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勞技教學計劃

國小三年級勞技教學計劃一

國小三年級勞技教學計劃

勞動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搞好勞動課的教學工作可以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勞動方法。提高勞動技能,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高尚品質。因此爲了搞好本學期的勞動教學工作,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一、班級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三(1)(2)班的勞動課。班裏學習氣氛比較濃,在幾位非常優秀的學生在他們地帶動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孩子們都有着很強的求知慾,其中,大多數學生的基礎較好,有着很強的上進心。大部分同學對這門功課具有濃厚的興趣,在勞動課上,同學們可以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學得有趣的知識。

本冊勞動課共15課,分五個主題。這些內容不僅注意適應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實踐性和趣味性。教材的重難點是手工製作這一部分,本學期每週一節正課剛好。

二、本冊勞動課的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細緻的高尚品質。

3、提高學生對勞動生活的.學習態度和興趣。

4、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創新精神。

三、本學期教學工作措施

通過我對班級情況的瞭解和對教材內容的熟悉,依據《新課程標準》和《勞動教學大綱》的要求,本學期對勞動課教學採取以下措施。

1、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通過了解,班上的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訴他們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是最光榮的,講一些熱愛勞動的小故事,來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2、認真鑽研學習《新課程標準》和《勞動教學大綱》,熟悉教材內容,備好每一節課。

3、積極進行勞動課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

4、採用邊授邊練的方法進行學習。

5、不斷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在各個環節中都能全身心的投入。

6、重視學生每一次勞動成果,在班級舉行成果展示,激發學生勞動熱情、創造火花,體驗活動樂趣。

勞動課的教學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和各種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方法,學會總結規律,在學生掌握了簡單勞動方法的同時,學會創新,給學生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四、教學進度安排

國小三年級勞技教學計劃二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的勞動課。班裏學習氣氛比較濃,在幾位非常優秀的學生在他們地帶動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孩子們都有着很強的求知慾,其中,大多數學生的基礎較好,有着很強的上進心。大部分同學對這門功課具有濃厚的興趣,在勞動課上,同學們可以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學得有趣的知識。

二、教學理念

  (一)在動手與動腦的緊密結合中促進學生技術素養的形成

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技術操作過程中技術意識的形成技術思維的培養、技術能力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強調規範操作與技術創新意識的統一。學生的操作學習過程是富有生機、充滿探究的學習過程,是孚腦並用的過程。

  (二)用作品引導學生的勞動與技術學習活動

國小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活動以形象思維爲主。順應這一年齡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術作品來引導、來組織學生的勞動與技術學習活動。技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一個模型、一件工藝品,也可以是一盤菜、一個生長着的作物等。通過作品的製作,學生可以獲得材料認識、工具運用、操作程序、技術要領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可以通過作品引導學生的設計、評價以及作品宣傳等活動。

三、教學目標

(一)瞭解勞動世界,理解勞動意義,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點和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

1、通過技術實踐活動,豐富自己的勞動體驗,形成對勞動的初步認識。

2、培養認真負責、遵章守紀、團結互助、愛護公物以及愛惜勞動成果的晶質,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二)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學習,學會生活自理,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1、掌握生活必備的技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會生活自理。

2、建立生活中的主體意識,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積極參與技術實踐,掌握基本的技術知識與技能

1、認識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常見材料,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2、瞭解設計與製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並進行簡單的工藝品和技術作品的設計與製作。從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教育的實際效果出發,選取內容,確定方式,安排實施計劃。在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儘可能發揮各地資源優勢,形成本地區、本學校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傳統和特色。

四、教學措施

1、以學生的動手實踐爲主,做到實踐性與教育性相統一。

2、注意加強現場教學。

3、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4、加強與社會和家長的聯繫,讓學生回家實踐。

5、加強紀律教育與安全教育。

6、用作品引導學生的勞動與技術學習活動。

7、注意勞動與技術教育各個實施途徑的溝通與結合。

8、組織必要的勞動技術及手工製作評比。