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知識點彙總

從軍行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① ,孤城遙望玉門關②。

高一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知識點彙總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③。註釋: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

樓蘭: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蠟羌縣及羅布泊一帶,此地代指唐西邊境少數民族政權。賞析 戰士們有思家之緒,這很自然,因爲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戰士的根本價值卻在於他們是祖國安全的捍衛者。現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戰士們爲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鬥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末句代戰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

應該指出,這並不是一首寫實之作。從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沒有一個樓蘭國,漢代的樓蘭國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但是詩人爲了表現守邊戰士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熱忱,卻把它們寫到了一首詩裏。這在詩歌創作中不但允許,而且是常見的,人們感興趣的是詩中表現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膠柱鼓瑟地進行考證,那就未免多事了

李白《塞下曲》賞析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1]。註釋 [1]斬樓蘭:據《漢書?傅介子傳》:"漢代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常殺死漢朝使節,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他誘至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賞析 現存李白詩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的。其中第四首寫思婦懷念遠行的徵人,當屬閨怨之類。另外五首都表述詩人"橫行負勇氣,一戰靜妖氛"的慷慨從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氣充溢,爲盛唐邊塞詩中的奇葩之一。這首詩是組詩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淨如秋,五月商山是勝遊"。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緻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折楊柳》的淒涼曲調呢!春天在邊疆是看不到的,人們只能從笛曲之中去領受,去回味。《折楊柳》爲樂府橫吹曲,多寫行客的愁苦。在這裏,詩人寫"聞折柳",當亦包含着一層蒼涼寒苦的情調。他是借聽笛來渲染烘托這種氣氛的。沈德潛評論《塞下曲》前四句說:"四語直下,從前未具此格。"又說:"一氣直下,不就羈縛。"詩爲五律,依慣例當於第二聯作意思上的承轉,但是李白卻就首聯順勢而下,不肯把蒼涼情緒稍作收斂,這就突破了格律詩的羈絆,以氣脈直行,豪縱不拘,語淡而雄渾爲其特色了。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徵要敲擊鉦、鼓,用來節制士卒進退,五、六兩句,寫的正是這種情況。語意轉折,已由蒼涼變爲雄壯。詩人設想:自己來到邊塞,就在天山腳下,整日過着緊張的戰鬥生活。白天在鉦、鼓聲中行軍作戰,晚上就抱着馬鞍子打盹兒。這裏,"曉戰"與"宵眠"相對應,當是作者有意在概括軍中一日的生活,其軍情之緊張急迫,躍然紙上。"隨"字,摹狀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繪士卒夜間警備的情況。二句寫的是士卒的生活場景,而他們守邊備戰,人人奮勇,爭爲功先的心態則亦盡情流露出來。

尾聯"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願赴身疆場,爲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願"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柳中庸《徵人怨》賞析

歲歲金河復玉關[1],朝朝馬策與刀環[2]。

三春白雪歸青冢[3],萬里黃河繞黑山[4]。

[1]金河:又稱黑河,流經內蒙中部,入黃河。唐時有金河縣。故址在今內蒙呼和浩特市南。 玉關,即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北,陽關在其東南,均爲古時通西域要道。

[2]策:馬鞭。

[3]青冢:王昭君墓。傳說塞外草白。昭君墓常見草色青青,故稱。

[4]黑山:又名殺虎山。在今內蒙呼和浩特附近。

【賞析】

柳中庸,名淡,以字行。中唐河東人,宗元同族。御史並之弟。與弟中行,皆有文名。今存詩十三首。

邊塞詩盛於唐代,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的表現戎馬征戍,有的描繪異域風光。有的爲征夫寫恨,也有的代思婦擬言。邊塞的好題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經寫完。盛唐以後,寫邊塞詩是不能不費一點心思了。

柳中庸這首《徵人怨》,乍看題目。覺得有些熟爛。然而。詩人卻不落窠臼。此詩雖亦寫怨,卻非關征人回首、佳人斷腸之類。首句並列兩個地名"金河"、"玉關",二者用"復"字關聯,次句出以"馬策"、"刀環",中間用"與"字連接,各有一個時間副詞,一說"歲歲",一日"朝朝"。"金河"、"玉關"都是征戰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絕無分別。"馬策"、"刀環"雖爲兩個事物,卻是共同說明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內涵。"金河"和"玉關"、"馬策"與"刀環"相比並。以其重複表現生活的單調,"復"字和"與"字流露一種無可奈何的厭倦之感,換成今天的說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關,整天價手不離馬策與刀環。而"歲歲"則把這種厭倦之感以時間的無限延伸極大地加重了,就是說,這種生涯無休無止。"朝朝"又把令人煩厭的重複行爲的頻率推到極致。教人難以忍受。詩人巧妙地利用詩句的蟬聯偶對的特點,使此種情緒得到最充分的表達。"馬策與刀環"對應"金河復玉關","朝朝"對應"歲歲",音節增加一倍,意蘊上則產生相生互補的效果。從而詩的構思更顯得細密周匝。

三、四兩句是詩意的加深和擴展。"三春白雪"對塞外的環境特點稍作烘托,頗含悲涼之意;全句着重點則是落腳的三個字:"歸青冢"。"青冢"所在,其時雖屬唐轄境,但畢竟爲胡域,詩人說"歸青冢"(大約唐軍無事時在這一帶休整),由這個"歸"字,即可知徵人無還鄉之期。"青冢"在這裏似也有一種象徵意味;難道說我們這些徵人也如王昭君一樣,將長留塞外麼?結句說行軍、轉戰。如果說前二句從時間寫徵人的感受、情緒,那麼,後兩句則從空間張大視角,青冢--黃河--黑山,給人以山高水長的距離感。詩人既以"萬里黃河"展示地域之廣闊,復以"繞黑山"狀征途之迴轉曲折。"繞"是繞來繞去,不同於單線征程,走過不再回頭。這個字,同前面的"金河"、"玉關"、"馬策"、"刀環"的重複,單調感一脈相承。詩的前半寫征戍無止期,後半則寫征途無盡頭,結構上也恰好對稱,而於字句間透着"欲歸無計"的渺茫。

此詩似乎從總體上暗示給讀者這樣一個問題:難道這是人的生活麼?遠在一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有過這一類哀怨:"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獨爲匪民!"(《詩經?小雅?何草不黃》)漢末古詩中所謂"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其怨甚深。前者是對戕害人性的統治者的反抗的呼聲,後者則是血淚的控訴。

這首詩妙在:寫怨而不著一字怨語,毫無跡象可求。詩人佈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氣象之開闊,格調之雄渾。足以同王昌齡的作品相匹敵。隴西行作者:陳陶 體載:七絕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註解】:

1、隴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錦:這裏指戰士。

3、無定河:在陝西北部。

4、深閨:這裏指戰死者的妻子。

【簡析】:

這首詩是對戰爭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訴,人人讀了都感到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