師,今天校長給我們講了《安娜的新大衣》。校長還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我還聽同事多次說道,他們班的萌萌,一到中午就興奮的不行,總是早早的就告訴她,“一會兒呢,我們要去聽校長講繪本。”

也許這兩件事跟“有教無類”關係不大,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這些孩子都讓我感覺到,每個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有選擇自我喜歡的自由。

2.混齡學習

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一生一世學不了”。未來的學習中心,少年兒童可以來學,父母也可以來學,老年人也可以來學,不同社區、不同城市的學生都可以來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同學和小同學可以互相幫助,取長補短,能者爲師。

(三)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教?

答案很簡單:能者爲師,誰能教誰教。

朱永新老師說:“智能機器人重出江湖,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從教。”那麼,真人教師是否會被淘汰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須做到兩條:一是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共處,讓智能機器人爲己所爲。教育是“人的事業”,教學不是冷冰冰的,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裏,而是師生之間無時不在的情感交流。

就像這次因爲疫情一再延期的寒假,因爲疫情只能釘釘的課堂。孩子們離開了熟悉的學校,離開了真人教師、同學,離開了真實的學習環境,有些孩子就變得無所適從;不能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接受老師知識的傳遞,不能跟隨教學程序思維靈動;沒有了學習的氛圍,周圍的一切都成了誘惑,什麼電腦、電視、手機遊戲、各種零食,都在無聲地召喚着他們;有些孩子難以忍受誘惑就沉迷遊戲,抖音刷上癮。家長管不了,老師就開始了艱難的說教之旅——電話、釘釘、語音和視頻,跟孩子聊天,詢問聽課說說作業,談談天侃侃地,孩子終於說:“老師,我今天一天都沒有打遊戲了!”好吧,一顆心開始悄悄落下。

未來的教育會更具情感性和互動性,未來的教師更應該增強自己的親和力,努力成爲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爲學生的成長夥伴,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朱永新老師在文中說:“以未來照亮現實,是我們這一代人教育的使命。”因爲任何事業都可以不談理想,惟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沒有理想,但孩子一定要有夢想。夢想是希望,是創新,是未來。一個擁有夢想的孩子,就有了無限的可能;一個擁有夢想的事業,在未來就會有無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