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讀後感800字

我的大學的作者高爾基本人出身貧寒,有着不幸的童年。《我的大學》不僅封面引人注目,《我的大學》的內容也是我們應該去思考和反思借鑑的。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我的大學讀書感悟,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的大學讀後感800字

  我的大學讀後感篇1

昨天,姑姑給我帶來了一本書——《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因爲沒事做,我便拿出來細細的品讀。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著名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生活和命運的描寫,展現了俄國十月革命前一位進步青年的成長經歷

小主人公阿廖沙(高爾基的小名)在父親去世後,阿廖沙跟隨外祖母和母親來到外祖父家的這段時間,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優美故事的薰陶;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爲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還和他所接觸到的“第一個優秀人士”——“好事情”交上了朋友,但“好事情”卻因爲自己的特立獨行而備受衆人排擠。

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阿廖沙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這種“令人窒息、充滿可怕”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童年時光。

在他十一歲的時候,母親不幸去世,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便走向社會,獨立謀生。他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當過雜工,飽嘗人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此後,在裁縫妻子、“瑪爾戈王后”的幫助下,他在書籍的海洋越遊越暢。書籍開拓了他的眼界,激發了他對正義和真理追求的決心,五年後,他懷着進大學的希望去了喀山。

十六歲那年,阿廖沙懷着進大學的希望去了喀山。但現實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以他的條件要上大學只是個夢想,希望破滅後,他不得不爲生存而奔波:住“貧民窟”、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店工作……在和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他投身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阿廖沙在這所大學裏,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的意義、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我的大學讀後感篇2

這是19世紀的俄國作家高爾基的一部着作。這本書就是對自己最苦難的下層生活的藝術記錄。讀了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很深入地接觸到了在高爾基時的社會和人們是怎樣的。

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歲喪父後,她的母親便改嫁了,於是他住到外祖父家。11歲時,母親去世,外祖父所開的染坊破產,家境逐漸走向貧困,自私、勢利的外祖父十分不滿外孫給自己增加的生活重擔。可是,外祖母卻很疼愛自己的外孫,以後,她和外祖父便分了家產(被迫),即便她分到的東西很少,但都不抱怨,依然和外祖父共居,不計較外祖父的“任性”。

於是,高爾基走向了“人間”。他當過學徒、在輪船上洗過碗碟,在碼頭上搬過貨物,還幹過鐵路工人、麪包工人、看門人、腳伕、據木工、園丁……年滿16 歲之前,小小的高爾基便從事過7種職業。幼小的他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受盡了種種虐待與壓迫。一路上,他遇到了被他暗自稱爲瑪格特王后的優雅美麗的女人,她有很多書,也很願意借給高爾基看。在高爾基看來,瑪格特王后總是那麼美麗、善良,並且擁有高尚的品質和對讀書的愛好。不像裁縫的小妻子那樣,光有漂亮外表的瓷娃娃。

1994年,高爾基懷着上大學的渴望來到了碦山,到了碦山才知道上大學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夢想。他很快成了流浪大軍中的一員。通過好友傑里科夫,高爾基接觸到了民族粹派大學生們,在朝不保夕的困苦日子裏,高爾基刻苦自學,爲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高爾基的一生中,我似乎隱隱約約地看到了什麼,是堅持?是刻苦?這一切都是,至少,他還是個“大寫”的人。或許,我也應該從他身上學到些什麼,如:像他一樣樂觀面對困苦的生活,對閱讀書籍的癡迷,對學習的渴望……

面對現實生活,我們更加應該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這一切來得多麼不容易,公主皇帝的家庭,設施齊全的學校,和睦相處的社會……我們現在還小,也不能對社會,爲國家做出什麼巨大的貢獻,唯一對曾經爲國家做出奮鬥的科學家、用筆當武器的文學作家、辛勤培育下一代的老師們的回報,便是:珍惜現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的大學讀後感篇3

在讀完了高爾基的《童年》後,我才明白我的童年時多麼的幸福;在讀完了高爾基的《宰人間》後,我才更珍惜現在的生活;在讀完了高爾基的《我的大學》後,我才更對大學的生活充滿了好奇……

童年時的高爾基生活在一個黑暗的社會底層,受到了外祖父和舅舅們的虐待,就連同齡的哥哥們也常常欺負他,年幼的高爾基只有在外祖母的身上才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芒。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根本不知道他父親是個怎樣的人,他們外祖父和舅舅們經常在阿廖沙——高爾基面前批判他的父親,也只有外祖母認可他的父親,他的舅舅們很恨他母親,怕她回來要求分家產,所以常常鬧着要分家產。那個家整天充滿着暴力。許多阿廖沙的親人都死去了——母親,舅媽……無緣無故,令人心生畏懼。

到了阿廖沙十一歲時,他便走向社會,開始打工掙錢,外祖母將他送到她妹妹家裏,希望可以在那個家裏和她妹妹的兒子學畫畫,但是她的妹妹十分刻薄,經常虐待阿廖沙,而且常常與大肚子的媳婦發生矛盾,生活一團糟,外祖母和外祖父經常搬來搬去,生活也不好,後來阿廖沙一氣之下去輪船上工作,掙了七盧幣後因一些事又被船長趕下船,之後又回到了外祖母的妹妹家,後來,他又遇見了很多人,很鼓勵他讀書,致使他在詩集裏找到了自己的追求。他曾在一家聖像店裏工作,他經常讀書給那些工作者聽,他們都很喜歡他。不過,最終他還是離開了那兒又回到了外祖母妹妹家工作……

當高爾基隻身來到喀什,走進了“社會大學”,他與許許多多的同學有着好的,不好的回憶,在大學裏,他接觸各種人物,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也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高爾基的童年充滿着死亡的氣息和暴力,他的少年時期充滿着無奈,大學時期充滿着苦悶,但也是這樣的一輩子,讓高爾基成爲了一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正義,投射出他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人性光芒!

  我的大學讀後感篇4

人,從呱呱墜地時起,就註定要走完這條或長或短的人生旅途,苦難是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風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部名著就向我們敘述了主人公悲慘的遭遇及他怎樣面對苦難的。

讀完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淚流滿面,讀完了《在人間》這部分我又爲舊俄國的黑暗制度而氣憤,讀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學》我又被主人公在社會大學鍛鍊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這本書裏講主人公阿廖沙小時候父親病故,九歲時跟母親來到了外祖父家,親眼看見毒打兒童等令人作嘔的醜事,但是外祖母卻給他講了許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了,因此,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十一歲時由於外祖父家業破產,無法養育他,他便到社會上去打工,獨立生活,他曾經在鞋店、聖像作坊、畫師家和輪船廚房做工,受盡了屈辱,可是書籍使他找到慰藉,在探索文學的路程中,阿廖沙又一次開始了新的人生。

在十六歲那年,阿廖沙獲得了自由他重新結識了許多朋友,他一直想上大學,可是那時大學對窮苦學生是關着大門的,終於有一所“特別大學”——專收那些窮苦學生的學校,向阿廖沙敞開了大門,阿廖沙終於開始了新的生活。

通過看這本書,我得到了啓迪:“人活着要有信念和親和毅力,不能向困難低頭”。今後,無論遇到什麼事,我們都要以這樣的思想來鞭策自己,登上生活這座高山,做一個生活的強者,決不做儒夫!我相信在今後的成長中,還會有許多苦難,其實我們敢於捅破,前方的路便開闊敞亮,它又是成功門前的看門犬,怯懦的人逃得急,它就追得更緊……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一書,像明燈、像豐碑,閃爍心頭,像多彩的陽光伴我們踏向繁花似錦的征程。

  我的大學讀後感篇5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說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後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還使我懂得了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

這本書敘述了主人公抱着上大學的念頭來到嘎山,但很快明白窮人上大學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貧民窖裏,爲了生存,他去當碼頭工人,又在麪包坊中幹活,這使他體會到受剝削壓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論,他還勸說發動工人們與剝削階級做鬥爭。即使革命鬥爭的挫折令他有時悲觀失望,但是他經受了鍛鍊,革命思想逐漸形成。

這部書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高爾基本人出身貧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經受了欺凌與虐待。就是在這悲催而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小草般茁壯生長並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多麼渴望他那樣,在雨的洗禮中純潔清新!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半途而廢。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學習高爾基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就將自己你塑造成一位對社會大有貢獻的人才。

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使我想到了家中一本本書,而我卻讓它們閒着,難道是“書非借不讀”?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我的大學》之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而退”的道理。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我們吸取知識的精華,沐浴智慧的洗禮。這部文學使我受益匪淺,銘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